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在日談判挨了一槍,省下一億賠款,卻只換來慈禧的7字笑語!

2020-12-25 老朽講歷史

你真正了解過李鴻章嗎?一定沒有吧!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

生平事跡:

其父李文安在科舉入仕前,長期在家鄉以課館為業。李鴻章六歲就進入家館棣華書屋學習。他少年聰慧,先後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攻讀經史,打下紮實的學問功底。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鴻章在廬州府學被選為優貢。時任京官的父親望子成龍,函催鴻章入北京,準備來年順天府的鄉試。鴻章謹遵父命,毅然北上,並作《入都》詩10 首,以抒發胸懷。其一云: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裡外欲封侯。定將捷足隨途驥,哪有閒情逐水鷗?遙指蘆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國藩宅邸受曾補習教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歲的李鴻章考中進士,選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時,受業曾國藩門下,講求經世之學。三年後翰林院散館,獲留館任翰林院編修之職。

在京城無聊之中,寫下膾炙人口的《入都》詩十首,為世所傳誦,得到翁心存(孫鏘鳴之師)的欣賞!此後一路高升,並在鎮壓太平軍的戰役中,立下了大功。被封為欽差大臣。

為何在日被挨一槍:

日本明治政府自19世紀70年代起,組建歐洲式軍隊,侵犯中國臺灣,吞併琉球群島,並伺機侵略朝鮮和進一步侵犯中國。二十年五月,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協助鎮壓東學黨起義,清政府即派兵赴朝,進駐牙山。日本藉機也出兵朝鮮。不久,朝鮮政府同東學黨達成妥協。清政府命入朝軍隊集結牙山,準備撤回,同時要求日本撤軍。日本拒不接受,隨後挑起武裝衝突,企圖以武力控制朝鮮。清政府為增援牙豐島海戰山孤軍,派北洋海軍巡洋艦"濟遠"、"廣乙",練船"威遠",炮船"操江",由"濟遠"管帶方伯謙率領,護送運載援兵的"愛仁"、"飛鯨"、"高升"三輪(均為僱用的英國商船)赴朝。

農曆六月二十一,"威遠" 護衛 "愛仁"、"飛鯨"兩輪自牙山返航。二十三日晨,"濟遠"、"廣乙"兩艦也自牙山回航,接應正向牙山駛來的"高升"、"操江",當駛至牙山灣口豐島西南海域時,突遭日本聯合艦隊第一遊擊隊巡洋艦"吉野"(旗艦)、"浪速"、"秋津洲"的截擊。中方稱日方先開火,日方則稱中方先開火。戰鬥約一小時,"濟遠"、"廣乙"負傷敗退。"廣乙"逃至朝鮮十八島附近擱淺焚毀;"濟遠"被"吉野"緊追,水手王國成、李仕茂用尾炮將其擊傷。此時,"操江"、"高升"駛至。"秋津洲"逼降"操江","高升"被"浪速"所截,船上官兵寧死不降。"浪速"艦長東鄉平八郎竟下令將"高升"擊沉,清軍950人除200餘人生還外,餘均殉難。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政府宣戰,甲午戰爭開始。

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卻是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之後日軍入侵遼東半島,戰火與硝煙蔓延到中國內陸,這時的慈禧十分恐慌,轉而向美國人求助,希望美國能夠出面調停。因為清政府急於求和,李鴻章在恭親王同意下派遣了一個德國人,即擔任天津稅務司的德璀琳作為自己的代表到日本去探商議和的條件。但德璀琳到了日本後,日本人拒絕和他談判,同時日本又通過美國人要求清政府派出 「具有正式資格的全權委員」。慈禧太后在得知日本的要求後立刻召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入京,任命他為全權代表赴日議和。

1895年3月13日,李鴻章以頭等全權大臣的名義,帶著美國前任國務卿科士達為顧問,率100多名隨員前往日本馬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進行談判。經過幾輪談判後,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議和條款,要求中方在三到四日內答覆。這時候談判陷入了一個僵局,不過在這時候卻發生了意外。

1895年3月24日下午4點15分,李鴻章滿懷心事的從談判地點出來,由於李鴻章當時在國際上具有很大的名聲,街上許多人就湊著去看,人群顯得十分擁擠,李鴻章當時是端坐在轎子上,所以街上的人很容易接近他,就在此時,一個日本浪人突然衝向李鴻章所乘的轎子,推開轎夫,用自己帶著手槍對準李鴻章便開了一槍,正好打中李鴻章左眼下,嵌入頰骨,血流不止。然而李鴻章並沒有驚慌失措,他忍著劇痛捂著傷口,臉上的血滴在他所穿的黃馬褂上,街上人四處奔逃。這次的突發事件震驚了日本的朝野,因為當時日本政府本來擬就的談判方略是借戰爭逼迫清政府籤訂不平等條約,然後見好就收。此時的伊藤博文最擔心的就是有什麼把柄落在列強手中,讓一直虎視眈眈的西洋各國從中幹涉,坐收漁翁之利。而刺殺外國議和大臣這件事情在國際社會都要受到鄙視,這件事讓日本在國際上形象十分難堪。

同時日本方面也在擔心的就是李鴻章的追究,畢竟在別國談判而被刺殺這是很大的外交問題,日本更加懼怕此刻李鴻章帶來的清政府談判代表團回國,因為一旦回國,兩國又將開戰,日本雖然強大但也是禁不起折騰,倒不如在談判桌上贏得舒服,因此伊藤博文對李鴻章一行人顯得格外熱情。伊藤博文有感於刺殺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當李鴻章提出賠償金額降低一萬萬兩白銀的時候,伊藤博文欣然接受了。1895年4月17日上午11時40分,在經過了4月15日的最後一次談判之後,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在馬關春帆樓籤訂《馬關條約》,其主要內容包括:中國承認朝鮮獨立;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與遼東半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人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在籤字的時候,本來應該由慶親王奕誆來籤字,然而李鴻章對他說:「你還年輕,還有大好的仕途要走,這個字誰籤下去誰就是歷史的罪人,我李鴻章已經老了,也沒有幾年了,不在乎那些名聲了」。說完,李鴻章便提筆寫下了自己的名字。就這樣因為這個不平等條約,李鴻章成為了百年以來一直被人們唾棄的「賣國賊」。不過悲哀的是李鴻章回國後,拿著染血的黃馬褂回國呈給慈禧太后時,太后只是笑了一聲說:「難為你了,還留著」。

可以說李鴻章的後半生是民眾的唾罵聲和列強的欺辱中走完的,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走完了他79年的人生,而就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俄國人還在他病榻旁威逼他在條約上簽字。「老來失計親豺虎」,氣惱交加,李鴻章嘔血不起,臨終之時「雙目猶炯炯不瞑」,帶著無盡的遺憾,走完了他的人生歷程。

相關焦點

  • 籤馬關條約時,李鴻章中了一槍,他喊出七字,省下了一億白銀
    1823年李鴻章出生於安徽省合肥市,領導過著名的洋務運動。他和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被合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當時他在世界上有很高的聲譽,甚至被稱為是「東方的俾斯麥」。甲午戰爭爆發後,泱泱大國卻輸給了彈丸之地的日本,甚至不得不接受戰敗後的惡果,有談判經驗的李鴻章被日本點名,和談只能和李中堂去談,其他人直接免談。
  • 《馬關條約》李鴻章被日本人打了一槍,為朝廷城下白銀一億兩
    坊間傳聞,甲午戰爭期間,清朝與日本打仗戰敗,李鴻章代表清廷對外談判,被迫籤訂了不平等條約,日本更是獅子大開口要清朝3億兩白銀,後因李鴻章返回途中遇到日本人的槍擊受傷,日方基於對李鴻章的同情,將原先的3億兩賠款減去了1億,慈禧只說了三個字。
  • 籤訂《辛丑條約》,李鴻章沒有寫自己名字,而是用一個字代替
    此時李鴻章擔任兩廣總督,當得知慈禧太后向八國聯軍宣戰時,李鴻章已經感覺不妙,77歲的他老淚縱橫,並且說:內亂如何得止?如何得止?這是李鴻章罕見的失態。事實證明李鴻章的擔心是對的,慈禧太后西逃之時下令,將兩廣總督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並讓李鴻章全權負責與聯軍談判,這一次李鴻章又要背鍋了。
  • 李鴻章:世界上最難寫的字,是自己的名字
    他是被慈禧太后說是"再造玄黃之人";被西方譽為"東方俾斯麥",與德國的俾斯麥,美國的格蘭特並稱十九世紀三偉人。然而這樣一位本可"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之將傾"的人,為何會發出"世界上最難寫的字是自己的名字"的感嘆?
  • 李鴻章臨終絕筆寫了什麼?為什麼慈禧看到後,會哭得抑制不住
    李鴻章去世前,給慈禧上了一道奏摺。這道奏摺在李鴻章去世後,送到慈禧的手裡。慈禧看到這道奏摺後,一時老淚縱橫,痛苦不已。那麼,李鴻章在奏摺裡寫了什麼?慈禧為什麼為這樣失態呢?慈禧之所以如此痛恨洋人,是因為戊戌變法後,她一心想廢掉光緒,但遭到西方列強的反對。這無疑是對她權力的挑釁,因此她不管不顧,向列強發起了宣戰。這樣一來,洋人立刻組建了八國聯軍,一路勢如破竹,攻進了北京城。慈禧眼見北京城守不住了,只得丟下紫禁城,帶著光緒一路西逃。捅了這麼大個窟窿,得找人來補啊。
  • 慈禧請李鴻章吃飯,一道菜背後另藏深意,李鴻章見後立即下跪求饒
    隨後,日本乘勝追擊,步步逼近,接連攻下旅順和威海,並於1894年11月22日在旅順進行慘無人寰的大屠殺。日本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給晚清政府製造壓力,讓清政府趕緊割地賠款。慈禧認為,東北是大清王朝的龍興之地,也是愛新覺羅氏的發家之地,無論如何不能讓東北落入日本之手,於是,慈禧就派戶部侍郎張蔭桓和湖南巡撫邵友濂到日本和談。
  •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李鴻章
    真正開始談判之時,日本人獅子大開口,要求中國賠償三億兩白銀,相當於中國四年財政收入的總和,相當於日本六年財政收入的總和,並且還要求清廷割讓遼東半島以及臺灣、澎湖列島。面對如此苛刻的條件,李鴻章在談判桌上折衝樽俎,希望日本能夠減少賠款數量,但是日本人分毫不讓。
  • 李鴻章第一次見到慈禧,用了8個字評價她,足以體現李鴻章的眼光
    而對於李鴻章的評價褒貶不一,有的人認為甲午戰爭就是因為他才失敗的,導致中國籤訂了不平等條約,他是個漢奸無疑。但是也有的人認為李鴻章是被逼迫的,幕後黑手另有他人。但是不管別人怎麼評價,李鴻章還是有一件事情是值得我們肯定的,那就是他的眼光非常的準。李鴻章第一次見到慈禧,用了8個字評價她,足以體現李鴻章的眼光。
  • 馬關條約:李鴻章被日本人打了一槍,大清省下白銀一億兩!
    李鴻章在17歲的時候就考中了秀才,在20歲的時候聽從了他的父親的意見來到了京城。當時李鴻章的父親在京城中任刑部侍郎,在他父親的介紹和引薦之下,他認識了很多有名之士,得到了很多人的賞識和器重。其中包括曾國藩,李鴻章跟隨曾國藩學習,很好地增長了他的見識,開闊了他的眼界。而曾國藩也認為李鴻章有大才,將來必定能有所作為。
  • 李鴻章在日本被刺,日本天皇和首相為何急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文/寂寞的紅酒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清政府戰敗,李鴻章作為代表被派往日本進行談判。在日本馬關,首席談判代表李鴻章遭到了日本激進分子的刺殺,李鴻章面部中槍昏迷不醒被送進了醫院。李鴻章被刺的消息傳出後,日本天皇大發雷霆,明治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急成了熱鍋上的螞蟻。日本政府宣布嚴懲肇事者,並懲辦了涉事官員,很多人無故躺槍,算是給李鴻章一個交代。那麼李鴻章被刺,日本天皇和首相為何急成了熱鍋上的螞蟻?第一,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獲勝,大大超出了西方人的預想,也超出了日本人的預想。
  • 李鴻章第一次見到慈禧,用了8個字評價了慈禧,足見其眼光有多毒
    李鴻章,中國近代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有人說他是「賣國賊」,還有人說他是「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更是視他為「再造玄黃之人」。總之是褒貶之一,但是李鴻章確實是一個牛人,在他第一次見慈禧太后的時候,只用了短短8個字評價了她,後來竟然全部驗證,足見李鴻章的眼光有多毒。那麼,李鴻章第一次見慈禧時,到底用了哪8個字來評價她呢?
  • 籤完《馬關條約》,做翻譯的小姑娘,撲到李鴻章的懷裡號啕大哭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40期:《馬關條約》少賠了一億兩銀子,真的因為李鴻章挨了一顆子彈嗎?扯遠了,回到劇情,我們看一下,在《走向共和》中,李鴻章是怎麼跟伊藤博文談判的?萬般無奈之下,李鴻章赴馬關與伊藤博文為首的日本代表團談判,首輪談判伊藤博文就講了:「請貴國割地賠款,地嘛,我大日本帝國看中的是遼東半島、臺灣全島,還有澎湖列島。
  • 為何李鴻章背負千古罵名,左宗棠卻流芳千古?都說與這場戰爭有關
    四人之中,曾國藩去世比較早,剩下的三位,張之洞和左宗棠的歷史評價一直比較穩定,而唯有李鴻章,可謂是毀譽參半,這位洋務運動的主要引領者,北洋水師的開創者,一生為了大清王朝鞠躬盡瘁;然而他也是清廷主要的「背鍋俠」和「替罪羊」,晚清時代的很多不平等條約,都是李鴻章出面談判籤訂。
  • 故事在馬關,一場關於鯨吞的談判
    李鴻章的電文送達北京。光緒見了大驚失色,立即求見慈禧太后。慈禧以生病為由,沒有面見。於是光緒只好命軍機大臣孫毓汶、徐用儀前往各國駐華使館商議辦法。各方使館一致認為應先了解日方的議和條款,再作打算。清政府也怕再僵持下去影響和談,便電告李鴻章將日方停戰條件「暫置勿論,向日索和議之條款」。
  • 八國聯軍走後在慈禧床榻留下一行字,眾人不敢翻譯,內容羞於啟齒
    慈禧深居宮中,縱使老於權謀,但也顯得對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有些許無知,大清的天變了,但她仍然沉醉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自以為高明的慈禧想利用義和團的力量來牽制列強,誰知義和團進京以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並且公然屠殺西方傳教士和公民。
  • 李鴻章拒絕在辛丑條約上簽名,只留下這個字,才知李中堂是真聰明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氣焰囂張,揚言要制裁慈禧西太后,慈禧帶著光緒帝倉皇逃竄而去,並隨即下令讓李鴻章馬上回朝與列強商議和談事宜。李鴻章聞言從廣州動身赴京。其實李鴻章這個清朝代表的身份也是經歷重重險阻才被確定下來的,因為由於各國在清利益的不同,他們當然想要和對自己更加有利的代表人談判。
  • 馬關條約後李鴻章發誓再也不去日本
    他本是中興名臣,從國之棟梁變為漢奸、賣國賊、千古罵名留一世,唯有李鴻章。歷史很有趣,很多事情我們不能看片面,透過事務看本質會要我們看到不一樣結果,帶大家了解下馬關條約下的李鴻章。甲午戰敗,清廷戰敗,日本要求李鴻章作為全權代表大臣奔赴馬關商談和談事宜。日本提出巨額賠款,割讓土地,開放通商口岸等無理要求。面對日本無力要求,談判十分艱難,李鴻章談判桌上盡其所能為國爭利,他論內心身心都很痛苦。後來,日本青年小山豐太郎刺殺李鴻章,要李鴻章面部受傷。
  • 馮學榮【譯】|| 李鴻章和伊藤博文《馬關條約》談判對話實錄(讀罷淚流滿面:弱國無外交啊!)
    (當天 3 月 24 日散會之後,李鴻章在返回住所途中,遭到日本憤青小山六之助的槍擊,受傷住院,日本皇室慌忙安排醫治並慰問,因此下一次談判已經是 4 月 10 日,李鴻章康復之後)  (註:李鴻章的電報設有密碼,而且中文字的代碼是保密的,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其實這段時間李鴻章和北京的往來電報,早就被伊藤博文的手下破譯了,伊藤博文對中方談判代表團的底線了如指掌,所以伊藤博文就懶得談了,索性一次性把價格開到中方的底線,期望儘快達成協議、完成談和,然而對這一切,李鴻章至死都蒙在鼓裡,他完全沒有想到自己的電報會被日方破譯)
  • 馬關條約全靠李鴻章,才少陪日本一億兩白銀?真相原來是這樣
    馬關條約談判期間,中日雙方均有速記員記錄,中方史料名為《馬關議和中日談話錄》,和日方的記錄基本相符,從談話記錄和後來的歷史可以看出,伊藤博文比李鴻章要高出一個檔次,李鴻章堂堂軍機大臣,卻沒有展現出什麼談判氣勢,一戰後的巴黎和會,顧維鈞就敢拒籤合約,老李不敢拒籤,也不會砍價,連滿清官場熟絡的拖字訣也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