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4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胡慶餘堂是國內保存最完好的國藥字號,也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徽派商業古建築群,至今堂中仍掛著「真不二價」的招牌。
胡雪巖,祖籍安徽績溪,出生於杭州。幼時家貧,幫人放牛為生,稍長,由人薦介往錢莊當學徒,靠自學而通文墨。白手起家,憑藉其超凡的能力在中國商史上寫下了燦爛的一筆。尤其可貴的是,他懷著一顆仁厚之心,開辦胡慶餘堂藥局,以圖濟世救人。一個不熟悉藥業的人,從外行到內行,在發揚「仁」心的同事,將中醫藥事業發揚光大,並在中醫藥學史上寫下了燦爛的一頁。
關於胡雪巖的生平業績,寫成小說,或其傳奇故事的書,據不完全統計,約有70種之多。但大多以他的傳奇人生與發跡故事等為獵奇,對於他在中醫藥文化中的重要貢獻,雖有所涉,但一般語焉不詳。至於他發跡之後開創濟世救愛的慈善事業,更是鮮為人知。本文就為他粗略地算一筆慈善帳。
胡雪巖身處醫藥業發達的杭州,受到中醫藥文化的影響,開辦藥號,決心「廣救於人」。早在清軍鎮壓太平軍和湘軍、綠營西徵討伐叛軍時,胡雪巖帶人購買原材料,召集名醫配置金瘡藥送到軍中。當時有官員知道後感嘆說:「胡氏為國之忠,不下於我。」太平天國被鎮壓之後,天下士子云集天府,進行科舉考試,許多士子由於連夜奔赴或臨陣磨槍,身心都極度疲乏,往往一下子便病倒了。這時,胡氏又派人送各種藥品、補品。此舉雖事出有因,但受到考官、士子的交口稱讚。這且不去詳說,這裡只舉他為平反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洗雪冤情而贊助錢財,疏通關節,也說明他堅持正義,為小民百姓打抱不平的古道熱腸。
如今,查閱清史檔案即可知清末政治司法的黑暗腐敗,對楊案為何於光緒三年(1877年)突然無罪開釋,箇中更深一層的內情,鮮為人知。原來,此案提交刑部後擔任刑部侍郎的是餘杭人,楊乃武的姐姐楊菊貞下決心,拼死也要為弟弟申冤,準備第二次上京告御狀。但此時楊菊貞已經變賣田產,身無分文,正當她一籌莫展之際,胡雪巖慷慨解囊,贈送她二百兩銀子,才解了燃眉之急。同時,他為了爭取京官們對此案的同情,喚起他們扶正祛邪的良知,胡雪巖還專門拜訪回杭州老家辦理喪事的刑部侍郎夏同善,向他訴說楊、白一案的冤情,要求他回京後尋找適當的機會向同僚進言,幫助重審此案。
夏回京後,知道此案由胡瑞蘭覆審,系老佛爺慈禧太后的委派,便深感為難。因為慈禧這個人生性固執,絕不肯自認所委非人。夏卻是個有心機的人,他後來通過恭親王奕面覲慈禧,稱頌她四十壽辰大赦天下的恩德。慈禧一向愛好奉承,喜歡延攬聲譽,她一聽夏的滿口頌詞,便喜形於色。這時,夏便趁熱打鐵,和盤託出楊案之冤,說「至今懸而未決,未能邀沐恩典,民間輿論似乎略有不滿」云云。這樣,慈禧便於光緒元年降諭浙江巡撫,提集全案人證起解至京,交刑部審訊。
刑部尚書是旗人皂保。他的官聲很不錯,辦案能體察入微,對案中任何一個細微的疑點都要經過仔細調查。因他姓皂,皂者,黑也,大家便把他比作黑炭頭包龍圖。經他審閱全案卷宗,便把主要癥結抓住,並且將屍棺解京,在朝陽門外海會寺當眾重驗,便真相大白,終於把此案平反過來,並奉旨降革承辦此案失職的一批官吏。
此案的大白,還是源於楊的為人,同年好友與鄉黨同仁才出援手。但如果沒有胡雪巖的託情,在政治黑暗、官場腐敗的清末,要得以平反昭雪是很難設想的。
胡慶餘堂藥號的職工,一般都不願意離開企業,一直做到去世為止。這與胡雪巖關心重視職工,特別是老年職工生活有關係。胡雪巖在店內還設置了獨有的「陽俸」和「陰俸」。陽俸指的是對那些於胡慶餘堂有貢獻的、因年老體衰或生病無法工作的職工,照樣發給原薪,直到去世為止。陰俸是這些職工死後,還可以讓其家屬按照其工齡長短來領取生活補助費。如有十年工齡,可以發陰俸五年,每年按本人薪俸的百分之五十發給。工齡越長,發放的陰俸就越多。這有點類似於我國現在實施的退休和遺屬補助制度。可以說,這是我國最早的職工福利制度。
胡雪巖在辦店成功、成為富甲一方的贏家之後,還抱著「做生意賺了錢,要多做好事」的思想,善於賑濟與施捨。
1871年,直隸水災,胡雪巖捐制棉衣1.5萬件,並捐牛具、籽種、銀兩一萬兩,由於天津一帶積水成澇,籽種不全,胡又續捐足制錢一萬串,以助洩水、籽種之需。1877年,陝西乾旱,饑民急需糧食充飢,胡雪巖初擬捐銀2萬兩、白米1.5萬石裝運到漢口再轉運入陝,左宗棠考慮到路途遙遠,轉運艱難,要他改捐銀兩3萬兩,結果胡雪巖捐實銀5萬兩解陝備賑。此外,胡雪巖還曾捐江蘇沐陽縣賑務制錢3萬串;捐山東賑銀2萬兩、白米5000石、制錢3100串,勸捐棉衣3萬件;捐山西、河南賑銀各1.5萬兩。
捐賑作為胡雪巖的一大功績,成了左宗棠為他爭取黃馬褂的一個重大砝碼。胡雪巖用財富贏得了善名,又以善名獲取更多的財富,足以令人感佩。由此可見,錢財價值,不在於錢財本身,而在於花費、消耗過程所帶來的滿足感。胡雪巖富而有德,樂善好施,為民造福,追求的正是這種滿足感。
胡雪巖開辦藥號的初衷,便有「急人所急」的俠義之心。這裡還有一個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傳說清朝同治年間,坐落在鼓樓附近的葉種德堂,掛出「真不二價」的招牌,在杭城很有影響。那時凡有身份的人家,到葉種德堂配藥,大都不是現金交易,而是採取「金摺子」記帳的方式。一年中,凡遇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四個節時才由帳房到客戶家結算。又一次,葉種德堂老帳房到胡宅結帳,因為數目很大,胡宅的管家要求「讓價」,把尾數抹掉。帳房一時感到為難,但最後還是同意抹掉尾數。這事讓葉種德堂老闆知道了,很生氣,以為有違「真不二價」的店規,便把帳房給開除了。到第二個節時收帳時,胡宅發現老帳房已經被老闆辭退了,一問情由,知道與上次抹掉尾數有關,管家把此事報告給了胡雪巖,胡便覺得有愧於那個老帳房,便籌劃要自辦藥房,三年之內,果然開設了「雪記國藥房」,把那個老帳房請來料理店務,兼管帳房。這件事曾被杭州、紹興兩家錢莊老闆的後人多次說過,以為與當時的實情較為相符,後來在民間老百姓中間,演化為「胡慶餘」三字店名來歷的故事。因為這個從葉種德堂轉過來的老帳房姓餘,胡雪巖慶幸自己請到一個「治店有方」的帳房先生,故名「胡慶餘」。傳說有它一定的歷史真實性,它說明胡雪巖創辦藥房的初衷,出於自己的正直個性與仁義道德之教。
(據《杭州》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