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意涵歷史演變考辨

2021-02-08 光明數字報

    中華民族有著極其深厚悠久的崇德敬祖傳統,這也是中華文化最突出的特徵所在。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明德精神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經歷了萌生、升華和發展的過程。略加追溯和考辨,有助於我們對「明德」的意涵與意義獲得更具體深入的認識。

「德」的源始意涵與民族文化之根

    儘管「德」字的問世和逐漸定型,始於有文字記載的殷商,成於西周,但「德」的觀念,則淵源悠久,雖然不同的文獻具體說法有所歧異。按照《國語·晉語》的記載,早在黃帝、炎帝時代,中華民族誕生伊始,便有了「德」的觀念。其中司空季子之語,有助於我們追索「德」的最原初含義:「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異類雖近,男女相及,以生民也。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同志雖遠,男女不相及,畏黷敬也。」此處所謂「德」,究竟是氏族圖騰,還是各氏族所敬奉的特有神靈和祖先神,或其所特有的禁忌、習俗、規則,抑或是所有這一切的統一體,論者各有解釋。這提示我們,所謂「德」,其源始的含義應是使一個族群成為其自身的特有標誌、精神特質,「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反之,「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隨著部族的不斷融合統一,這種既有外在象徵,更為全體成員所共同尊奉之「德」,也隨之不斷融合,逐漸孕育形成中華民族之不同於他者的特有的精神特質,從而構成了中華文化傳統之根和民族之魂的胚基。遠古時期華夏先民所尊奉的這種「德」的觀念,應是「明德」傳統得以形成的文化之基。

    這種最初的「德」,當然更多的是文化人類學意義上的,尚不蘊含明確的善惡是非的價值取向。雖然不屬於物質生活資料,但它同樣是一個族群生存、延續和發展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它形成的巨大內在凝聚力和向心力,將每個成員凝聚起來,組成一個族群整體,進而維護並鞏固族群社會生活的秩序,使每個成員得以在整體中、通過相互協作而贏得生存,並找到自身的精神皈依。這應該是《說文解字》關於「德」的解釋「德者,得也」的最主要的含義所在。言「得」,莫大於此,其他的含義都應是這一點的具體體現而已。

    隨著國家的產生,這種包含多層面豐富內涵的源始之「德」,開始分化為不同的形態。而作為由以維持族群生存和發展的精神資源,這些不同因素也自然為人王及其族姓所承襲和掌控,因此,在殷商甲骨文中,天命、商王的祖先神,為政的立場、方略、法則、權能和特性等,成為「德」的不同形式的體現。學界也因之往往各重一面,形成不同的解釋。

作為道德概念的「明德」的形成與演進

    一般認為,「德」的觀念發生重大飛躍應在西周時期。基於對夏商末代之王暴虐失德導致王朝覆滅的歷史教訓的總結,周人對原有「德」的觀念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造:不僅將各種不同的含義加以融合統一,更重要的是,開始體現出鮮明的價值取向,使之具有道德的意涵,以此表示為政者所應有的向善的德性、行為和舉措。其主要含義包括敬天尊祖、保民安民。所謂「明德慎罰」「明德恤祀,亦惟天丕建」之「明德」便是意為「彰明德性」「恪守德行」。與之相應地,「德」字的寫法也開始「從直」「從心」,表示其應為為政者所應有的內在自覺取向,是天命所指。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德」也因此被稱為人心內在應有的「明德」。「既用明德,後式典集」中的「明德」則應指的「澄明之德性」之義。

    周人所強調的「以德配天」之「德」,儘管開始被稱為「明德」,但其主要是針對為政者而言的,且最終歸於天命,即認為唯有有德或明德者,才能贏得天命的眷顧,享有天下——就此而言,「德」似仍不免含有工具、手段意味。在此基礎上,明確提出「鬱郁乎文哉,吾從周」的孔子,對「德」的概念進一步加以深化和發展:一方面,孔子真正將德性凸顯為不只是為政者,而是每個人內在的天命之性;另一方面,賦予德性以新的更豐富的含義,將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規範融入「德」的概念之中,成為其具體的內涵。這意味著,「德」對為政者來說,理當以愛民、安民為宗旨。而作為人皆秉承的天命,每個人都應以此不斷完善自身。如此,「德」真正成為每個人內在所應有的、構成人之根本特質的明德。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所提出的所謂「德」之凸顯在很大程度上規定了中華文明的基本特質,指的應是這種構成人的天命之性的內在明德。

    作為這一思想演變過程的結晶和集中表達,《禮記·大學》一開篇便將此定為使人之成人的「大學之道」的根本所在:「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作為「三綱領」的具體落實,「八條目」明確提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而以「明明德」為歸宿:「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學》以此提示人們:對人來說,修身無疑為本,而目標和旨向則應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唯有如此,才能最終「明明德於天下」。

關於「明明德」的兩種解釋理路

    對這一成人、為政的綱領,其後儒家形成了兩種各有側重的解釋理路。一種以朱熹為代表,認為「我之所得以生者……其光明處,乃所謂明德也。」它得之於天,其本體之明,未嘗止息,只是為人慾所蔽而有時而昏。為學的目的就在於將其重新「發明」出來,以復其初。所謂「明明德」之「明」就在於提撕人的本性。由此,朱熹繼二程之後,將親民釋為新民:既然自明其明德,又當推己及人,自是去舊汙而成新民,「新民者,所以使人各明其明德也」,最終「至於至善之地而不遷」。

    很顯然,朱熹的闡釋重在強調「明明德」對於塑造理想人格、促進人的自我完善的意義。這一闡發將孔子和孟子所倡導的儒家「明德」思想的核心意涵充分凸顯出來,為人們追求理想境界指明了方向。

    而王陽明關於「明明德必在於親民」的闡釋,揭示的則是儒家「明德」思想的另一層面的意涵。對作為修養功夫的「明明德」來說,君王及各級為政者,理應起到垂範表率作用。為政者只有先自正其心,才有資格並有效地正人,正如孔子所言:「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而就「明明德」的現實指向而言,則應在於造就合理和諧的社會秩序,造福於萬民。所以,儒家「明明德」主張首先是針對君王及為政者而提出的,且是其另一層重要內涵所在。周人將天命與明德統一起來、以明德確定天命所歸的「以德配天」思想,就首在針對君王和貴族而設的;無論是孔子、孟子還是荀子,在先秦儒家那裡,這一點也是明確且始終一貫的。郭店楚簡《尊德義》開篇所言「尊德義,明乎人倫,可以為君」,意在強調的正是這一點。

    王陽明的闡釋,所揭示的正是「明明德」思想的這一層意涵和旨向:「『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之類,皆是『親』字意……堯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親九族』至『平章協和』,便是『親民』,便是『明明德於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親民』。」如此而將「修己」與「親民」、人的自我完善與造福天下更切實地統一起來,將「明明德」思想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就其萌生的文化之基而言,「明德」或「明明德」意味著對民族文化之根的肯認、持守和弘揚,通過「明德」來造就理想人格、促進人的自我完善,有益於塑造並升華民族之魂,為中華民族復興奠定深厚之本。如何更好地發掘並激活這一珍貴的傳統文化資源,以實現為民族培根鑄魂之目標,正是時代賦予廣大文藝與理論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作者:儲昭華,系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中華文化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儲昭華:明德意涵歷史演變考辨
  • 動名詞的歷史演變
    02動名詞複合結構的歷史演變動名詞複合結構的演變經歷了三個階段。要不然也不會演變出這麼多意思。可能在電影中大家碰到的大部分是非正式語體中的用法,但是也要明白在句子背後的語法知識。畢竟!考試是不考非正式語體,只考正式語體的!
  • 「炮」在中國象棋歷史中的演變
    中國象棋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文化的瑰寶,有著悠久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象棋融匯了古代戰爭與和平的思想和意識,象棋除具有雅俗共賞的娛樂性外,還兼有體育競技,藝術欣賞等功能於一身,可以說象棋是高度濃縮了的我國古代歷史文化的結晶。是我國人民智慧的集中體現。因此象棋在它流傳至今的千百年來 ,深受我國廣大勞動人民群眾之喜愛。
  • 哈雷戴維森Logo的歷史演變
    這是最常被人問及的與哈雷歷史相關的問題。哈雷LOGO的起源,部分已不可考研,像一個謎。不過,我們通過7個秘密的揭曉來回溯它的歷史,就能大致知道它的設計概念是如何演變到今天我們所見到的模樣。 記載2工具箱和車架上圖案貼歷史哈雷為摩託車工具箱和車架提供水轉印圖案貼,而這兩個部位的部件序列號都可以追溯至1908年。
  • 歷史上茶碗和茶盞是如何演變的?
    我們所有的歷史都是在演變過程中而來的,從恐龍時代到現在這個科學技術發達的時代,我們人類也是經過一步步的進化,一步步的演變到此。當然,關於建盞,他也有關於自己的歷史,關於自己的風華絕代。夜夜忽而夢此間,直覺懵懂的少年!回望建盞史,共賞一簾雨潺潺。
  • 漢字的演變歷史,提升孩子對漢字的認識
    漢字——是世界上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做為漢字的繼承人和使用者,你知道漢字的演變歷史嗎?從結繩記事到倉頡造字,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的一個標誌。在幾千年的發展中漢字的主要演變過程為——陶器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漢字在我國生產發展以及文化生活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沒有文字,古人就無法將他們的見解和事跡傳示給子孫後代,我們對於歷史也無從知曉。
  • 有關漢字的故事、起源演變和歷史故事
    有關漢字的故事、起源演變和歷史故事 2012-11-26 16:51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中央財經大學初創期「臨時校址」復原考辨成果出爐
    中國財經報網訊 近日,中央財經大學初創期(1949-1954)「臨時校址」——東城區東皇城根(北河沿)北大三院復原考辨順利這是繼該校宣傳部武超群研究員於2019年11月完成中央財經大學「源頭校址」舊址復原考辨之後的又一研究成果。
  • 「先生」一詞的歷史演變
    下面就「先生」一詞的歷史演變做個說明,這樣也就不會有人奇怪為何脂硯齋可以被稱為「先生」了。「先生」兩字最早出現於(西周時期的)《詩經》中的」大雅——生民「裡,」誕彌厥月,先生如達。「就是說,周人祖先后稷的母親懷胎滿十個月後,頭胎孩子出生就像羊生產般很順利的剩下后稷。
  • 「歷史文化語義學」:理論與實踐
    從詞源到引申意涵的轉化既然與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關,反而言之,具體歷史文化問題的產生也就必然與術語的歷史演變聯繫在一起。陳寅恪在《致沈兼士》中提出:「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沈兼士:《沈兼士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第202頁)作為歷史學家,陳寅恪對「字」(術語)釋義的認識,顯然不僅局限於語言體系內部,而是強調在考察術語歷史源頭的同時,分析其在不同歷史語境的承襲、改造、轉化、延伸等情況,由語義演變探討歷史文化的變遷。
  • 我們寫歷史太死板沒有想讀的欲望
    歷史  《王明年譜》  雷頤:在黨史研究領域,《王明年譜》中的史料考證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同時也採納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如果推薦今年第一季度歷史類圖書,我想首先推薦這本。  黃道炫:我們研究歷史,對史料的挖掘是第一步工作,不能僅僅停留在這一層面,是不是還要考辨?如果要挑毛病的話,這本書可能考辨不夠。
  • 馮天瑜:我為何倡導研究「歷史文化語義學」
    近代以降,以漢字承載的中華文化遭遇了一場古今轉換、中西互動相交織的大變局;近代新概念、新名詞、新術語的生成與演變則是這一大變局的產物與表徵。鑑於此,我們提出並嘗試一種新的研究範式——「歷史文化語義學」。其主旨是:在古今轉換、東西交會的時空坐標上展開研究,不僅對諸多漢字新語的生成、演變尋流討源,而且透過語義的窗口,觀照語義變遷中所蘊藏的歷史文化意涵,展現中國近代異彩紛呈、後浪逐前浪的歷史文化狀貌。   「歷史文化語義學」透過運動著的語言文字這扇窗口,展現的是歷史文化的壯闊場景   人類被稱為「語言動物」。
  • 漢字歷史演變及造字方法
    漢字歷史演變遠古時期,沒有文字,都採用結繩記事,直到倉頡造字,據《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他根據鳥的足跡研究出了漢字(象形字),把流傳於先民中的符號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 泰文字母的演變歷史
    他把古孟文和吉蔑文加以改造,將其字母的彎曲部分拉直,創造了44個輔音字母和32個元音字母,增添了4個聲調符號,並用這種新創新的字母鐫刻了被稱為蘭摩甘亨石碑的第一塊泰文碑銘。其實,如果認真研究泰文古文字的演變歷史,就會發現事情不像蘭摩甘亨石碑所述的那樣簡單。
  • 從「國」字的演變,看社會時代文化的滄桑歷史
    是的,國是國家的意思,但是,如果從「國」字的歷史演變來看,其實「國」字的含義還遠遠不止於單純是國家的意思,而是含義深刻偉大而神聖,我們可以從「國」字的演變,看出社會政治,時代文化的滄桑歷史。那麼,究竟什麼是「國」呢?從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中可以得知,「國」的最初是寫做「或」的,也就是「域」的古體字。本義是「邦國」、「封邑」。
  • 武威歷史上最早的寺院大雲寺及其歷史演變
    可以說,此碑是武威歷史上現存最早的一通寺院碑刻,簡述了大雲寺的歷史淵源和基本規制,重點記載了唐景雲年間的一次重大修繕活動及修繕後的宏大規模和富麗堂皇。&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此碑一是時間早,二是信息量大,對今天研究大雲寺的歷史演變、規制、規模以及大雲寺與地方豪強的關係、大雲寺與摩尼教的關係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據,在學術上的價值不言而喻。
  • 八上歷史專題複習:國共關係的演變
    八上歷史專題複習:抗爭史探索史八上歷史專題複習:屈辱史(一)國共關係演變(二)國共關係的認識1、國共兩黨的長期對立(1949—1979年)2.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國共關係的發展演變,影響著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 德邦快遞大變LOGO,你知道其LOGO歷史演變嗎?
    德邦快遞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只要稍有變化大家都會發現,這次德邦快遞大變LOGO,非常罕見,跟著logofree在線製作網一起靜觀其LOGO歷史演變吧。德邦快遞LOGO歷史演變德邦從成立到現在,包括本次升級,德邦品牌形象經歷了四次升級,下面用一張圖來看德邦快遞LOGO的歷史演變吧。關於德邦快遞品牌LOGO的全新升級與LOGO歷史演變就分享完成了,你對本次德邦品牌LOGO升級怎麼看?
  • 歷史的演變—戰爭—人類文明的發展
    歷史的演變,粗略看去。從人類開始使用弓箭起,仿佛戰爭就一直伴隨著人類。戰爭在給人類帶來傷痛和悲劇的同時,又不斷地刺激著人類科技爆發式的進步,好似一根隱約可見的線,在引導著人類向前發展。今天,人類文明的發展自經歷了一次、二次大戰的慘痛教訓後進入了一個和平發展期。在此,希望和平能夠長久,人類文明的發展進入新的模式,而不再伴隨著戰爭。
  • 我們寫歷史太死板沒有想讀的欲望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歷史  《王明年譜》  雷頤:在黨史研究領域,《王明年譜》中的史料考證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