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父母認為:在教育孩子時,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然後引導孩子。而現在有些父母總是把子女的行為解釋成叛逆,其實他不過是忠於自己的天性而已。換言之,就是父母想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作品。父母期許孩子能像父母想想那樣的,甚至比父母想像的更優秀、更聰明、更有志向。而要是孩子們朝不同的方向走得太遠,父母便認定,孩子是想吸引別人注意或是反叛。父母要承認,孩子和父母之間存在著差異,而父母有時不太容易理解這一點。所以,父母能給孩子最慷慨的一個禮物就是研究孩子的氣質,等到你有所了解時,想辦法接納孩子的氣質。
有個美麗鄉鎮,鎮的附近有個跳跳湖,在這個湖區域裡,"男人個個都帥氣,女人個個都強悍,孩子的智商都很高,都超出一般水平"。那裡陽光明媚、花草盛開是個難以想像的世外桃源,此種美麗的景象,不免也成了當地小學老師們常講的課題領域。每當開家長會,老師就描述起年復一年重現的家長會情形,一位中學校長心態不平靜的告訴一位母親:很多孩子的家長很神經質。如果孩子的成績表現優異,家長會就會覺得很有面子,但如果孩子表現的不出色,那麼家長們就不由自主的慌張起來。這就是老師開始給出"跳跳湖式"的成績單了。因為老師們擔心,如果不給標上"優秀"的成績,家長們不會怪孩子們,認為不是孩子的問題,會怪自己不能以身作則,沒有影響好孩子,也會怪罪老師說老師缺乏能力。
這種現象一直存在到孩子上四年級,存在的這些問題一直沒被家長重視過。直到問題暴露,無法再隱藏時。因此,出現了兒童能力減弱的問題,因為有些父母對孩子是特殊式的迷戀,持續到小學四年或者甚至更久。這對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是絕對沒有一點好處。莎貝明年要上高二了,她說:"我的社交生活很糟糕,之前交過兩個朋友,都是男孩,但男孩對她一直都沒有興趣,並且她的老師似乎也都偏袒其他的同學,為此,她感到很困惑,也感到很受傷。我也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痛苦和這麼難受。因為我的父母從來給我的暗示是,我是優秀的:最有魅力,最漂亮,最聰明的。而且,在各方面的表現都很好。不過,我現在發現我很一般,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也許在別人眼裡還算不錯。"莎貝父母認為孩子是優秀,但害怕孩子認為自己是太普通了,認為自己不夠優秀,覺得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莎貝一開始把她擺到看似很高的位置上,而現在她又卻卡在那兒了。莎貝她自己都沒法確定,自己要是有機會和別人去展開真正的競爭,自己會登上哪一層平臺,會站在哪兒。
事實上,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他們的閃光點,父母心理的"優異觀"思想的產生,對孩子的發展沒有好處,因此,要克服這種"優異觀"的思想,在猶太教裡可以找到克服的方法。猶太教主張:養育孩子,並不期望孩子能成為救世主,而是希望他們能活出自我。他們覺得平凡和崇高是水乳交融的。覺得一年當中最美好最神聖的日子,是周日那天的安息日,不是人們認為嚴肅的贖罪日。每星期中那個看似平凡的日子,在他們眼裡並不平凡,卻是個極具特色的日子。在猶太教裡,所謂聖地也並不是人們所想像的高大,富麗堂皇的大教堂,而是每年金秋的收穫,在自己家院子裡所搭建的簡陋棚子,一家人圍著說笑。所謂的聖物就是拿兩根不起眼的木質板所做成的一捆羊皮紙《摩西五經》。聖餐則是白色饅頭加上雞蛋。而這個世界的未來是什麼樣子的,以後要以什麼為依靠,不是靠什麼英雄人物的出現和作為,而是靠傳統的教育,靠孩子身上的活力,他們的民族氣息是非常濃厚的,就好比上帝給予每個孩子特殊的賞賜,也從來不認為任何人頭上,有什麼特別耀眼的光環。這就是他們的思想,要活出自我!
父母教育:
孩子有太多的想法,不是叛逆,不是不懂事不聽話,是孩子的天性而已,或者說終於自己的天性。猶太父母認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應只把學習成績的好壞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在孩子的生活中,還應該有其他的內容。那種過於單調和乏味的生活,只能成孩子性格造的缺失,比如易怒、厭學、感情脆弱、多攻擊性等。久而久之,孩子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對身邊的人和事情,都會表現出極端的冷漠,進而影響到孩子的認知能力。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清楚地認識到,孩子對身邊事物的熱愛,正是對生活熱愛的表現,也是他們建立良好性格、心理的開端。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要總想把孩子捏成一件自己期望藝術品,總希望孩子很完美。總期許孩子能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