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紅頂商人,他也是階下囚,為何失敗?原因心酸

2020-12-20 是小柴柴哦

他是紅頂商人,他也是階下囚,為何失敗?原因心酸

胡雪巖,出生於安徽,13歲起便移居杭州。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政治家,也是徽商的代表人物。

清,太平軍攻杭州時,胡雪巖軍火、糧米接濟清軍而為左宗棠賞識,後來又幫助左宗棠組織「常捷軍」、創辦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西徵平叛阿古柏時,為他主持局務,訂購軍火,並做情報工作,常將重要消息報告左宗棠。

胡雪巖憑藉卓越的商業才能,利用過手的官銀在上海籌辦私人錢莊,後來還在全國各地設立了「阜康」錢莊分號,被稱為「活財神」。在杭州創立了「胡慶餘堂」中藥店,制「避瘟丹」、「行軍散」、「八寶丹」供軍民之需,藥店傳承至今,贏得「江南藥王」之美譽。

胡雪巖全賴官場勢力庇護,然而其失敗卻也源於官場的傾軋。而李鴻章作為政壇新秀,與逐漸年老的左宗棠政見相左。兩派矛盾日趨白熱化。胡雪巖作為左宗棠的左臂右膀,得力助手,使得左李矛盾衝突的矛頭直指他,而他尚不自覺,未做任何防禦措施,不免失之大意。

胡雪巖不甘屈服於西洋資本主義國家雄厚的經濟力量之下,他不惜高價買進蠶繭,囤積一段時間,使從事蠶繭加工的洋人工廠因無原料而倒閉,此舉無疑觸怒了洋商。因此,在胡雪巖錢莊擠兌風潮急需脫手求現時,洋商乘機壓價,在反壟斷的孤軍奮鬥之下,導致了周轉不靈的困境。

商人的社會地位制約了胡雪巖的發展。中國歷來不是一個重商的社會,而是個重官的社會。封建政府給予了商人種種限制。

胡雪巖雖聰明一世,與官場人物交往甚密,但最卻因為不諳官理、剛愎自用、不懂變通而成為左宗棠與李鴻章政治鬥爭的 "犧牲品",成為李鴻章 "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犧牲者,實在令人為之扼腕嘆惜。

相關焦點

  • 紅頂商人胡雪巖為何失敗?除了「樹大招風」外,還有這一不齒嗜好
    今非昔比,但是古代確實有一位令人羨慕的商人,在職場上,他左右逢源;在官場上,他春風得意;在情場上,他更是遊刃有餘,可謂是當之無愧的一位「情場老將」。這位著名的商人便是紅頂商人胡雪巖。01古人云:「食色性也。」喜歡美好的事物是人之常態,紅頂商人胡雪巖也不例外。
  • 「紅頂商人」胡雪巖改變了當時商人的地位了嗎?
    後來,人們就把這部分做買賣的人稱為「商人」,而他們販賣的物品,則統稱為「商品」,他們從事的這個行業也被稱作了「商業」。由於人們一向有著強烈的「成王敗寇」的意識,最初的「商人」沒有什麼地位,也是在情理之中了。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商人的地位依舊沒有怎麼提高。這時因為以下兩個重要的原因:1.賦稅。
  • 紅頂商人被「脫帽」的背後是什麼?
    原標題:紅頂商人被「脫帽」的背後是什麼?  戴著政府的帽子,拿著企業的票子,屢被禁止的「紅頂商人」,仍在編制內外自由遊走—最新數據顯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共排查出黨政幹部在企業兼職近8萬人次,完成清理約5.5萬人次。
  • 為什麼說胡雪巖是清代的紅頂商人呢?
    我想大家看見這個題目也是心中有很多問號,為什麼說胡雪巖是紅頂商人呢?小艾心中也是很疑惑,所以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胡雪巖。胡雪巖他懷著一顆愛國之心,協助左宗棠興辦洋務,以圖強國,他還懷著一顆仁厚之心,開辦胡慶餘堂,以圖濟世救人。終其一生,他以『仁』、『義』經商,對當今的商人仍有借鑑意義。為什麼說胡雪巖是「紅頂商人」呢,這就要從他和左宗棠合作開始說起了,他是一個商人和左宗棠合作,當然是為了賺錢。胡雪巖託人找關係終於有一次拜見左宗棠的機會,他帶去的見面禮便是十萬兩現銀,「報效軍中」。
  • 紅頂商人胡雪巖後代200餘人,遍布多個國家,為何很少選擇經商?
    提到我國古代著名的商人,或許人們最先想到的會是被後世尊為「商聖」的範蠡、靠風險投資成為秦國相邦的呂不韋,或是元末靠海外貿易累積巨額財富的大富商沈萬三等。不過,要說真正在官、商兩道上左右逢源,既精通經商又熟知為官之道的,還得說是清代的「紅頂商人」胡雪巖。
  • 紅頂商人胡雪巖:4句名言說透經商之道,別等50歲以後才知道
    在《紅頂商人胡雪巖全傳》一書中,寫到:要懂得散財。胡雪巖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疏財,他的財富和他的做人做事都有其道,以散財為基礎,來建議一個良好的聲譽和龐大的關係網。當你學會散財,你會發現你得到的,永遠比給出的要多得多。
  • 「紅頂商人」胡雪巖:從放牛娃蛻變成清朝首富,他是怎麼崛起的?
    中國歷史上,有兩位偉大的商人。一位是「散盡千金還復來」的商家老祖陶朱公——範蠡,另一位則是近代赫赫有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前者相隔時間太遠,無從學起。 於是,後者成了經商之人必學的典範。
  • 紅頂商人胡雪巖傳奇一生,從他身上學到什麼?馬雲「18字」評價
    很多人都聽過在光緒時期紅極一時的大商人胡雪巖,他總資產達到3000萬兩白銀,相當於如今將近33億人民幣。提醒一下,這可是100多年前的33億。作為歷史上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的人脈不僅分布商界,而且更是延伸到了官場,可謂是八面玲瓏、左右逢源。
  • 人物丨紅頂商人胡雪巖的寬恕之道
    清朝著名紅頂商人胡雪巖一生叱吒商場和官場,其經營之道自有其獨到之處。胡雪巖曾與友人龐二合作經營洋莊,他們的下屬、掌柜朱福年卻暗地裡私吞公款。龐二知道這件事後,十分氣憤,對胡雪巖說一定要清查朱福年的問題,並狠狠整治他,將他掃地出門。
  • 輸得起的贏家:「紅頂商人」胡雪巖《胡雪巖的人生經營課》第2講
    薦語「紅頂商人」胡雪巖是如何從一個店鋪夥計走上商場,並創下了前無古人的商業戰績?在這些經商過程中,處處可以領略到他的商業智慧和不拘一格的商業運作之道,體會到他那種氣吞山河的氣勢。他為後代商家們展示出他獨特而行之有效的商業謀略。
  • 紅頂商人胡雪巖,臨終前告誡後代勿近白虎,白虎是什麼?
    可謂是一個在亂世中還能白手起家,最後成為清朝富豪的典型代表,後來胡雪巖也被人們冠上紅頂商人的標籤。 胡雪巖的第一桶金 後來胡雪巖因為輔助左宗棠收復邊疆,被賞以黃馬褂,官帽上可帶二品的紅色頂戴,因此也被稱為紅頂商人。
  • 周海江:民企加強黨建不可類比紅頂商人
    >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7日訊(記者 梁夢晚)紅豆集團是首創黨建工作標準的民企,有人是對此不以為然,認為企業不能離政黨太近否則會像當年的紅頂商人一樣對此十八大代表、紅豆集團黨委書記、總裁周海江做客「中經在線訪談——對話黨代表」欄目時表示,民營企業加強黨建,跟紅頂商人不可類比的。 >>>點擊進入訪談專題周海江表示,良好的政商關係,是有利於企業發展的。
  • 公務員條例難管離任官 帶薪下海催生新紅頂商人
    今年初,各地相繼大規模清理集權力、財力於一身的「紅頂商人」,但同時,鼓勵幹部「帶薪下海」、「停薪留職下海」也形成了一股熱潮。吳肖根、徐裕年早已不是官員,但案卷顯示,昔日的權力卻是他們發財致富,同時也是犯罪的關鍵所在。   公務員帶薪下海是否有違「黨政幹部不得在經濟實體中兼職」的禁令,與下崗工人比,公務員憑什麼還擁有經商特權,帶薪下海與「紅頂商人」有何區別?
  • 紅頂商人胡雪巖,死前告誡子孫:「勿近白虎」,是什麼意思?
    」 那是1762年,乾隆第三次下江南,在揚州他召見了十位徽商的代表,為了表達他們對南巡的大力資助,乾隆特下恩旨賜給眾人官爵,這對地位低下的商人來說是無上的榮光(士農工商,商人地位最低)。
  • 誤讀紅頂商人胡雪巖經商之道,害慘了無數中國人
    胡雪巖的成功經商之道,一直以來都受人追捧,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很多人為了學習經商的方法,都把胡雪巖捧為金山的重要導師,從我們現在的角度來看,紅頂商人胡雪巖確實是一個優秀的企業家,現代人對胡雪巖的了解和他經商之道誤讀甚多,也害慘了無數中國人。
  • 紅頂商人胡雪巖為何會有「胡大善人」這一稱號?
    胡雪巖,赫赫有名,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徽商代表人物。胡雪巖憑藉其不凡的商業才能,在全國各地設立了「阜康」錢莊分號,被稱為「活財神」。在杭州創立了「胡慶餘堂」中藥店,制「避瘟丹」、「行軍散」、「八寶丹」供軍民之需,藥店傳承至今,贏得「江南藥王」之美譽。
  • 大清一紅頂商人,花30萬買官,不料沒當一年官,清朝亡國了
    我們來講講清末的一個紅頂商人,他花了三十萬大洋,買了個官當,可是當官還沒到一年,大清就滅亡了。這個賣官鬻爵的人是誰呢?他就是清朝的內閣總理大臣奕劻,他成為內閣總理大臣,是清朝末期攝政王載灃的安排,載灃希望他能夠重新組建內閣。可是,奕劻不是這麼想的,他認為,讓我當內閣總理大臣,我撈錢的機會來了。
  • 紅頂商人胡雪巖:生財有道的好手,還有個難以啟齒的癖好
    戰國時有猗頓西河速富的故事,自古商人便為「經商有道」傷神費力,而當事業開始發展起來也是極為迅速的,《史記集解》云:「十年之間,其息不可計,貲擬王公,馳名天下。」說到經商,一定會提起晚清著名的商人胡雪巖,他是徽商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商界的地位可以說是「商界中的曾國藩」。
  • 紅頂商人胡雪巖:半生行商富甲天下,依舊逃不出權位之爭
    胡雪巖沒有任何家世背景,白手起家,用30年時間成為了晚清時期的中國首富,並且頭戴紅珊瑚,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的人生經歷,堪稱近代史中的商業傳奇。民間流傳著一句話「 從商要學胡雪巖」,這是對於胡雪巖生平最大的肯定,而他的發家故事,要從另一個人說起。
  • 紅頂商人胡雪巖:人這一輩子,永遠不能碰的3條紅線,是什麼呢?
    左宗棠時期的阜康錢莊到達了鼎盛時期,胡雪巖亦被稱為首富,帶紅頂戴,賞穿黃馬褂,官居二品,被稱為紅頂商人。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胡雪巖成功於靠山,敗也敗在靠山。 後來,左宗棠年老體衰逐漸失勢,李鴻章得勢獨攬大權,制定了「倒左必先倒胡」的戰略方針。於是,胡雪巖成了兩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