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中小學生閱讀和作文指導;關注回復「領取」千元資料免費領
以下是「一堂作文課」整理的中考作文題型【抒情文閱讀考試題型與答題方法】,對備考2019年中考的童鞋們會有很大的幫助!
1、概括內容或段內容
【例題】閱讀《春燕來歸》(請網搜文章)
簡略概括選文最後三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答案】合力救雛燕。(答到"救雛燕"也對)
解析:本題只是要求概括文段內容,如果要求概括整個作品的內容,不僅要概括作者寫了什麼,還要概括出作者表達了什麼思想情感,兩者缺一不可。
2、概括作品主題
【例題】閱讀《雪人》(請網搜文章)
聯繫文章,說說雪人的命運引發了作者哪些思考?
【答案】要教育孩子們學會珍惜和愛護美好的事物;要尊重創造性的勞動;要喚醒人們珍愛美好生活的良知;要重視保護環境。
解析:根據作品主題,歸納中心,試卷上往往不是直接問"主題是什麼",而是常用是與要求表達"啟發""感悟"結合在一起的,如本題就是如此,實際上就是要求學生領悟作者為什麼寫這作品,他要表達的情感與思想是什麼,即作品的主旨。可結合全文從文首文尾作者集中表達情感或思想的議論抒情性的語句中來理解概括。
3、概括描寫物特點
【例題】閱讀《鄉土的籬笆》(請搜文章)
閱讀全文,概括"鄉土的籬笆"的特點。
【答案】就地取材(隨處可見);透光通風;不挑地不挑人(隨遇而安);樸素高雅。
解析:此類概括描寫物特點題,一定要圍繞具體描寫的事物來概括。有的作品是在各個文段中分別描寫事物某一特點的,那就要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有時要注意段首的中心句,逐一概括,然後總評。在概括時,要注意語言的簡潔性。比如本文是從"就地取材;透光通風;隨遇而安;樸素高雅"等幾方面來描寫"鄉土籬笆"特點的。
4、表達感悟
【例題】閱讀《春燕來歸》(請搜文章)
從文中"(而今)看見到處是青磚青瓦的二層樓房,有木檁條木樑的房子早被拆遷"一句可引發我們怎樣的思考?
【答案】人類在自身發展的同時,應該與動物和諧相處。
解析:本題解答時不僅要理解句子的含義,更要結合作品,聯繫現實,由作品到到現實生活,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某點認識,要求能聯繫社會、生活的實際和個人認識,對文章做出評價,闡發個性化的有創意的閱讀。學生能扣住觀點,說出自己的感悟,並能聯繫生活實際,扣原文主題進行小結。
1、理解詞語含義
【例題】閱讀《養一畦露水》(網搜文章),探究下面語句中"露"的內涵或作用。
(1)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2)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摘自曹操《短歌行》)
(3)養一畦露水,在露水裡養一個清涼的自己。
【答案】(1)句中的"露"是景物,寫出秋天的蕭瑟冷落(是起興,引出歌詠對象"所謂伊人");(2)句中的"露"比喻人生短暫;(3)句中的"露"象徵清純美好,有閒情雅致的詩意生活。
解析:抒情作品中,字詞的含義與句子的含義有關係,所以要根據句子的語境結合文意來分析,即要說明詞的本義,又要理解在句子中表達的含義,如本題說"內涵"即詞語本身的意思,作用指在句中表達的景物的特點或作者的情感。
2、分析句子作用
【例題】閱讀《養一畦露水》……
揣摩下面句子的含義。(2分)
我恍然覺得游離多年的一片小魂兒給招回來了。
【答案】找回了失去多年的童年生活的閒情閒趣和詩意。
解析:此類分析句子的作用,首先從含義上理解,在文中找到句子的位置,了解句子的表達方式是描寫,了解其描寫什麼;是抒情,了解其抒發什麼感情。若在文首文尾,可以聯繫本文的主旨來理解句子的含義。其次,有的句子還要求解答其結構上的作用,也要考慮到句子的在文首文尾或中間的不同位置來解答。
3、分析文章線索
【例題】閱讀《雪人》(請網搜文章)
"漂亮的雪人"在文中多次出現,這有什麼好處?
【答案】"漂亮的雪人"象徵了美好的事物,它前後遭遇構成強烈對比,突出了作者對它的喜愛和痛惜之情,還起到點題和充當線索的作用。
解析:此類題不一定是直接地問"線索是什麼",而是通過其它的提問方式來考查學生對作品線索的把握,如本題就是如此。學生要了解"線索"的概念是什麼,即貫穿全文起到連接前後文內容的某一事物,或人或物或情。有的抒情作品有明暗兩線,明為一物,暗為某種情感,哪個線索較為突出,就作為答案。
4、分析寫作方法
【例題】閱讀《雪人》(請網搜文章)
"漂亮的雪人"在文中多次出現,這有什麼好處?
【答案】"漂亮的雪人"象徵了美好的事物,它前後的遭遇構成強烈對比,突出了作者對它的喜愛和痛惜之情,還起到點題和充當線索的作用。
解析:解答時要注意作品中作者對本體事物的描寫以及所表現出的特徵,理解其人格化的寫法,體會作者在本體事物中所寄寓的精神思想或形象。
5、賞析題
【例題】閱讀《鄉土的籬笆》(請網搜文章)
……晚上,四面蛙聲鼎沸,習習微風中飄來了障邊花草的幽香,如一曲莫扎特的小夜曲,又像情人在柳絲下喁喁絮語,輕輕的、柔柔的、甜甜的,醉了籬笆邊靜坐吸菸的漢子……
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句子。
【答案】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勾勒了夏夜籬笆邊安謐、祥和、溫情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鄉村生活的喜愛和嚮往之情。
解析:賞析句子與"分析句子作用"不同,往往與寫作方法或修辭方法結合一起理解,要從文學性角度,從"方法""內容""情感"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對句子中詞語的精妙之處要品味、鑑賞,體會其"美感"和"情味",要予以評價。使用評價語。
1、概括文章內容和主題的方法
(1)儘量利用原文語句。一些作品中文段的首句(中心句)和文段之間的過渡句往往提領了相關的內容,可以摘引來概括內容。而作品的文首文尾段鋪墊情感基調或情感升華的句子,可以摘引來概括主題。
(2)沒有原文語句可利用時,要找到作者所寫的景或物,注意作者所表達的景物的特點,尤其是人格化特徵,體會作者的情感傾向,結合寫作手法如"象徵"來全面準確概括內容和理解主題。
2、理解詞語含義的方法
先解釋本義,再根據語境解答詞語(在語境中)的含義。要結合作品的主題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特殊的表達效果(即運用了某種修辭手法的詞語)或在結構上起到獨特作用來理解詞語的作用。堅持"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原則,切忌"斷章取義"。
3、分析句子作用的方法
(1)結構上,應從總領全文、承上啟下、前後照應、為下文作鋪墊、推動情節發展、點題、總結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2)內容和主題上,情感鋪墊,點明主旨,深化主題,引人深思等。
4、語言賞析的方法
可以從某一角度或多角度賞析:
(1)用詞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現力的動詞、形容詞、疊詞及成語等。
(2)修辭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擬人句、對偶句、反問句等。(作用:比喻使語言生動形象;排比使語言氣勢磅礴、感情強烈;擬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對偶使語句形式整齊、音韻鏗鏘;反問句增強語氣;誇張突出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設問:自問自答,引人注意,啟發思考…)
(3)形象之美-美麗自然、美感之物、美好形象。
(4)情感之美-自然情素、生活情趣、人間真愛、人生情懷。
5、找線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標題(有的標題直接揭示線索,有的標題包含線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覆出現的詞語、句子;三要特別注意文中的議論抒情,因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組織材料的重要線索。
【2016江蘇泰州中考卷】閱讀畢亮的《會走路的花》(20分)
①我在昭蘇高原墾區住了四年,見了四年昭蘇雲起雲落。當我意識到昭蘇的雲是一道風景時,我已經快要離開了。
②昭蘇的雲每是不同的,常常讓我應接不暇,讓我的筆尖落在紙上,凌亂不堪。而昭蘇的雲有時也是凌亂的。凌亂只是我們這些生活在地上的人的觀感,說不定他們正在匯聚,向雨水即將落下的地方靠攏,給亟需雨水的乾涸土地來一場透徹的漫灌,讓需要的土地都溼潤,讓這片土地上的牧草都能喝到水,讓麥子和油菜在該有雨時就會落雨。
③高原上的人,大多都可以分辨出哪一片雲可以下雨,甚至下在什麼地方都心知肚明,比天氣預報都準確。他們抬頭看看雲,再看看天,用手一指,喏,山那邊有雨,還不小呢。有一回我正巧路過落雨的地方,算是去驗證,結果當然準確無比。這是在昭蘇高原生活多年的經驗積累嗎?
④在昭蘇高原,踮起腳尖就能扯下一塊雲來,抖抖就是一陣雨。
⑤有一年的雨水真是多。看見雲就是雨。雨說下就下,有時滴下幾滴就停了;有的時候下得沒完沒了,許多人就會喝酒,喝得東倒西歪地走在雨水中,就像是麥地裡的麥子在風雨中被吹的樣子。
⑥雨停了,雲還在。
⑦烏鴉似乎和雨水相約而來。雨水多的年成,烏鴉也特別的多。我在昭蘇生活到第四個年頭的時候,烏鴉在高原周圍繞來繞去,到處都是烏鴉的影子和聲音,在空曠的草原聽著烏鴉啼鳴,絲毫沒覺得疹人,草原實在太安靜了。不光我從來沒見過那麼多的烏鴉,那些在高原生活了一輩子的老軍墾也見得不多。夏天的清晨或者晚飯後的黃昏在漫步時,就常聽到他們在討論烏鴉之多,帶著許多地方口音的老人,走在高原的路上,雲跟在他們身後,默默看著把青春和子孫奉獻給高原墾區的老人。雲跟在他們身後,不斷地看著他們往更遠的地方走去也無能為力。
⑧烏鴉並不是一直都在空中,更多時候都停在樹上,樹是老軍墾們初來高原的五六十年代栽下的。五六十年過去了,樹上停歇的烏鴉和落下的葉於一樣多吧。烏鴉也並不是一直歇在樹上,天氣正熱的正午,他們會成群地落在草地上,喝草地噴灌、滴管灑到地上的水,也會踱步,黑壓壓的一片落在草地上,綠色就成了點綴,這時候再抬頭看天上的雲,黑白相映。烏鴉們在草地上不會待得太久,就會一齊飛走,幾乎和雲層相碰。
⑨烏鴉飛走了,雲還在。
⑩雲一直都在。
(11)雲在許多人的手機和視線裡。我的手機裡、電腦裡就存著近千張昭蘇的雲。上班路上,散步路上,去連隊路上,看到雲漫不經心地在天上飄啊飄,就拿出手機隨便拍幾張,隨手發到微信朋友圈,引起的贊和評論出乎我的意料。在我看來,這是我生活中的雲,再普遍不過了,完全無須大驚小怪。當越來越多的人評論說從來沒看到這麼幹淨清澈的雲時,我才慢慢意識到,生活在這裡我是幸福的。不用為空氣擔憂,也無須擔心喝的水,吃的菜蔬和糧食。
(12)當工業文明發展到許多人隨手可以用智慧型手機記錄下每時每刻雲的不同姿態,也讓許多人想看一片沒有雜質的雲而不得,許多人從出生就未見過藍天,更未見過詩句中的白雲萬裡,"藍藍的天空白雲飄",真的只成了一句歌詞。
(13)當我每天面對著不同的雲,苦悶於無法描述時,有一天在一家哈薩克人的切麵店裡買鮮面,店主五歲的女兒正拉著她媽媽的衣角說:"媽媽,快看,會走路的花。"她的手指正是天上在移動的雲群。我知道,這一刻,她是天生的詩人。
1.閱讀全文後,請以"雲"為陳述對象概括文中關於雲的"風景"。(6分)
①→②→雲與鴉黑白相映→③→雲是"會走路的花"。
2.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第②段畫線句反映了"我"面對不同的雲無法描述的情形文章結尾呼應了這句話。
B."雲一直都在"獨立成段,與第⑥⑨段一樣,只在行文中起過渡作用。
C.第⑩段朋友圈反應與"我""隨便""隨手"形成反差突出昭蘇的雲乾淨清澈。
D.文章第(12)段作者由昭蘇的雲引發出對環境狀況的擔憂,豐富了作品的意蘊。
【答案】第一題,①亂雲匯聚②雲雨交加③白雲映藍天。第二題D。
解析:解答第一題時先給全文分段,然後提取關鍵詞,注意按題目要求的格式--以"雲"為陳述對象組織答案。①中"亂"和"匯聚"來自第二自然段,3、4、5三個自然段寫了雲和雨,做解答為"雲雨交加",11、12兩自然段寫藍天白雲,做解答為"白雲映藍天"。解答第二題,分析各選項表述的要點,梳理文章內容,比較判斷正誤。B不正確,從結構上看,"雲一直都在"在行文中起過渡作用,但這句話獨立成段還有內容和感情上的表達作用。
3.根據要求解答下列兩小題。(6分)
(1)體會第④段"踮起腳尖就能扯下一塊雲,抖抖就是一陣雨"表達效果。
(2)文章以"會走路的花"為題有什麼作用?
【答案】(1)"踮起腳尖就能扯下一塊雲"用誇張手法(手法)說明雲很低(內容),"扯下"一詞將雲形象化(效果),"抖抖就是一陣雨"寫出了雨水之多,寫出了雨與雲的關係(內容)。(2)①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雲比喻為"會走路的花",形象地寫出了雲的美麗和動感。②概括了全文的內容,揭示了文章的描寫對象--雲。③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現了"我"對雲的喜愛,對昭蘇的熱愛的情感。③表達了對那些把青春和子孫奉獻給高原墾區的老人的敬意的情感。
解析:第一小題,賞析語言可從句子的修辭、有表現力的動詞形容詞、表達效果及表現的內容、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方面分析,本題要點明修辭手法,說明表達了雨水什麼特點。第二題,要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分析。第二小題,點明修辭方法,從總結全文、表現雲的特點、表達作者情感,突出文章中心等方面來分析概括。
4.文中第⑦段畫線句和連結材料都有"雲"的形象,請結合文章內容說出它們各自運用的手法和作用。(6分)
【連結】材料一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高爾基《海燕》)
材料二北邊的半個天烏雲如墨,仿佛有什麼大難來臨,一切都驚惶失措。(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答案】第⑦段畫線句運用了擬人手法,賦予雲人格,用雲象徵把青春和子孫奉獻給高原墾區的人們;材料一中運用了象徵的手法,烏雲象徵了黑暗的反動勢力,使抽象事物具體化,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寫烏雲是為了點明海燕所處的險惡環境;材料二中運用了環境描寫的手法,烏雲表現了惡劣的自然環境,為下文寫暴風雨作鋪墊,進而表現人物的命運的悲慘。
解析:本題涉及到的寫作技巧有"擬人""象徵""環境描寫",對相關手法的好處和作用,結合文章具體內容作一點分析即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