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奇葩說》的辯題是:「家長群裡都在吹捧老師,我要不要跟風?」話題一出,就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有人說:「複製、粘貼,再發送,一句吹捧而已,跟風就是了。」「作為一個老師,我更希望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各位家長有參與感。
不要做群裡的好家長,而要做孩子教育路上的好老師。」
對絕大多數的老師而言,他們真正需要的不是家長的吹捧,而是每一位父母都能深刻地明白一件事:教育這條路上,孩子是毛坯房,老師只是裝修師傅,家長才是真正的業主!同一個班級,同一位老師
為什麼孩子間的差距那麼大?
同在一個班級,每天接觸的都是相同的老師、課程和作業,為什麼有的孩子遙遙領先,有的孩子卻淪為倒數?歸根結底,還在於學校之外,在於那些老師看不見的地方——「家庭教育不到位,不僅會抵消學校教育的效果,還會給孩子發展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
班裡有個孩子三番五次不交數學作業,老師多次發消息提醒家長,可沒想到,當老師再一次去催的時候,竟然被家長拉黑了。很多家長覺得,既然把孩子送去了學校,那麼孩子的成績就應該由老師全盤負責。老師可以教孩子知識,卻沒辦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老師可以教孩子解題思路,卻沒辦法賦予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與其說孩子之間差的是成績、是分數,倒不如說是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差距。作為家長,不一定要有富足的條件,但一定要有遠見;不一定要學富五車,但一定要堅信知識的力量。「天才是不存在的。
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父母的態度,是給孩子最有份量的愛,關乎著他們一生的命運。教書的是老師
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韓愈在《師說》中寫道:「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意思是說,老師是為學生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但「教育」二字中,如果只有老師的「教」,卻沒有父母的「育」,歸根結底,還是不完整的教育。劉星便偷偷用小雪的作文冒充是自己寫的,真的得了第一名。但當他捧著獎狀的時候,心裡卻很愧疚。思前想後,劉星主動向老師說明了情況,承認了錯誤,並歸還了獎狀。「我對於你這種敢於直面錯誤、承認錯誤的勇氣,有點敬佩啊,不愧是咱們家的第二條男子漢呀。」
「由於你勇於承認錯誤,爸爸媽媽決定把MP3送給你。」
但夏東海沒有像其他父母那樣因此否定孩子的人品,而是用寬容和理解,與孩子建立起了互相信賴的關係,讓他相信:相信大部分家長都會回答,讓孩子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成長遠比成功更重要。
培養孩子如同種樹,只有在根上先滋養他,然後以品德之養分來灌溉,孩子就能長得枝繁葉茂,離陽光更近一些。」
一個孩子未來能走多遠,不是看他的成績,而是看他的品行和修養。教育中最忌諱的
就是父母把教育孩子
當成了老師布置的任務
但生活中,卻有這樣一類父母,把教育孩子當作是老師給自己布置的任務——老師說孩子不寫作業?
好,那就衝到教室裡,把孩子的書和作業本都撕了。
老師說孩子紀律差、坐不住?
那就當著老師的面,打到孩子痛哭流涕。
孩子出現問題,老師告訴家長,家長卻覺得這是老師給自己「布置任務」、「找麻煩」。老師只能陪孩子一程
父母才是永不退休的班主任
「老師,我的孩子就交給你了,以後有什麼問題你多費心哈。」
「老師,孩子不聽我的,你幫我好好管他。」
可實際上,雖然老師能夠教授孩子知識、告訴孩子道理,但再好的老師也比不上家長的言傳身教。「以前我都不想看見他(父親),現在我倆講話處得像哥們似的。」
「現在每天他都在拍視頻、剪視頻、做飯,照顧我;感覺他很辛苦,現在少惹他生氣,以後有錢再帶他出來溜達溜達。」
「我還是想讀書的,我以後要好好讀書」。
孩子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他們需要的是能夠並肩作戰的朋友,是能夠學習模仿的榜樣,而這一切,只有父母能給得起。孩子是毛坯房,老師只是裝修師傅
家長才是真正的業主
簡單而言,就是孩子在學校的5天時間內教育初見成效,但如果周末2天時間裡家庭教育沒能跟上,那結果仍是原地打轉。可你的孩子只是老師眾多學生中的一個,老師即便心裡再無奈,也只能感嘆一聲。但你不一樣,作為孩子的父母,你是孩子唯一可以依靠的人,更是孩子終生追隨和模仿的對象。如果在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時候,把他甩給了老師,就像提前埋下的雷,終有一天會以悲劇的形式收尾。有遠見的父母,永遠把自己當成教育路上的第一責任人。如果想要毀掉孩子的未來,就大膽當個甩手掌柜,把教育的重任推到老師身上。如果真為孩子好,父母就要有所擔當,陪著孩子一起成長。畢竟,在教育路上,孩子是一間毛坯房,老師只是裝修師傅,家長才是真正的業主!本文來源於男孩派(ID: boy666dj),關於養育男孩的乾貨,這裡都有;關於養育男孩的苦甜,這裡都懂;家有小男孩,歡迎關注男孩派。愛學習,愛分享,好文章別忘了告訴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