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導,2020年對於澳大利亞普通人來說最大的災難也許不是新冠疫情帶來的傷亡問題,而是中澳之間的貿易關係,許多依賴於中國市場的澳洲企業被迫停工,工人不知何時才能返崗,因為他們的領導人一直不願意低頭認錯。在丟失中國這個「大客戶」後,澳大利亞政府是突然想通了:我們還有印度這個「接盤俠」啊!印度的市場「不比中國小」,完全可以滿足澳洲企業的出口所需。那麼事實確實如此嗎?澳大利亞在野黨工黨的議員發出了不同的聲音。
譁眾取寵的莫裡森
在現任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上臺以後,人們對他的印象是「喜怒無常」,或者說是「搖擺不定」,只要是有利益可圖,他就能瞬間改變自己的外交立場,一點原則都沒有。當然了,如果莫裡森這麼「不要臉」的舉動可以換來澳大利亞民眾的受益,那麼他自然是稱得上「執政有方」的美譽。但是事實證明莫裡森的強硬,看上去更像是在逢場作戲,為了討好某些人的譁眾取寵行為。
這裡的某些人即是指大洋彼岸的美國政客,也是指澳大利亞國內極端的、為數眾多的民族主義者。因為在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莫裡森都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成績,所以想要繼續連任的他就必須走一些「歪門邪道」。通過展現對外「極不友好」的態度,這能讓他獲取民族主義者的支持,以及美國政客的喜愛,不過可憐的澳洲企業就要為他買單了,因為中澳貿易關係僵化,這些依賴於中國市場生存的企業只能停工,生產出來的商品堆滿了倉庫,根本賣不出去,無數的工人也因此失去了工作,人們對於政府的外交策略質疑聲迭起。
印度成為接盤俠
對於國內企業和工人的慘狀,莫裡森自然是看在眼裡,但是想讓他向中國政府低頭已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因為他不想讓自己此前的努力付之東流。所以新上任的澳大利亞貿易部長丹·提恩就很識趣地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失去了中國市場不算什麼,我們可以讓印度來當「接盤俠」。
莫裡森一聽這個提議就覺得「有戲」,印度這些年來的經濟發展是非常的迅猛,在外界看來和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是沒什麼兩樣。既然中國憑藉著數十億人口可以創造出巨大的市場,那麼同樣有數十億人口的印度,說不定也能達到這個成就,成功取代中國。
在野黨猛批
不過莫裡森和丹·提恩地建議很快就被澳大利亞在野黨工黨的議員猛烈地批評了,該議員指出:你們的提議早在兩年前就有官員提出來過,為什麼到現在才想起來實施?是不是太晚了些?隨後,澳大利亞媒體就找出了這個議員所說的「兩年前的提案」,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丹·提恩的提議竟然和這份材料上的提案有著不少的雷同之處,看來這個新上任的澳大利亞貿易部長也不過如此,只是在拾人牙慧罷了。
有專家指出:印度和中國還是有著本質上的差距,印度的人均消費水平註定了印度人不會像中國人一樣大肆採購澳洲企業的產品。此外,澳大利亞賴以生存的農產品出口,正好和莫迪提出的「印度製造」「自給自足」相衝突,想讓印度人放棄本國的農產品,進口澳洲的農產品,不易於痴人說夢。看來莫裡森必須發揮自己的人格魅力,讓莫迪心甘情願地當這個接盤俠,否則他再想在世界上找一個人口、市場都能和中國相比的國家,怕是找不出來了。
(參考消息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