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的意思是「孝則順」,並不是對父母長輩要又孝敬、又順從

2020-12-11 年之父

說到和父母相處,大家首先想到的,多是「孝順」二字。

一般人認為「孝」是指孝敬、恭敬,而「順」,指的是順從、服從;合起來就是,既要孝敬、又要服從。

所以,各位看官,很多年青人心裡都有了這樣的問題:

父母的一些想法、看法、做法真的是錯的,我無論如何不能認同、沒有辦法去順從!

這該怎麼辦呢?難道我就是不孝嗎?!

你要是這麼想,那就錯了。孝順,並不等於對父母百依百順。

即便是在《孝經》上,也是這麼說的: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各位看官,上面的這一段是文言,您若看不懂也沒有關係;其總體意思就是:

即便是孔老夫子本人,他也不認為:孝就必須一味地去順從。

把孝順理解為順從父母,其實是錯的,這不是孝順二字的本來含義。

把孝和順兩個字組成一個單詞,和佛教是有關係的。佛家常說:不孝父母、諸事不順;又說,一切不順、皆因不孝。

按照佛教的觀點,孝順的本來含義是「孝則順」,意思是一個人如果孝敬父母,就會諸事順利。

這壓根兒就不是順從父母的意思。

從文字學的角度看,也無獨有偶,漢語中有不少二字詞語都是這樣的結構:前面一個字是動詞、後面一個字是形容詞,後面的形容詞是前面動詞帶來的結果。

如變通、意思是「變則通」,如慈祥、意思是「慈則祥」。

順從父母,這對於小孩子來說可能是應該的,因為小屁孩什麼都不懂。

而一旦孩子長大成人、走入社會,就要學會獨立決定一些事情;父母的意見可以參考、借鑑,但不能盲目的服從。

當然,不可否認,父母所積累的人生智慧可能是孩子暫時難以企及的,但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父母的人生智慧也有其局限性。

父母如果管得太多、時時事事不願放手,最後往往會釀成悲劇。

這一點,年父不僅想要告訴年青朋友、也希望各位為人父母者務必知道。

相關焦點

  • 孝順:真正的含義,這才是家庭的支柱
    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通俗易懂就是(孝順,就是順著老人長輩的意思,有順才孝,贍養父母盡心盡力,遵從父母意志)自古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是這樣說大,最大的孝順就是把家族發揚光大,子嗣延綿旺盛,久經不衰的意思。孝順是一種愛什麼可以稱之為愛,當然愛分很多種,父母對子女的愛,兄弟之間的愛,戀人之間的愛,夫妻之間的愛都是一種偉大的愛。
  • 跟父母最好的相處狀態,是孝而不順!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孝單獨理解為孝道,孝敬,順則為順從,聽從。古代傳下來的孝順放現代社會看來簡直是愚孝。我們提倡對父母要盡孝道,但是不是事事言聽計從。盡孝道並不是事事都聽父母的,自己要有判斷力!孝順父母就平常讓父母少些操勞,找個阿姨打掃衛生,讓父母多休息,多餘的時間也多陪陪父母!現在多少夫妻因為丈夫過於孝順父母導致婚姻破裂?盡孝會讓許多女性尊敬,但是過分順從父母的話放現在來看就是媽寶男一個。男人對父母要盡心奉養之命,但父母的話應該學會選擇性聽從。這樣既不違背孝,也不會傷了妻女感情。
  • 佛說:孝順 ,孝了你就順了!
    各位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聽國學生活,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開始今天的美好之旅。生命來來往往,來日並不方長。子欲養而親尚待,是上天給予我們最大的恩賜,趁父母還年輕、趁父母還健在,多陪陪他們吧!一路成長,一路依靠。所謂養兒方知父母恩,也許為人父母后,自己如何操勞,如何不易。唯有經歷過後,才知其中艱辛吧。這世上,從來就沒有什麼感同身受,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深解其味。【微信公號:國學生活】很多事情,都是擁有的時候,不痛不癢,毫不在乎。失去了以後才知道珍惜,追悔莫及。當白髮換走青絲,當皺紋刻於臉頰,才突然驚覺,原來自己的父母已然老去。幸好,已經發現,一切還算來得及。
  • 【色難 孝順的故事】孝而順之
    孝而順之孝順,孝而順也,有些人並非不孝,只是不知如何表達對父母的愛
  • 到底什麼叫孝順?我恰恰認為孝順=孝而不順
    一提到「孝」,我們馬上就會聯想到「順」。所謂孝順、孝順,在當下幾乎所有中國人的意識中,「孝」的通俗解釋就是「順」。而所謂「順」,就是子女時時處處都要順著父母的意志去說話、辦事,不得有半點違逆、不順從。所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就是最高境界的「孝」或「順」。這是幾千年儒家道德教育的結果。
  • 無違就是孝/和顏悅色即是孝/父母唯其疾之憂(摘自《日日有感日日談》)
    有人認為,孝就是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其實這是不符合孔子原意的。當然,總體上講,父母的意願是不應該違背的。儘管天下無不愛子女的父母,但父母的意願也並非完全都是正確的。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顯然是過了,而說「父讓子亡,子不得不亡」這樣的話,更是封建糟粕了。
  • 孝敬而非「孝順」 聖經中八節關於愛父母的經文
    關於如何對待父母,中國人非常強調「孝順」,以為走到「順」才算孝,但聖經並非如此認為,聖經沒有「孝順」一詞,反而多處經文寫到的都是「孝敬」,尊敬和尊榮自己的父母,比如簡單的順從和愚孝才是真有智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10處聖經中談到如何對待自己父母的經文,與大家共享。
  • 孝順 ,孝了你就順了!
    作者:燕歸來來源:了凡四訓(lfsx188)古今皆有「人人皆可為堯舜」的說法,猶如佛陀所言「一切眾生,皆具足如來智慧德相」——在人世間,所有的智慧、道德都是可以相互轉化,變化的。這一生,命裡的福報,氣運,也會隨著你的轉變,緣起緣來。
  • 孝敬長輩,修身立德從自家開始
    意思是說,孝敬長輩在各種美德中是佔第一位。既然孝敬長輩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那麼,一個人要身先立德,必須要懂得孝敬長輩。因為,一個人倘若連他的父母長輩都懶得關愛,那就很難叫他再去愛他人。孝敬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家寶,也是家庭和睦的基石。一代女皇武則天說過:「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美國前總統林肯也說:「親人不睦家必敗。」
  • 孝順,代表一個人的基本素養,孝敬長輩的4個星座
    相信大家已經聽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想要獲得更好的事業,那麼首先你要做的第1件事情就是要懂得如何去孝敬自己的父母,在父母的眼中,我們是他們的孩子,父母作為我們生命當中最重要的兩個人,他們給予了我們生命,辛辛苦苦的把我們養大,作為孩子的我們應該用儘自己所有的一切去孝敬,愛護我們的父母,有的星座在孝敬父母這一方面做得特別好
  • 【十一系列二】孝敬之星評選——小學部
    她,一個在家孝順長輩,在校尊敬師長、關心同學、熱心班級事務的小女孩,讓我們對生命和愛有了新的認識。她叫李馨樂,今年7歲,一年級。每次放學回家都會主動幫助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飯後刷完,掃地,事情雖小,但是卻體現了一個小學生最優良的品德。 他熱情、開朗、善良、有愛,每天中午早早來到宿舍幫助同學整理內務,在家孝順長輩,順從父母,他就是二(1)班的安梓墨。
  • 中西方孝敬父母之差異(禮儀漫談(127))
    原標題:中西方孝敬父母之差異(禮儀漫談(127))  「孝」是我國傳統的倫理觀念。「孝敬父母」是指對父母的孝順和尊敬。「孝順」即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意志。  而英文中難以找到完全對應「孝」的詞彙。有人將《聖經》中的「honor」譯為「孝」,而「honor」的本意是「給予高度尊敬」,並沒有奉養和順從之意。
  • 中西方孝敬父母之差異 一個天經地義一個可有可無
    「孝」是我國傳統的倫理觀念。「孝敬父母」是指對父母的孝順和尊敬。「孝順」即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意志。  而英文中難以找到完全對應「孝」的詞彙。有人將《聖經》中的「honor」譯為「孝」,而「honor」的本意是「給予高度尊敬」,並沒有奉養和順從之意。  中西方在孝敬父母問題上差別甚大:前者認為是天經地義,後者卻認為可有可無。
  • 洪管家「孝」文化|今天聊孝敬父母,我們能做些什麼?
    當然今天的主題不是去評定好人與壞人的標準,而是參照《論語》,以孔夫子為榜樣,挑幾句他老人家講的關於「孝」的話題,然後對照一下,現在的我們是如何孝敬父母的,又該如何去盡孝?【第一句】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 兒媳婦孝順公婆,究竟是理所當然,還是道德綁架?令人深思
    可是,有人說兒媳婦孝順公婆是應該的,必須的,也有人說這是道德綁架,到底是誰說的對呢?兒媳婦孝順公婆,究竟是理所當然,還是道德綁架?還真令人深思。筆者認為,所謂「理所當然」,是因為對於兒媳婦來說,自己的親生父母和公公婆婆都是長輩,從道義上來講是一樣的,就應該平等看待和對待,而且如果和公婆生活在一起,能跟公婆和睦相處,互相尊重,一家人才能齊心協力,過好日子。
  • 學歷越高的孩子越容易不孝順父母?
    為什麼現在很多父母感覺孩子長大上學以後反而和自己之間沒有那麼親密了?學歷越高以後越不聽自己地話,越容易去忤逆自己?是孩子不愛父母了嗎?有這些感覺的父母可一定要注意了,你越這樣想,孩子可能你之間的隔閡越大!
  • 儒家的孝順是什麼意思
    孝敬就是一個德,分為孝和敬。孝和養有關,敬和禮有關。所以提倡該德行的,一般是既要做到孝,又要做到敬。孝是什麼意思?孝養父母。所以儘量能夠給父母一些吃喝等等,讓父母老有所養。不會忍飢受寒。安度晚年敬即尊敬父母,讓父母感到被尊重被需要。
  • 傳統道德屬於中華傳統文化,傳統道德的孝順文化,怎麼認可?
    孝順文化的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為家裡父母著想,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係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從現在起,我一定要尊敬父母,好好讀書,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減輕父母的負擔。長大後能學有所成,報效父母,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孝子」。可我們為什麼要對父母孝順呢?因為父母養育我們非常的辛苦,有時為了我們可以不顧自身的安危。因為有古字訓,說:百善孝為先、一百種善良中孝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 中學生男孩對父母大吼大叫,不孝順的孩子就應該這樣治
    如何知道孩子對父母有沒有孝心呢?1、你的孩子是不是很尊重你,不會頂嘴和脾氣暴躁。2、你的孩子有沒有主動分擔過家務。3、你的孩子是不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如果孩子出現上述行為,那麼父母基本可以知道孩子到底孝不孝順了。常言道「百行孝為先」,孝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根本,更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 教育的根本是孝文化,孝敬父母「天經地義」
    「孝」是會意字,上「老」下「子」,這是長幼尊卑的次序禮節,即上「天」下「地」,「天」代表老人,「地」代表子孫,告訴我們「老人為天,兒女為地」的人倫定位。而現代的家庭,一般是年輕夫婦艱難地扛著四個老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供養著寶貝孫子,簡直捧到天上去了。年輕夫婦在最底下,要孝敬四個老人,還要去孝敬「小祖宗」,苦不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