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突然跟你說&34;,身為父母的你會做出什麼反應?
打一頓?罵一頓?告訴他不讀書是不可以的……
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相信大部分家長在聽到孩子說這樣的話的時候肯定是火冒三丈,二話不說先打一頓。但是最讓我佩服的還是泰國一位媽媽的做法。
泰國媽媽帶孩子撿垃圾,體會賺錢的不易,讓孩子重新想上學。
這是原來網上報導的一則新聞,這位媽媽5歲的孩子一天突然告訴他不想讀書了,寧願撿垃圾也不願讀書。
媽媽很是震驚,但很快冷靜了下來,她沒有去打罵和批評孩子,而是讓孩子沿著馬路去撿垃圾,孩子一開始撿的時候特別高興。
但是沒過多久,孩子就開始累了,想要放棄了,媽媽並不理會他,帶著他走了近4公裡撿瓶子。
後來把撿到的瓶子賣了2泰銖(4毛錢),拿著這些錢,孩子突然發現什麼都做不了,又累又熱的他最後他終於改變了想法,對媽媽說&34;。
我覺得這位媽媽的做法比給孩子講道理,打罵孩子都要有用的多,是非常明智的一種做法,讓孩子在自己想要的情景當中去體會生活的不易,最後改變自己的想法。
1、先要了解原因
事情發生的背後,肯定都是有原因的,孩子不想去學校,肯定不是一時興起的,了解一下孩子是否在學校和同學發生了一些不快樂的事情,或者是老師講課聽不懂等等,弄清楚情況,對症下藥,然後來解決問題,鼓勵孩子,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2、運用情景化法則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泰國媽媽一樣,把情景式的教學應用到生活當中,讓孩子去體驗,可以讓孩子體驗一下不同階層的人群所享受的物質上的不同,帶他們去三個地方:機場、火車站和汽車站,讓他們感受一下不同人群為了生活奔波的情景。因為每個地方所看到的人群是不一樣的。
像飛機上,分頭等艙和經濟艙,坐頭等艙的人都是經濟上有一定實力的,而且在上飛機的時候是頭等艙的人先上,才輪得到經濟艙,告訴他們社會上沒有絕對的公平,所以只有自己努力;
火車上隨處可見背著麻袋提行李箱的人,這些人大都是為了生活隨處奔波,也能在候車室看見許多疲憊的身影,生活是非常不容易的。
很多出差的公務人員會選擇乘坐高鐵,在高鐵上,有很多提著電腦的商務人士,他們不捨得浪費一點的時間,在高鐵上就辦公,這些人知道利用時間,才能做更多的事情。
這樣分階層的看法並不是歧視誰,而是為了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要想人前風光,必定人後吃苦,不是說讀書是唯一的出路,但是不讀書是一定沒有出路的。
除此之外,還可以帶孩子多去大學校園看一看,感受一下大學的氛圍,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目標去奮鬥。
3、逼孩子一把
山區的很多孩子為了上學,有的需要徒步幾公裡的山路,有的則需要鋼索過河才能到達學校,這些孩子都明白,只有讀書才是他們唯一的出路。對比一下自家的孩子,簡直不要太幸福,因此,作為家長,這個時候就要適當的心狠一些,逼孩子一把,畢竟做父母的不可能一直替孩子遮風擋雨。
這裡並不是推崇所謂的&34;&34;,只是告訴父母該心狠的時候就要心狠一些,相信孩子以後會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
龍應臺在給兒子寫的一封信中,有一段話寫的特別好:
&34;
很多家長讓孩子努力學習讀書,目的都是這個,而作為家長,就是儘自己所能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從小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們在家也可以放下手機,多陪孩子看看書,度過一段美好的學習時光,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讓他們覺得學習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這樣內心才不會排斥學習。
如果你的孩子對你說這樣的話,作為家長的你會怎麼處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