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巨頭背後機構贏家: MIH投騰訊1500倍最高

2021-01-07 網易財經

如果你翻看全球頂尖的網際網路公司背後的投資者,你會驚訝地發現:佔據大股東地位的不是創始人,而是聲名顯赫的投資巨擘。

很多人抱怨中國的BAT是在為外國人打工,因其背後的大股東全是外國人,分別是百度——美國德豐傑,阿里巴巴——日本軟銀,騰訊——南非MIH。這也許更能貼切地反映,中國網際網路產業與資本的尷尬格局。

對於唯快不破的網際網路業,其增長速度早就讓傳統行業難以望其項背。狂飆的增速背後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創始人擁有創新模式,但缺乏資金的支持,這為資本提供了一個可供發展的肥沃土壤,他們要做的就是瞄準投資目標,在時間的醞釀下,催化出豐厚的回報。

但並不是每個投資機構都能有幸享受頂尖網際網路發展帶來的紅利,而是創始人與投資者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選擇。

理財周報記者選取全球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網際網路公司,包括Google、Twitter、Facebook、Amazon、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這背後基本都潛藏著全球知名投資機構,而且Twitter、百度、騰訊、阿里巴巴、京東等的機構持股都佔據半壁江山。

創業者的激情成早期投資關鍵

能在Google成立早期參與投資,對矽谷著名天使投資人羅恩·康維來說是一種幸運,而這種幸運來自紅杉。

當Google尋求第一輪融資時,兩位創始人拉裡·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告訴康維,如果他能幫助該公司獲得紅杉資本的投資,那麼他也將能夠投資Google。

於是,康維竭力向紅杉資本的合伙人邁克·莫裡茨推薦這兩個年輕人,莫裡茨起初不以為然,因為他對大眾熱捧的.com公司不屑一顧。不過,莫裡茨還是答應見拉裡與謝爾蓋一面。

在短短的會談過程中,這兩個像中學生一樣的年輕人大談自己的夢想,他們眼中閃爍的火花讓莫裡茨似曾相識,同樣的火花他在年輕時的賈伯斯眼中看到過。最終,莫裡茨決定接受拉裡·佩奇和謝爾蓋·布林的報價,紅杉投資2500萬美元,佔股20%。

雖然現在紅杉在Google佔據的股份不足1%,和KPCB佔據同樣份額,但無疑Google已經讓其名聲大噪、賺得盆滿缽滿了。

同樣被創始人激情感染的投資還有軟銀孫正義投資阿里巴巴的經典橋段。這是一段被神話為「在廁所6分鐘搞定的投資」,事實遠非如此。

據UT斯達康的創始人吳鷹回憶,當時是在其北海萬泰的辦公室,舉行了一場投資人和創業者的見面會,將當時所有網際網路企業的創始人召集在一起,向投資人遊說。

當時的馬雲名不見經傳,在彼時所來的企業家中,算是企業規模較小的,被安排在後面見投資人。但馬雲後來回憶說當時的感覺很好,當他在樓下等待時,協調人對馬雲說:「你只有6分鐘的時間能夠講解,然後大家提問題。如果6分鐘聽完了以後,大家對你沒興趣,也沒意思,沒什麼機會你就走人了;如果對你這個話題感興趣,大家互相提問的時間會長一點。」

於是,馬雲就穿著一個破夾克,拿了半張紙,去見了軟銀的孫正義,還非常自信地說不缺錢,實際上並沒有錢。他滿腔激情地向孫正義等投資人用英語講述了自己的商業模式,很多人一頭霧水。

但在投資人投票環節,大家一致看好馬雲,孫正義甚至決定將另一項投資停下來,投資馬雲。

「九年前我見到你的時候,你一無所有,中國的網際網路行業也僅僅是剛起步。但是,你的雙眼冒光,閃爍著夢想和激情。我覺得你和楊致遠一樣瘋狂,所以,我決定投資你的公司。」9年後,在一個公開場合,孫正義這樣對馬雲說出當初投資他的原因。

因為激情,孫正義押注馬雲,他初見馬雲時,即預言馬雲會與楊致遠、比爾·蓋茨等人一樣,創造一種屬於中國的全新的商業模式。事實證明,馬雲沒讓他失望。

從2000年的2000萬美元開始,此後孫正義不斷追加投資,如今已經成為阿里巴巴當之無愧的第一大股東,佔股比例高達34.4%,遠高於馬雲的8.9%。而當初的投資也已經賺了幾百倍。

後來居上的DST

理財周報記者在對選取的頗具代表性的全球網際網路公司,進行背後投資機構梳理時發現,DST(俄羅斯數碼天空科技)是上榜次數最多的投資機構。

作為俄國新秀投資機構,DST近年來表現突出,在業界以動作快、開價高、眼光準、速戰速決著稱。據說目前能讓DST看上的公司全球不超過30家,其投資風格充滿了神秘色彩,目前投資的企業包括Zynga、Groupon、小米。當然還包括Twitter、Facebook和京東,其中,DST為Facebook的第二大股東,佔股為36.80%,為京東第四大股東,佔股為9.2%。

Facebook這樣的香餑餑項目,自然是投資巨頭爭搶的對象,但DST的CEO尤裡·米爾納(Yuri Milner)卻能打敗老牌投資機構紅杉資本的麥可·莫瑞茨(Michael Moritz)和KPCB的約翰·杜爾(John Doerr),成為Facebook的投資人,根源在於他對社交網絡的深刻認識。

2009年1月的某天,尤裡·米爾納撥通了Facebook當時的CFO吉迪恩·餘(Gideon Yu)的電話。當米爾納說他可以過來拜訪時,餘表示不用這麼遠跑來就是為了見他一面。但放下電話,米爾納就驅車去機場買了一張去加利福尼亞的頭等艙機票。

初次見面,沒聊多久,餘就發現對方比想像的更理解社交網絡及其影響力。米爾納有一個「扎克伯格定律」(Zuckerberg’s Law):每隔12至18個月,人們在網際網路上彼此分享的信息翻一倍。將來人們會越過谷歌這樣的通用搜尋引擎,依靠社交網絡上的朋友獲取信息、做出決策。只要用戶選擇、搭建好自己的社交網站,它將負責過濾一切。這個想法與扎克伯格驚人地相似,於是,餘直接將米爾納帶回辦公室見扎克伯格。這是他們第一次見面,4個月後,DST宣布向Facebook投資2億美元,獲得1.96%股權。

隨後,DST不斷追加投資,直到現在持有Facebook A類股的36.8%,成為A類股中僅次於高盛的第二大股東。

Facebook的牛氣之處還在於它幾乎戲劇性地拯救了一個基金——Accel,如今佔據Facebook11.4%的A類股。

這筆投資幾乎是Accel在投資上取得的最令人矚目的成功。2004年,也是facebook成立的同一年,布雷耶和他的Accel Partners卻面臨著巨大的困境。年底,Accel正在募集新一期基金,但過程很艱難。這並不奇怪,在此之前,Accel的三隻基金都虧了錢,投資者不但得不到收益,還損失了大筆管理費。布雷耶前往普林斯頓大學見LP團隊,卻被當面告知普林斯頓將不再為Accel提供資金。普林斯頓合作的其他基金從投資網際網路公司中取得了不錯的收益,但Accel卻慢了半拍,像許多追悔莫及的風險投資公司一樣,它也錯過了谷歌。2004年,谷歌在納斯達克掛牌。

隨後,哈佛也拋棄了他,接著是麻省理工。美國的私立大學手握大量資金,位於東北部的8所長春藤盟校更是如此。但接二連三,布雷耶失去了三家最有威望的大學的背書,Accel在風險投資圈中的地位岌岌可危。

最終,布雷耶為Accel IX募集到了4.4億美元,為Accel成立以來規模最小的一隻。但沒有人知道,這期弱小的基金將成為歷史上業績最成功的風險投資基金。

六個月後,布雷耶投資了Facebook。那是2005年,Facebook成立一年,剛剛把「the」從它的名字「thefacebook.com」中去掉,註冊用戶不到300萬,盈利模式遠未成熟。布雷耶為Facebook注入了1270萬美元。當時Facebook的估值是9800萬美元。

據報導,做出這一決定,布雷耶只花了三天時間,為的是趕在華盛頓郵報之前。華盛頓郵報與facebook的接觸遠在Accel之前,當時協議已經接近談妥,但最終布雷耶以更高的開價,贏得了這筆投資。

到上市時,Facebook的月活躍用戶已達到8.45億,開盤市值1152億美元,是當年Accel投資時的1000倍不止。

Accel的觸角也伸到了中國。2005年,Accel與IDG合作成立IDG-Accel中國成長基金,這隻基金目前已經過三期募集。最新的一筆投資,是本月對Roseonly專愛花店超千萬美元的投資。

投資騰訊MIH回報近1500倍

如果以投資回報率計算,回報率最高的當數MIH投資的騰訊,14年回報近1500倍。

2000年,正值網際網路泡沫爆發,騰訊被非洲國際傳媒大鱷MIH(米拉德國際控股集團公司)一舉收購了公司46.5%的股份,取得了與QQ的創業者們相同的股權份額,相對控股了QQ,當時的IDG佔據7%。

此後,IDG和盈科數碼都套現退出,獲利僅十幾倍。面對後來騰訊勢如破竹的增長,想必雙方都悔青了腸子。

據稱,在IDG內部,當年賣掉騰訊股份被認為是一次「決策失誤」,騰訊是IDG的三大痛之一。有人認為,為什麼短短一年時間就將騰訊股權轉手套現?只怕不是簡單的決策失誤所能解釋,更重要的原因其實是IDG和盈科數碼皆對騰訊看走眼了。但誰又能完全預料到,騰訊能成長為如此龐大的「企鵝帝國」呢?

接盤者MIH成了最大的贏家,不僅投資回報倍數創了紀錄,而且超過470億美元的淨收益額也是史無前例的。

從一組有趣的數據就可以看出騰訊對MIH意味著什麼:MIH為南非傳媒巨頭納斯帕斯(Naspers)的全資子公司,根據Naspers公司2013年年報數據,其在騰訊的持股市值,是其資產總額(99.75億美元)的4.72倍,是其年度總收入(74億美元)的6.36倍,更是其年度淨利潤(7.97億美元)的59.1倍。

像MIH如此好運的機構並不多,更多的是在獲利後選擇退出,尤其是一些受時間限制的基金。比如曾投資阿里巴巴的紀源資本。「我們去年已經退出了,因為我們是2002年投資阿里的,我們是阿里最早的一批投資人,去年我們賣給了其他的機構,我們也很想等到他們上市,但我們的基金是10年期的基金,到期了,也該給基金畫一個句號了。」紀源資本的合伙人這樣告訴理財周報記者。

但這種被迫退出,也讓紀源資本大賺一筆,據了解,當時紀源資本只投資了七八百萬美元,彼時阿里巴巴的估值區間約為1.5億元美元到2億美元之間。如今即使以最低的1000億美元的估值算,回報率也高達幾百倍。

推特背後的低調投資人

在全球聲名顯赫的社交網絡Twitter和Facebook的背後,潛藏著同一位投資人——蘇海爾·利茲維(Suhail Rizvi),Rizvi Traverse的聯合創始人。

蘇海爾·利茲維十分低調,但由於他個人和代表其他投資者持有大量的推特股權,在推特上市時吸引了公眾的密切注意。根據推特的招股書,Rizvi Traverse是推特IPO前最大的外部股東,佔有17.9%的股份。

儘管如此,他低調到甚至極少出現在網絡,推特上市那陣網絡上還找不到他的照片,並有報導稱他請人定期清理網絡上他的照片,並監控維基百科裡介紹他的頁面。

有消息稱正是因為Rizvi Traverse低調的作風鞏固了它與推特的關係,並確保了它能夠進入推特以及其他熱門初創公司。Rizvi Traverse曾投資過的熱門公司包括社交網絡Facebook、電子支付公司Square、社交雜誌Flipboard。

Rizvi Traverse2010年底開始投資社交媒體,他的基金吸引了包括摩根大通在內的大牌投資者。摩根大通通過Rizvi Traverse的投資,持有10.3%的IPO前推特股份。

除了社交媒體,Rizvi的投資還涉及電信和娛樂行業。2007年,Rizvi Traverse投資了頂峰娛樂,這是一家獨立電影公司,發行過大受歡迎的《暮光之城》系列。Rizvi Traverse還幫助休·海夫納進行《花花公子》的回購。海夫納是花花公子雜誌的創刊人和主編。

隨著熱門公司推特的上市,他很難再保持同樣的低調,僱傭了公關公司,逐漸開始更多地與公眾交流。

另一家叫Spark Capital的風險投資是推特上市前的第三大外部股東,排在Rizvi Traverse和摩根大通之後,佔股6.8%。這是一家總部位于波士頓的風險投資公司。

除推特外,它參與了早期融資的知名公司還有輕博客Tumblr(於2013年以11億美元被雅虎收購),沉浸式虛擬實境技術公司Oculus VR(後被faceboook收購),基於地理位置的社交應用Foursquare等。

令人好奇的是,一家位於美國東北部小城波士頓的風險投資公司,如何有機會投資進入位於西海岸矽谷的熱門科技公司?

福布斯網站曾有報導,成立於2005年的Spark專注於投資媒體、娛樂和移動領域的科技創業公司。

2006到2007年間,當其他公司募集規模高達幾十億美元的基金時,Spark維持了相對較小的規模,第一期基金2.65億美元,2007年的第二期和2010年的第三期都為3.6億美元。它組織結構上的設計使所有的合伙人而不僅僅是被指派到項目的合伙人能夠與被投公司合作。它積極地在全國範圍內投資項目,而不在地理位置上做限制。此外,Spark的合伙人Sabet自己就是社交媒體的愛好者,常常活躍在他投資的推特、Tumblr、Foursquare上。

相關焦點

  • 阿里巴巴和騰訊背後巨頭是誰,馬雲和馬化騰在給外國人打工?
    今天一個網友向我提問,阿里和騰訊背後巨頭是誰,馬雲和馬化騰真的在給外國人打工嗎?期初看到這個問題感覺有點莫名其妙,阿里巴巴和騰訊不是國內的企業嗎,它們背後還有巨頭,在為外國人打工?騰訊於1998年11月創立,早期以QQ為發家之本,挖掘騰訊發家簡史,1998年和阿里差不多,是中國最早的一批網際網路創業者,國內網際網路大環境如此,融資難、用戶少是大家共同面臨的難題。
  • 曾光網際網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10隻股票
    過去20年,中國網際網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10家公司,也可能是最讓人想吃後悔藥的10家公司。別說持有20年,就是持有1年都會面臨靈魂拷問:靠不靠譜?是不是應該立即清倉?蜘蛛精比白骨精好看?做時間的炮友容易,做時間的朋友很難。但時間是最公平的一把尺子,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投資者,都離不開它的丈量。本文入圍的10家公司,都是從它們上市到今年的市值最高點。
  • 網際網路巨頭排名:從BAT到ATM,只是此M不是小米,你知道是誰嗎?
    T是騰訊,玩的是社交,連接人與人,在社交領域是唯一的王者。截至2018年6月,BAT是中國網際網路市值最高的公司,其中阿里和騰訊不相上下,都超過5000億美金,百度相對弱一些,仍排名第三,900多億美金,但顯然差阿里和騰訊一個檔次。
  • 日本網際網路巨頭Line和Mercari聯手打造行動支付服務
    騰訊科技訊 據外媒報導,在日本這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中,網際網路公司競相奪取無現金交易領域的統治權。日本網際網路巨頭Line公司和Mercari公司開始聯手打造行動支付服務。
  • 騰訊:科技巨頭的可持續責任
    2019 版的 「網際網路一分鐘」,數據規模依舊井噴式上揚。搜索量、視頻點擊量、即時通訊信息,都是以百萬級的增長 「拷問」 著萬物互聯背後的配套升級。放眼中國,今年三月出爐的《中國數據中心能源使用報告》[2]中,預測未來 5 年超大型、大型數據中心會保持較高的穩定增長,平均年度增長率將接近 5%,2025 年後數據中心總機櫃數將是當前的1.6 倍左右。
  • 網際網路巨頭要做在線教育?蜻蜓點水而已
    據了解,如今在百度中檢索「中小學教育」相關詞彙,其廣告單次點擊售價已高達100元,一些教育機構想從百度獲取一個用戶,所需成本是千元/人。雖然李彥宏曾宣稱網際網路將顛覆傳統教育行業,但百度不涉足此行業即可大賺特賺,又何必去趟渾水。  3.騰訊投資未成。  騰訊在教育方面也有所嘗試,在騰訊網教育頻道和騰訊視頻中,騰訊均上線了相關業務。
  • 騰訊系富途證券上市 網際網路券商仍面臨靠天吃飯困局
    網際網路巨頭在金融領域競爭正向券商領域延伸。阿里巴巴集團已於近日完成對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金公司」,03908.HK)的入股,而騰訊系和小米系的網際網路券商正掀起上市潮。北京時間3月8日,騰訊系的富途證券正式登陸納斯達克掛牌上市,證券代碼為「FHL」。
  • 網際網路巨頭紛紛涉獵智能汽車 東風科技兩天漲17%
    消息面上,網際網路巨頭紛紛涉獵智能汽車,如騰訊、阿里巴巴、百度、蘋果等均有所涉足。 每經編輯 何建川
  • 巨頭從幕後走向臺前 產業網際網路之戰悄然打響!
    巨頭從幕後走向臺前,產業網際網路之戰悄然打響!   雖然,小米和華為對親自造車一事已加以否認,但縱觀下來,這個賽道已有不少巨頭投身其中。   不難看出,在當今5G+AI所賦予的技術驅動力之下,新能源汽車領域也成為了各家巨頭爭奪的焦點。只是,如今紛紛傳來巨頭造車新動態的背後,又該如何看待這一行業變化?
  • 騰訊啟動史上最大規模校招:5000人!網際網路巨頭薪資大起底
    原標題:騰訊啟動史上最大規模校招:5000人!網際網路巨頭薪資大起底,頂級高校學生最愛去哪兒? 摘要 【騰訊啟動史上最大規模校招:5000人!
  • 百團大戰2.0,網際網路巨頭入局後的買菜大作戰
    話說,疫情最嚴重的那段時間,武漢封城居民無法外出,當地政府鼓勵居民使用網際網路買菜,一夜之間就完成了市場教育。於是,新入場的巨頭們便紛紛把社區團購開局第一戰都選在了武漢這個城市,但在武漢的這場團購大戰並不好打,哪怕擁有良好的被教育用戶基礎。奈何參戰方太多,美團和拼多多等後來者,跟興盛優選、食享會、十薈團等本地老玩家打成一片。
  • 網際網路巨頭,困在社區團購裡
    內戰:網際網路巨頭的流量爭奪進入 2020 年,基於疫情的影響,社區團購重喚新生,巨頭們紛紛進場,到下半年更是提上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在存活下來的早期社區團購平臺中,有著網際網路巨頭們的身影。比如,早在 2019 年 5 月,騰訊就投資了興盛優選 A+ 輪融資,並在今年七月的 C+ 輪融資中繼續加注跟投。在興盛優選之外,另一社區團購平臺誼品生鮮也是騰訊的投資對象——今年 8 月,騰訊與今日資本領投了誼品生鮮 25 億元 C 輪融資。
  • TMD後,再無網際網路巨頭
    好在兩年後的今天,小米終於漲回了發行價17港元,最高達到17.5港元,最近一年股價最高漲幅高達111%,被套的投資者們終於可以下車了。螞蟻跟小米IPO相似的地方都是轟轟烈烈,都是盛名之下,都是期望甚高。螞蟻是否會重蹈小米覆轍?螞蟻不是小米。
  • 三季報今日放榜 為什麼機構不再把騰訊看做「遊戲股
    11月中旬股票市場波動加大,隨著海外美股大選靴子落地,A股、港股齊齊上漲,港股股王騰訊(HK,00700)更是一度衝破630港元,後雖有波動,但整體依然穩健。  12日是騰訊三季報放榜日,騰訊早盤高開3.45%。   2020年以來,騰訊股價幾近翻倍,對於市值6萬億港元的巨頭來說實屬不易。
  • 網際網路巨頭開啟燒錢賣菜大戰 搶佔社區團購風口
    除了阿里巴巴,騰訊、拼多多、滴滴、美團等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燒錢賣菜大戰愈演愈烈。《證券日報》記者在某電商平臺看到,1分錢可以買到多種蔬菜和水果。為了吸引流量搶佔市場,網際網路巨頭深諳其道。這種場景是不是似曾相識?還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從網約車到共享單車,巨頭燒錢搶市場,吃瓜群眾看戲薅羊毛。
  • 阿里和騰訊背後巨頭是誰?馬雲和馬化騰,真的在給外國人打工嗎?
    給外國人「打工」不丟人,阿里巴巴和騰訊背後的大股東確實都是外國人,但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國際科技公司中,阿里和騰訊依然是國內偉大的科技企業。軟銀集團的孫正義,持有阿里巴巴20%的股份;南非的米拉德控股集團,持有騰訊50%的股份。
  • 網際網路巨頭在教育行業新一輪的較量
    這些改變背後的技術推力來自騰訊。騰訊教育副總裁王帥帶領的團隊希望幫助學校建立數位化的教育場景,讓人工智慧技術在教育領域發揮最大的價值。5月,騰訊在2019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正式成立智能教育聯合實驗室。此時,騰訊、百度、阿里均已在智慧教育板塊布局,並很快形成規模。
  • 雲計算十年:大國博弈和網際網路巨頭生死戰
    被普遍認為慢了半拍,也不具有TO B 基因的騰訊,是如何快速追趕成為國內第二大雲計算廠商的?巨頭林立,高投入、高技術門檻,同時廝殺慘烈的雲計算市場,為什麼仍然有一些小而美企業,能夠擺脫消費網際網路領域或被消滅,或被收編的噩夢,獨立成長出自己的天地?所有的網際網路巨頭不約而同all in B端市場的邏輯是什麼?這個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
  • 經濟學人:反壟斷機構拆分網際網路巨頭或弊大於利
    網易科技訊 12月3日消息,《經濟學人》日前發表文章指出,有關網際網路巨頭影響力的擔憂不斷增加,但是反壟斷機構應該審慎行動,因為這樣的行為可能弊大於利,而且科技企業也不應該讓自己現在的規模衝昏了頭腦。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網際網路時代四巨頭——谷歌、蘋果、Facebook和亞馬遜,都是非常優秀的企業。
  • 網際網路巨頭欲借春節大「撒錢」
    自2015年開始,春晚甚至整個春節成了騰訊和阿里巴巴等網際網路巨頭的「紅包戰場」,不過2019年春晚送福利主角,變成了百度和抖音。業內人士分析稱,利用春節送福利做互動,是網際網路企業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徑,而在向大家送出紅包的背後,實際上也「盯著」用戶們的「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