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愛幻想,所以能從大地飛向天空,深入海洋;
我們好動,始終樂於挑戰人類體能的極限;
我們有愛,所以人與人之間能充滿溫情,延續生存;
孩子們有自己的興趣與愛好,每個人有所擅長和短板;
我始終強調,有時候不是孩子需要教育,而是某些大人需要「學習」。
有類人熱衷於「為人師」,總認為只要年紀比他小的「孩子」就需要被教育,孩子不教就學不會。
於是他們教孩子怎麼說話,怎麼回答,教孩子怎麼走、怎麼唱歌、怎麼掃地、怎麼玩、怎麼選擇朋友、怎麼選擇工作····
他們永遠意識不到,正是在每次他們的「教育」之後,孩子對於這些事物的興趣都逐漸消失殆盡,
每次在強制地安排之後,孩子們對學習、工作的興趣都在逐漸減少。
這種教育只會給孩子鎖上枷鎖,束縛住思維與想像,遏制他們的成長,
最終調教出一群一模一樣的「機器人」乖寶寶。
我們穿越歷史煙雲,回想在1911年的一天,
瀋陽東關模範學校的課堂上魏校長正與學子們交流「為何而讀書」的問題,
一位年僅13歲的少年站起來鏗鏘有力地大聲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他,就是今後共和國的開國總理——周恩來先生。
而如今多少13歲的少年還被父母抱在懷裡寵溺成「乖寶寶」;
有多少13歲還被爸媽天天當成一個孩子,除了學習什麼事情都不許碰不能試;
有多少學子被奇葩的規矩束縛,連自己為什麼讀書都從沒思考過?
管、教兩字意義深遠,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什麼事情都面面俱「管」,
孩子有自己的思維,過多的規定會讓孩子喪失思考能力,
其實正確的做法很簡單,
就是根據孩子的成長階段設置和引導他們的興趣愛好,激發他們對學習的積極性,
讓孩子在適合的時間做適合的事情,具體怎麼做,不能事事規定,樣樣手把手。
教育不能這樣做,無論出發點「多對孩子們有多好」,但此類方式是萬萬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