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23年9月29號的安徽績溪,績溪屬於古徽州六縣之一,是徽文化的核心地區之一,被後人譽為商聖的晚清著名商人胡雪巖就出生在這裡。
胡雪巖從小家境貧寒,在13歲時便出門闖蕩。在杭州的一家錢莊做學徒,他聰明勤快,不到五年的時間就被破格升為跑街,相當於現在的業務助理,跑街幹了半年,受到客戶老闆們的讚賞,胡雪巖又被提升為了出店,相當於現在的業務主管,當時,錢莊老闆沒有後人,就把他當成兒子來培養臨終時把整個錢莊送給了他,就這樣,胡雪巖有了起家的基業,阜康錢莊。
繼承錢莊後,胡雪巖憑著自己過人的膽識,機敏潑辣的行事作風,逐漸贏得了浙江巡撫王有齡的信任,掌控了浙江半數以上的軍火採買,軍餉籌集等後勤事務。可是好景不長,1861年12月王有齡兵敗自殺,當時正在上海採買軍火,籌集糧餉的胡雪巖接到消息,先派人打探杭州城的消息,再做打算,恰好新任浙江巡撫的左宗棠,正在被攻打太平軍的糧餉發愁,於是,胡雪巖,主動送上來二十萬石糧食,傳聞從不留人吃飯的左宗棠,那天,留胡雪巖吃飯並和他徹夜長談,此後,胡雪巖開始主持上海採運局,一躍成為了坐擁二十多家錢莊的大老闆。
後來,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西徵新疆收復失地,當時左宗棠西徵的軍餉需要一千萬兩白銀,清政府只撥發了五百萬兩,而短缺的五百萬兩白銀,則是胡雪巖向英國銀行先後六次借款籌來的。兩年後,新疆順利收復,慈禧太后親賜胡雪巖二品頂戴,官封布政使,賞穿黃馬褂,胡雪巖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資產就高達三千萬兩白銀,名下土地多達一萬多畝,成為了富可敵國的紅頂商人,要知道,晚清時期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也就三千萬兩白銀。後來這樣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卻在短短數日之內倒塌,這其中又發生了什麼呢?
原因是:晚清時期,江浙一帶的蠶絲是清政府處主要出口業務之一。但是生絲貿易的價格主導權卻一直掌握在洋人手中,為了把主導權從洋人手中搶回來,胡雪巖斥巨資收購生絲。後來發生經濟危機,洋人降低了對生絲的需求,胡雪巖嚴重虧損,當時李鴻章為了扳倒左宗棠,他將矛頭也對準了胡雪巖,李鴻章授意同黨拒絕退還當時收復新疆借下的軍餉貸款,洋行催債,胡雪巖無奈之下,挪用錢莊的銀子,資金鍊斷裂,消息走漏,各地的錢莊出現擠兌風潮,阜康錢莊紛紛倒閉。屋漏偏逢連夜雨,胡雪巖幫清政府借洋債時,多報利息從中牟利的事情,傳到了慈禧太后的耳朵裡,她下旨將胡雪巖革職抄家,至此,曾經富可敵國的胡雪巖家財散盡,在貧恨交加中鬱鬱而終。
回看胡雪巖這一生,真是應了那句:「成也官家,敗也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