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政局動蕩,朝堂之上的幾位大臣甚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大清王朝的走向,李鴻章就是其中一位。李鴻章能夠身居高位,與他的才學以及政治手腕密切相關。李鴻章能夠進京做官,得益於他的父親。李鴻章的父親叫做李文安,而在祖父李殿華以前的李氏家族,並沒有人做官,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當年李氏家族中有人告訴李殿華應該注重子女的教育,李殿華聽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省吃儉用讓李文安讀書。李文安中了科舉之後,整個李氏家族的命運都改變了。
李鴻章父親李文安與曾國藩是同朝進士,而且兩人私交比較好。李文安的資質其實並不好,考中進士花費了很大的功夫。其實這也怪不得李文安,畢竟當時家境貧寒,而且家族中並沒有讀書之人,父親李殿華只是一介農民。而李鴻章的資質要比父親好很多,十六歲的時候就中了秀才,後來進京為官。李鴻章身材高大,有大志向,為官之後,在曾國藩門下。曾國藩此人博學多才,是晚清大儒。有這樣一位老師的指導,李鴻章的成長很快。反觀李鴻章的發跡史就可以看出他一直在追隨著老師曾國藩的步伐,正是這樣一步步走上權力的高位。
曾國藩是一個很懂得變通的人,他能夠認清局勢,知道在亂世之中,作為大臣,只有帶兵打仗才能救國。曾國藩的這種政治對李鴻章有很大影響,當時曾國藩從一個文官逐漸轉變為武將,他從興辦團練開始,最終組建起一支氣勢恢宏的湘軍,也正是這支部隊的,平定了太平天國的叛亂,延續了大清王朝的統治。李鴻章興辦淮軍走的是老師曾國藩的路子,當年阻力重重,幸好有曾國藩的協助,這才有最後的淮軍。李鴻章借鑑了湘軍的寶貴經驗,後來甚至將這種經驗運用於北洋水師的組建中。
對於李鴻章,後人褒貶不一,有人稱其為"賣國賊",其實不然。李鴻章雖然代表了晚清政府籤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但這並不是他的本意。在與列強周旋的過程中,他不斷爭取大清王朝的正當利益,比如在與日本籤訂不平等條約的時候,差點被當時的日本人浪人刺殺。李鴻章在死亡面前,絲毫不畏懼。當時一把年紀的李鴻章在談判時桌上面對的是日方伊藤博文,兩人此前是舊交,但是此時的伊藤博文代表的是日本的利益,他提出巨額的賠償款,李鴻章也認清了日本人的面目。因為這次刺殺事件,日本人方面遭到了其他各國的指責,也正是如此,日本無奈之下減免了一些賠償款。
從這個細節中可見李鴻章是個有民族大義的人,一直在維護著大清王朝以及天下百姓的正當利益。可是當時的大清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國力比較弱,在外交上也不受其他列強待見。李鴻章知道只有自強國富才能抵禦西方列強的侵略。當時李鴻章是兩江總督,金陵機器局,積極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促進本國技術發展。這場洋務運動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也帶了十分深遠的影響。為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李鴻章一把年紀親自去西方考察。
李鴻章到了美國之後,受到了高規格的接待,當時聚集了很多華僑,他們都很關心祖國的發展情況,尤其是李鴻章的到來,在當地引起了轟動。在官員的帶領下,李鴻章參觀了當時的國立圖書館。可是李鴻章有抽大煙的習慣,長途跋涉,李鴻章實在忍不住想抽上一口。可是當時的工作人員根本不讓李鴻章在圖書館抽大煙。經過多次勸說無果,李鴻章一氣之下,吐了口吐沫在臺階上面。工作人員還是不依不饒,一直讓李鴻章把地面擦乾淨。李鴻章當時已經七十三歲了,面對工作人員的強硬態度,火冒三丈,最後被罰款。
試想一下,如果當時的大清王朝國力強盛,李鴻章作為晚清重臣,到美國根本不會受到這樣的待遇。只是當時國力衰微,美國根本不把大清王朝放在眼裡,就連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態度都如此強硬。雖然李鴻章在公眾場合抽大煙是不對,但是面對這樣一位老人,而且是晚清重臣,美國人絲毫不尊重,實在讓國人感到心酸,這也是李鴻章火冒三丈,忍不住朝著圖書館臺階上面吐痰的原因。李鴻章深刻體會到國力不強大,臣子都不受其他國家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