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年夜到除夕,如何準備過年?一首臘月歌,安排得明明白白

2020-12-20 浩然文史
小年的到來是春節開啟的標誌

我國的小年一般在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儘管小年在南北方因重重歷史原因而導致日子不同,但小年的到來就標誌著中國人最看重的春節就要到來了,年味也逐漸的濃了起來。雖然在小年夜到大年夜這七天時間裡沒有別的節日,但在每一天卻有著不同的春節習俗,例如「掃塵」「殺雞」「採買」等活動需要人們去做,等年前的準備工作做完了,新年也就真的到來了。

一、民間流傳的臘月歌

在我國民間流傳有這樣的一首民謠即《臘月歌》,歌謠寫道:「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燉燉肉),二十七,宰公雞(殺灶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這首民間歌謠十分形象恰當的描述了人們從小年夜至大年夜這幾天的時間,為了迎接新年到來而做的準備工作。如今的年輕人由於其成長經歷與老一輩的人大有不同,他們對於這些民間習俗其實是非常陌生的,而《臘月歌》內容簡潔明了,將每一天需要的做的事務以朗朗上口的順口溜的形式表現出來,對於傳承民間習俗是十分有幫助的。

《臘月歌》示意圖

二、灶王爺上天與玉帝下凡

自宋代小年與祭灶合二為一之後,小年便成為中國人在大年到來之前最為重要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要祭拜灶王爺,傳說我國民間的灶神是掌管人間衣食和禍福的神靈,又被稱為「廚房之神」,他在每一年的臘月二十三這一天都要返回天庭述職,向玉帝匯報人間的是非善惡。人們為了讓灶神在匯報時多說好話所以要用隆重的儀式來供奉他,並希望用「糖瓜」來黏住他的嘴,也因此祭灶成為小年夜最重要的一項習俗。

人們在家中祭拜灶王爺

小年夜的到來標誌著春節大幕正式拉開,但之後人們要做些什麼準備工作呢?第一項工作便是進行家裡的大掃除,俗話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古人把大掃除稱之為「掃塵」,最早起源於一些祛除邪魅的祭祀儀式活動,如今的掃塵已經不再具有宗教意味,逐漸成為了人們在年前進行的家庭大掃除行動,人們在這一天要全家齊上陣,仔細認真的打掃房屋、庭院裡的每一個角落,同時還要洗涮鍋碗瓢盆與拆洗被褥,衣服也要洗的乾乾淨淨。掃塵中的「塵」字與「陳」字諧音,人們掃塵即是希望掃除「陳舊」的煩惱,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二十四掃房子

在臘月二十五這一天,人們要做的事情有兩件,一件是迎玉皇,另一件則是磨豆腐。迎接「玉帝」下凡這件事還容易理解,但為什麼磨豆腐這項活動要單獨被人們列出來呢?其實這兩項活動之間是緊密相關的。傳說在灶神臘月二十三上天述職之後,玉帝為了檢查灶神說的是否準確,便親自下凡到人間體察民情,所以在這一天人們要謹慎對待,不說壞話不做壞事以使玉帝能對凡間留個好印象。然後還有這麼一個傳說故事:有一次玉帝到一戶人家中拜訪時碰巧這一家人在磨豆腐,玉帝品嘗幾口之後覺得非常難吃,進而他認為民間百姓的生活還是十分簡樸的,在返回天庭之後便向民間播撒金銀財寶以幫助百姓更好的生活。其實,玉帝嘗到的僅僅是磨豆腐留下的豆腐渣,但人們為了能讓玉帝分發金銀財寶到民間,於是便在二十五這一天磨豆腐。其實磨豆腐還有另一重含義,豆腐的「腐」與「福」諧音,人們吃豆腐也是想在新的一年能夠吸收進更多的福氣。

臘月二十五磨豆腐

三、買肉買面備年貨

從臘月二十六日開始人們一般要開始購置年貨了,民間俗語稱「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意思就是說人們要在這一天去集市上購買新鮮豬或自己親自殺豬以用作春節期間食用。在過去的農業社會裡,平民百姓要想吃到豬肉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普通人可能一年到頭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會「狠心」去購買一定量的豬肉來吃,所以買肉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臘月二十六要割肉

臘月二十七則有著「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的民諺,意思是說人們要在這一天殺雞,而且最好是公雞,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人們還是取諧音,「雞」與「吉」諧音,人們在這一天殺雞是希望來年能夠吉祥如意,而雄雞則更加的「雄壯」與「自信」。此外人們還要在這一天趕大集購置年貨,這一天人們會到集市上購買對聯、菸酒糖茶等諸多年貨,年味也愈發的濃鬱了。

在臘月二十八這一天則有著「二十八,把面發」的傳統,人們要在這一天開始準備麵食。過去的人們沒有如今的冰箱保鮮技術,所以不能提前太多天來準備麵食,只有臨近年關才開始準備和面蒸饅頭。而在我國的部分地區還有「打糕蒸饃貼花花」的習慣,意思是說人們要在這一天把饃饃蒸好並製作年糕,而貼花花則指的是貼年畫、春聯和窗花。

蒸饅頭

臘月二十九這一天則被民間稱為「小除夕」,這一天人們不但要蒸好饅頭還要「上墳請祖上大供」。中國農曆有大小月之分,如果某一年的臘月正好是「小月」那麼便只有二十九天,臘月二十九也就成為了除夕夜,毫無疑問,臘月二十九是年前最忙的一天,在這一天除了要把所有的準備工作做好還要上墳祭祖以盡孝道。此外二十九這一天也有「二十九、去打酒」的說法,意思即是這一天人們要備好新年的酒以迎接客人的到來。

臘月二十九上供請祖

文史君說: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但真正意義上的春節大幕拉開則是自小年之後。在小年到大年這七天左右的時間裡人們要進行大掃除、購買年貨等種種活動,十分繁忙。儘管迎接新年的準備工作是繁忙的,但件件事情都包含著人們對於未來的嚮往,這又是十分甜蜜幸福的。

參考文獻:

1. 劉濤:《灶神起源中的文化崇拜》,《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年第03期。

2. 王曼:《中國傳統節日與祖先崇拜論析》,中拿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作者:浩然文史·劉越)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從小年到除夕,祖輩流傳下來的這些習俗,你都知道嗎?
    但是要說到節日的盛大、隆重和熱鬧,那非春節莫屬了。春節的歷史悠久,據說是古時候年頭歲尾舉行的祭神拜祖的活動,但經過千百年的變遷,留下來的習俗都是民族的精華,那麼從小年到除夕的這些習俗,大家都知道多少呢?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也就是說從今天開始,就正式的進入春節倒計時了。
  • 什邡人從小年到除夕的過年習俗大全,老傳統不要忘了!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寫福字,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燉牛肉,二七二八把面發,二十九對聯貼門口,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這些耳熟能詳的民諺告訴我們,從小年到除夕之間的每一天,幾乎都不能閒著。
  • 除夕是什麼日子節日?過年和除夕的寓意含義意思介紹
    除夕因常在夏曆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除夕到底是什麼節日呢?為什麼除夕這麼重要?除夕的寓意含義是什麼?
  • 除夕俗語諺語有哪些 有關除夕過年的民間歇後語
    除夕有很多俗語諺語,大都是口口相傳的,那麼有哪些俗語是被人記得的呢?小編整理了一部分除夕的諺語、俗語及民間歇後語,大家一起來看看吧。除夕俗語諺語有哪些  大年三十的吃,正月初一的穿  除夕吃芋頭,一年四季不犯愁  除夕吃紅柑,一年四季保平安  大年三十坐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去宰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
  • 【習俗】臘月到,人忙年,說說臘月不得不知的習俗
    農曆十二月又稱臘月,臘月開始,就意味著過年進入倒計時啦! 臘月民俗首先從喝臘八粥開始,然後人們要掃房、請香、祭灶、寫春聯、辦年貨,直到除夕夜。
  • 馬上就要過年了,從小年開始到正月十五有哪些習俗講究嗎?
    民間有一首流傳很廣的《過年歌》: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豬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餃子,大年初一蹶著屁股亂作揖。 臘月二十三(2月4日)  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
  • 臘月30為除夕?俗語:「除夕犬不吠,來年無疫癘」,什麼意思?
    明天就進入臘月了,臘月也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個月,而臘月的最後一天也就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天,所以被稱為「歲初」,那一天的晚上就叫做「除夕」,除夕到底是除什麼呢?有句俗語叫做:「除夕犬不吠,來年無疫癘」,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什麼是「除夕」?
  • 進了臘月都是年,臘月之後的習俗,你了解多少。值得收藏哦
    寒冬臘月俗話說「進了臘月都是年」,記得小時候,一旦到了臘月,就意味著可以有吃有喝有衣穿。當然這並不是說平常沒有這些,只是到了臘月之後就已經進入了過年準備的節奏。準備各種食材,準備各種過年需要的東西,準備新年的新衣服和新鞋子。
  • 5首古詩詞道盡過年滋味,或歡喜,或思念,哪一首是你的心情?
    進入臘月,人們就開始忙著準備春節,這一天,中國人從四面八方趕到家中,與親友團圓。因為渴望團圓,在回家的路上,在過年時候,萬般滋味湧上心頭。下面5首詩詞,道盡過年滋味,哪一首,是你的心情呢?可事實上,有許多人,在過年時,依然還飄泊在外,不能歸家,崔塗,就是其中的一員。崔塗曾長期流落於湘、蜀一帶,這一年的除夕,崔塗避亂流離巴蜀,看著窗外的風雪,孤寂地過著年節。「亂山殘雪夜,孤獨異鄉人」道盡了崔塗心中的苦楚。
  • 2018年除夕算不算法定節假日?2018除夕是幾月幾日及春節放假安排
    今年除夕是幾月幾日?2018年除夕算不算法定節假日?》》》2018春節放假安排時間表出爐 2018年春節除夕放假是幾月幾號?2018年春節是什麼時候:2018年的春節是2月16日正月初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
  • 最地道過年習俗:從小年到元宵【2.25】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瀝瀝拉拉二十三。而豆腐音同「頭福」,被視為能夠為新年帶來福氣的好食材,要為過年做準備,今天就要開始磨豆自製豆腐了。 在物質不豐富的年代,大多尋常人家要到年節期間才能吃得豐富一些。割年肉主要指準備春節的肉食,實際上也代表各種年貨可以從這一天開始置辦,除了魚、肉,還有菸酒瓜果以及禮品、裝飾等。
  • 神問答|在農村過年時,老人常說「臘月忌尾, 正月忌頭」,是什麼意思?
    有一點一定得記住了,古人貼福字,只有酒缸水缸上才會貼倒「福」,寓意福氣倒不出來。其實說明白了,就是說年三十和正月裡,別像黃世仁那樣去要債,當然也絕對不要選擇這樣的日子還人錢。老民俗講究,寓意年開局不好,破財。水是財,你這不是大年初一去人家家裡搶財運嗎?怕把財運掃走了。到過年,都不會說話了。唯恐哪句話說得不好,惹老人生氣。所以,兒時過年,長輩都不允許孩子亂說話。
  • 除夕是什麼意思?除夕是過年嗎?
    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辭舊迎新的標誌,每年的春節與除夕都是我們最重要的時候,兩者是首尾相連的,對於這兩個節日有的人會弄混淆,那麼2018除夕夜是過年嗎?過年是大年初一,也就是正月初一;而除夕是上一年的最後一天,不能算是過年。
  • 除夕守歲的傳說與意義
    除夕,又稱大年夜、年夜、除夜、歲除、大晦日,是過年前的最後一天。除夕時,人們會一家團聚,並有守歲的習俗,下面是小編收集推薦的除夕守歲的傳說與意義,僅供參考,歡迎閱讀。除夕簡介除夕是指農曆年最後一天的晚上,也就是春節的前一天晚上,因常在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大年三十。除夕這一天對全球華人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
  • 為了舅舅正月不能剪頭髮 從臘月到正月的習俗你還知道哪些?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白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 臘八到元宵天天都是年:我們錯過了哪些「年味」?
    資料圖 民間有一首流傳很廣的《過年歌》: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豬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餃子,大年初一蹶著屁股亂作揖其實,「過了臘八就是年」,從農曆臘月十五開始,過年正式拉開序幕,到次年的正月十五,過年才接近尾聲。 臘月十五,祭玉帝,祈平安 十五代表圓滿,臘月十五代表一年的圓滿。 臘月十五,是民間「祭玉帝,祈平安」的日子。
  • 2017年春節放假安排
    >2017年春節放假安排2017-01-27 00:21:28出處:其他作者:佚名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2017年春節放假安排是怎樣的呢?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通知精神,現將2017年春節放假安排如下:  1月27日(星期五)到2月2日(星期四)放假調休,共7天。1月22日(星期日)、2月4日(星期六)上班。
  • 臘八節過了就是年!中國人過年習俗完整版~(收藏好)
    小年到正月十五的習俗你知道多少?馬上就要過年了,從小年開始到正月十五有哪些習俗講究嗎?看到這些感覺年味越來越濃了,年味和濃濃的親情,一起看看吧。民間有一首流傳很廣的《過年歌》: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豬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餃子,大年初一蹶著屁股亂作揖
  • 從小年臘月二十三到大年除夕夜,諸神歸天百無禁忌
    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又稱小年,講究頗多。據說這一天灶王爺上天。關於「灶王」,《辭海》有很祥細的介紹:「灶君,亦稱『灶王』。中國舊時民間信仰的灶神。供奉於灶頭,被認掌管一家禍福。『夫奧者,老婦之祭也。』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
  • 年關將至,來東北吃殺豬菜,一頭豬安排得明明白白
    你瞅瞅,時間過得真是太快了。再有半個月就是2021年元旦新年,距離除夕春節也不到兩個月了。 2020年大家過得磕磕絆絆、不甚滿意,沒什麼心情,加上最近疫情又在局部地區有所反覆,所以這辭舊迎新的氛圍顯得略有些寡淡,不是很濃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