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我國古代著名的商人,或許人們最先想到的會是被後世尊為「商聖」的範蠡、靠風險投資成為秦國相邦的呂不韋,或是元末靠海外貿易累積巨額財富的大富商沈萬三等。不過,要說真正在官、商兩道上左右逢源,既精通經商又熟知為官之道的,還得說是清代的「紅頂商人」胡雪巖。不過,雖然胡雪巖資助清廷平定太平軍、收復新疆,稱得上是八面玲瓏,為何卻還是被清廷逼死。
清光緒七年(1881),胡雪巖協助清廷收復新疆立下大功,被授予了布政使的頭銜,並且得到了象徵身份和恩寵的黃馬褂,被允許官帽上可戴二品紅色的頂戴,這也正是它「紅頂商人」稱號的由來。另外,胡雪巖在杭州創辦的「胡慶餘堂」成為了和京城同仁堂齊名的大藥房,這也為他贏得了「江南藥王」的美譽。
所謂「盛極必衰」,走到人生巔峰的胡雪巖從此便如同花光好運般處處碰壁。榮升二品大員的第二年,胡雪巖耗費白銀兩千兩在上海開辦了一家蠶絲廠,企圖壟斷當時的絲繭貿易。然而,這一舉動很快引起了外商的不滿,他們聯合起來與胡雪巖抗衡,一場商戰就此開始。然而,可以說是天不佑胡雪巖,就在他即將贏得勝利時,義大利生絲突然豐收,沒過多久,中法戰爭又宣告爆發,這讓形勢突然發生了巨大變化,原本勝利在望的胡雪巖被迫半價賤賣了工廠和存貨。
損失足足一千萬兩,胡雪巖的生意運作一時間陷入困難,而經營不善、失去利用價值也是他最終被逼死的第一個原因。其二,則要歸咎於著名的「阜康錢莊擠兌倒閉事件」。當時,原本風光無限的胡雪巖在生絲上栽了大跟頭,為了周轉資金便從他開的阜康銀號中取了八十萬兩,消息傳出,原本在那裡存了錢的達官顯貴們擔心自己存款的安危,便紛紛要求擠兌,有的甚至還趁機勒索一番。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人們紛紛搶著擠兌,讓胡雪巖不得不在數月之後宣布了阜康銀號倒閉的消息。其實,在這一看上去自然的事件背後,有著不尋常的因素,那便是李鴻章、左宗棠兩派之間的矛盾。我們知道,儘管同為洋務重臣,但李、左二人有很多政見上的不同,如新疆遭到列強侵犯時,前者表示可以捨棄陸地上的部分領土,專心發展海上力量,而後者則堅持維護領土完整。
李、左二人互相之間一直存在鬥爭,而這種鬥爭在二人共同的前輩曾國藩去世之後更是愈演愈烈。胡雪巖曾助清廷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收復新疆,此外他還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蘭州織呢總局等官辦企業,可以說是堅定的站在左宗棠這邊的。為了削弱對手的實力,李鴻章自然是時刻關注著胡雪巖,因此,在阜康銀號倒閉的不久之後,他便照會閩浙總督何璟、浙江巡撫劉秉璋調查胡雪巖的資產狀況,準備著將其置之死地。
銀莊宣布倒閉的二十天後,朝廷降下諭旨,宣布將胡雪巖革職,並委派李鴻章追繳胡雪巖的欠款。光緒十年(1884),朝廷更是下令由左宗棠親自前去查封胡雪巖的商號、典當鋪,原本對胡雪巖十分信賴和倚重的左宗棠無法違抗命令,便也只好照做。此事的一年多過後,左宗棠便於福州病逝,而故人離世的三、四個月後,失去了官職和財產,從人生巔峰跌落谷底的胡雪巖也在貧困和悲憤中離開了人世。
人們常說「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即使是一時間風頭無兩的胡雪巖也遭到了這樣的對待。一切的一切,起因在於他投資的失利,而承擔了經濟損失之後,他又遭受了來自顧客們的「背叛」,失去了翻身的機會。最後,因為捲入了朝中兩大勢力的鬥爭,胡雪巖就成為了犧牲品,被奪走了人生所有引以為豪的東西:財富、產業、人脈、地位、身份、恩賜、老友。
人生的最後時光,胡雪巖生活貧寒清苦,自己也每天沉浸在失去一切的悲痛當中,實在是令人悲哀。順帶一提,據說臨終前他曾經告誡兒子道:「白老虎可怕」,意即白花花的銀子值得人們畏懼。受到這一訓誡的影響,如今胡雪巖直系後代二百餘人,分布在七個國家,但都很少有選擇經商的。對於我們而言,也可以從胡雪巖的經歷中吸取教訓和教訓,避免像他一樣孤注一擲,最終導致悲劇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