【人物名片】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絲路研究院(海口)有限公司首席專家、院長。1993年,他以浙江省高考文科第一名成績考入復旦大學國際金融系,完成學業後歷經十三年公務員生涯,到台州、溫州等民營經濟發達地區深入了解國家經濟活力的來源。而後轉戰上海,時任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首任政策研究局局長的張湧一直從事政策研究工作,全程參與並見證了上海自貿區從構想到成型、最終落地。如今,他將目光投至海南自貿港,對參與者的獲得感密切關注。
跟時代同頻共振:贏得新的機遇
199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宣布要加快上海浦東地區開發,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1993年,張湧以浙江省高考文科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在一眾高校中毅然選擇了上海復旦大學。2002年,張湧完成博士後研究,並在耶魯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學術交流。隨後,他回到了浙江,到溫州、台州地區,深入了解國家經濟活力的來源。
在他看來,當時改革最為直觀的感受就在於「小政府、大社會」——簡政放權。該經歷為其2009年參與國家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園區的方案設計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時任浦東新區區委研究室副主任的他,著手研究外高橋保稅區如何向自貿區轉型升級的戰略性課題。
從2009年到2013年,這段時間國際經濟形勢發生深刻變化,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等更高標準的國際貿易投資標準出世,中國考慮以設立自由貿易區的方式率先跟國際的經貿規則相銜接。在此背景下,張湧從事自貿試驗區的工作已然超過12年,雖然當中的工作崗位有所變化,但一直跟自貿區的國家戰略緊密聯繫在一起。
「我非常感謝這個時代,從上世紀90年代浦東開發到2000年之後我們國家加入WTO,我們的沿海地區,我們的內陸,因為跟世界經貿規則相銜接,民營經濟贏得了新的發展。以至於今天我們能夠有機會在海南,自貿港背景下創業,創辦了一個智庫。」張湧如是說道。
三大環境:保障自貿港封關軟硬體條件
張湧選擇將智庫落地海南,最為看中的是海南的政策、生態和營商三大環境。
「海南既是自貿試驗區,又是自由貿易港。」張湧在談到海南自貿港政策時說道,「中國現在有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自貿試驗區的政策大家都在複製推廣,都在相互學習,但自由貿易港是獨一無二的。而自貿港的某些政策是海南特有的,比如說目前已經落實的兩個15%: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15%;比如目前落實的海南的企業到海外投資,回流的利潤是免所得稅的;比如現在落實的海外的零部件到海南加工之後,增值30%後回內地是免關稅的。」
當政策給了海南自貿港之後,又跟海南的生態優勢藍天白雲、碧海金沙相映成趣。在肯定政策環境與生態環境之餘,張湧對於海南打造更為優渥的營商環境有深刻的認識:「由於海南以農業、服務業為主,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撐,它跟內地以工業、高新技術為主的營商環境是有差異的。」
日前,海南省「兩會」提出「海南三大核心競爭力是政策環境、生態環境和營商環境。」尤其是省委書記沈曉明同志說:「營商環境是能夠留給子孫後代的金飯碗。」
在張湧看來,營商環境這個金飯碗現在還沒有打造完成。也正是因為如此,需要海南全島人民乃至中國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將海南最好的生態環境維持得更好;將政策環境落到實處,發揮紅利。通過解讀政策,告訴企業怎麼樣變成實實在在的具體行動,怎麼樣能夠擴大海南的招商引資,怎麼樣讓更多人才和企業和資本進入海南。
四條標準:衡量參與者在自貿港的獲得感
對於海南的發展,張湧認為當前一是要悶著頭好好地幹活,把黨中央國務院給的好的政策變成具體的項目,不僅需要高度重視企業數量的增長,還需要關注落地海南的企業到底有沒有在運行,有沒有在賺錢,有沒有在納稅,有沒給海南創造了就業?他們到底是衝著自貿港品牌來的,還是說已經從自貿港政策當中得到了具體的實惠?這些,海南都應該長期的持續的進行跟蹤和評估。
第二個是高度重視人民的獲得感,島內九百萬人民一定要從自貿港建設中獲得實惠,不能夠讓他們感覺到被邊緣化了。因為海南針對境外人士就業實行負面清單,對國內人才實行百萬人才進海南計劃。在此種環境下,一定要消緩島內居民焦慮感,防止島內居民就業崗位受影響,受擠壓。
從事多年智庫研究的張湧對於「獲得感」的衡量有4條極為簡潔卻精準的標準:「第一,人們在海南能賺到錢;第二,大家在賺錢過程中沒受到刁難,還算愉快輕鬆;第三,速度還算快,其他地方一個月能辦成的事,海南半個月就能辦成了;第四,企業和政府的關係比較和諧,政府為企業或個人提供很好的服務,企業又為政府交很多稅,解決很多的就業。」
那麼這樣的一個環境,跟海南自貿港的特殊政策結合起來,張湧相信海南一定會不斷的繁榮發展。
本文來源:絲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