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感冒後哭鬧不止、抓耳朵、煩躁不安是常有的現象,很多家長往往最關注的是如何哄好哭鬧中的孩子,孩子的其他行為反而忽略了。
實際上,感冒有一個關係密切的夥伴——急性中耳炎,據統計有10%左右的患兒在感冒後會繼發急性中耳炎。
患病後孩子最常見的行為就是抓扯耳朵、哭鬧、煩躁不安等等。
急性中耳炎問題可大可小,不規範進行處理,可導致患兒聽力下降, 嚴重者可引起腦膜炎、膿腫等顱內併發症, 甚至危及生命。
冬春正是急性中耳炎高發季,因此家長對於急性中耳炎應該有些簡單了解。
認識急性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主要是由於上呼吸道感染後,細菌、病毒或者支原體等通過咽鼓管逆行,蔓延到中耳腔,從而引起中耳腔急性感染。
感染後最主要的症狀是耳痛,小孩子不會表達,多會表現為抓、扯耳朵,哭鬧不止,煩躁不安、影響睡眠等。
急性中耳炎主要分為化膿性和非化膿性兩種。
一般來說急性中耳炎不會單獨發生,通常伴隨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即發熱、咳嗽、鼻塞、流涕等。少數孩子會出現耳道流膿,這種是比較嚴重的情況。
中耳炎在家裡很難觀察到,因此有很多家長把耳道流膿當成患急性中耳炎的判斷依據,這是不對的。
有耳道流膿情況,多是嚴重的細菌感染,導致鼓膜破潰、穿孔等,分泌物通過外耳道流出來,才會出現耳道流膿,這種就應該趕緊送孩子去醫院治療了。
急性中耳炎在6歲以下的兒童中較常見,這主要是因為兒童的咽鼓管接近水平,且管腔較短,內徑較寬。
成人與兒童咽鼓管解剖差異
因此兒童鼻咽部感染後容易經過咽鼓管傳入中耳腔,導致急性中耳炎。
6歲以後,兒童的咽鼓管形態已經接近成人,上呼吸道感染後患中耳炎的機率就比較小了。
因此,當孩子上呼吸道感染後突發耳痛,應懷疑可能是得了中耳炎,建議送醫院就診。
孩子得了急性中耳炎怎麼辦?
上面已經說過,急性中耳炎在家是沒辦法判斷的,一般需要送醫院做幾個檢查,確診後才能根據情況治療。
1、如何確診急性中耳炎
主要依據耳窺鏡檢查,查看孩子鼓膜是否充血,中耳積液情況等。
左邊是正常的鼓膜,右邊是急性中耳炎鼓膜
其次可能會用到聽力學檢查,主要有聲導抗檢查、耳聲發射檢查、純音測聽檢查、聽性腦於反應(ABR)和多頻穩態反應(ASSR)檢查等。
另外還可以採用血常規檢查等作為輔助診斷依據。
2、患病後如何治療
急性中耳炎最常見的致病菌為肺炎球菌(約佔70%),其次是流感嗜血桿菌(約佔20%),所以治療主要依靠抗菌藥物,也就是抗生素。
診斷為細菌感染引起的化膿性和非化膿性中耳炎,特別是對於耳流膿或伴高熱(≥39℃),以及小嬰兒,應及時採用抗生素治療。
常用的推薦口服藥物有阿莫西林,阿奇黴素等。孩子耳痛明顯,還可以使用1%的甘油滴耳劑。
有些家長可能會擔心使用抗生素治療副作用大,但只要確診了細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中耳炎,使用抗生素治療利大於弊,家長應遵醫囑按時按量給孩子服藥,不要盲目拒絕使用。
除了上面這個治療方案,孩子患中耳炎後,如果只是輕度、初發的,沒有高危因素,且也有條件能夠密切隨訪醫生,那麼也可以先密切觀察48~72小時。
同時在孩子耳痛時給予解熱鎮痛藥物,如布洛芬、對乙醯氨基酚等,孩子症狀好轉後,也可以不使用抗生素。
但如果觀察48~72小時後,症狀無明顯感染或者症狀惡化,需要立即使用抗生素。
如何預防急性中耳炎?
「上醫治未病」,對於疾病最好的辦法其實是預防,急性中耳炎也重在預防,平時家長主要應該做好這幾點防護措施。
1、預防感冒
急性中耳炎基本上都是繼發於上呼吸道感染,那麼預防感冒則就是最主要的。
預防感冒主要是讓孩子飲食均衡,適當鍛鍊,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家裡有人感冒最好暫時不要接觸孩子,平時大人孩子勤洗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2、儘量堅持母乳餵養
國內外的相關指南上明確指出,最少堅持母乳餵養到孩子6月齡,可降低急性中耳炎的患病率。
因此,寶媽身體情況允許的話,儘量延長母乳餵養的時間,堅持母乳餵養到1歲後最好。
3、避免孩子接觸二手菸
菸草的暴露會增加孩子患呼吸道疾病的風險,同樣也會增加孩子患急性中耳炎的風險。
所以,不要在室內抽菸,抽菸後要洗手換衣服再抱孩子,建議照顧寶寶的家長戒菸,當然,家裡其他人也能戒菸對大人和孩子都好。
4、接種肺炎球菌和流感疫苗
雖然目前沒有相關研究能夠證實這一點,但這兩種疾病都有呼吸道感染症狀,接種疫苗可降低疾病的感染率,那麼同時也是可能降低急性中耳炎的發生頻率。
總之,急性中耳炎是個可大可小的病,家長應引起重視,但不必過於害怕。
平時做好預防措施,孩子生病了早發現、早治療才是最關鍵的。
參考文獻:
[1] 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兒童耳鼻咽喉專業委員會.兒童急性中耳炎診療——臨床實踐指南(2015年制定)[R].中國實用兒科雜誌.2016 Vol.31(2):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