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0月29日訊 據日本媒體網站10月28日報導,最近,日本「個人間交易」越來越受歡迎,人們比起在店鋪內消費,更願意選用這種「私人間」的交易方式。這種購買方式得益於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在智慧型手機佔有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後,用於個人間交易的各種APP開始走入人們的生活,業界預計本年度這一份額的市場規模可以擴大到3兆日元。
直接見面交易以購買家具
天瀨丈一是一名住在神奈川縣相模原市的公司職員,最近頻繁使用一款私人間交易的APP,從他人處直接購買到了一些二手家具等物品。
天瀨最開始在這個APP上購買的是一個學習機,想送給明年就要上小學的女兒做禮物。一名住在同一個縣內的男子在APP上登載了「出售一款二手學習機」的信息,在交流後天瀨順利的買到了這款學習機。上個月在進行交易時,雙方直接見面交貨,天瀨在實際確認了學習機的情況後,此次交易順利完成。
天瀨對此表示十分滿意,他說道:「買到這個便宜的學習機真是幫了很大忙。」而出售學習機的男子也表示:「現在這個時代,隨手扔一些較大的垃圾都需要自己付錢,這樣可以把東西賣給需要它的人,真是很方便。」
這個APP原則上只接受同城見面直接交易的方式,所以也避免了買賣雙方因為價格問題而產生爭執。
各種各樣的APP應接不暇 預計市場規模將超3兆日元
這樣私人間的交易方式,最早是以網絡上拍賣網站為中心的,最近幾年由於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交易範圍也不斷擴大。為了迎合顧客的需求,很多運營公司還推出了代理家政服務、將家中停車位在網絡上登記,在空閒時間可以出租給個人等五福。
在這些APP運營公司中,大多的收入來源是來自於APP內的廣告收入,因此免除了顧客的個人註冊費用等,使用者個可以很方便的將自己的物品出售。
對於在網絡上進行私人間交易這一領域的市場規模。民間調查公司「MM總研」進行的統計結果顯示,兩年前的市場規模為2兆300億日元,而今年後預計將可以擴大到3兆4000億日元。
物物交換,拒絕「浪費」
以網絡為媒介,個人間交易的另一個形式,便是無需實際支付現金,而是將自己不需要的物品與其他人進行交換,選取自己所需物品的「物物交換」形式。上周,通過在網絡上的募集等,在東京的辦公街上舉辦了一次交換會,其中包括服裝、雜物等物品。參加這次交換會的與會者,只需要在自己方便的時間到場,並將自己不需要的服裝和雜物擺放好,便可以選取自己所持物品相同數量的物品,在選擇好自己中意的「舊物」後可以直接離開。
參加此次交換會不需要繳納任何費用,而所有物品均有一個特徵:無論是交換會中的衣服或是雜物,上面幾乎都粘貼著舊主人寫的便籤,有寫著這件物品曾經的回憶,也有希望新的主人可以珍惜它的話語等。很多與會者都表示:「這些東西平時都不會用到,但藏在柜子裡或是就這樣扔掉又太過可惜。」
在號召此次交換會的網站中,也打出了「日本人每年平均會購買10公斤衣物,但其中9公斤都扔掉了」的口號,去年開始在全國各地舉辦類似的交換會,截至目前已成功舉辦100多次。
經驗也可以出售
交易對象也漸漸從實物擴展到其他領域。居住在東京的塚本恭之在網絡上「出售」他做職員時候的經驗和知識。塚本在一個包括普通白領等用戶的網站做「建議方」,這個網站約有8000人登錄,塚本就在此為其他人提供一些建議。該網站一般圍繞「人事制度」「新興事業的推廣發展經驗」等很多問題進行交流,在業務上有困難的很多人在此尋求幫助,因此很好的將經驗方和需求方聯繫起來。
塚本曾在大型電子公司從事了10年以上關於發展戰略制定方面的工作,由於個人想法等原因離開了原來的崗位。辭職後,他希望自己此前的經驗還可以發揮作用,便開始通過網絡向一些人提供意見。塚本在網絡上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後,也受到了一家大型醫療器械製造公司的注意,有關事業戰略制定和推進相關的問題,也經常諮詢塚本的意見。
大型公司的負責人對此也很滿意,表示:「去諮詢公司的話不僅費錢還要耗費很多時間,這樣的機制就可以最快捷方便的進行交流,對於重點的把握也更準確。」塚本也表示:「在一個大型公司的話,很難真的感受到自己知識、經驗的加之,在可以幫助到別人之後,也會第一次覺得自己之前所經歷的一切都不是無用的了。」沒有特殊的頭銜,最為「普通」的公司職員所掌握的經驗和知識,實際上也會為其他人帶來幫助。
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私人間交易
在通過網絡的私人間交易越來越普及的背景下,野村綜合研究所負責研究消費傾向的松下東子分析道:「智慧型手機和APP的普及,使現在無用的物品可以通過這些手段,使很難調和的個人間需求被更好地迎合,變得更容易發現。」
私人間交易的發展,使截至目前不太受重視的很多東西、技能等再次走進人們的視線。
此外,也不難看出消費者意識也正在發生變化。消費者正在從單純的購買方逐漸轉變,今後「考慮自己可以出售的消費」也許會越來越受到認可,這種通過私人間交易方式所帶來的商機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黃雪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