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中國人的李鴻章,竟在國外體驗了一把「自由」,還上頭版

2020-12-12 騰訊網

甲午戰爭後,日本逼迫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來,俄國聯合德國和法國一起迫使日本退還遼東半島。這就讓清廷的君臣產生了一種幻覺,就是俄國可以當成中國的盟友,以夷制夷。恰逢此時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去世,新皇尼古拉二世繼位。

因此,清廷則認為這是一個大好時機,於是,打算趁機派遣王之春為使節前往俄國,明為恭賀新皇登基,實際上,則是謀求與俄國的結盟。然而,俄國方面則認為王之春人微言輕,希望改派李鴻章為使臣,對此要求清廷也是無可奈何,慈禧太后只好派李鴻章出使俄國。

李鴻章將要出使俄國的消息一經傳出,英、法、德、美等國爭相邀請他先期前往訪問。

1896年8月28日,李鴻章代表清朝訪問美國。任誰都難以想像,在國內被罵「賣國賊」的李鴻章,居然在美國受到了最高規格的接待。不僅紐約港到處掛滿了大清的國旗,甚至,連彼時尚在海邊度假的總統克利夫蘭都專程前來會見他。

李鴻章在美國經歷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包括紐約街頭林立的摩天大廈,乃至上下使用的電梯。與眾多懷揣獵奇夢的遊客一樣,李鴻章也來到了哈德遜河口,親眼目睹和見證了美國民主精神的「自由雕像」,而這個雕像,也就是如今我們所說的「自由女神像」。

關於這座雕像的來源,曾經出使美國的張蔭桓,在其日記中解釋道:「此為法國贈美國自主之像,當華盛頓叛英時,法實為之助。」抵美之間,李鴻章僅知這座雕像叫「自由女神」。至於「女神」二字,是後來在中文中特意加上的。

因為兩字之差,這座雕像被賦予了更多的感情色情,這或許,算是中國人對這座雕像的獨特貢獻了。雖然,清朝的統治封建腐朽,但是,「自由」一詞卻從來不是什麼「違禁品」。或許,從一些清末大臣的觀點中,我們也可一探清王朝對「自由」的理解。

黃遵憲曾對此解釋道:「人各有身,身各自由,為上者不能壓抑之、束縛之也。而嚴復則更直言不諱的說道:「夫自由一言,真中國曆古聖賢之所深畏,而從未嘗立以為教者也。」其實,早在訪問紐約之前,李鴻章就已訪問了「自由女神」的故鄉——法國。

並且,他還在這裡親身體驗了一把「自由」。

法國國慶是七月十四日,這也是法國人砍下其君主頭顱的紀念日。1896年的法國國慶,李鴻章來到法蘭西進行訪問。他第一天覲見了總統富爾,並參觀了法蘭西的閱兵儀式與焰火晚會。李鴻章這位來自最龐大、最古老、最腐朽的君主制國家的官僚,受到了法國公民的熱烈歡迎。

在為期二十一天的訪問活動中,李鴻章的一言一行成為了法國眾多報刊追蹤的焦點,連歐洲的第一日報——Le Petit Journal(小小報),都在其頭版位置刊登李鴻章的巨幅彩像。這家報社創建至今,只刊登過一些君主的個人肖像,這樣大篇幅刊登東方人肖像的現象還是頭一次。

法蘭西這樣一個無君主的國家,對李鴻章一行人來說是新鮮而震撼的,這一點,從李鴻章後人編撰、並由其審閱的《李傅相遊歷各國日記》中便可以清楚的找到答案。書中記錄了七月十四日為李鴻章舉辦的歡迎宴會,大清訪問團成員,無不驚訝於總統與其臣民行賓主禮而非臣禮。

雖然,這樣的禮節看上去有些自貶身價,但是,「人卒無敢戲渝也者,情與義交盡也」,他們認為:這樣的官民關係遠比清朝和諧。

在李鴻章來訪之前,法國國會曾專門就大清訪問團的接待規格問題展開討論,最後,決定採用最高規格的禮儀,並撥公款為其租賃豪華賓館。事情傳開後,一些法國媒體對此提出質疑,他們認為:接待大清代表團過分耗費民脂民膏。

法國政府迫於無奈,只好將細帳公布在報紙上,最後,花費不過8萬法郎,相當於2萬兩白銀,這才算平息了民憤。想必,李鴻章一行人定注意到了這些爭議,但是,歷史資料卻沒能記錄大清代表團,對法蘭西政府面對民憤如此謹小慎微的感受。

對於法蘭西這樣「目無君父」的國家,中國人甚至都找不到恰當的詞語去形容它。在當時的文獻資料中,法蘭西總統上任之前的住所,被稱作「潛邸」。一些形容皇家的詞彙,諸如:「萬歲」等,也都被依樣畫葫蘆的套在了改穿西服或中山裝的新元首身上。

但是,在當時,「民主」這個詞彙卻破天荒的開始在中國流行。

「民主」意為「民選之主」,指那些用共和製取代君主制的總統們,但是,這一詞彙的使用並不長久,其後來,被「總統」一詞所替代。

在李鴻章訪問法蘭西的二十天內,他除了感受到法國別樣的官民關係之外,似乎並沒有覺得其與德、俄那樣的君主制國家有何不同:在清朝強大的購買力面前,君主國與共和國都對李鴻章打開了大門,所謂的政治理念,在巨大的國家利益面前,不過是個奴婢罷了。

根據李鴻章的經驗之談,列強們對中國的欺凌行為,與其意識形態、體制並無關係。尤其是在壓榨中國方面,列強們人人平等。

並且,訪問法蘭西與德國、俄國不同,在為期二十一天的訪問間,李鴻章安排了六天時間參觀報社、提花廠、銀行等民生企業。但是,在訪問別國時,李鴻章則主要考察軍火企業。

一些研究者認為,在李鴻章眼裡,法蘭西的軍事實力並不突出,所以,到「民主」的共和國,李鴻章多考察民生企業的行為也算合理。

歷史文獻中,並沒有記錄李鴻章對法國的直接評價,反觀其在美國發表的言論,尺度可謂相當開放,根本不似傳說中的「封建頑固派」,完全是一個能夠站在全球角度審時度勢的智者。

所以,梁啓超口中的李鴻章「不識國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勢,不知政治之本原」,現在想來,也並不十分正確。

其實,李鴻章作為晚清最具權勢的官僚,他曾有許多次問鼎最高權力的機會。中俄在伊犁開戰之時,戈登就曾鼓動他「黃袍加身」。1900年義和團起義爆發時,彼時遠在南國的李鴻章再度被各國勢力看好,他們紛紛慫恿其獨立,創建共和國。

梁啓超曾對此分析道:「 當是時,為李鴻章計者曰,擁兩廣自立為亞細亞洲開一新政體,上也;督兵北上,勤王剿拳,以謝萬國,中也;受命入京,投身虎口,行將為頑固黨所甘心,下也。」但是,他卻又認為李鴻章沒有「非常之魄力」敢於獨立。

其實,在梁啓超這樣將反政府當作飯碗的人眼中,共和也好,民主也罷,不過,都是奪權的旗號和手段而已。即使,李鴻章最後真的成為了「李總統」或者是「李民主」,他也會成為梁啓超筆下的野心家。

甲午一戰後,清廷中的左派、右派就中國未來走帝制還是共和吵得不可開交,而當時李鴻章作為最具發言權的大臣,竟對此不置一語,成為了一位左右逢源,抑或是左右為難的實幹家。在法蘭西訪問期間,李鴻章曾參觀巴黎大銀行,當時銀行的總辦與李鴻章就貸款與國家信用的問題,進行了一場看似閒聊,實則意味深長的對話。

李鴻章問:「中國借洋款,通常要求抵押,如今,俄國向貴銀行借款,有抵押嗎?」

總辦答:「沒有。」

李鴻章繼續問道:「那不是不信任中國嗎?」

總辦解釋道:「不是我行對中國不信任,而是這樣的貸款,都需通過發行債券來籌集。若法國民眾不信任,債券就會賣不出去,款項也就很難籌集。」

這就等於說:不是銀行,而是法國的投資人對清朝的不信任。

文獻對此段對話最後的記載是:李鴻章一笑而過。想必,這一笑,應該是無奈的苦笑。

其實,大清借的洋債大多利息都不高,但因政府行政效率過於低下,且公務運行多黑箱操作,外國人實在是沒信心,故只好多要求抵押物。在清政府的抵押物中,要數管理透明、且為洋人掌控的海關關稅最受洋行歡迎了。即使是釐金這樣的苛政,同樣被當作是一些借款的抵押物。

李鴻章對此心知肚明,他除了一笑而過,又能做些什麼呢?

最終,法蘭西外交部將宴請李鴻章的地點,選到了艾菲爾鐵塔。當時的塔主人曾向李鴻章介紹,鐵塔是為紀念共和勝利一百周年而建,並邀請李鴻章上一層樓。那時,塔內早已安裝了電梯,上下極為方便,但是,李鴻章還是婉言謝絕了,其中的原因已成了不解之謎。

可能,像李鴻章這樣入世的智者,早已明白:若自己更上一層樓,只會從共和國的高處,看到大清如茅草屋一般風雨飄搖的未來。

相關焦點

  • 李鴻章出訪,外國人竟將李鴻章當成了中國皇帝,還說慈禧嫁給了他
    在1898年,美國發布的一期《紐約時報》中,就有這麼一則新聞,是關於慈禧跟李中堂之間的故事,說他倆是夫妻,還說李是「中國總統」,這在中國人眼中看來頗為滑稽的新聞,竟然,成為了該報刊發行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一期英文報紙。
  • 李鴻章出使美國,首次見到高樓大廈,說了一句話令在場中國人心酸
    晚清政局動蕩,國家積弱,列強紛紛前來中國佔便宜,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始,晚清政府開始不斷地籤署布不平等條約,而當時執行這項任務的官員也被後世所詬病,其中最為知名的一個人就是李鴻章,有人認為,李鴻章是憑藉自己的一己之力在挽救清政府,怎奈何清政府腐朽矣,李鴻章老朽矣。
  • 李鴻章訪美時,第一次看到摩天大樓,說了一句令中國人心酸的話
    晚清紛亂,慈禧太后掌天下,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國之棟梁,被後人評為「晚清四大名臣」,雖然慈禧太后的統治讓眾人詬病,但這四位名臣卻各有作為,只不過其中評價最差的就是李鴻章了。在上世紀,李鴻章是誤國奸臣的形象,甚至有人評價說:「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
  • 少年強則國強,身為中國人,我驕傲,我自豪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現在的年輕一代,可能愛國的情緒沒有那麼高漲了,但是這次的新冠疫情,讓我們的愛國熱情再一次被激發,身為中國人
  • 李鴻章是中國千古罪人嗎?
    大家都覺得,大清國再不濟,打一個小國日本,還不是跟玩一樣?自戰爭打響,短短6個月,3場海戰之後,號稱世界排名第四,亞洲第一的近代化艦隊——北洋水師竟全軍覆沒。身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還是執掌淮軍和北洋的三軍統帥。1895年2月18日,李鴻章被任命為全權大臣,趕赴日本進行議和。日本的軍隊依舊在中國的土地上馳騁縱橫,而清軍除個別將領外,其餘基本無招架之力。
  • 70多歲的李鴻章訪美時自創「李鴻章雜燴」,令外國人讚不絕口!
    眾所周知,李鴻章是晚清重臣,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他是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曾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軍」。李鴻章的一生可謂是不平凡的一生,曾參與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
  • 李鴻章技術現代化思想的局限性
    身為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代表,李鴻章技術現代化思想註定存在局限性,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時代的局限風雨飄搖的封建末年,依然有一批頑固勢力抱殘守缺,盲目地認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切都是不必改變的。李鴻章創辦洋務企業和洋務事業,受到巨大的阻力,封建腐敗的統治者、保守頑固的同僚、愚昧盲從的百姓,為每項事業的推行樹立了重重阻礙。
  • 李鴻章創辦一家公司,如今成了世界500強企業,在大街上隨處可見
    李鴻章除了有才華之外,李鴻章其實還是一個商業奇才,在清朝沒落的時候,正是他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著名的洋務運動就是由他主導。在當時,幾乎所有的軍事化工業和民用企業都是李鴻章從國外引進的,這些企業的創辦雖然不足以改變當時中國的命運,但至少改變了當時清朝相當落後的工業發展。工業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清朝也有了從封建主義轉化為資本主義社會的苗頭。
  • 清末最牛的中國人,洋人恨之入骨,慈禧竟要討好他!
    然而,有一個中國人卻讓這兩種人都害怕,洋人恨之入骨,慈禧竟還要討好他。因此,此人也被稱為清末最牛的中國人,比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還硬氣。此人就是甘軍董福祥。閒話一句,曾國藩和李鴻章這對師徒,對洋人都很害怕,對皇權都很腿軟。左宗棠對外很強硬,但對皇權一樣害怕。
  • 李鴻章出訪美國,首次見到高樓大廈,說了一句令中國人心酸的話
    民族存亡之際,自然不乏有學之士勵精圖治,企圖振興國家民族,而論及晚清政壇的名人,「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鴻章必然是無法繞過的一個話題。或許在很多人眼中,李鴻章是個昏聵無能的賣國賊。 畢竟在歷史上,李鴻章是當時清王朝外交方面的主要負責人。根據後世統計,李鴻章一生共籤訂了三十多個條約,幾乎每次和西方列強籤訂不平等條約時,李鴻章都是清王朝的代表。
  • 國外中餐館火爆的奇葩「中國菜」,99%的中國人沒吃過
    中國人在聽到這個名字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出自國內城市天津,但天津人會表示一臉懵逼:自出娘胎就沒見過這個特色美食呀?實際上,這是日本人自創的的中國美食,早在清朝末期就在日本出現。做法相當簡單,就是把攪拌好的雞蛋液,加上蟹黃蟹肉蔥花,然後把這個湯汁加上澱粉,調製黏稠狀,最後澆在米飯上,成為了所謂的「天津飯」。
  • 美國中文試捲走紅,竟給中國學生難住了,網友:我是一個假中國人
    隨著世界的發展,國家的和平,每個國家都會學習對方的語言方便交流,前幾天我在網上看見一張來自美國的試卷,我身為一個中國人看見題都看懵了,又有不少網友在底下評論:難道我是一個假中國人。美國試捲走紅,竟給中國學生整懵了,網友:難道我是一個假中國人
  • 李鴻章出訪美國時,第一次看到高樓大廈,說的話令中國人感到心酸
    然而,慈禧太后對李鴻章卻是十分的寵信,當慈禧太后知道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後,流下了傷心的眼淚,認為失去了李鴻章這麼重要的官員後,清朝再也沒有和外國外交的人了。伊藤博文曾說過,清朝的李鴻章是唯一有能力與世界強國競爭的人,可以說,李鴻章是一個優秀的外交官,只是迫於當時環境形勢的無奈,不得不背上這個罵名。
  • 日本人用對聯為難李鴻章,李鴻章巧妙應答,於是有了「鬼子」一詞
    在我們的印象中日本人的稱呼一直是我們給的,早在我國的古代時期,中國人將他們成為倭國,日本人也就是倭國人,也稱他們為倭人,其實這個稱謂的由來也是因為日本人的身高比較矮,所以中國就賜予了他們這個稱號,到了宋朝以後,日本的一些自稱武士的人就組成了一群海盜,經常在我國的沿海地區騷擾老百姓,
  • 當你有過負重前行的日子,你才能讀懂李鴻章
    也許又有人會說,李鴻章就是最高統治者之一,那麼我可以反駁你,他的確是統治者,可是他一點都不昏庸。李鴻章在淮軍當統帥的時候,太平天國攻打上海,上海方面告急,李鴻章被調往上海阻擊太平軍。李鴻章對他的將士們說,第一仗要是沒打好,咱們就立馬滾出上海。李鴻章說這話時,太平軍即將有十萬大軍來襲,而淮軍只有九千人。但李鴻章利用巧計,完成了以少勝多,全程他都是在前線督戰。
  • 清朝重臣李鴻章,其最高職務是什麼?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但在《清史稿》中,李鴻章竟被單獨列傳,還有著「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負重,庶不愧社稷之臣」的極高評價。李鴻章出身背景1823年,李鴻章出生於安徽省合肥縣東鄉(今瑤海區)磨店鄉。因父親在朝為官,家境良好,李鴻章6歲就進入書屋學習,打下了紮實的學問基礎。1843年,在父親的催促下,李鴻章毅然北上,考中舉人,並在父親的引薦下,得到了朝中很多官員的賞識。
  • 李鴻章出使英國,因不會用刀叉,獨創一新的吃法,成英國人慣例
    禮儀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一直以來都深入中國人的生活。就連吃飯中國人都比較講究飯桌禮儀。其實講究飯桌禮儀,可能並不僅僅只是中國而已。 然而在國際文化、政治、經濟各方面的交往中,附屬國對於宗主國的尊敬之意也就加深了中國人。
  • 印尼最「奇怪」的現象,唐人街竟沒有華人,而且還對中國人收門票
    如今中國遊客才是一個比較大眾的群體,全國各地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尤其是在一些物價比較低的國家或者是免籤,省去很多麻煩事,我們中國人一向以來都不喜歡麻煩,越簡單的地方就越受人們歡迎。於是很多華人就從國外搬回中國居住,今天要說的就是在印尼的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這裡的唐人街竟然沒有華人,甚至進入裡面還需要門票。免籤現在成為很多國家吸引遊客的手段,不過出境遊第一關就是辦理籤證。
  • 人物 李鴻章與上海的新式科技教育
    廣方言館培養的學生遍於國中,遍及外交、教育、科技、軍事、政治等各個領域,其中9人擔任公使,2人位至外交總長,2人代理過國務總理,這個成績在晚清的同類學堂中非常突出。從1877年開始,格致書院開始舉辦科學講座,1879年秋後,書院漸有起色,大興土木,並開始招收學生,1880年正月開學授課。 格致書院除從1886年開設一年四次的季課外,1889年還開設了特課,持續了五年時間,春季由北洋大臣命題,秋季由南洋大臣命題。李鴻章親自為格致書院命題,達5次之多,每年一次,每次三題,共15題。
  • 中堂大人李鴻章
    好女人旺三代,旺家旺夫還旺子,李家從此開枝散葉、人丁興旺。李夫人生下六男二女,即李瀚章、李鴻章、李鶴章、李蘊章、李鳳章、李昭慶六兄弟。李文安天資平平,連年考試,屢屢不中。娶妻生子之後,人生自此開了掛,一如拯救了銀河系,仕途一路順風,任職刑部,平步青雲起。夫君外出做官,李氏承擔起全部家族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