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享:在教育孩子時,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然後引導孩子

2020-12-20 娛樂麥芽糖

  猶太父母認為:在教育孩子時,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然後引導孩子。而現在有些父母總是把子女的行為解釋成叛逆,其實他不過是忠於自己的天性而已。換言之,就是父母想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作品。父母期許孩子能像父母想想那樣的,甚至比父母想像的更優秀、更聰明、更有志向。而要是孩子們朝不同的方向走得太遠,父母便認定,孩子是想吸引別人注意或是反叛。父母要承認,孩子和父母之間存在著差異,而父母有時不太容易理解這一點。所以,父母能給孩子最慷慨的一個禮物就是研究孩子的氣質,等到你有所了解時,想辦法接納孩子的氣質。

  有個美麗鄉鎮,鎮的附近有個跳跳湖,在這個湖區域裡,"男人個個都帥氣,女人個個都強悍,孩子的智商都很高,都超出一般水平"。那裡陽光明媚、花草盛開是個難以想像的世外桃源,此種美麗的景象,不免也成了當地小學老師們常講的課題領域。每當開家長會,老師就描述起年復一年重現的家長會情形,一位中學校長心態不平靜的告訴一位母親:很多孩子的家長很神經質。如果孩子的成績表現優異,家長會就會覺得很有面子,但如果孩子表現的不出色,那麼家長們就不由自主的慌張起來。這就是老師開始給出"跳跳湖式"的成績單了。因為老師們擔心,如果不給標上"優秀"的成績,家長們不會怪孩子們,認為不是孩子的問題,會怪自己不能以身作則,沒有影響好孩子,也會怪罪老師說老師缺乏能力。

  這種現象一直存在到孩子上四年級,存在的這些問題一直沒被家長重視過。直到問題暴露,無法再隱藏時。因此,出現了兒童能力減弱的問題,因為有些父母對孩子是特殊式的迷戀,持續到小學四年或者甚至更久。這對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是絕對沒有一點好處。莎貝明年要上高二了,她說:"我的社交生活很糟糕,之前交過兩個朋友,都是男孩,但男孩對她一直都沒有興趣,並且她的老師似乎也都偏袒其他的同學,為此,她感到很困惑,也感到很受傷。我也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痛苦和這麼難受。因為我的父母從來給我的暗示是,我是優秀的:最有魅力,最漂亮,最聰明的。而且,在各方面的表現都很好。不過,我現在發現我很一般,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也許在別人眼裡還算不錯。"莎貝父母認為孩子是優秀,但害怕孩子認為自己是太普通了,認為自己不夠優秀,覺得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莎貝一開始把她擺到看似很高的位置上,而現在她又卻卡在那兒了。莎貝她自己都沒法確定,自己要是有機會和別人去展開真正的競爭,自己會登上哪一層平臺,會站在哪兒。

  事實上,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他們的閃光點,父母心理的"優異觀"思想的產生,對孩子的發展沒有好處,因此,要克服這種"優異觀"的思想,在猶太教裡可以找到克服的方法。猶太教主張:養育孩子,並不期望孩子能成為救世主,而是希望他們能活出自我。他們覺得平凡和崇高是水乳交融的。覺得一年當中最美好最神聖的日子,是周日那天的安息日,不是人們認為嚴肅的贖罪日。每星期中那個看似平凡的日子,在他們眼裡並不平凡,卻是個極具特色的日子。在猶太教裡,所謂聖地也並不是人們所想像的高大,富麗堂皇的大教堂,而是每年金秋的收穫,在自己家院子裡所搭建的簡陋棚子,一家人圍著說笑。所謂的聖物就是拿兩根不起眼的木質板所做成的一捆羊皮紙《摩西五經》。聖餐則是白色饅頭加上雞蛋。而這個世界的未來是什麼樣子的,以後要以什麼為依靠,不是靠什麼英雄人物的出現和作為,而是靠傳統的教育,靠孩子身上的活力,他們的民族氣息是非常濃厚的,就好比上帝給予每個孩子特殊的賞賜,也從來不認為任何人頭上,有什麼特別耀眼的光環。這就是他們的思想,要活出自我!

  父母教育:

  孩子有太多的想法,不是叛逆,不是不懂事不聽話,是孩子的天性而已,或者說終於自己的天性。猶太父母認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應只把學習成績的好壞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在孩子的生活中,還應該有其他的內容。那種過於單調和乏味的生活,只能成孩子性格造的缺失,比如易怒、厭學、感情脆弱、多攻擊性等。久而久之,孩子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對身邊的人和事情,都會表現出極端的冷漠,進而影響到孩子的認知能力。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孩子對身邊事物的熱愛,正是對生活熱愛的表現,也是他們建立良好性格、心理的開端。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要總想把孩子捏成一件自己期望藝術品,總希望孩子很完美。總期許孩子能像自己!

相關焦點

  • 正向引導孩子的天性發展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天性發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即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眼睛、解放兒童的嘴巴、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六大解放」對於在教育中尊重孩子的天性,以及在此基礎上正確引導孩子的發展,培養其獨立思考、自主自立能力等具有深遠的意義。
  • 謹慎釋放孩子天性
    快樂式教育,孩子非常開心,家長也省時省力,皆大歡喜。然後就是放飛自我,天性釋放、各種大人和小孩一起娛樂放鬆式玩耍,親近自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盡情地玩耍。2、父母身體力行、榜樣作用父母首先要幫助孩子建立「尊重知識,知識改變命運」的價值觀。
  •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當孩子獨一無二的天性被父母看見和尊重了,他們就能綻放出令所有人的讚嘆的天生美好。10年後,一一慢慢長大,天性自然的舒展,加上大人們溫和的引導。從上小學起,就開始愛和小朋友接觸了。不過,她並沒有變成一個外向的孩子,但卻成長為一個目標清晰,愛獨立思考的女孩。媽媽說,她是個自推型的孩子。小學時候迷迷糊糊,對成績無所謂。
  • 蒙臺梭利,尊重孩子的天性,才能讓孩子自由、愉快地探索世界
    導讀:蒙臺梭利,尊重孩子的天性,才能讓孩子自由、愉快地探索世界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蒙臺梭利,尊重孩子的天性,才能讓孩子自由、愉快地探索世界!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尊重是一種修養,也是做人原則,如何引導孩子尊重他人呢?
    尊重別人這種品德,並不是天性如此,他是經過良好教育的體現,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只要認真培養,孩子也一定能學會尊重別人的好品質。如何引導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呢?一、引導孩子去尊重別人 父母要從小告訴孩子,必須從態度上尊重別人。不能從表面上去尊重別人,只是違心地去做一些看似尊重別人的言行,這並不是一個長遠的做法,可能一次、兩次能敷衍過去,但是長久如此,必會露餡。尊重他人是一個堅持的過程,堅持的久了就會成為一種習慣。
  • 美術教育,請不要壓抑孩子的天性
    許多評委老師被孩子大膽的創造力所打動,這就是孩子純淨如水的心靈,它充滿的想像力。2故事二:一個孩子,5歲時,他會畫的誇張齒輪下的蝸牛,7歲時,他會畫廚房裡怪異的大青蟲,可是,10歲時,他只會在老師的指導下,和同學們一起畫圓圓的蘋果,大大西瓜……為何長大了,反而小時候的想像力卻不見了?
  • 《窗邊的小豆豆》:尊重天性,用「愛」澆灌孩子的童年
    聽到書名以為是一本虛構小說,翻來才發現這本書講述了作者上小學時的真實故事:小豆豆(作者)因淘氣被原學校退學後,來到巴學園。在小林校長的愛護和引導下,一般人眼裡「怪怪」的小豆豆逐漸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巴學園裡親切、隨和的教學方式使這裡的孩子們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時光。這本書內容是以一個又一個的小故事連載而成,文字簡單,讀起來卻溫暖,有趣;插畫風格特別可愛生動!
  • 孩子淘氣調皮的原因不可忽視,尊重孩子的天性,是父母的必修課
    文丨C媽學堂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在教育孩子之時,往往只會看到他們身上所存在的一些缺點,而忽視孩子異於常人的表現。特別是現在很多父母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別人家孩子的典範,所以常常會對孩子有較高的要求。只要孩子做出任何讓父母不滿意的事情,都有可能面臨父母的批評和訓斥。
  • 教育不等於扼殺孩子的天性,請尊重每個孩子的不同特點
    教育不等於束縛孩子的天性有類人熱衷於「為人師」,總認為只要年紀比他小的「孩子」就需要被教育,孩子不教就學不會。這種教育只會給孩子鎖上枷鎖,束縛住思維與想像,遏制他們的成長,最終調教出一群一模一樣的「機器人」乖寶寶。
  • 快樂教育和釋放孩子天性這些育兒觀念正在坑害孩子,你覺得呢?
    讓孩子快樂成長和釋放孩子天性,我不知道是誰提出的,但感覺和一本書《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倡導的理念有些相似。我們讓孩子快樂,讓孩子釋放天性,但絕不是任意放養,對孩子不管不理,書中反而是明確指出,教育孩子需要愛與規則界限。
  • 家長不要強迫孩子分享,合理引導很重要,尊重孩子物權才是關鍵
    媽媽不解得看著芳芳說,「他就玩玩,然後就給你,你怎麼不懂得分享呢?」女兒聽到媽媽的斥責,反而哭得更兇了。 其實,在很多家長看來,孩子不懂得分享,就是太小氣了,太自私,往往會強制性地去糾正孩子的行為。這種做法反而會適得其反,會讓孩子更加不願意分享。正確看待孩子的行為,並且積極引導,才能讓孩子懂得分享的快樂,從而主動分享。
  • 黃多多形象改變被關注,針對父母教育問題,孩子天性值得關注
    孩子的天性不能一直被壓制,有時父母適當的引導更有利於發展,天性不應該被約束,應該自由發展,但是每個人都有所不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減少。孩子在兒時表現的最為明顯,天真、單純、善良,這些寶貴的品質都值得父母去發掘,孩子總歸是孩子,父母有教育的責任,自然會適當的約束孩子的天性。
  • 「第一次來月經時,以為得了絕症」:孩子的初潮教育,引導很重要
    有的父母沒有提前進行初潮教育,導致許多女孩子在初潮出現時受到驚嚇,甚至有的孩子表示"第一次來月經時,以為得了絕症"。其實這不是少數,而是大多數女孩子的心聲,在來初潮的時候,女孩肯定很害怕、以為自己生病了,所以,家長不要不在意,孩子的初潮教育,需要家長的積極引導。
  • 孩子大哭時,讓孩子「閉嘴」是愚昧的做法,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情緒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有喜怒哀樂,當孩子大哭時,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情緒,要對孩子進行引導,而不是強制性讓孩子閉嘴。家長尊重孩子,會讓孩子的情緒得到釋放,孩子在家長面前可以做真實的自己,以後遇到問題也會和家長溝通,孩子會變得開朗、陽光。當孩子大哭時,家長應該把孩子抱在懷裡,讓孩子哭一會,等孩子情緒平復一點之後,要積極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為什麼哭泣,如果孩子不肯說,可以主動問孩子,比如:「你是因為餓了才哭的嗎?」
  • 尊重孩子也要分情況,孩子總是胡攪蠻纏,尊重就等於百依百順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的育兒理念也越來越先進,尊重孩子也被父母認可。我們都知道,在以前那個年代,父母根本不懂得尊重孩子是什麼。而現在很多父母都學習了比較先進的育兒知識,都開始尊重孩子的想法以及內心感受。但是在這個狀況下,不少寶媽都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孩子有時會胡攪蠻纏,這個時候也要尊重他嗎?
  • 清華教授:釋放孩子的天性是中國教育最大的騙局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優秀的人才,長大之後能有所成就,然而在孩子成長的這條道路上,卻非常曲折。在中國有這樣的一種教育,被廣大家長稱之為「釋放孩子的天性」!但是很多孩子在這種教育方式下成長,並沒有長成父母想像中的樣子,相反他們變得沒有教養,沒有規矩,成為了大家眼中的不折不扣的「熊孩子」。
  • 霍思燕的育兒觀:尊重孩子的決定,從不強迫孩子分享
    霍思燕是一非常明智的母親,因為她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並且她在教育孩子的方面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就比如說,她從來不強迫孩子分享,而是讓孩子去決定是否要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他人。因為家長一旦這麼做了,那麼無疑是在破壞親子之間的感情,嚴重的話孩子可能會怨恨家長一輩子,所以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 尊重孩子的天性,因為我們也曾如此長大
    我是西西,陪你一起讀懂教育的二三事。點擊上方關注,來和西西一起聊聊教育那些事。趁他們還沒「厭倦」我們的時候,我們倒是可以和孩子經常一起旅行、做做手工,閱讀、談論、聊天。在他們需要獨處時,適時退出,給他們空間。因為隨著成長,他們十二三歲時也會開始一心向外,不太再願意和父母一起玩,陪伴彼此。他們有了屬於自己的新圈子,喜歡同學、朋友、外面的世界。這也是正常,我們不都這樣成長的嘛。養育一個孩子,並非是讓他受到控制,一直依賴我們。而是照顧和支持他,送他遠行。
  • 家庭教育-家長如何引導孩子尊重他人
    一、引導孩子對人有禮貌   父母要從小引導孩子做一個有禮貌的人,要告訴孩子,必須學會尊重別人。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只有你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要和孩子講清楚,不能只是表面尊重他人。如果孩子只是心不甘情不願地去做一些看似尊重他人的舉動,那麼尊重他人的教育在孩子身上就毫無意義。
  • 璐瑤媽媽利用孩子天性激發孩子學習能力
    作為家長,我們一直希望孩子能夠自主學習,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孩子的天性,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但是該怎麼做呢?讓我們來聽聽璐瑤媽媽怎麼說。作為目前中國在線教育領域發展最快的新銳機構大咖知識學堂的創始人,璐瑤媽媽從教育自己的雙胞胎女兒璐璐和瑤瑤做起,創造性地整理出了一整套青少年素質教育的獨特方法,被權威媒體評價為「中國在線教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