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時代,雞湯文大行其道,有的文章看似有道理,其實存在相當的誤導。
天性釋放存在以下誤區:
1、缺乏吃苦教育
2、缺乏規則教育
3、缺乏自律教育
4、缺乏規劃引導
人總是潛意識地接受那些迎合自己本性的方案。
人性的基本特徵是「好逸惡勞」、「拈輕怕重」,偏好有趣好玩,迴避枯燥晦澀、延遲滿足。
大人小孩都一樣,當某些理論和觀點合時宜地出現的時候,父母就會「如獲至寶」地為自己的好逸惡勞和貪玩找到了理論依據 。
快樂式教育,孩子非常開心,家長也省時省力,皆大歡喜。
然後就是放飛自我,天性釋放、各種大人和小孩一起娛樂放鬆式玩耍,親近自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盡情地玩耍。
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1、目的性、適度性
釋放天性,親近自然,應該適可而止,目的性要明確:保證體魄得到足夠的鍛鍊、戶外課堂(第二課堂)獲得足夠知識。
實際執行中,變成純玩,瘋玩,造成小孩收不住心,心耍野了,一到周末就想出去玩。
戶外應該合理分配周末時間,需要留足夠時間用於在安靜的室內環境,進行閱讀、寫作和對話。
山裡的孩子天天親近自然,他們並沒有明顯的優勢。
親近自然,父母和孩子都要提前做好必要的功課。邊接觸自然邊講解、身臨其境學習各種知識,大自然成為戶外的第二課堂,讓親近自然更有意義。
實際執行中,變成了各種形式的消費消遣式一日遊,家庭三五成群,大人打麻將聊天,小孩成群的漫無目的地玩耍。
小孩開心、大人樂意、學習成績慢慢滑坡。
2、父母身體力行、榜樣作用
父母首先要幫助孩子建立「尊重知識,知識改變命運」的價值觀。(如果不認同、無話可說)
同時要身體力行,為孩子樹立「拒絕平庸、終身學習、自我教育、苦中尋樂」的榜樣。
讓孩子從小就明白 「不吃學習的苦,就吃生活的苦」,具體的可以讓孩子嘗試吃吃生活的苦。
教育特別是早期教育,核心在於恰當地利用兒童的幼小,一張白紙、容易接受外界影響,可塑性強的有利時機,對兒童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家庭教育,父母要成為孩子最好的老師和同學。
啟蒙階段,家長想要把孩子塑造成什麼形式,就能塑造成什麼形式。您把他往哪裡引,他就往哪裡走。
整體是系統工程,每個細節都很重要,如果無法達到這個效果,說明從最開始就缺乏系統性地進行家庭啟蒙教育。
1、錯誤的輸入將對孩子造成最持久的傷害。
這個時期所有的外界信息輸入,家長必須嚴格把關,
包括:故事、寓言、遊戲、音樂、玩具、圖書、電視、視頻、短視頻。
包括:大人(包括父母、親人,及其朋友)和玩伴(接觸到其他小孩)的言行舉止。
包括:身邊的環境和氛圍,麻將桌、吃喝玩樂、娛樂至上、無釐頭、低俗娛樂方式。
包括:隔離錯誤價值觀:讀書無用論、成功靠人脈、背景、交際。
讀書和學習的作用就是決定您:最終能擁有什麼人脈,和什麼人交際、下下一代有什麼背景。所以不用過早的去掌握人際交往技巧,掌握了也沒有太大用處,還是先把書讀好、先擁有足夠的知識積累、足夠的思考能力,足夠眼界和視野。這些都是可以通過閱讀獲得的。
如果覺得讀書會讀成書呆子,還是社會大學重要(如果已經這麼想,那無話可說)。
2、體育和音樂的重要性
根據孩子的特點,為孩子選擇一門體育愛好,一門音樂愛好
用體育來鍛鍊身體,用音樂來陶冶情操。
興趣的選擇不需要高大上 ,避免攀比式炫富式興趣選擇。
興趣選擇不是為了功利性,目的性,和職業選擇,所以不是非的花錢報班,考級和參加比賽。
在這方面相反應該「順其自然」。
興趣選定之後,就必須堅持,沒有大目標,但是必須有小目標。
比如每次必須練習固定時間,目的是培養和鍛鍊孩子的專注力。
3、閱讀和寫作的重要性
閱讀讓人完美
寫作讓人準確
交談讓人敏捷
勞動讓人堅韌
人類的思維是建立在「語言」之上,人類無法離開「語言」去思維,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思維的工具。
閱讀的基本作用和目的是掌握詞彙,建立語料庫。
就像指揮千軍萬馬,您得先要有兵。閱讀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作為「元帥」的您招兵買馬,並且熟悉每一名士兵的,最適合最恰當地派出每一名士兵,這就是寫作和交流的目的。待您擁兵百萬時,您就能「建功立業」,為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
閱讀、寫作、交談的更進一步的目的和作用,就是讓您們積累知識、開拓視野,訓練思維能力。
也就是用您的士兵通過不停的實戰,積累經驗,提升戰鬥力,然後去幫助您保家衛國。
人類文明的成果,基本都濃縮在了最經典的那些書籍裡面。
適合小孩看的最經典書籍也挺多的,
經典書籍幫助構建孩子的構建「精神世界」。
擁有精神世界的孩子,更充實,在現實世界中就能更泰然自若,可以減少很多現實世界中的煩惱。
4、啟發式對話的重要性
培養優秀人才的關鍵在於注重孩子的思維訓練,讓孩子在被動傳授知識之外,掌握自主獲得知識的技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啟發式對話至關重要。
安排固定的時間,或者在日常生活接觸中,以孩子為中心,啟發孩子思考,讓孩子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始終處於主動地位,讓孩子主動提出問題,一問一答,引導孩子思考,並最終得出正確答案。
這個對高知家庭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對於普通家庭的父母來說,就需要提前做好各種功課,多學習多積累,然後活學活用。
這些技能可以參考「孔子」和「蘇格拉底」
有的家庭的小孩,要嘛父母過分寵愛,要嘛父母無暇管教(隔代養育)。
導致孩子個性放任式地野蠻成長,孩子特別自私,唯我獨尊,蠻橫胡鬧、說一不二、不考慮他人感受。
孩子普遍缺乏規則和邊界意識,
在自由的前面,必須有清晰可見的邊界,有些事可以允許,有些事堅決不能超越。
比如孩子存在以下行為:
1、對長輩(主要是6+n裡的6)說話沒大沒小,有時激動了還會動手動腳(雖然沒有太大傷害性)
2、稍微不如意就大喊大叫、長輩教育自己的時候,捂住耳朵不聽。
3、大人很忙的時候,非得要求大人陪自己玩。
4、稀缺少見、昂貴的食物自己獨佔,不分享。
缺乏專注力、缺乏好的習慣
比如孩子存在以下行為:
1、吃飯很慢,邊吃飯邊做其他事,有的很大了還需要家長餵飯,有的甚至追著喂。
2、東西亂放丟三落四,想要的時候總是找不到。
3、個人物品擺放亂七八糟,東西經常掉地上,吃飯食物掉桌上和地上。
4、早上賴床、晚上很晚都不睡,作息沒規律。
5、沒有做家務的習慣,很簡單的事那怕幫忙遞個東西都不願意。
6、注意力不集中,做一件事的時間不會超過五分鐘。
7、白天經常在沙發和床上躺著。
8、學習用品和玩具亂放,東西用完從不歸位。
需要讓孩子明白:
如果你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享不盡它給你帶來的利息;
如果你養成了壞的習慣,一輩子都在償還無盡的債務。
用「可塑」來替代「釋放天性"式的自然生長,才能回到正確的家庭教育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