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等於扼殺孩子的天性,請尊重每個孩子的不同特點

2020-09-05 御貓老師



教育不等於束縛孩子的天性!

我們愛幻想,所以能從大地飛向天空,深入海洋;

我們好動,始終樂於挑戰人類體能的極限;

我們有愛,所以人與人之間能充滿溫情,延續生存;

孩子們有自己的興趣與愛好,每個人有所擅長和短板;

我始終強調,有時候不是孩子需要教育,而是某些大人需要「學習」。

有類人熱衷於「為人師」,總認為只要年紀比他小的「孩子」就需要被教育,孩子不教就學不會。

於是他們教孩子怎麼說話,怎麼回答,教孩子怎麼走、怎麼唱歌、怎麼掃地、怎麼玩、怎麼選擇朋友、怎麼選擇工作····


他們永遠意識不到,正是在每次他們的「教育」之後,孩子對於這些事物的興趣都逐漸消失殆盡,

每次在強制地安排之後,孩子們對學習、工作的興趣都在逐漸減少。

這種教育只會給孩子鎖上枷鎖,束縛住思維與想像,遏制他們的成長,

最終調教出一群一模一樣的「機器人」乖寶寶。


我們穿越歷史煙雲,回想在1911年的一天,

瀋陽東關模範學校的課堂上魏校長正與學子們交流「為何而讀書」的問題,

一位年僅13歲的少年站起來鏗鏘有力地大聲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他,就是今後共和國的開國總理——周恩來先生。

而如今多少13歲的少年還被父母抱在懷裡寵溺成「乖寶寶」;

有多少13歲還被爸媽天天當成一個孩子,除了學習什麼事情都不許碰不能試;

有多少學子被奇葩的規矩束縛,連自己為什麼讀書都從沒思考過?



管、教兩字意義深遠,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什麼事情都面面俱「管」,

孩子有自己的思維,過多的規定會讓孩子喪失思考能力,

其實正確的做法很簡單,

就是根據孩子的成長階段設置和引導他們的興趣愛好,激發他們對學習的積極性,

讓孩子在適合的時間做適合的事情,具體怎麼做,不能事事規定,樣樣手把手。


教育不能這樣做,無論出發點「多對孩子們有多好」,但此類方式是萬萬要不得的。



對於對孩子的「管教」,各位怎麼看?可以評論區告訴御貓老師!

【輕鬆育兒三分鐘,知識每天更新!】

相關焦點

  • 孩子主意正怎麼辦,打還是不打,放手吧!尊重孩子的天性
    現在的孩子真的是越來越難管教了,不管說什麼都不聽,有些有主意的孩子甚至還非得和家長對著幹。不像我們小的時候,對家長簡直就是言聽計從,而且經常主動幫著家長做家務,可現在的孩子不但一點忙幫不上,還得把他們當成祖宗供起來。
  • 中美教育對比,看中國教育如何扼殺孩子天性
    有一次,為什麼我記不清了,老師竟把我和另一個孩子一塊放在了豬圈的圍廊上  從此我就規矩多了,不敢有新想法,不敢越雷池一步。好,中國式教育的第一步,扼殺孩子的天性現在已打好了基礎。  先是懲罰式教育,而後還有鼓勵式教育,再有就是沉重的課業負擔。
  • 失敗的教育扼殺了人的四種天性
    壟斷教育的權威們扼殺了孩子的四種先天本性,是教育的最大失敗,四種天性就是,主動學習的天性,創造的天性,交流感情的天性,不怕犯錯誤的天性,學習是人的天性,人有主動學習的天性,孩子的探索發現好奇心最強,就是學習的天性。
  • 知識分享:在教育孩子時,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然後引導孩子
    猶太父母認為:在教育孩子時,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然後引導孩子。而現在有些父母總是把子女的行為解釋成叛逆,其實他不過是忠於自己的天性而已。換言之,就是父母想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作品。父母期許孩子能像父母想想那樣的,甚至比父母想像的更優秀、更聰明、更有志向。
  •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不同孩子的教育方法)
    有些父母總是偏愛一種教育方式來帶孩子,其實,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特點,不同的性格特點,應該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不是依樣畫葫蘆。 愛因斯坦曾說過:「孩子生下來就是天才,但往往在他們求知的歲月中,錯誤的教育方式扼殺了他們的天賦。」
  • 璐瑤媽媽利用孩子天性激發孩子學習能力
    說起天性,我想所有的成人都必須得承認,每個孩子都喜歡幻想,都有著驚人的想像力。那麼,當孩子喜歡幻想,喜歡想像的時候,我們其實可以很好地利用孩子這一天性特點。第二,我們要激發孩子強烈的好奇心。第三,我們善加利用孩子第三個天性:愛玩。孩子的天性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愛玩。幾乎每一個媽媽都會說,我的孩子不愛學習,太貪玩了,一天到晚就想著玩。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們不應該扼殺孩子愛玩的這個天性。
  • 阻止孩子探索等於扼殺孩子的好奇心,父母要保護孩子的探索欲
    01 阻止孩子探索,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總喜歡拆看看看,想看看裡面是怎麼回事,其實這是孩子的一種探索行為,孩子意識不到自己是在搞破壞。孩子愛拆東西不是有意破壞,或是故意和我們作對,而是出於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 《小歡喜》中「英子事件」告誡中國家長:教育不是扼殺天性
    的確,每年組織一千萬左右的學生進行社會人才的分層與篩選,這在有些人數稀少的西方國家看來幾乎是不可能的,甚至是「可怕的」「令人焦慮恐怖的」。不得不說目前中國的基礎教育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但總的來說,高考是相對公平客觀的大型考試了,以中國的總人口和國民受教育水平來看,完全照搬「西式教育」模式亦不可取。
  • 淺析「應試教育」系列丨識魚而不漁,被扼殺的天性
    昨天小編講了一點片面的知識—定式思維的危害,今天淺淺分析一下應試教育中被扼殺的天性,個人觀點,如有不對之處,請指正,謝謝!分析前,還是強調一下「應試教育」,是一種填鴨式教育,相當於流水線形式來培養大眾人才的一種教育方式,本身也是一種好的想法,但是,不會變通的情況下,變成了一種擁有很多弊端的教育方式。
  • 請允許孩子成為他自己
    實際上,這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使孩子變得循規蹈矩、創造性特別差。家長請您允許孩子成為他自己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全球21個國家的部分城市進行調查顯示,中國上海被抽查的孩子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像力卻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
  • 《尊重孩子的差異》
    作為家長、老師常常有這樣美好的的願望:總希望每個孩子都能一樣好、一樣出色,而且通過各種各樣的教育手段,消滅孩子間的差異,千方百計地讓他們變得「相同」,其實這是個美麗的錯誤,也是個不可原諒的錯誤。這就好比無論小草還是小樹,一律要幫助他們長成參天大樹,無論它們喜水,還是耐旱,一律統一澆水,而且越是長得不好就越澆水,結果那些不喜水的植物只能連根爛掉。
  • 是誰扼殺了孩子的天性?
    有人說:做父母不需要考試是最可怕的,沒有「駕照」 就上路,靠著自然的本能糊裡糊塗就把孩子帶到了世上,面對孩子根本無所適從。歷來中國式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理念就是:打是疼,罵是愛,棍棒底下出孝子。純粹打著愛的旗號傷害孩子。孩子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求救無門,默默承受,可可憐憐。
  • 美術教育,請不要壓抑孩子的天性
    看完這兩個故事,我們來聊一聊&34;說道少兒美術教育,我們發現,家長們在魚龍混雜的藝術市場上挑選合適的孩子參加的培訓班,在這些&34;家長認為不錯的機構中,究竟哪個才是合適孩子去學習的,究竟要遵循怎樣的理念呢。
  • 謝娜「養雙胞胎理念」獲贊,差異化教育,尊重孩子的獨特性
    學會尊重孩子的獨特性每一個孩子都不能夠被&34;,也不應該被&34;,所以父母一定要學會尊重孩子的獨特性,讓他們能夠遵循著自己的天性去成長,而要想孩子能夠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就要做到以下這兩點:1、因材施教因為每一個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
  • 黃多多因「不良行為」頻繁上熱搜,網友質疑黃磊教育:孩子能好嗎
    哪怕是雙胞胎,也都有各自的個性與特點。每個孩子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需要父母用心呵護。如果說孩子是剛剛發芽的樹苗,那麼父母就是為了遮風擋雨的大樹。每棵樹的枝幹都不一樣,父母需要把小樹苗多餘的樹枝去掉,讓他有充實的養份長大,父母只要保證主幹是積極向上的就好,剩下的事情交給孩子。正如多多因「不良行為」頻繁上熱搜,黃磊回應質疑說,要尊重孩子的個性。
  •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當孩子獨一無二的天性被父母看見和尊重了,他們就能綻放出令所有人的讚嘆的天生美好。她又回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尊重孩子的天性,倡導孩子自主選擇,過上屬於自己的人生。比起讓他活成父母期許的樣子,更有意義。
  • 蒙臺梭利,尊重孩子的天性,才能讓孩子自由、愉快地探索世界
    導讀:蒙臺梭利,尊重孩子的天性,才能讓孩子自由、愉快地探索世界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蒙臺梭利,尊重孩子的天性,才能讓孩子自由、愉快地探索世界!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淘氣調皮的原因不可忽視,尊重孩子的天性,是父母的必修課
    文丨C媽學堂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在教育孩子之時,往往只會看到他們身上所存在的一些缺點,而忽視孩子異於常人的表現。特別是現在很多父母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別人家孩子的典範,所以常常會對孩子有較高的要求。只要孩子做出任何讓父母不滿意的事情,都有可能面臨父母的批評和訓斥。
  • 黃多多形象改變被關注,針對父母教育問題,孩子天性值得關注
    孩子的天性不能一直被壓制,有時父母適當的引導更有利於發展,天性不應該被約束,應該自由發展,但是每個人都有所不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減少。孩子在兒時表現的最為明顯,天真、單純、善良,這些寶貴的品質都值得父母去發掘,孩子總歸是孩子,父母有教育的責任,自然會適當的約束孩子的天性。
  • 為什麼有的中國孩子不被尊重
    然而,隨著國際教育的發展,許多O型社會裡的孩子,逐漸具備了I型的一些特點。我們很難說O型一定比I型好,或者I一定比O好,但是我們有必要搞清楚O型的優缺點和I型的優缺點各是什麼,從而擇優培養自己的孩子。許多中國孩子與外國交往的時候話不多,不完全是語言的問題,而是在「表達自己觀點的時間和火候」這點上的思維習慣不同。上周,大眼睛班上開小組會,孩子們輪流發言。因為是第一次發言,我和大眼睛媽媽全程跟了一下,我發現我自己本能地告訴大眼睛,先不要著急發表意見,先聽聽其他人怎麼說。我相信很多家長也是這樣的做法,這就是傳統和習慣。這點非常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