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育兒十月說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學,幾乎是所有家長眼中可以讓自家孩子在未來可以擁有一番作為,出人頭地的一種最直接的方式了。的確,在學校裡孩子可以接受到很多知識,讓他們能夠一步一步的去接近自己的理想。
但是,在生活中卻有不少家長發現有時候自家的孩子根本就不想去上學。不論是幼兒園的小朋友,還是學校裡的小學生甚至是中學生,他們都有可能產生不想上學的念頭,而且也會在父母面前百般掙扎著不去學校。
孩子不想去上學已經成為了當下困擾眾多家長的一大難題。面對孩子的這種情況,不少家長都會簡單粗暴的對孩子批評教育甚至是大罵一頓之後直接將孩子帶去學校。因為在家長看來,孩子之所以不想去上學只不過是因為他們想玩不想學習罷了。
但實際上,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卻是有很多種的,家長們卻主觀性的選擇了忽視孩子的想法,將自己主觀臆斷的猜測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
比如,孩子不想上學也許是因為他不適應學校的生活,跟不上學校的節奏。這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十分受挫,久而久之孩子就自然不想去上學。
也許孩子在學校裡受到了他人的欺負,導致孩子對學校有一種恐懼。在恐懼的情緒下,孩子一想到要上學就會十分的抗拒。
也許孩子不想上學僅僅是因為他們想得到爸爸媽媽的關注與陪伴。在很多父母工作忙碌的家庭裡,孩子往往是被忽略的一方。為了能夠讓父母更好的關注自己,孩子才會想盡辦法博取父母的目光。
所以,當家長們聽到「媽媽,我不想去上學」的時候,不要一味的去批評孩子,畢竟成人也有因為一些事情而不想去上班的時候。
而在泰國,有一位媽媽卻用一種方法很好的解決了孩子不想上學的問題。
當5歲的兒子對這位媽媽說自己不想去上學的時候,這位媽媽剛開始也是吃驚和生氣的。但她想了一下之後卻沒有批評兒子,而是直接帶著兒子和她一起外出去撿垃圾。
起初,不用上學的兒子在大街上撿垃圾是非常開心的。但是接下來兒子就感到又累又渴,而且辛辛苦苦一天撿來的垃圾只賣了兩泰銖,完全不夠他坐公交車,買汽水喝。
在經歷了一天的撿垃圾生活之後,第二天兒子主動地去上學了,此後再也沒說過不想上學的話。
其實,這位媽媽就是巧用了情景化法則來化解了孩子的厭學情緒,這是很多家長都沒有想到的一種方法。
如果孩子表達出自己不想上學的想法,家長可以將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帶到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比如家長可以帶孩子去能夠直接體驗到不同人生的地方,火車站,汽車站甚至是飛機場都是不錯的選擇。
因為這三個地方人流量大,幾乎囊括了各個生活層次的人。在這些場合,孩子可以看到為了生計而忙碌奔波,不得不扛著行李行走在生活的路上的打工一族,他們在外出時的選擇往往是最低價的座位與待遇。
同樣孩子也可以看到擁有一定學識與能力的人能夠選擇更高等的外出條件,而且他們的整體著裝與狀態也是很明顯不同的。
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只有自己吃了苦,學有所成才能夠成為風風光光的人。
當然,家長也要告訴孩子不要去輕視任何人,畢竟他們也是在用自己的勞動去換取想要的生活。如果可以的話,家長也可以帶孩子去大學看一看,讓孩子提前感受大學的美妙,增加孩子上學的興趣。
很多孩子對於上學,學習並沒有明確的目的與概念,當他們出現厭學情緒的時候,家長應該了解孩子不上學的真實原因,然後巧妙地運用情景化法則讓孩子感受不上學所帶來的後果,以此堅定孩子上學的信念。寶媽寶爸們,你們學會了嗎?
我是育兒十月說,想要了解更多有價值的育兒資訊,還請關注我!【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