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紅頂商人胡雪巖沒有改變商人的地位。
「商人」這個稱呼的來歷,與商朝密不可分。在商朝出現後,人們除了從事各種種植糧食和飼養家禽、家畜之外,有一些還從事著釀酒、建房、織布、銅器製作,甚至造車、造船等手工行業。
自從周王朝推翻商朝政權後,國君為了避免商朝的遺民再聚集起來造反,便強迫他們從原來的殷都朝歌遷居洛陽東郊一帶,並且,還派出重兵對他們嚴密監視。
由於商朝的遺民這時已經脫離了生產、勞作,已經身無一技之長了,這也導致了他們的生活境況遠不如前。為了生活,他們想起了以前的祖先曾有外出「以物易物」的光榮傳統。恰好那時,周王朝的貴族又需要各地物產,以滿足他們的生活需求。就這樣,國君就允許商朝遺民去外地販運各類物件回來。
時間一長,這部分販運貨物的人群都有了不錯的收入。因此,就有越來越多的商朝遺民都做起了買賣。後來,人們就把這部分做買賣的人稱為「商人」,而他們販賣的物品,則統稱為「商品」,他們從事的這個行業也被稱作了「商業」。
由於人們一向有著強烈的「成王敗寇」的意識,最初的「商人」沒有什麼地位,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商人的地位依舊沒有怎麼提高。這時因為以下兩個重要的原因:
1.賦稅。我古從古至今,農業都是國家的根基。封建王朝需要安定的農民來承擔稅、賦、役這三重責任,而商人的一個基本特性就是追求利潤,且思想靈活,不容易被人操縱。這些原因,也就造成他們不被統治者歡迎,甚至還會被長期打壓的處境。
2.思想。人們通常只會看到商人在經商過程中「低價進高價出」的方式來謀利,便認為他們懶惰奸黠狡詐。更有甚者,還認為商業本身不會創造價值。
到了清朝,就出現了「紅頂商人」——也就是官商。通俗地講,就是指在朝廷裡的官員又擁有商人的兩種身份的人。這個稱呼來源於清代官帽上特有的紅頂,徽商胡雪巖就是當時「紅頂商人」的典型代表。
太平軍攻杭州時,胡雪巖被左宗棠賞識後,又做出了許多貢獻。後來在左宗棠的舉薦下官居二品、賞穿黃馬褂,成了紅極一時的「紅頂商人」。
胡雪巖是傑出的徽商代表,憑藉著卓越的商業才能,他在全國各地設立了「阜康」錢莊分號、在杭州創立了「胡慶餘堂」中藥店供軍民之需。藥店傳承至今,贏得「江南藥王」的美譽,同時,也被商界奉為「商聖」。
後來,胡雪巖被朝廷革職查抄家產後,最終鬱鬱而終。
胡雪巖作為雙重身份的紅頂商人,代表的是權利的一方參與到商業活動中,這就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先決條件。人們那時對於普通的商人的誠信都有所質疑,相比之下,通常就更加信任朝廷官員中的「紅頂商人」。
然而,雖然「紅頂商人」們經商容易,也確實溝通了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但是後遺症也是很多的——最明顯的弊端就是他們中有不少的官商貪汙、受賄,直接影響了當時的經濟秩序。因此,後來的種種跡象表明,「官商」這種雙重身份,並不利於社會的發展。最後,「權力」和「經商」仍舊被剝離開來,商人恢復了以前的簡單身份,他們所從事的商業活動也不再有朝廷的因素了。
因此,我認為,「紅頂商人」胡雪巖並沒有改變當時商人的地位。只不過,隨著商業發展的歷史沿革,真正的創業時代已經來臨了。相對於以前,商人的地位也逐漸提高、經商也更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