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爹媽的心頭肉,不僅要及時預防寶寶生病,也要時刻關注他們的異常行為,切勿因一時粗心大意而導致病情延誤,耽誤了治療得不償失。
執筆:明珠
編輯:小枝
定稿:蘇子後
感冒是嬰幼兒常見疾病,細心的父母會發自家孩子在患病後總是喜歡撓耳朵,整個人十分煩躁不安,其實,這是感冒的併發症——急性中耳炎,據統計,約有10%左右的患兒在感冒後會繼發急性中耳炎,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呢、危害大嗎?
案例
小凱1歲半,在感冒高發的春季,他也未能倖免,在相繼出現打噴嚏、流鼻涕、發燒等症狀後,小凱媽咪趕緊帶著娃到醫院又是打針又是吃藥,3天後終於有所好轉。
可自從小凱感冒後,總時不時用小手抓耳朵,有時候都揪紅了,還是不停地撓,並且睡覺時也躁動不安,很不舒服的樣子。於是小凱媽又帶著孩子再次來到醫院,將情況詳細告知醫生,經詳細檢查後發現,小凱的外耳道鼓膜有明顯的充血腫脹,且分泌物較多。
醫生解釋道,孩子是患上了感冒後遺症——急性中耳炎,它最主要的症狀就是耳痛,由於孩子太小不會表達,多會表現為抓、扯耳朵,哭鬧不止。
為什麼感冒會引起中耳炎呢?
由於孩子感冒後,鼻腔黏膜腫脹,導致連接中耳、咽喉和鼻腔的咽鼓管腫脹,加上感冒後鼻腔的鼻涕分泌物增多,從而使內部通路變窄、積液排流能力降低,繼而可能引起鼻涕進入到中耳腔,引起急性中耳炎症。
如果孩子是病菌性感冒,患中耳炎的風險更大,因為人體的鼻咽部和中耳是相通的(相通的管道就是咽鼓管),感冒後鼻咽部的細菌和病毒通過咽鼓管侵犯中耳,從而引起中耳炎,由於小孩子耳部結構的特殊性,咽鼓管短、寬且直,更容易感染。
急性中耳炎是什麼?
急性中耳炎是兒童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其發病率在兒童中為4%左右,1~2歲為高峰期年齡段。據統計,62%的一歲以內兒童和83%的兒童在3歲以內至少都會得一次急性中耳炎,其中近一半的孩子可能會感染三次以上。
不少家長只是按照感冒治療,而忽略了中耳炎的潛在危害,從而延誤治療,如不進行規範化處理,可導致患兒聽力下降、甚至耳聾,嚴重者可引起顱內外併發症,包括耳後和耳下膿腫,以及腦膜炎、硬膜外膿腫、硬膜下膿腫、腦膿腫等顱內併發症,嚴重的危及生命。
春季是幼兒感冒的高發季節,中耳炎患兒會相應增加,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患兒中急性中耳炎的發生率約10%,通常耳痛、煩躁、哭鬧是小兒患病後的關鍵症狀,多表現為半夜發病,為此寶寶會出現睡眠失調的情況。
因為兒童的免疫系統還不完善,抵抗力很低,尤其是年幼的寶寶,語言表達能力很低,無法表達身體的不適感。如果孩子感冒後莫名其妙地撓耳朵、蹭耳朵、搖腦袋、耳朵有分泌物流出時,家長一定要提高警惕,儘早攜帶孩子到醫院就診,根據病史及專科檢查,結合聲導抗、耳內鏡等檢查確診。
如何預防幼兒患中耳炎?
1、保持寶寶鼻腔乾淨
如果感冒期間,寶寶鼻腔裡的黏液分泌物較多,較小的寶寶可採取吸鼻器輔助吸出,大點兒的寶寶可以輕輕用紙巾清理。
2、保持空氣的溼潤度
因為空氣乾燥會引起鼻腔乾燥甚至發炎,造成咽鼓管腫大、阻塞,使用加溼器可以增加空氣溼度,如果寶寶鼻腔腫脹、堵塞,可以用溫熱的毛巾溼敷,以減輕不適。
3、擦鼻涕時不要同時捏住雙側鼻孔
感冒鼻分泌物較多時,家長切勿同時捏住雙側鼻孔或者太過用力擤鼻涕,這樣會增加鼻和咽部的壓力,使鼻涕和細菌通過耳咽管進入中耳,感染中耳炎。
4、增強抵抗力,減少感冒的發生
積極預防感冒或儘可能縮短感冒周期是避免兒童患中耳炎的最佳措施。預防感冒是預防中耳炎的基礎,若不慎感冒應及時治療,縮短生病周期可以降低感染風險,同時要特別注意孩子的耳部是否有異常,尤其有中耳炎史的兒童。
孩子是爹媽的心頭肉,不僅要及時預防寶寶生病,也要時刻關注他們的異常行為,切勿因一時粗心大意而導致病情延誤,耽誤了治療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