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是臺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立意新穎,經常可以由表及裡地發掘深意。看似很平常的事情,以及很多司空見慣的物體,經過他的思考與加工,仿佛就變得富有玄機,更令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強烈的共鳴。
例如,林清玄有一次去買麵包,挑來撿去,竟然半天無法做出選擇。回家後他就思考,要選擇麵包的餡兒都很難,生活過得有內容、有滋味就更難。他又進一步感慨,人生的追求也是如此,物質與心靈到底哪樣更重要,只有視野開闊之人,才知道心靈與物質需要協調和平衡。下面介紹林清玄的一篇散文,富有理趣,讀完令人超凡脫俗。
《生命的化妝》(節選)
作者:林清玄
化妝師看我聽得出神,繼續說:「這不就像你們寫文章一樣?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詞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個性。好一點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人的視線,但別人知道你是在寫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地流露,他不堆砌,讀的時候不覺得是在讀文章,而是在讀一個生命。」
林清玄於1953年出生在臺灣高雄,他家世代務農,先祖於明朝末年移居臺灣。林清玄7歲能背誦唐詩,10歲開始讀小說,14歲那年離家到遠方求學。此後他一邊求學一邊投稿賺取生活費,20歲時出版了人生第一本書《陽園已唱千千遍》。32歲時他遇見佛法,從此高規格入山修行。
林清玄善於將宗教體會和文學創作進行融合,並結合生活實踐,用優美的語言談論佛教精神。他繼承了傳統佛教的精髓,並創造了一種獨特的佛教美學。在這篇散文中,作者先介紹了一位化妝師的談話,並深受啟發,從而引發他的深入思考。
古人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俗語也說,隔行不隔山。「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詞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個性」,這樣的話語很難令人相信,是出自一位化妝師之口。但接下來更加精闢,「讀的時候不覺得是在讀文章,而是在讀一個生命。」平凡的話語,卻道理深刻,讓作家立刻開始對她刮目相看。
林清玄認識到,一般的化妝可以讓皮膚改善、精神充足,同樣,讀書創作、欣賞藝術,思考問題、關懷別人,就像更深一層的化妝。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堆砌,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鼓舞,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升華。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獨立自存,卻有其深刻的內在意義,而改變表相最好的方法,就要從內在改變。
曾國藩曾說,書讀多了,日積月累,可以使人的氣質發生變化,氣場更足。蘇軾也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詩人陸遊勸勉後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人們從書本中汲取營養,學習知識和技巧,但實踐中產生的認識,才是獲取知識更重要的途徑。林清玄從一次對話中感悟了很多,也啟發了很多人。
事物的美和醜都是相對的,外表華麗,也許言行齷齪,正所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生命的化妝,就是讓自己的人品和氣質得到升華,超越那些低級趣味,遠離各種誘惑和喧囂。作家創作也是如此,有人為了迎合讀者,追求流行,也許就違背了自己的初衷。而那些流傳千古之作,都是發自肺腑,甚至是很多勞苦大眾的呼聲。
林清玄曾說,「情如白雲過隙,物則是夢幻泡影。」當我們欣賞到美麗的白雲、清澈的流水,內心雖然感動,卻不想擁有,而只想心領神會。此時此刻,靈魂便變得潔淨,精神也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而如果可以苦中作樂、鬧中取靜,則更是一種超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