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我國還很落後,馬路坑坑窪窪,百姓衣著襤褸,而百年前的美國,摩天大樓高聳入雲,電梯也已安置於高樓中,兩者形成了巨大的對比,晚清重臣李鴻章則是其中的親歷者。
1896年8月,李鴻章漂洋過海,抵達了美國紐約,外面的世界對李鴻章的內心產生了很大的震撼,但李鴻章此時已是「身經百戰」,縱使內心風起雲湧,五味雜陳,面上還是始終保持著平靜。
已經73歲的李鴻章為什麼訪美呢?這不得不提到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籤下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19世紀90年代,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慈禧太后自然不會認為是自己的過失,而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則需要引咎辭職。
之後,李鴻章便又代表了清政府在日本馬關籤訂了《馬關條約》,雖然李鴻章在日本遭到了暗殺,但在國人眼中,李鴻章的行為無疑是「賣國求榮」。
為了出去暫時避避「風頭」,也為了尋找強國的方法,已是古稀之年的李鴻章便開始了一場訪問歐洲的旅程。
晚清的肱骨之臣訪問美國,美國方面也是做派十足,十裡相迎,禮炮轟鳴,場面極其盛大,各類美國媒體也是拿著照相機,對著李鴻章就是一頓拍。
一些報紙上還有特別顯目的誇張標題,比如:中國總統李鴻章訪美,因為李鴻章身著黃馬褂,而在美國記者的概念,中國只有皇帝才穿黃色衣服……
美國世界新聞社的女記者甚至卯足了噱頭做報導,稱「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民間自動熱烈歡迎外國嘉賓,最虔誠且破天荒的大場面,這情境使我激動得流了不少熱情愉快的眼淚。」
並且記者們也是爭相採訪李鴻章,他們都想要在這個來自東方國度的欽差大臣口中獲得些「重磅新聞」,比如李鴻章首次見到摩天大樓時的感受。
而李鴻章入住的是華道爾夫酒店,當時才建成3年,也因此安裝了電梯,可在此之前,李鴻章並沒有見過也沒有聽過「電梯」,所以在美國外交事務官的帶領下,李鴻章首次乘坐了電梯。
當時李鴻章滿腹疑惑,但面上並沒有表現出過多的變化,淡淡的說了一句話:「你們飯店的房間怎麼這麼小?」而美國的外交事務官笑著回答道:「這只是一個電梯。」
對方的態度,李鴻章自然都看在眼裡,但他仍不動聲色,繼續保持著他的不卑不亢,仿佛這段對話並沒有發生過。而在拜會美國總統克利夫蘭之後李鴻章又在華爾道夫設宴,回請了美國各界人士,並且沒有忘記此行的目的。
現今去回顧這段歷史,無疑也是讓人感到心酸,但哪個國家不是一步步發展起來的,100年過去,我國在各方面如經濟、科技等都獲得過重大突破,日益強盛,而作為禮儀之邦,我國歷來也是友好的接待遠道而來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