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複葉 周天
編 | 周天
周天財經 原創出品
在百度上搜索關鍵詞「雷軍 躺槍」,可以找到 77.9 萬結果,比騰訊小馬哥還要多出快 20 萬條。而這兩天盛傳的可能要算是「雷軍百億年薪」了,甚至還登上了微博熱搜。
按照我們正常理解的「年薪」,即每年相對固定的收入,雷軍的年薪如果真達到百億,那實在是太驚人了,要知道 A 股 2017 年薪酬最高 CEO ,藥明康德的李革,工資也「才」1700 萬人民幣。即便是蘋果掌門庫克,工資加獎金一共 1500 萬美元,還不到雷軍年薪的百分之一。
實際上,所謂百億年薪,更準確的說法是上市前小米授予雷軍的一次性股權激勵,並不是雷軍每年都能拿到的固定工資。
根據小米的招股書,2018 年 4 月,經董事會提議,小米公司全體股東一致同意,向雷軍控制的 Smart Mobile Holding Limited 發行約 6400 萬股 B 類普通股作為股權激勵,且在上市前發出。這些股份佔總股本大約 2%,按當時的估值計算,接近 99 億元。
2019 年 4 月 10 日,小米集團在港交所發布公告表示,雷軍於去年 4 月所獲 6.37 億股 B 類普通股(經股份拆細後)獎勵並未售出,而且除股權激勵外,2018 年小米沒有向雷軍發放任何現金酬金。
與此同時,小米的公告中也提到今年 1 月份時雷軍的承諾,即這筆股權激勵將全部捐贈給公益事業。根據界面新聞發布的 2018 中國慈善企業家榜,許家印、馬雲等 100 位企業家的捐款總額是 177.93 億元,雷軍的這筆近百億款項如能全部落實,足以躋身慈善第一人了。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小米年報測算,包括雷軍在內的五位董事會高管,合計年薪九百多萬,平均每人不到 200 萬人民幣,即便在 A 股上市公司中也只是中遊水平。
01 股權激勵面面觀
在人類社會的巨大創新進程中,我們總能看到股權激勵的身影。
所謂股權激勵,就是一種以公司股票為標的,對公司董事、高管以及特定員工群體進行長期激勵的方式。股權和債權不同,沒有優先追償權,所以股權激勵的宗旨就是讓激勵人與企業「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使激勵對象有動力按照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原則來經營公司。
就具體形式而言,股票期權激勵是最常見的激勵形式,即上市公司準予特定員工按照預先確定的價格和條件購買一定數量股份的權利。
這種制度,最早是由美國輝瑞公司在 20 世紀 50 年代推行,後來由矽谷的一票高科技企業發揚光大。真格基金徐小平去年在西安的一個論壇上曾表示,股權是一種創業動力,「沒有股權制就沒有矽谷…中國那麼多的創業奇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但本質上是來自於股權激勵。」
雷軍曾在接受《博客天下》採訪時表示,不在乎股份的員工沒有創業精神
客觀來說,激勵和福利是兩種概念。前者往往是帶有附加條件的,常見的比如說淨利潤增長率、ROE 等等,目的是告訴激勵對象「好好幹,公司不會虧待你」。
新經濟公司因為業務更具想像力,一二級市場都能給到更高的 P/E,按照網易財經數據,目前滬深兩市上市公司中,軟體與信息技術服務業公司的 P/E 加權平均高達 55.6,作為對比,零售業和交通運輸業只有 25.7 和 20.3。
因為市值高、估值增長快,而且生產要素更多聚集在人身上,大多是高度智力密集型產業,所以新經濟公司的股權激勵額度更高,上市時的造富效應是一種普遍現象。
那麼,為什麼小米授予雷軍的這筆股權激勵輿論爭議很大?
周天財經認為主要是出於三點原因,其一,雷軍個人的知名度很高,也因為平易近人的形象常常成為被調侃的對象;其二是激勵的絕對數額很大;最後一點,這筆股權激勵沒有附帶其他條款,「激」的成分少,「勵」的成分多。
但事實上,新經濟公司給創始人發放高額股權激勵只能算是「常規操作」,而且在上市前給到創始人的激勵,往往不攜帶匹配的行權條款,更多被視作董事會對創始人多年付出的犒勞。
早在 2014 年 5 月京東上市,當年一季度,京東給創始人劉強東發了價值 36.7 億元的股權激勵,佔京東股份的 4%;次年八月,京東董事會再次授予劉強東價值人民幣 27 億的股權作為未來 10 年的報酬,作為匹配條款,10 年內劉強東只領 1 元年薪。
從相對數額來看,雷軍的股權激勵佔小米總股本 2%,比例在同業內不算高。在披露這筆激勵時,小米聯合創始人林斌也曾表示,雷軍在 8 年間帶著團隊把小米做到這個規模,獲得這個股權激勵並不過分。
在大洋彼岸,高額股權激勵更加常見,據美國《汽車新聞》報導,2016 年伊隆·馬斯克行使了部分即將到期的股票期權,金額高達 13.4 億美元,通過這些期權兌現,馬斯克也成為當年汽車行業薪酬最高的執行長。
2011 年,庫克接替賈伯斯成為蘋果新任 CEO 時,蘋果授予了庫克 3.762 億美元的股權獎勵。而照片分享應用 Snapchat,也在 2017 年給創始人埃文·施皮格爾(Evan Spiegel)發放了一份 6.37 億美元的股權獎勵,據彭博社報導,施皮格爾所獲的股權獎勵佔 Snapchat 市值的 3%。
有趣的是,在 2001 年,賈伯斯曾主動要求董事會授予其金額巨大的股權,他對證券交易委員會的律師表示:「這種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與金錢沒有關係。每一個人都希望獲得同仁的認可,我覺得董事會並沒有讓我感受到這一點。」
說到底,董事會授予創始人股權激勵,既是物質層面上的犒賞,也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激勵。正是這種對企業家精神的嘉獎,才是美國長期領跑前沿技術創新的原動力。
02 應該保護「企業家精神」
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是企業家群體將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入到生產體系中來,推動經濟結構從內部進行革命性的創新,從而推動了經濟的發展。簡單來說,企業家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主體,創新的動力來自於「自我實現」的企業家精神,和逐利的商人不同,個人致富只是企業家的部分目的。
奧地利經濟學家 約瑟夫·熊彼特
經濟學家茅于軾說得更加直接,企業家是在某個領域具有資源配置才能的人,「沒有企業家的國家,一定是窮困潦倒的國家,不重視企業家的國家一定會出大問題。」
中國的民營企業家們創造了巨大的社會價值,去年,劉鶴副總理在接受採訪時提到,民營經濟貢獻了 50% 以上的稅收,60% 以上的 GDP,70% 以上的技術創新,80% 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 以上的新增就業和企業數量。
而從經濟學角度看,企業家拿的是剩餘索取權,很多四五百萬規模的企業,最後發完工資,利潤算下來企業家拿到手也就是二三十萬,其實不如一個白領省心,做到數千萬級規模的企業,老闆自己能拿到手的也就是一兩百萬,這也就是一個 BAT 總監的薪水。
坦白說,以許多企業家的心智和雙商,不冒險創業,只安安分分地當個打工皇帝的話,財務自由也不遙遠。但他們賭上全部身家性命去創業,實際上承擔了最多的風險,比如馬斯克的特斯拉,Model 3 量產不順利時,一度離現金斷流只有三個星期,但馬斯克抵押了自己數千萬的房產,還把當年創辦 PayPal 所獲取的財務回報全部投入特斯拉當中,這樣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企業家精神,才是創新的根本原因。
馬雲在做支付寶來促進信用體系建設的時候,監管政策並不明朗,為了讓團隊安心,早已功成名就的馬雲說「你們只管創新,要坐牢的話,我去」;雷軍承諾硬體利潤率不超過 5%,儘管受到很多非議,但不能否認的是,九年來,小米加速了智慧型手機在中國的廣泛普及。
「雷軍們」拿到的激勵,本質上是對企業家精神的補償,是對敢於冒風險的人的獎勵。其實,掌握著花不完的財富,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而是意味著巨大的社會責任。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暢也曾在許知遠的訪談中流露出一些心跡,她說,家族名下的千億資產,實際上都不是自己的,因為不可能把廠房飼料豬苗變成現金專門用來揮霍,一個人吃喝享樂也用不了這麼多錢,N 多輩子都花不完的錢,就變成了擔子壓在了肩上,自己更像是替社會保管好這些資產,用來解決就業、創造稅收,實現社會價值。
退一步說,企業家擁有的巨大個人財富,並不是快樂的源泉,而更像是一種「苦刑」,畢竟,企業家群體往往沒有享樂的閒心。
無論是早年在金山還是小米,雷軍的「勞模」形象都是業內公認。在金山的十六年,雷軍堅持每天工作 16 小時,常常是一周七天無休,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一位小米高管曾透露,雷軍三四點吃中午飯,十一二點吃晚飯,每晚一兩點才下班。
在接受央視財經專訪時雷軍曾表示,別人叫他勞模,但其實自己只是比別人更熱愛工作,並且能夠把工作變成興趣。那場專訪,他因為會議太多遲到了一個多小時,午飯也沒來得及吃。也正是如此,雷軍才能平地裡憑空創造出一個新的生態,改寫中國消費電子行業的遊戲規則,才有了今天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和下沉。
善待企業家精神,才是善待創新。大鍋飯的記憶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都很深刻,「幹好幹壞一個樣」的歷史教訓也歷歷在目,我們應該更加明白,給做大蛋糕的人應有的蛋糕份額,才能帶來持續的「帕累託改進」,最終受益的是所有人。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