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急性中耳炎,是指細菌和(或)病毒等病原體經咽鼓管直接進入鼓室而引起中耳腔黏膜感染。廣東省婦幼保健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鄒宇指出,小兒急性中耳炎常繼發於上呼吸道感染。一旦發生中耳炎,大一些的孩子可能會跟爸爸媽媽說「耳朵好痛」、「耳朵嗡嗡響」等,但對於還不會用言語來表達的小寶寶來說,如果在感冒後出現夜間啼哭、用手抓耳、用頭蹭枕頭、無明顯原因的發熱,建議及時送往醫院請耳鼻喉科醫生做一個檢查,以排除中耳炎的可能。
為什麼孩子鼻子和咽喉部的感染,也會跑到耳朵上引起中耳炎呢?鄒宇解釋,耳鼻咽喉雖然是分布在不同的部位,看似相互獨立、互不相通,但實際上它們之間是可以通過咽鼓管相互連接的,咽鼓管在平時的時候是閉合著的,這樣就可以防止咽部液體進入到耳朵,而在張口、吞咽、打哈欠等的時候,它則會打開,以調節耳內、外的壓力,以維持鼓膜兩側壓力的平衡,從而保證鼓膜的正常振動。
正是因為它們間是可以相通的,所以當感冒或其他上呼吸道感染時,病菌也有可能會通過咽鼓管進入到耳朵,從而引起中耳炎。而相對於成人來說,孩子由於咽鼓管寬、短而平直,生理性狹窄處還沒有形成,管道接近水平位置,咽鼓管的鼻咽部開口端幾乎與鼻底相平,當上呼吸道道感染時,病菌更容易通過咽鼓管而侵犯到中耳,從而導致中耳炎的發生。
另外,有些家長在給孩子擤鼻涕時,可能會捏著孩子的兩個鼻孔讓他們用力擤鼻涕。殊不知,這種過分用力且捏緊兩個鼻孔擤鼻涕的方式,也可使空氣通過咽鼓管流向中耳腔,從而出現耳的悶脹感及耳鳴,嚴重的話,還可使膿性鼻涕通過咽鼓管流向中耳腔而引起中耳炎的發生。
對中耳炎的處理,一定要做到及時、規範,以免使急性中耳炎發展為慢性中耳炎,甚至影響到聽力及後期的語言發育,再嚴重一些的還可引起顱內外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王婧 通訊員林惠芳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