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教育扼殺了人的四種天性

2020-12-11 悟宇之道

壟斷教育的權威們扼殺了孩子的四種先天本性,是教育的最大失敗,四種天性就是,主動學習的天性,創造的天性,交流感情的天性,不怕犯錯誤的天性,

學習是人的天性人有主動學習的天性,孩子的探索發現好奇心最強,就是學習的天性。好奇心就是學習興趣,好奇就是探索發現未知的事物,就是學習,父母只需要因勢利導,不要用傳統的聽話當個老實孩子打擊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強大的主動學習才能產生「創造天性」,教育要用探索發現研究問題的語言思維方式保護好孩子的主動學習天性,不要用自己代表正確的權威逼孩子被動學習,應試教育就是用絕對權威標準答案,逼孩子被動學習,扼殺了孩子的主動學習天性,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天性。

教育權威說應試教育很公平,我說應試教育一點不公平,應試教育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實踐力,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理論聯繫實際的爭論能力,都被應試教育習慣了服從權威,被應試教育固化的應試思維,習慣了用背誦權威代表正確,毒害出來一代不如一代思想的奴才,知識的乞丐,繼續用背誦權威代表正確,哪裡有公平?

中國人創造力都被那些背誦權威代表正確的教條主義應試教育扼殺了,在網上看到很多小學生的作業,非常有想像力,但是不符合標準答案,就是錯的,被扣分。被應試教育毒害的人習慣了用背誦權威代表正確,用標準答案否定一切不符合標準答案的創造性新思維,中國人教條主義分子太多,太霸道,他們合夥謀殺中國人的創造力,哪裡有公平?

所有學習時間都是為了死記硬背標準答案應試,沒有想像力,沒有實踐的時間,沒有實踐就沒有實踐力,沒有豐富的實踐就沒有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就沒有創造力。

最悲哀的是那些被應試教育習慣了應試思維方式的老師們,根本沒有能力判斷人的創造力,他們固化的應試教育思維方式,無法適應想像力豐富,靈魂多變的思維方式,應試教育思維方式會一代一代的傳承。

教育不存在減負的問題,而是努力學習的方式問題。比如,刻苦努力學習學富五車的知識乞丐,是沒有創造力的廢才。

理論聯繫實際的努力實踐,多多實踐才能產生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根據實踐需要努力學習知識,努力的獨立思考,發展創造性人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也是父母與孩子形成的動態平衡互動關係,父母首先要對孩子學的東西感興趣。小孩子的學習興趣是最初的起跑線,也是每天學習的起跑線,父母的欣賞,老師的鼓勵,也是與孩子的興趣形成了動態平衡互動關係,是最重要的激勵孩子學習興趣的作用力,從一歲到上中學之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是最重要的。

人的感情是自然天性,人有精神能量輸出與反饋,吸收與反饋的動態平衡的先天本性,輸出精神能量就是輸出愛的能量,是人的健康需要,吸收精神能量是吸收愛的能量,是人的健康需要,精神能量輸出與吸收的動態平衡關係決定人的健康。

先講一件事,德國的攝影師德芬尼,追蹤一隻流浪狗所拍攝的一組大片一經推出,立即引起轟動。德芬尼介紹他所拍攝的這隻狗狗,是一隻流浪狗,在六歲的時候因為主人愛上了別的狗狗,所以它就被主人拋棄了。攝影師給這隻流浪狗取名丹尼。

在追蹤了大約十天之後,攝影師發現了,丹尼的身邊多了一隻貓頭鷹,而後在長達兩年的追蹤時間裡,這隻貓頭鷹跟隨著丹尼一直形影不離。德芬尼也很好奇,這隻貓頭鷹到底從何而來,後來特意去了解了一下,原來這隻貓頭鷹,是丹尼的原主人飼養的,在主人把這丹尼趕走的同一天,這隻貓頭鷹也消失了,在經歷了長達十幾天的尋找後才找到了它的夥伴,丹尼。從此它們每天就像親人,像夫妻,像朋友一樣整天膩在一起,一起吃一起睡。

這件事說明了感情是自然交流產生的互動反饋關係,不需要用感恩思想教育,是人用功利的恩賜與感恩謀殺了自然感情,把自然感情互動反饋關係變成了功利的恩賜與感恩關係。狗主人只用功利的需要恩賜寵物,也因功利的需要拋棄了狗,狗與貓頭鷹是自然感情互動反饋,毫無功利需求。

現在自殺的孩子太多了,用功利互相攀比逼迫教育,追求個人成功的學習壓力太大,是孩子自殺的第一大原因,父母愛的壓力太大是孩子自殺的第二大原因,跟父母溝通障礙是孩子自殺的第三個原因。所以,1,父母應該學會給孩子減壓。2,父母的愛不能量化,平等自然感情互動最好。父母只輸出愛,量化的愛只能變成精神壓力,或者把孩子變成只接受愛,不輸出愛,孩子的心理就會出現問題。3,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沒有任何障礙,首先就是父母應該學會聽孩子說話,讓孩子多說話,自己只當聽眾,父母少說話。

感情是交流出來的,這個簡單的真理中國人大多不明白,被儒家思想毒害了最基本的智慧。正因為父母不懂與孩子交流感情,父母的無私奉獻其實是扼殺了孩子的自然感情反饋天性感情,無私奉獻其實是冷漠無情,這種冷漠被孩子繼承,一代不如一代的繼承,一代一代對孩子抱怨,一代一代的用感恩教育不如貓頭鷹與狗的自然感情。

講孝道,講感恩教育,是笨蛋方法。不如講怎樣做自然感情互動反饋的方法,因為自然感情是本來存在的動態平衡互動反饋關係,只要做對了自然感情輸出,自然產生自然感情反饋,這是自然法則。沒產生自然感情反饋,只能證明你輸出的不是自然感情,比如你用一個機器人代替你給孩子餵奶,做飯,把孩子養大,你從來不擁抱你的孩子,不親吻你的孩子,不撫摸你的孩子,不溫情的跟孩子說話,不對孩子微笑,總用機器人的臉死板嚴肅的對孩子,你從來不與孩子玩鬧,從來不與孩子歡笑,你從來不與孩子一起在探索發現中獲得學習的興趣,不會與孩子在爭論中共同進步,不會與孩子共同面對問題,一起研究問題,一起解決問題,總是把孩子當問題教育,那麼你只是在機械餵奶,根本沒有輸出自然感情,孩子根本就不會對你產生自然感情反饋。甚至你總是用功利主義區別對待不同的孩子,用自己的喜好對孩子們不公平對待,你就只能製造家庭矛盾。

不怕犯錯誤的情商天性,觀察孩子玩手機,孩子學習的比成年人學的快,孩子越小越不怕犯錯誤,很多歲數大的成年人弄錯了就不敢再動手機了。說明孩子的情商比成年人高多了,用不著被成功學教育提高情商。但是幾乎所有孩子長大之後就害怕失敗了,其實都是被父母和老師們的焦慮打擊了情商,尤其是父母的焦慮會讓孩子緊張,害怕犯錯誤,有些父母在教小孩子學習的時候普遍是嚴肅認真的焦慮,有錯誤就怒吼,孩子就會緊張,不喜歡學,抵抗父母,我在孩子兩歲是玩識字,孩子上小學的時候我也伴讀,但是我從來認真但是不焦慮。

有錯必改,不怕犯錯誤,是孩子的天性情商。及時發現錯誤,及時正確改正錯誤,是孩子的智商決定的。如果被父母嚇得害怕犯錯誤,孩子就會用智商弄虛作假不承認錯誤,掩蓋錯誤,不改正錯誤。

相關焦點

  • 中美教育對比,看中國教育如何扼殺孩子天性
    好,中國式教育的第一步,扼殺孩子的天性現在已打好了基礎。  先是懲罰式教育,而後還有鼓勵式教育,再有就是沉重的課業負擔。先說體罰教育,你要是犯了錯誤,惹老師生氣了,好,下面列舉老師最經常用的措施:罰抄課文300遍
  • 淺析「應試教育」系列丨識魚而不漁,被扼殺的天性
    昨天小編講了一點片面的知識—定式思維的危害,今天淺淺分析一下應試教育中被扼殺的天性,個人觀點,如有不對之處,請指正,謝謝!分析前,還是強調一下「應試教育」,是一種填鴨式教育,相當於流水線形式來培養大眾人才的一種教育方式,本身也是一種好的想法,但是,不會變通的情況下,變成了一種擁有很多弊端的教育方式。
  • 《小歡喜》中「英子事件」告誡中國家長:教育不是扼殺天性
    不得不說目前中國的基礎教育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但總的來說,高考是相對公平客觀的大型考試了,以中國的總人口和國民受教育水平來看,完全照搬「西式教育」模式亦不可取。可就是這樣一個原本天性開朗陽光的女孩子卻在高三要緊關頭得上了抑鬱症,甚至有過輕生的念頭舉動。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這個教育悲劇產生呢?
  • 周國平:教育不可能製造天才,卻可能扼殺天才
    在任何一種教育體制下,都存在著學生資質差異的問題。合理的教育體制應該向不同資質的學生都提供相應的機會。所謂「天才教育」的結果多半不是把一個普通資質的人培養成了天才,而是把他扭曲 成了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畸形兒。
  • 《魯冰花》:天才往往被失敗的教育扼殺,請用公平目光看待每個人
    教育的失敗失敗的教育多種多樣,有的教學墨守成規,有的老師嫌貧愛富,更多的是以單方面的成績來評價學生……《魯冰花》中便呈現了教育中存在的種種弊端。古阿明的埋沒實際上是現實中失敗教學的縮影。多少教師也如影片中的老師那樣以成績來衡量人品,優等生常常有特殊待遇,座位能靠前、走路能優先,而差生則只能乖乖地呆在角落受人冷眼……許多老師教學死板,墨守成規,以應試為目的,又怎會因地制宜地去發散學生的思維,又如何能發現學生的潛能?所謂的「美術天才」也只是為了攀附權貴,爭奪獎項罷了。
  • 是誰扼殺了孩子的天性?
    圖文:但願人長久最近網上頻頻爆出孩子遭父母或老師虐待的視頻。有些手段極其殘忍,畫面觸目驚心,令人髮指。看著那些幼小的孩子在父母和老師的奴役下,傷痕累累,體無完膚。如驚弓之鳥,艱難生存的畫面。讓人心如刀絞,久久無法平靜。
  • 璐瑤媽媽利用孩子天性激發孩子學習能力
    作為家長,我們一直希望孩子能夠自主學習,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孩子的天性,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但是該怎麼做呢?讓我們來聽聽璐瑤媽媽怎麼說。作為目前中國在線教育領域發展最快的新銳機構大咖知識學堂的創始人,璐瑤媽媽從教育自己的雙胞胎女兒璐璐和瑤瑤做起,創造性地整理出了一整套青少年素質教育的獨特方法,被權威媒體評價為「中國在線教育專家」。
  • 快樂教育、素質教育、應試教育、優才教育四種模式有何區別與聯繫
    我認為這四類教育模式是不同的,主要表在它們側重點不同。快樂教育的側重點在人性上。快樂教育的創始人赫伯特.斯賓賽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教育的手段與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由此可見,快樂教育更關注人的天性,著重於人的性格的培養。
  • 教育不等於扼殺孩子的天性,請尊重每個孩子的不同特點
    教育不等於束縛孩子的天性我們愛幻想,所以能從大地飛向天空,深入海洋;我們好動,始終樂於挑戰人類體能的極限;我們有愛,所以人與人之間能充滿溫情,延續生存;孩子們有自己的興趣與愛好,每個人有所擅長和短板;有類人熱衷於「為人師」,總認為只要年紀比他小的「孩子」就需要被教育,孩子不教就學不會。
  • 尊重孩子的天性
    某種角度來說,孩子的天性也是一種藝術,而這個藝術對孩子的學習能力也會有恰如其分的表現。不過又讓人疑惑的一點是,這種與藝術相連的孩子的天性應該是什麼樣的?其實孩子的天性很是簡單,孩子身上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好奇心,還有就是孩子都喜歡出去玩,針對孩子愛玩,好多人又都會說孩子的天性得到了釋放。所以,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理解為就是孩子的天性。
  • 每時每刻的競爭和焦慮不安的心理正在扼殺教育
    今天的大學教育、公共意見乃至社會競爭似乎都在告訴我們:相信自己的感覺,遠離外界的傷害,是人生安全的最大保障。殊不知,這脆弱的人設,讓人想方設法把自己擱置在保溫箱裡,在無菌的真空裡,結果卻使人陷入防範一切的恐懼中,陷入被迫害的妄想裡。
  • 每時每刻的競爭+焦慮不安的心理,正在扼殺教育
    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我們始終被焦慮籠罩,付出了全部心血,卻換來脆弱的心靈,迷茫的巨嬰、沒有煉成的鋼鐵……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新近出版的教育心理學著作《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指出了上述問題的癥結:在三大謬論的認知指導下,過度保護和過度教育導致一代人的衰弱,我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可能都與美好的願景背道而馳。
  • 不要用成年人的規則去束縛孩子的天性
    我們要教育什麼樣的孩子?教孩子守規矩,而不是循規蹈矩,刻板守舊。關於隊列,我不反對,但是整齊劃一是一種美,孩子自由自在追逐嬉戲就不是一種風景了嗎?孩子從小就被告訴這也不允許那也不允許,要按照要求,服從指揮,這樣的孩子經過十幾年的學校教育出來的會是什麼樣子?大家都是大人眼中的乖孩子,都是聽話的孩子,循規蹈矩不會犯錯誤的孩子,缺乏創造力,天性和創造力就被扼殺了。
  • 孩子成功了99%,家長卻盯著失敗的1%:天才就是這樣被扼殺的!
    為人父母的,要把孩子的天賦發掘出來,加以培養,而不是瞬間將其扼殺。在孩子的幼年、童年,這種扼殺是分分鐘的事情。這個階段,孩子沒有多少人生經驗,也沒有太強的意志力去堅持,更多的是靠他人的評價,去判斷自己做事的價值,並決定自己做不做、堅持不堅持。
  • 美國教育系統反思:學校正在扼殺我們的創造力
    但同樣的學生,即使送去同一所學校,接受同樣模式的教育,教出來的卻會是完全不同的學生。這就是教育的神奇所在,即使聽著老師們講同樣的話,學生們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可以這樣說,教育帶給每一個人的,都是充滿未知的未來。
  • 北大教授:每時每刻的競爭和焦慮不安的心理正在扼殺教育!
    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於面對失敗的,無論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對失敗,不能在失敗中挺過去,就不是人才。成就居裡夫人的,不是幾千次失敗嗎?換句話說,她能忍別人忍不了的。人當然要聰明,但最根本的不是聰明。要忍受失敗的考驗,要接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勇於承認自己的缺欠。憑什麼世界都是你的呢?你不可能以自己要求整個世界,所以心理健康尤為重要。
  • 北大教授:每時每刻的競爭和焦慮不安的心理正在扼殺教育
    ,無論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對失敗,不能在失敗中挺過去,就不是人才。成就居裡夫人的,不是幾千次失敗嗎?換句話說,她能忍別人忍不了的。人當然要聰明,但最根本的不是聰明。要忍受失敗的考驗,要接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勇於承認自己的缺欠。憑什麼世界都是你的呢?
  • 《密逃2》:父母的期待式教育,犧牲了多少孩子的天性!
    本期《密室大逃脫》,說到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一個孩子被父母壓迫,把自己自由的主人格給封閉了,看著讓人好壓抑!並且配合多處「貼臉殺」,恐怖程度升級!於是,他們把陶小玉的主人格「扼殺」了,只留下了聽話的副人格陶小寶。可是,陶小寶一點也不開心,他放棄了自己活潑好動的天性,他完全失去了自我!但是,他不敢放鬆,因為他不想媽媽再像以前一樣不開心!
  • 北大教授渠敬東:競爭和焦慮不安的心理正在扼殺教育
    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於面對失敗的,無論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對失敗,不能在失敗中挺過去,就不是人才。成就居裡夫人的,不是幾千次失敗嗎?換句話說,她能忍別人忍不了的。人當然要聰明,但最根本的不是聰明。要忍受失敗的考驗,要接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勇於承認自己的缺欠。憑什麼世界都是你的呢?
  • 渠敬東:每時每刻的競爭和焦慮不安的心理正在扼殺教育
    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我們始終被焦慮籠罩,付出了全部心血,卻換來脆弱的心靈,迷茫的巨嬰、沒有煉成的鋼鐵……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新近出版的教育心理學著作《嬌慣的心靈——「鋼鐵」是怎麼沒有煉成的》指出了上述問題的癥結:在三大謬論的認知指導下,過度保護和過度教育導致一代人的衰弱,我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可能都與美好的願景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