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上映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收視成績,幾乎霸屏朋友圈,作為於正的口碑之作,其獨具韻味的莫蘭迪色調令畫面透著一種高級感。很多觀眾認為它的成功來自於劇情的「爽」,沒有扭捏造作,女主魏瓔珞懟天懟地,皇帝都沒在怕的,反派也是說下線就下線,十分過癮。
但「爽劇」也分很多種,粗糙跟精緻甚至可能走上兩個極端,《延禧攻略》正是極其精緻的代表,除了色調,其中的服化道幾乎全部做到神還原,順帶還科普了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玲瓏中透著一份厚重感,十分用心。劇中比較重要的場合都給演員化了點唇樣式,時下也會被用作復古妝容的一種。
劇組參考的是《乾隆皇帝古裝像》中的主人公形象,彼時畫像如同照片一樣,可以反映真實,不過日常咬唇妝就屬於服務觀感的考量了。同處妝容方面的還有眉形,不知道從哪年開始,韓式平眉大行其道,不管古裝現代,女演員們總是在屏幕上不斷「撞眉」。
《延禧攻略》則完全避免了這種現象,眉不僅彎而且細,與傳統畫像中的清宮妃子完全一致。同時每一位出場人物還都在弧度部分做了細微區分,用以展示各自性格,很有說服力。清宮妝被清宮服飾,這樣的組合才真的養眼,也真正能展示出清後宮的瑰麗原貌。
說完妝容再來說一下配飾,「一耳三鉗」應該已經令觀眾們「磨出耳繭」,之前看了那麼多清宮戲,這部分卻極少有體現,而且根據身份不同,三枚耳環的形式也有所區別。值得注意的是「三鉗」只針對滿足女孩,漢族女孩還是「一鉗」即可,劇中魏瓔珞耳環的變化正說明了這一規律。
此外還有押襟的使用,看劇的時候不少觀眾已經注意到了,也就是在衣襟上懸掛一串鏈子,普通宮女可以隨喜好選擇玉佩之類,妃嬪們則要講究的多,手串是常見選擇。劇中富察皇后手持的是一串碧璽十八子,復刻了故宮典藏,要注意,這種手串只是把玩用,並非戴在手上。
所以作為押襟再適合不過了,不然肯定很容易丟。整部劇都頗具亮點,前面提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則為亮點中的重點。妃嬪頭上大量出現的絨花就引發一眾追捧熱潮,不僅好看,音同「榮華」,其本身還有極好的寓意。歷史上富察皇后提倡節儉,推崇以絨花代替珠翠。
但皇家節儉也是奢侈,其實絨花的製作工藝非常複雜,在武則天時期屬於皇室貢品,一直到清朝末期才在民間有跡可循。劇中的出鏡的絨花全部根據清代制式精心打造而成,耗時耗資都不容小覷。最後要說到的是點翠工藝,這種做法打造的成品確實令人驚豔,色澤美麗,同時具有紋理。
《甄嬛傳》中華妃的點翠頭飾便是真的古董,這種工藝的流行程度可見一斑。但點翠必須拔取活著的翠鳥的羽毛,之後鳥很快就會死亡,這種做法十分殘忍,因此也就逐漸失傳。《延禧攻略》中利用鵝毛和絲線打造了類似點翠的效果,同樣可以令觀眾領略到這種特殊的美感。
除了上面提到的,《延禧攻略》中所有家具及擺設品的細節也都努力還原了真實場景,對一部古裝劇來說,這些部分的追求其實非常重要,不僅有利於演員表演,更能令觀眾很好地融入到劇情氛圍中去。而把歷史風貌更客觀地展示出來,對每位觀眾來說,也能在看劇之餘得到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