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中國發生貿易碰壁後,澳大利亞多個出口支柱產業受到衝擊,龍蝦、大麥等農產品滯銷,70多艘運煤船在海洋上漂著沒地方卸貨。為了挽回貿易尊嚴,澳大利亞先是拿大麥做文章,把中國告到了WTO,然後拍印度的馬屁,希望印度能夠當澳大利亞農產品的「接盤俠」,結果發現都是白忙活一場。
有人說,貿易是相互的,減少澳大利亞商品進口,我們也會有損失,但事實剛好相反。先說煤炭等礦產資源,此前澳大利亞高級官員自信表示,如果不買澳大利亞煤炭,10億中國人將在寒風中瑟瑟發抖。而實際上中國每年消耗的40億噸煤炭,只有3億是進口,而且其中只有26%來自澳大利亞。
再說大麥、龍蝦、葡萄酒等農產品,在中國減少澳大利亞農產品進口後,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瓜分澳大利亞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美國、紐西蘭的龍蝦來了,阿根廷、義大利的葡萄酒也來了。反觀澳大利亞,農產品大量滯銷,農民叫苦不迭。也就是說,減少了澳大利亞商品進口後,我們還是有其他來源,要麼是自己有儲備,要麼是與其他國家合作。
但是對澳大利亞而言,中國市場是不可替代的,哪怕是同樣擁有十多億人口的印度也無法做到。失去中國市場,將對澳大利亞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眼下全球經濟形勢依然不容樂觀,但中國經濟正在全面恢復,消費持續反彈。據淘寶特價版數據顯示,自2020年2月起,中國消費增速連續10個月保持回升。
其實現在國內消費主義依舊盛行,很多人都沒有規劃和節制的消費,還出現大批「薅羊毛」的特價人。在這背後,折射的中國市場強大的韌性,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藉助中國市場擺脫經濟困境,澳大利亞卻在和中國市場漸行漸遠。澳大利亞要是稍微聰明點,看一看歐洲的態度,就不會堅持站在錯誤的立場上不回頭。合作共贏是大勢所趨,如果澳大利亞依舊一意孤行,最終肯定被世界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