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世界人工智慧大會 新民晚報記者帶你穿越至未來智慧生活
人工智慧,對很多人來說,不過是一個高深莫測的科學名詞,或者是看看熱鬧的媒體熱詞,甚或是事不關己的未來詞彙。但是,就在今天,它真真切切地站立在上海濱江、徐匯西岸,不等被發現,就已張開熱情的懷抱,全面擁抱你我他,全面賦能新生活。本報記者兵分多路,深入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力圖捕捉人工智慧正在悄然滲透的每一處細節,體驗人工智慧改變著的每一個日常。
圖說: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
果然,人工智慧非同凡響,童叟不拒。無論你正站在人生軸的哪個時光點,都能感受到人工智慧的「聰明勁」。它深具潛力,它躍躍欲試,它能記錄並看透我們網絡上的一舉一動,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工作裡的文件和表格……由算法來抓取,經數據來變身,由算力來「加持」,原本普通的每一天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煥發出高效率、會學習、有智能的新模樣!
小夥伴,不刷題做學霸
「小文,你好。能教我唱』青春修煉手冊嗎』?」「沒問題!」……「你唱的真好聽!參加小隊表演,還要配上舞蹈,你能幫我編舞,教會我嗎?」「當然,沒問題!」B館裡,記者正和一位「小朋友」愉快地聊天。這位「小朋友」有點萌,個子不高,渾身雪白,一雙黑黑的大眼睛,追著記者的眼睛,看了又看。原來他是一位人工智慧機器人,唱歌、跳舞、聊天,樣樣行。如果和他一起去旅行,還能隨時隨地幫你拍美圖。
要開始寫作業了,面對一道道習題,中學生們總感覺「題海無邊」。記者在現場看到一種超炫的學習「太空艙」。坐進去,三屏幕如雙翼般張開,一次只需20道題目,就能檢驗出階段學習的薄弱點。反覆幾次,它已「習得」記者的思維特點,比如嚴謹度有點缺乏,思考還不夠完整等,個性化「題譜」即刻生成。
目前,人工智慧在教育上的應用主要可分為圖像識別和語音識別兩個方向。大會現場還來了「人工智慧老師」,他既能自動批改作業、輸入習題圖片搜索答案,還可以在語言教育上大顯神通,輔導孩子們不刷題,做學霸。
年輕白領,上班路上「飯來張口」
上班路匆匆,年輕人常常吃不上熱氣騰騰的早餐。X-24h智慧便利店請人工智慧,幫上班族「飯來張口」。手機遠程點餐,人工智慧識別配餐,機械臂負責加熱,重力感應提示客戶來取餐....。。整個過程只需4分鐘,一份熱騰騰的早餐配上鮮榨橙汁,已經捧在了記者手上。
捧著熱騰騰的早餐,漫步「AI+零售星球」,記者感到處處有知己。登錄無人零售車,通過掃碼或掌脈支付選購商,不知不覺中,線下消費行為被人工智慧銘記在心,竟能猜出記者下一次的心動商品;穿梭都市間,坐地鐵、坐公交、進大樓閘機、上電梯、購物支付,都可以一掌搞定,原來是紅外高速攝像機讀取了手掌內的立體結構,被人工智慧先解密再加密,無需身份證或密碼,通過人本身就可以證明「我就是我」。
深蘭科技工作人員一語道破玄機,這是基於人工智慧的手脈識別。與傳統識別技術相比,手脈識別具有不可複製、不可盜取的特點,在無人零售領域擁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人臉、指紋、虹膜,這些都是體外的,容易被複製、盜取。掌紋信息採集的是皮下血管特徵,獨一無二。因為,我們要做活體認證,驗證他血管是否在流動。」
人到中年,開車「休息一會」
人到中年,生活不易,也許就從一個焦慮的清晨開始。坐進車裡,還打著哈欠的你,收到了愛車的維修「警告」,最近該修車了!剛開車上路,老闆的催命CALL連環響起,警察就在路旁,這個電話是接,還是不接呢?正猶豫間,闖了個紅燈,一腳急剎,車裡「人仰馬翻」掛了彩……在本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B2展館,商湯科技的智能駕駛體驗倉,足以化解自駕車時的種種尷尬。
智能體驗倉綜合了自動駕駛技術與駕駛員監控系統。坐在其中,可以真實了解行人車輛檢測、車輛屬性、行人運動分析、車道線檢測等自動駕駛核心技術。基於疲勞檢測、注意力檢測、手勢識別、危險動作檢測等,體驗者還能夠深入感受車內駕駛員分析解決方案。如果,駕駛員吸菸、喝水、打電話、閉眼或打哈欠,自動駕駛化身護航員,幫助車輛規避危險情況。
下班路上,高德地圖「預知」上海哪些路段最為擁堵、哪些點位發生了事故,不僅幫回家路線尋找「綠色」,交通部門也可以參考這些信息來調派警力,排堵保暢;上海申通地鐵利用大數據監控地鐵運行情況,以前地鐵故障後只能通過電話報修,現在可以通過系統實時監測車輛健康狀況,以及地鐵工作人員的實時點位。
回到家,小區停車難,怎麼辦?上海聯數物聯網把曲陽路上一個小區智慧停車場的模型搬到了現場:只要在小區消防通道和停車位上埋入不到巴掌大小的地磁傳感器,一旦有車輛停在上面,就會發報警信號到保安室。業主進入小區時,哪些位置有空車位,也會一目了然顯示在信息屏上。
老爸老媽,智能醫生來相伴
與網際網路有所不同,在人工智慧的世界裡,年齡不是數字「鴻溝」,人工智慧為老年人準備了足夠的「孝心」。
在「AI+健康」星球內,來自上海張江的高科技企業傅利葉智能此次攜兩款主打產品——上肢康復機器人Fourier M2和下肢外骨骼機器人Fourier X1特別引人注目。康復機器人派啥用場?選擇一款合適的遊戲,通過旋轉、推動遊戲手柄來完成任務,通過這種遊戲體驗,讓整個康復過程變得更有趣。
假設記者是一名腦卒中康復患者,工作人員為記者選擇了一款簡單的類似「打怪」的小遊戲:一隻鳥在屏幕上跳來跳去,操作者要將它「捉住」。當記者沉浸在遊戲的樂趣中,上肢機器人則通過力反饋技術,模擬治療師的手感,像治療師的手一樣,牽引操作者的上肢進行康復訓練。機器人還判斷了記者的每個動作是否標準,實時智能調整。
同時,Fourier M2在設備的多個方位上都內置了各類高精度傳感器,訓練結束後,系統自動生成圖文並茂的報表,幫助康復治療師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訓練方案。
這樣的機器人,讓患者的康復過程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也可以把治療師的重複勞動徹底「解放」出來,以前往往是1個治療師對1個病人,而在康復機器人的協助下,治療師同時應對多個病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智慧養老展位,「麥麥養老」的一套軟硬體結合的解決方案引人關注。記者在現場看到一款智慧床墊。老人進入到睡眠狀態或者上床之後,該床墊就可以悄悄發揮作用。床墊內有一套傳感設備,可監測老人的心率、血壓等身體狀況,還能監測老人的行動,比如老人半夜上廁所,如果一段時間後沒有回來,相關信息就會傳到後臺,護理人員收到信息之後就能去現場查看情況。
有了AI,無論男女老少,未來看病都會更便捷高效。記者戴上「脈象」智能手環即可啟動脈診測試。待測試完成後,脈診結果和圖形數據自動傳遞到記者手機和雲端醫生,輔助中醫醫生進行診療。走進「一分鐘診所」,病人即可與雲端醫生語音對話,通過後臺連接的全職醫生團隊和AI大數據,病人就可以得到初步診斷,大大節省了常見病的診療時間。診斷完畢,如有需要,還可以直接在旁邊的智能藥櫃付費買藥,實現AI預診、在線問診、支付購藥一站式診療流程。
新民晚報記者 馬亞寧 葉薇 左妍 見習記者 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