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第一次見到慈禧,用了8個字評價她,足以體現李鴻章的眼光

2020-12-22 飛鳶文史

相信大家對於晚清名人李鴻章都不陌生,曾經就有人這樣評價李鴻章,說他官字當頭,為了做官,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李鴻章的一生非常的波瀾壯闊,除了幫助清王朝發展之外,他還組建過軍隊,代表中國跟外國籤訂了不平等的條約。作為當時的利益階級,李鴻章的所作所為都是符合自身利益階級的。

而對於李鴻章的評價褒貶不一,有的人認為甲午戰爭就是因為他才失敗的,導致中國籤訂了不平等條約,他是個漢奸無疑。但是也有的人認為李鴻章是被逼迫的,幕後黑手另有他人。但是不管別人怎麼評價,李鴻章還是有一件事情是值得我們肯定的,那就是他的眼光非常的準。李鴻章第一次見到慈禧,用了8個字評價她,足以體現李鴻章的眼光。

當年,李鴻章第一次見到慈禧太后的時候,基本上就已經看透她了。李鴻章當官的時候,恰好正是清王朝已經快要覆沒的時候。當時國家內部的軍隊也沒法打仗,成為了只會等著領錢的廢物。假如不是有著李鴻章、左宗棠等一眾手腕高超的人在頂住的話,恐怕清王朝會比歷史上更早的覆滅。像是李鴻章這樣的臣子,不僅實力強貢獻大,關鍵是還忠心,清王朝自然不可能虧待他,開始重點培養李鴻章這個人。

後面,在曾國藩的帶領下,清王朝組建了新軍,又經過幾年時間的鍛鍊,這支新軍居然能抵擋得住太平天國。在太平天國滅完之後,兩位太后召見了李鴻章。因為當時的皇帝還是個小孩子,所以國家所有的大事,基本上都是由兩個太后決定。這也是李鴻章自從當官以來,第一次見到清王朝的實際最高統治者。

這兩位太后分別是慈禧太后跟慈安太后,看見慈安太后的時候,李鴻章覺得她的面相和善,看起來對權力絲毫不留戀,之所以當上最高統治者之一,可能是因為形勢所迫吧。雖然貴為太后,還是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之一,但是慈安太后很少過問國事。跟慈安太后相反的是,李鴻章第一次見到慈禧太后的時候,就覺得她對權利非常的迷戀,甚至還討厭別人跟自己分享權力。果不其然,後面在一次宮鬥當中,慈安太后就死在慈禧太后的陰謀詭計之下。

李鴻章拜見了兩位太后之後,就將戰事的經過說了一遍,以及後續發展應該要如何。聽完李鴻章的匯報之後,慈禧太后也沒有給李鴻章什麼回復,反而是跟他聊起家常來了。為此李鴻章還特意向慈禧太后表明了這次事件的重要性,但是慈禧太后不改初衷,賞賜了很多好吃的東西給他之後,就讓李鴻章回去了。

李鴻章回到家後,自家的兒子馬上問起李鴻章,說覺得慈禧太后怎麼樣。面對兒子的疑惑,李鴻章略帶惋惜地說了句:「似有韜略,或無大才」。李鴻章這8個字想表達的是,慈禧太后表面上看起來很有才幹,像是個不出世的能人一般。實際上跟一個普通人比起來,慈禧太后厲害不到哪裡去。不得不說李鴻章的眼光真的毒辣,後面發生的事情我們也知道。在慈禧太后的折騰下,清王朝最終還是覆滅了。

我們縱觀慈禧的一生,發覺除了8名顧命大臣之外,慈禧似乎沒有什麼讓人驚嘆的地方。在慈禧當權的時候,她獨裁專政,沒有及時認清當前的局勢,只曉得給自己享受,甚至就連軍費都能拿來給自己辦生日宴。

相關焦點

  • 李鴻章第一次見到慈禧,用了8個字評價了慈禧,足見其眼光有多毒
    李鴻章,中國近代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有人說他是「賣國賊」,還有人說他是「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更是視他為「再造玄黃之人」。總之是褒貶之一,但是李鴻章確實是一個牛人,在他第一次見慈禧太后的時候,只用了短短8個字評價了她,後來竟然全部驗證,足見李鴻章的眼光有多毒。那麼,李鴻章第一次見慈禧時,到底用了哪8個字來評價她呢?
  • 曾國藩看人從未走過眼,他第一次見到慈禧時,對慈禧的評價如何?
    ——胡哲敷 晚清時期,內憂外患,社會動蕩,正所謂亂世出豪傑,於是乎無數英雄兒女,才子佳人應運而生,其中便包括一個名叫曾國藩的人,此人乃宗聖曾子七十世孫,6歲入塾,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5歲中秀才,27歲入朝為官,並一步一步成為晚清時期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文學家、書法家,他還是湘軍的創立者,由他帶領的湘軍,不但攻滅了太平天國,甚至實力可與清廷抗衡,慈禧太后都要敬他三分
  • 中國近代歷史人物評價 —李鴻章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肥東人,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
  • 慈禧請李鴻章吃飯,一道菜背後另藏深意,李鴻章見後立即下跪求饒
    李鴻章為了安全不敢在北京居住,於是就暫時蝸居在賢良寺的破廟中。這時候,晚清的工作重點已經轉移到維新變法上,慈禧搬進了頤和園養老,決定放手讓光緒大幹一場。但是,從政多年的慈禧是一個閒不住的人,總覺得光緒的思路和自己的思路有出入,漸漸對光緒的變法開始不放心了。由於李鴻章是自己的人,於是就想讓李鴻章給光緒出出主意,這樣也可以順便監督一下光緒的變法工作。
  • 年少不知李鴻章,李鴻章自評讓人深思,但偉人評價更是一針見血
    那些年,李鴻章已看慣了洋人欺凌清王朝的可惡嘴臉,委曲求全的模樣是他維護這個時代最好的盔甲,他知此舉軟弱無能,他知落筆無回頭,卻還是在那屈辱的條約上籤下李鴻章三字,黑色的墨跡穿透紙背,其中有幾多隱忍,幾多悔。各種條約籤訂之時,李鴻章用顫抖的手一次次地想要保護這片土地上的一切。
  • 李鴻章在日談判挨了一槍,省下一億賠款,卻只換來慈禧的7字笑語!
    你真正了解過李鴻章嗎?一定沒有吧!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
  • 李鴻章晚年訪美,第一次見到電梯,說出的話引人沉思
    李鴻章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一位歷史人物,一直以來,人們對他的評價都比較兩極化,有些人認為他推動了歷史的發展,有些人則認為他代表的是迂腐的清政府的勢力,這裡來和大家分享的是,李鴻章訪問美國的時候,第一次看到電梯,說出的話可以說是非常讓人沉思了。
  • 袁世凱對李鴻章評價很高,如果沒有他清朝早就滅亡了
    袁世凱對李鴻章評價很高,如果沒有他清朝早就滅亡了。在看問題時,很多人都是非常片面的看法。比如說對李鴻章的評價,很多人的理論就是不公平的,他們單純的認為他是個賣國賊,但是如果真正公平的去評論他,他一生之中還是有很多的可取之處的。
  • 李鴻章出訪,外國人竟將李鴻章當成了中國皇帝,還說慈禧嫁給了他
    在當前這個極富娛樂精神,流量為王的時代,用明星的八卦消息消遣生活,相信大家已經很習慣了,但是,用古代人物的緋聞做茶餘飯後談資的,您見過嗎? 在1898年,美國發布的一期《紐約時報》中,就有這麼一則新聞,是關於慈禧跟李中堂之間的故事,說他倆是夫妻,還說李是「中國總統」,這在中國人眼中看來頗為滑稽的新聞,竟然,成為了該報刊發行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一期英文報紙。
  • 李鴻章臨終絕筆寫了什麼?為什麼慈禧看到後,會哭得抑制不住
    李鴻章去世前,給慈禧上了一道奏摺。這道奏摺在李鴻章去世後,送到慈禧的手裡。慈禧看到這道奏摺後,一時老淚縱橫,痛苦不已。那麼,李鴻章在奏摺裡寫了什麼?慈禧為什麼為這樣失態呢?慈禧之所以如此痛恨洋人,是因為戊戌變法後,她一心想廢掉光緒,但遭到西方列強的反對。這無疑是對她權力的挑釁,因此她不管不顧,向列強發起了宣戰。這樣一來,洋人立刻組建了八國聯軍,一路勢如破竹,攻進了北京城。慈禧眼見北京城守不住了,只得丟下紫禁城,帶著光緒一路西逃。捅了這麼大個窟窿,得找人來補啊。
  • 李鴻章:世界上最難寫的字,是自己的名字
    他是被慈禧太后說是"再造玄黃之人";被西方譽為"東方俾斯麥",與德國的俾斯麥,美國的格蘭特並稱十九世紀三偉人。然而這樣一位本可"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之將傾"的人,為何會發出"世界上最難寫的字是自己的名字"的感嘆?
  • 籤訂《辛丑條約》,李鴻章沒有寫自己名字,而是用一個字代替
    李鴻章是晚清時期的風雲人物,深受慈禧太后信任,曾代表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籤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他也因此被稱為大清帝國的裱糊匠,籤條約可不是光榮的任務,所以有人把造成屈辱的罪過推到李鴻章身上。平心而論,李鴻章作為清朝臣子,慈禧太后讓他做事,縱然有千百個理由、千百個不情願,他也不能拒絕,籤訂不平等條約是清朝的恥辱,李鴻章本人自然也感到屈辱。1900年,義和團運動失敗,清政府向八國聯軍宣戰,但清軍不堪一擊,連連潰敗,八國聯軍一路攻入紫禁城,慈禧太后連夜倉皇西逃。
  • 晚清9大名人的真實相貌:李鴻章老態龍鍾,圖9是收復新疆的左宗棠
    【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她是鹹豐皇帝的妃子。鹹豐皇帝駕崩後,慈禧太后聯合慈安和恭親王等人發動政變,誅殺「顧命八大臣」,開始垂簾聽政。慈禧太后執掌大清最高權力長達半個多世紀,使得光緒皇帝成為傀儡的存在。
  • 日本外交官穿西服求見李鴻章,李鴻章說了8個字,成警世名言
    而他們要見的人,就是已經53歲,但權重望崇的李鴻章。他們之所以前來求見李鴻章,是因為幾個月前發生在朝鮮的一件大事。但李鴻章畢竟是大清的臣子,他在最後只能送給森有禮八個大字:「徒傷和氣,毫無利益」。04條約其實李已經做得很好,然而他卻不敢踏出那足以拯救帝國的一步,說到底,他終究是個儒生,是個以皇權馬首是瞻
  • 李鴻章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認為最難寫的字竟然是這個
    李鴻章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認為最難寫的字竟然是這個李鴻章是清朝晚期的大功臣,清朝晚期國內的格局並不安穩,國外很多國家對於中國的領土很感興趣,那個時候的清朝應該算是任人宰割,但是李鴻章卻成為清朝晚期的名人。
  • 張之洞推舉李鴻章為領袖?慈禧答應嗎
    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氣自喜,好以利祿驅眾,志節之士多不樂為用,緩急莫恃,卒致敗誤。疑謗之起,抑豈無因哉?---《清史稿》打下了金陵以後,太平天國就在這裡建都了,而整個江南地區,幾乎也都成為了太平天國的地盤。這對清政府來說幾乎是致命的打擊,因為沒有江南地區的賦稅,清政府根本無力支持各種戰爭。
  • 李鴻章訪美時,第一次體驗電梯,說了一句經典名言,讓人哭笑不得
    李鴻章,安徽合肥人,1823年生人,卒於1901年,是晚清的名臣重臣,也是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除此之外,他還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曾經任職直隸總督,又仼北洋通商大臣,被期授予文華殿大學士。如此多光環的一個人,李鴻章堪稱晚清的脊梁。
  • 慈禧太后第一次見到汽車,說了一句話,至今還被人笑!
    導語:慈禧太后第一次見到汽車,說了一句話,至今還被人笑! 現如今,汽車已經成為我們出門在外最便利的交通工具,只要保證車子的油量充足,就可以開到世界各地任何的地方。全世界能夠擁有如此先進完善的車輛,這都要多虧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的發明創造,為國家帶來新的希望。
  • 是李鴻章誤國?還是慈禧罪孽深重
    所以,當年慈禧就撥款400萬兩白銀,專門用來建設大清海軍。1888年,北洋水師成立,朝廷每年給李鴻章130萬兩白銀,用來維持北洋海軍的日常運轉。另外,慈禧還專門撥了300萬兩,用來建設旅順海軍基地,140萬兩用來購買定遠號。甲午戰爭之前,李鴻章的北洋水師世界排名在前十位(由於標準不一,所以具體排位有所不同,但最差是第九)。但結果呢?
  • 三婚男張佩綸憑什麼成了李鴻章的乘龍快婿?
    袁世凱曾說:天下翰林真能通的,我眼裡只有三個半,張幼樵、徐菊人、楊蓮府,算三個全人,張季直算半個。能得到袁世凱如此評價的張佩綸,的確有不少獨特之處。慈禧太后打心眼兒折服,認為他很有見地,是個不世的軍事奇才,便授予他三品卿銜會辦福建海疆事宜、兼署船政大臣。中法戰爭主要有兩個戰場,第一階段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在東南沿海一帶。如日中天且挾浩蕩皇恩的張佩綸,雖說是「會辦」,福建巡撫張兆棟、福州船政大臣何如璋、福州將軍穆圖善等當地官員,誰敢不聽他的?讓一位從來都沒有帶過兵甚至沒上過前線的一介書生,實際主政半個戰場。老佛爺的魄力真格兒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