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在外面玩,因為我害怕那個男人會過來。」
「當他來時,我擔心我媽媽,他想要傷害她。」
「他不配當父親,我很高興他們要離婚了。」
「我不想再見他。」
這是電影《監護風雲》開頭小男孩朱利安寫給法庭的信。這樣簡簡單單的一封信卻令人震驚,讓我們了解到一個在破碎家庭下成長的小男孩。
《監護風雲》這部電影是導演澤維爾·勒格朗的長片處女作,斬獲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獅獎等21項國際大獎。導演對整部電影節奏的把控非常老道,完全看不出是一部處女作。
《監護風雲》開始於一對離異夫妻爭奪小兒子的撫養權。前妻向法院申請單獨撫養權,理由是父親有暴力傾向。但是父親安託萬堅決不同意,表示孩子們都被前妻洗腦了,要求履行父親的職責,每周末都能和小兒子見面。
雖然小兒子朱利安寫了一封信向法院表明了自己不想見到父親的意願,但是由於母親拿不出父親有暴力傾向的證據,最終法院判決兩人擁有共同監護權。
而本片的故事就此展開。
家庭倫理秒變驚悚片
本片雖然是家庭倫理題材,但卻加入了懸疑驚悚元素,使得電影更加好看和吸引人。
首先是在聲音的處理上。全片幾乎沒有配樂,多採用原聲。這種生活化的處理增強了真實的效果。
朱利安在和父親相處時,氣氛總是壓抑的。兩人有大量的車內戲。身處汽車內這個密閉空間,朱利安被迫直面父親。兩人的對話總是讓朱利安感到壓迫和恐懼。
導演選擇了運用沒系安全帶時發出的提示音來打斷兩人對話或者中斷父親的怒氣。提示音在這一場景中突然響起,是節奏的緩衝,但更增強了壓抑的氛圍。
其次是對比手法的運用。片中有一場戲,是父親突然來到女兒的生日聚會上。女兒在得知這一消息後,臉上的驚恐洩露了她對自己父親的恐懼。母親讓她在舞臺上唱歌帶動氣氛,自己獨自出去應對前夫。
這兩個場面不斷切換。一面是女兒在舞臺上唱歌,一臉恐懼,帶著顫音。不明所以的觀眾歡呼鼓掌,氣氛達到最高潮。另一面是黑暗的室外,母親獨自一人走向父親。在這樣的對比烘託下,一場離異夫妻相見的戲碼具有了恐怖的效果。
影片驚悚效果最強的當屬結尾父親持槍擅闖前妻家這一場。相信每個看過《閃靈》的觀眾都有過被男主拿斧子砍門支配的恐懼。小編現在看到這張劇照,還是被嚇得肝顫。在《監護風雲》中,這場戲具有類似的效果。
這場戲採用女主和小兒子的視角拍攝,我們只能從聲音來推測父親安託萬的一舉一動。當門鈴聲停止時,我們以為他走了,但是電梯聲和腳步聲告訴我們,他不但沒走,還上來了。女主和小兒子嚇得趕緊抵住門,企圖阻止安託萬進來。
導演轉向安託萬時,採用了低照明度的拍攝手法。昏暗的燈光下,是安託萬陰沉的表情,手中的獵槍格外醒目。他瘋狂的跺門,槍聲忽然響起令恐怖攀升。無助的母子二人面對即將破門而入、手持獵槍的暴力狂前夫……恐怖氣氛渲染的淋漓盡致,觀眾這一口氣兒提上來就下不去。
痛苦不是施暴的理由
男主安託萬是一個心理複雜的人。導演並沒有把他塑造成一個單純的暴力狂。相反地,他也是一個普通人,但是他有著病態的心理。
安託萬是一個在父權威嚴下成長的人。片中有一場他和父親相爭執的戲。可以發現,他的父親也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兩人爭吵完,父親的處理方式非常簡單粗暴,直接把安託萬的東西扔在門口,將他掃地出門。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安託萬,顯然不知道如何與孩子和平相處。他在和小兒子相處時,即使態度柔和,也總是給人壓迫感。
安託萬又是一個失敗者。他的妻子和孩子們不辭而別,小兒子稱呼他為「那個人」,直言「我不想再見他」。
他執意要小兒子的撫養權,與其說是為了履行父親的義務,不如說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價值和父親的權力。他不肯就此退出妻兒們的生活。
然而小兒子的抗拒,前妻的拒絕溝通,與父親的爭吵,都讓他處在崩潰邊緣。
最耐人尋味的是,他同時還是一個敏感脆弱的人。在結尾,他被警察制服後,像個孩子一樣哭泣,大喊「米利亞姆(女主的名字),救我。」 和他持槍硬闖時簡直判若兩人。
這種性格上的分裂感表明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他選擇用暴力來表達自己的脆弱和崩潰。
安託萬也是一個痛苦的人,但這並不代表,他可以被原諒。
家暴男的套路有哪些
負責引進這部電影的全國藝術電影聯盟,做了一個全球「家暴地圖」特輯,數據觸目驚心。
據統計,2017年,全球被謀殺的女性有87000人,58%的被害者死於親密伴侶或家庭成員之手。
在美國,平均每年有500萬女性遭受家暴。在法國,每年約有50萬婦女遭到丈夫毆打。而在中國,平均每7秒,就有一位女性被家暴。受害人在平均遭受35次家暴後才會選擇報警。
家,成為某些男性的法外之地。
在本片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家暴男的三個特點。
首先是隱蔽性。本片的男主角,在眾人面前總是一副有禮貌的樣子。他的同事給予他很高的評價。他即使在盛怒時,也會記得和鄰居打招呼。外人無從知道他在家裡是怎樣的面孔。因此,在女主缺乏證據的情況下,法官並不相信男主會家暴。
其次是強烈的佔有欲。安託萬在看到前妻和某個男子在一起時,大受刺激。激烈地指責女主並且想要掐死她。要知道,兩人已經離婚一年多了。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國產反家暴代表作《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在這部劇裡,安嘉和第一次毆打梅湘南,是因為懷疑梅湘南和高兵發生了什麼,同樣是出於強烈的嫉妒心和佔有欲。(為了大家的心理健康,這裡就不放圖了)
另一個特點是家暴男在施暴後都會反悔示弱。在本片中,男主有一場非常「動人「的悔過戲。他在前妻家裡痛哭,表示自己已經改過了,請求女主再給他一次機會。女主面對痛哭的前夫,表情是無動於衷和恐懼的。
如果你看過這部電影的前傳短片《末路丟失》,就會知道,在兩人離婚前,女主經常遭遇家暴。我們完全可以推測出,這樣的悔過戲碼肯定上演過很多回了。
這警醒我們,面對家暴男,千萬不要選擇原諒。
面對持槍擅闖的前夫,女主和小兒子之所以能夠及時獲救,得益於鄰居的報警。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看到夫妻吵架甚至動手通常會認為是「家務事「,而選擇不報警。
然而,我們的漠視背後,或許就有一個正在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婚姻關係不應成為家庭暴力的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