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荒者康赫:寫下記憶中的九十年代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20-12-11 新京報網


《斯巴達:一個南方的生活樣本》
康赫
海峽文藝出版社
2003年1月
在這本小說裡,康赫向喬伊斯致敬,用二十四小時流水帳的形式,描繪了一座南方城市梅城十六個小時裡的市井生活,向世人呈現了一幅迅速衰變中的中國南方社會廣闊的風俗畫卷,以及孤獨個體生命的歷險。


《人類學》
康赫
作家出版社
2015年1月
小說展現示了文學書寫最廣為人知的野心,語言的,敘事的和文學史的。它以連續九個月裡,上百人盤根錯節的譜系,從歷史與當下的結合點,深入時代廢墟,以複合聲部勘察動蕩的人心。


康赫
小說家,先鋒戲劇導演。在《人類學》一書裡,康赫的自我介紹這樣寫:「浙江蕭山沙地人,墾荒者和流浪漢生養的兒子,1993年8月開始居住北京,經數度搬遷,從王府井來到了回龍觀,隨後從老家接娶了妻子,隨後又有了一個兒子,其間換過許多職業,家庭教師,外企中文教員,時尚雜誌專欄作者,大學網站主編,演出公司項目策劃,地理雜誌編輯,日報記者,戲劇導演,美食雜誌出版人,影像設計師,樣態設計師,當代藝術鞭屍人,由實而虛,直至無業:一位從不寫詩的詩人。」他說他的命和他的父母一樣,是墾荒。只因「北京猶如沙地,是流浪漢們的故鄉。」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今天,以八年的時間寫一部1345頁厚,133萬字之巨的實驗性質的長篇小說幾乎是一件古人幹的事情了(高效高產的網絡小說不算),讓人聯想到的是十九世紀的巴爾扎克、託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者二十世紀的詹姆斯·喬伊斯、普魯斯特。康赫今年春天出版的這部長篇小說《人類學》,光體量就讓人吃驚。

  與之前描寫南方生活的長篇小說《斯巴達》不同,《人類學》把目光指向北方——北京。在九個月裡,一百多人輪番登場,有房東,有大學生,有外交官,有億萬富翁,有文人,有演員,有銀行行長,有藝術家,有跟爸爸賭氣剁了一個手指的從西北來的年輕人等等。在康赫看來,九十年代精神走下行線,但時不時還有一些跳躍性動作,「現在是完全崩毀了」。在這部宏大而奇譎的小說裡,康赫想記錄下他記憶中的那個九十年代。

  誕生 用細枝末節記錄一個時代

  對康赫來說,《人類學》一開始以及一直的名字就是《入城記》,就是一群人在一座陌生城市北京的故事。「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很多人都覺得這個名字不好。但對我來說無所謂,孩子名字早都取好了。」後來又叫《徒人傳》,徒勞的徒,也是徒弟的徒,「聽起來很拗口,不知道什麼意思。因為小說裡面的主人公一直是一種徒弟的狀態,但是也不知道是誰的徒弟,他不願成為一個master(大師),也不願成為主人,他覺得主人的態度是有問題的。他看上去傲慢,但是對自我的認知永遠是徒弟,所以叫《徒人傳》。但是太拗口了,沒有徒人這樣一種人。最後很偶然的,才定名為《人類學》。」

  小說裡的主人公麥弓和康赫一樣,來自南方,寄居北京,哲學出身,酷愛尼採。此外,《人類學》裡有一幫相對獨立的人群在其中進進出出。「我一方面喜歡中國古典的那種流動感,講故事的時候說著說著,一拍桌子:『今天就講到這兒吧!』明天也不知道從哪兒開始。順乎一種自然性的流水帳,我也喜歡西方小說巴爾扎克那種建築式的構造,面對一個城市、那麼大一個群落進行架構。我想能不能把這兩者合在一起。現在差不多解決了這個問題。」

  但實際的工作比這要具體太多。康赫想記錄一個時代,也記錄下這個時代生活的細枝末節。比如他記錄樹葉在怎樣的一個狀態,花在怎樣的一個狀態,以便比較準確地掌握季節的流動,比如這個季節冷暖交替的時候穿什麼衣服。比如小說裡面有一個計程車司機,一路從東大橋到廣播學院,從朝鮮東拉西扯到黃色社會新聞,是康赫在計程車上的錄音實錄。

  他記錄方言的狀態,比如在北京的臺灣人,他找臺灣人做採訪;比如北京話,找北京土著做採訪;比如記錄自己家鄉蕭山當地偏紹興話的方言,康赫說自己想記錄下這個時代語言的肌理。他筆下寫一個西北姑娘從西直門到動物園這段路上的一段意識流,西北方言和普通話交織影響,康赫寫這段話的做法是,大致寫一個東西,然後找到本地的朋友改成當地方言,拿回來之後刪掉一些又回到一種半方言的狀態。「我必須考慮普通話的侵蝕程度,在某種意識狀態下可能會回到哪種語言形態。」

  綿延 寫每一個字都是對身體的消耗

  「這有可能是我最後一部用文字寫的小說了。」坐在康赫回龍觀家中的書房裡,他這樣告訴新京報記者。「寫作人老得非常快。2007年初稿寫完,和朋友聚會,他們很驚訝:『你怎麼一下變這麼老。』後面再改,我每時每刻感覺到自己衰老,因為對身體的消耗。」

  《人類學》的寫作綿延八年,真正寫作歷時四年多時間。2006年康赫辭去《華夏地理》的工作,開始寫這部小說。2007年夏天寫完初稿。「當時我像做雕塑一樣,這邊一塊那邊一塊搭個架子,大概有個四五十萬字吧!然後就放那裡不動了,因為已經耗了我很多體力,也沒有錢了。」康赫說,寫作需要大量的體力、精力以及經濟上的支持,於是又出去工作,去美食雜誌做執行出版人,「做了一年多,掙了一些錢,打算辭了,可以動手了,但還是下不了決心。」真正推動他修改的是作家出版社的編輯李宏偉。

  李宏偉對康赫的作品並不陌生。在2000年、2001年的文學論壇「北大新青年」上,康赫主持文學,是文學版著名ID,網上連載《斯巴達》、《審問記》等小說,李宏偉都看過。當時等著看《斯巴達》之後的《特洛伊》,但離開文學論壇後就沒有了下文。《特洛伊》正是後來《人類學》這部小說的雛形。後來通過朋友重新聯繫康赫並出版這部小說,李宏偉說沒有猶豫做不做的問題,只是想怎麼做的問題。說起如今這部大部頭的小說,李宏偉很有信心。「普通好有可能會錯過,但是頂尖好是不會被錯過的。」

  體悟 寫小說和登珠峰差不多

  在康赫自己看來,這本書一開始是拉伯雷的腔調,但再看下去發現不是,可能《史記》的分量更重一些,偶爾會有巴爾扎克的影子,內心可能還會有喬伊斯,「但這個東西已經很難說是誰了,它就是一種技法。」

  其實所謂技法也需要特別精細而踏實的工作,比如人們熟悉的意識流,「思維的科學是有的。」康赫說,很多意識流是亂寫的,而喬伊斯是遵循這個科學的。他在大學時代開始研究意識流,記錄自己,也記錄過別人思維的流動狀態。「意識流不能根據你的需要讓一個人怎樣,你必須尊重它一個自然的流動過程。在意識行為裡面也有自己的流動,它過不去就是過不去,那就別去了。」

  「寫這個小說和登珠峰差不多。」康赫說。在《西藏人文地理》工作的時候,他登過一次珠峰,在那一次登珠峰中,他發現了自己身體的潛能,「我走得特別快,後來中科院的人給我測了一下,他們說,你的心跳不對,完全不能以這樣的速度走路。」「我那時候認識到自己的體能,我知道不用去做個普魯斯特式的作家,老流虛汗,躲在一個角落裡寫,儘量逃避消耗。當我定下這個寫作計劃的時候不會怵,但其實也怵了。」寫完一百萬字,康赫接下去打了半年網遊,不想見任何人,埋在遊戲裡面,「特別特別空虛。這大概是我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了。」康赫說,他已經考慮用影像來寫小說。

  幾天前,在一個年輕寫作者的新書發布會上,作為嘉賓的康赫發言說:「聽說他辭職了,辭職是一種天賦;如果他堅持了,那堅持下去是個更重要的天賦。」

  採寫/新京報記者 李昶偉

相關焦點

  • 董其武之子董都祥:父親寫下萬封平反信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董都祥的記憶裡,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經常有抗戰老兵來家裡找父親。他們大部分是當年綏遠起義的將士,在「文革」中受到了衝擊,於是進京找在全國政協任職的董其武,幫忙平反。  董都祥說,當年不懂事,見來的人多了,怕父親身體吃不消,也就有些牴觸情緒。他會站在門口,說「父親不在家」,或是偷偷把寄給父親的信件拿走撕掉。  董其武發現後,對兒子發了火。
  • 關於報告文學的報告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他帶來了一個「好消息」——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已經完成。迫不及待,徐遲給陳景潤讀起了這篇文章:「自從陳景潤被選調到數學研究所以來,他的才智的蓓蕾一朵朵地爛漫開放了……」該文在《人民文學》雜誌刊發,人們排隊購買,爭相閱讀。  這是熱播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片段。
  • 安·蘭德的魅影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在你的文學創作生涯中,一共有四部小說為人所知,分別是俄國題材的《我們活著的人》、反烏託邦題材的《頌歌》(中文譯為《一個人》)以及歌頌個人主義英雄和美國資本主義的《源泉》和《阿特拉斯聳聳肩》。
  • 陳致元:童年記憶是最寶貴的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我的作品會特別在意父母與子女的互動性   新京報:有人說,你的書裡最重要甚至唯一的主題是親情,你贊同嗎?   陳致元:我贊同,我覺得童年記憶是最寶貴的,人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我們都是華人,所以會特別注重這個部分。今天我會做繪本,和我母親在我小時候經常念故事給我聽有很大關係,我覺得這是最好的親子互動,孩子在母親懷裡最安全。
  • 《橙紅年代》收視率不好也不會投機取巧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由陳偉霆、馬思純、劉奕君主演的緝毒刑偵劇《橙紅年代》正在東方衛視、浙江衛視熱播。該劇講述了體能和膽識異於常人的劉子光,在失蹤八年後回到江北市,與女警胡蓉在一件劫持兒童的案件中相識,並一腔熱血地開始輔佐警方追查新型毒品「天使」的跨國大案。但機緣巧合之下,他竟然發現大毒梟聶萬峰是他的「義兄」,八年前他還曾為警方擔任臥底,甚至與胡蓉親生父親犧牲謎團有關。
  • 刺死辱母者於歡的罪與悔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16年4月14日,山東冠縣女企業家蘇銀霞在工廠接待室被高利貸催債人員侮辱,目睹母親受辱的於歡持水果刀刺向了討債者,致使一人死亡,三人受傷。2017年2月17日,山東省聊市中級法院一審以故意傷害罪判處於歡無期徒刑。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有的檔口只掛出兩三排衣服當作樣品,更多的服裝店甚至沒有衣服,只有一堆堆打包好的黑塑膠袋,上面貼著號碼或顧客的暱稱。這些店鋪的服裝都是「大牌」,少則幾十元一件,貴的幾百元一件。除了Nike、Adidas等運動品牌,還有Canada Goose(加拿大鵝)、Burberry(博柏利)等高端甚至奢侈品牌,應有盡有。
  • 被偷走的31年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最終無果後,他回到丟失兒子的原地,等待兒子回來找他。這一等就是31年。2018年8月,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韓峰最終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兒子,2019年1月6日,父子相認。新京報記者王瑞鋒 攝悲莫悲兮生別離,可久別重逢並沒給韓峰帶來穩定的安全感,他不知道血緣能否抵消漫長時間所帶來的隔閡。記憶中的韓小君蹦蹦跳跳,乖巧聽話,如今的張立(化名)成熟穩重,韓峰小心翼翼維護這段嶄新的父子關係,讓家這塊「表」順利運轉,安度時光。
  • 記者:張妍頔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快訊 (記者 張妍頔) 第五屆網際網路大會正式在江南水鄉烏鎮拉開帷幕,去年展出的共享單車ofo和摩拜今年已經不見蹤跡
  • 北京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大望路往西方向,國貿的高樓「消失」在霧霾中。  新京報快訊 2016年10月14日,北京籠罩在霧霾中,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汙染物積累明顯,空氣品質達到重度汙染水平。13日16時,北京市空氣重汙染應急指揮部拉響空氣重汙染藍色預警。預計明天受降水影響,空氣品質將逐步改善。
  • 陳嘉映的私人閱讀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撰文/新京報記者 吳亞順  《小邏輯》   第一次讀「純哲學」  1970年5月,彼時陳嘉映正在內蒙古插隊,「白天幹農活時在地頭讀書,晚上更是在油燈下讀書」。這個月,他開始讀黑格爾的名著《小邏輯》。這是他第一次讀到「純哲學」著作,第一遍整整花費了一個月時間,此後幾年又先後研讀過三遍。
  • 記者:張靜雅 倪兆中 編輯:郭琛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記者從120急救中心獲悉,寧濱在車禍現場已無生命體徵,送至北醫三院。今天下午1點30分,北醫三院方面公布,寧濱搶救無效去世。車禍發生後已無生命體徵新京報記者從120急救中心獲悉,今天早上九點左右,120接到求助電話,急救車趕到現場後,寧濱已經沒有生命體徵,急救車將其送北醫三院搶救。下午1點半左右,北醫三院方面公布,寧濱搶救無效去世。
  • 刀鋒邊緣:愛滋陰影下的手術困境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在河南鄭州,一位感染者和醫生約定好時間進行肛腸手術,但在醫生得知感染者的愛滋病情況後,只說了一句「你走吧,我夠給你面子了」;在江西南昌,一位感染者在外務工,遭遇車禍,但在搶救過程中,醫院因為其HIV陽性拒絕提供手術,最後經過志願者協調,才在第二天得以安排手術,但因為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不得不截肢。
  • 當養老院遇上幼兒園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武漢童心苑是三家之一,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嘗試老幼同養。他們在實踐中發現,這種模式有其溫情的一面,同時問題重重。「因為老年人和小孩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包括衛生、安全方面的要求,差異還是蠻大的。」童心苑院長高德明說,日常工作中,既要尊重老年人,又要照顧小孩,並非易事。
  •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又是城管打人事件,又是路人拍照被打,其中還包括了此類事件中常見的詞彙:臨時工、社會閒散人員。  據蒼南官方通報,5名被打城管全是「臨時工」,衝突中2人嚴重受傷;4月20日晚,蒼南警方抓捕十餘名現場「挑事」的涉案人員,「多為縣城及周邊的社會閒散人員」。
  • 一個是繪本一個是歌曲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上世紀60年代初期,希爾弗斯坦的《愛心樹》轟動文壇,在寫文學作品的同時,他譜寫了許多歌曲,並擔當唱片製作人。  希爾弗斯坦也把自己的兒童文學作品《愛心樹》,改編成歌詞,由他的老朋友美國著名鄉村音樂歌手巴比貝爾演唱,於上世紀70年代推出專輯。歌曲《愛心樹》,在巴比貝爾的演繹下,以其溫柔悠揚,深受世人喜愛,為美國鄉村音樂名曲之一。人們可以在網上聽到這首歌。
  • 全球電視劇「割據」版圖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而作為一個製造話題的娛樂項目,主觀地去評價一部電視劇或者一個國家所產電視劇是好是壞是火或不火,似乎總是眾口難調,看美劇腦子不夠用了?看英劇思考累了?看韓劇哭累了?那就看看電視劇後的客觀事實與真相,讓腦子冷靜一下吧。新京報記者 高美
  • 京城最後的國營副食店:給街坊留住老味道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歲月年輪向前,每個國民都是中國進步的在場者,亦是見證者,融國家進步於國民瑣碎尋常,便可窺見中國的歷史進路。  從今天起,我們推出「我愛你中國」系列報導,從尋常百姓家打撈歷史,在個體悲欣中窺見社會。而這所有的變與不變,都將激蕩成一首「我愛你中國」的讚歌,推著吾國吾民闊步前行。
  • 盤點校訓高頻詞: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記者選取北京市內54所大學、52所中小學的校訓進行統計發現,這些學校的校訓也未脫此藩籬,勤奮與創新兩詞出現率最高,均為20%,尤以中小學居多。  「團結勤奮求實創新」是校訓高頻詞  北京市內106所大、中、小學的校訓中,「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等詞語出現的頻率頗高。
  • 米沃什:用文字記錄「時代的羞恥」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到了晚年,特別是回到波蘭以後,米沃什的生活穩定,心情也比較平靜,寫的詩歌也不像過去那樣(激烈),生死、哲學的問題也在他的詩歌中出現了。新京報:米沃什對「東歐經驗」的文學化處理,中國詩人有哪些可以借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