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之間如何「交流」,它們是怎麼感受到大自然的?

2021-02-08 宇宙探索百科

儘管植物沒有處理信號的神經中樞,但是它們仍舊能夠傳送、接收並分析信號。最近,科學家揭示這種信號處理與動物神經細胞處理信號機制非常類似。植物是如何做到的呢?

美國內華達山脈北部地區,長滿了一種叫山艾的植物,它們在這裡的斜坡上彼此交流,但沒有人知道它們在說什麼。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生態學家理察·卡爾班(Richard Karban)試圖在這裡學習它們的語言,揭開山艾交流的秘密。然而,令人費解的是,這些植物並沒有處理交流信號的神經中樞。它們是如何傳送、接收以及分析信號的?

事實上,研究者發現植物能夠彼此交流也只不過數十載,然而在短暫的時間裡,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就屢屢出現。1983年,兩項研究報告共同指出:當昆蟲來襲時,柳樹、楊樹和糖楓之間可彼此通告對方,例如,當一棵樹上爬滿飢餓的蟲子時,臨近的樹木就會釋放出防蟲化學物質以避免毛蟲攻擊。

因為實驗植物是人工種植等缺陷,被其他學者指責沒有真實反映現實世界中植物同昆蟲之間的競爭,因而迅速地被輿論淹沒掉了。之後該領域的研究幾近停滯。但是,如今該領域的研究又重新受到重視,研究人員嚴格控制實驗變量,改進了早前被認為不嚴謹的研究方法。根據卡爾班的最新統計,在過去48項有關植物間交流的研究中,有40項已確認植物能夠識別彼此的信號,並能提高它們自身的防禦能力。墨西哥生態學家馬丁·埃爾(Martin Heil)說:「植物在受到植食性動物破壞時釋放的揮發物質已被檢測出來,並且有證據顯示,植物能夠精確地接受這些化學信號,且能夠很好地啟動應答機制。」

儘管植物間交流的研究仍屬於一個很窄的研究領域,但至少目前人們不再將從事這項研究的人視為「極端分子」。「而在過去,人們甚至都不會跟你交流,他們會說,『為什麼你要浪費我的時間談這些沒用的東西?』」卡爾班說,「現在情況好多了。」人們不再爭論植物是否能夠接受化學信號,而是討論它們為什麼這樣交流以及是怎樣做到的。有關植物間交流的大多數實驗是在實驗室受控的環境下完成的,那麼在野外它們是如何處理交流信號的呢?另外一個有趣的問題是,植物分享信息的行為是怎樣的?科學家們正在探究這些問題。

就在幾個月前,洛桑大學植物信號研究先鋒泰德·法默(Ted Farmer)就發現了一個之前從未揭示的植物信息傳導方式——電脈衝或電壓信號傳輸,這同動物的神經信號傳輸非常類似。「植物的這些行為真不可思議,」法默說,「對它們研究得越深,我越感到驚訝。」事實上,法默的研究並不意味著植物有神經元、大腦或任何類似動物交流的神經系統,當然更不能把它們當成外星生物來看。法默說,這只能證明我們以前大大低估了植物的交流能力。當研究人員開始學習植物交流的「語言」時,他們將會對這個綠色世界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植物交流的秘密

起初,卡爾班專注於十七年蟬的研究,分析樹木是如何應對它們每17年製造的一次麻煩的。當時,外界認為植物是靠自身抗旱以及抗病蟲害的生理適應機制生存下來的。但在上世紀80年代初,華盛頓大學的動物學家大衛·羅迪斯(David Rhoades)發現了植物積極抵禦昆蟲的證據:植物能合成化學物質,使得葉子既不可口,又缺乏營養,這樣會促使飢餓的蟲子另尋他處。卡爾班對這個結論感到很興奮,因為它傳遞了一個信息,說明植物能積極防禦蟲害而不是被動忍受。

羅迪斯接下來的發現則更令人驚奇。他研究了錫特卡(Sitka)柳樹在遇到天幕毛蟲和白蛾侵擾時,葉片如何改變營養成分。

在實驗室裡,當他用被毛蟲侵襲過的葉片餵養毛蟲時,發現毛蟲生長緩慢;用遭受蟲害樹木附近的其他樹葉餵養毛蟲,它們仍表現出生長遲緩。這兩組樹木的葉片顯然發生了相似的生化反應。於是羅迪斯在1983年得出了如下結論:沒有遭受蟲害的柳樹從那些正在遭受蟲害的柳樹身上獲取了相同的信號。同年,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生態學家伊恩·鮑德溫(Ian Baldwin)和達特茅斯大學的植物學家傑克·舒爾茨(Jack Schultz)發現,把楊樹和糖楓的幼苗放在被撕碎樹葉的樹苗邊上,它們會釋放出抗植食性昆蟲取食的酚類物質。他們將這種現象稱為植物間的交流。「普通民眾對這項研究成果很興奮,」卡爾班說,「大眾媒體也進行了大量的報導。」

然而,民眾的過度反應反倒讓科學家感到了不安。1979年,紀錄片《植物私生活》 (與1973年出版的書同名)通過慢鏡頭,給觀眾展示了植物充滿活力的一面:葉片緩緩張開,根系向四方不斷伸展。紀錄片還稱,科學家已證實植物有意識並且可感知人類的情感。「此番言論一出,民眾就認為這方面的研究有些故弄玄虛。」 法默說。

1984年,著名生態學家約翰·勞頓(John Lawton)批評了有關植物交流方面的研究工作。他稱,鮑德溫的研究實驗設計不佳,羅迪斯有關於昆蟲增長放緩的結論會渙散人們防蟲的決心,從而可能會招致蟲害四處蔓延。勞頓的批評讓這個領域的研究幾近中止。羅迪斯,這位被卡爾班稱為該領域「未被承認的先驅」的研究者,因此無法得到基金來繼續他的研究工作,他甚至整日為衣食四處奔波。人們不再談論植物交流,這個領域的研究前景黯淡無光。

植物交流的空中信號

然而,勞頓的批評並未讓所有人意志動搖,法默以及後來的華盛頓州立大學的植物激素專家克拉倫斯·瑞恩(Clarence Ryan)都是重啟植物間交流的學者。起初,法默和瑞恩研究當地的一種植物——山艾,它們能產生大量的茉莉酮酸甲酯,在瑞恩看來,這是一種可通過空氣傳播,幫助其他植物用來抵禦植食性昆蟲的有機物。在他們的實驗中,當受傷的山艾葉片同番茄一起放在密封的瓶子時,番茄就開始生產蛋白酶抑制劑——一種可以擾亂昆蟲消化功能的化合物,植物間的合作因而被證實的確存在。

卡爾班稱,這些研究「操作嚴謹,結論能被其他的研究者證實,令人信服」。不過他仍有疑慮:野生植物是否有同樣的現象?實驗室的環境條件是否是誘使它們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於是,卡爾班在加州北部一個山艾和野生菸草生長繁茂的野外工作站繼續這項研究。

他在野外重複著法默的實驗,用剪刀剪山艾,模仿昆蟲的利齒對植物造成損傷的假象,從而誘導植物產生茉莉酮酸甲酯和其他化學物質。結果,受損傷山艾附近的野生菸草預期地產生了防禦性酶——多酚氧化酶;在生長季結束後,這些菸草植物葉片受到蚱蜢和地老虎的損傷要比其他植物小得多。

在接下來的十年裡,證據變得更加充足了。事實證明,幾乎所有的綠色植物都會釋放化學物質,物種間能夠識別出化學信號並做出相應的反應。例如,割草的氣味中混合了醇、醛、酮和酯等化學成分,這種氣味或許令我們感到愉快,但對植物來說,它們是危險來臨的信號。埃爾發現當野生青豆暴露在被昆蟲啃食的利馬豆附近時,它們會成長得更快,抵禦能力更強。植物使用的化學信號似乎是彼此通用的:山艾能誘使菸草產生化學物質,同時辣椒和利馬豆也會促使黃瓜釋放化學信號。

植物也可以與昆蟲進行交流,它們會向捕食性昆蟲釋放求救信號,從而促使這些昆蟲來獵殺植食性昆蟲。例如,當玉米遭到甜菜黏蟲侵襲時,會釋放吸引黃蜂的化學物質,從而招引黃蜂過來在毛毛蟲體內產卵。

植物、植食性昆蟲、捕食性昆蟲生活在一個芳香四溢而又充滿化學信息的世界裡,拼湊成一張讓我們難以想像的網絡。事實上,螞蟻、微生物、飛蛾甚至蜂鳥和龜(法默已證實過)都能檢測出這些化學物質,並能做出相應的反應。

植物間的竊聽風雲

雖然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植物能夠彼此交流,但仍有許多植物學家質疑這種交流是否具有生物學意義。「植物間通過化學物質進行交流在實驗室已被證實,但目前還沒有人在野外證實過它的工作原理。」 法默說。儘管他是該領域第一個證實植物有交流能力的學者,但同時他也戲稱自己是一個「懷疑論者」。他認為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這種交流在植物的生活史中扮演重要作用。「但我不希望就此停止這方面的研究,」他補充道,「我認為這項研究是很有前途並且令人振奮的。」

對於卡爾班和埃爾來說,進化的問題更具有挑戰性:為什麼植物將能量浪費在幫助自己競爭對手感知危險來臨?他們甚至認為用「植物間交流」(plant communication)來形容植物的信息傳遞並不恰當,或許用「竊聽」更為恰當些。因為植物傳遞信息不是用它們的維管系統,而是用更快、更有效地釋放化學物質的方式來傳播的。化學物質不只對它們自身起作用,其他植物也可接受這種化學信號。

信息分享不僅發生在植物間,還可表現在植物和昆蟲間。信息分享能提高田間植物的敏感度和防禦能力。就像煤礦裡的金絲雀對瓦斯十分敏感一樣,這些「哨兵」將第一個察覺並應對危險,從而提醒周邊的農作物。另外,植物可利用與捕食性昆蟲之間的交流來提高自身的抗蟲能力,從而減少對殺蟲劑的需求。不過,2016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商業種植的雜交玉米似乎已經失去了釋放化學物質來吸引寄生黃蜂,從而殺死蔗螟蛾的能力。

植物間交流的研究,將挑戰人們把交流視為動物的專利的傳統觀念。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鮑德溫說,在了解了植物的能力之後,我們最好不要再將它們擬人化,而應該試著像它們一樣去思考。只有這樣才能知道它們為什麼交流以及怎樣交流,從而徹底揭開它們「私生活」的秘密。

植物受到入侵時會發出電信號

樹葉是如何知道它正在被昆蟲啃食的?樹葉又是如何通知其他植物,讓它們釋放化學防禦信號的呢?為了證明電信號的存在,法默的研究團隊將微電極插入擬南芥中(植物生理學家的一種模型生物),並允許埃及棉鈴蟲大快朵頤地吃下擬南芥。幾秒鐘內,擬南芥體內的電壓就發生變化,並且這種電信號會從被破壞的組織輻射到莖或更遠的組織中。

隨著被破壞植物組織電壓的積累,化學防禦的複合茉莉酸也不斷積聚,甚至在非傷害區也開始產生這種物質。這個過程中,負責信號傳導的基因參與了位於植物細胞壁內膜電信號的傳輸。植物的這種信號通路與動物調節身體的信號調節非常相似,正如法默所說:「動物和植物有很多有趣的相似之處,這遠大於它們的不同之處。」

相關焦點

  • 寵物犬之間是怎麼交流的,它們通過什麼方式傳遞信息
    寵物犬之間是怎麼交流的,它們通過什麼方式傳遞信息寵物犬能很好的理解主人的意思,雖然它們不能和主人溝通,但是對人的命令它們同樣能很好的完成。它們和主人溝通的方式是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和一些簡單的動作,當我們和小狗相處的時間比較久了之後,我們就能輕易地理解它們的行為想要表達什麼。別看它們不會說話,但是小狗之間同樣可以傳遞信息,那麼小狗們是怎樣交流的呢?它們還是通過什麼方式傳遞信息的?它們擁有著靈敏的嗅覺,這是它們之間交流的一種方式。
  • 植物之間也「說話」,雖然它們沒有發音器官,但也是有語言的
    植物能說話?聽上去怎麼都難以讓人理解。說話,似乎是人類獨有的專利。人類有語言,通過交流可以互相領會對方的意思。即使我們聽不懂動物的語言,但動物長有嘴巴,能發出各種聲音,還通過聲吶發出信號,形成了它們獨特的語言。說到植物也能「說話」,誰都會懷疑呀!
  • 5部高質量植物紀錄片,和孩子一起感受奇妙的大自然世界吧
    現在的孩子們,生活條件好了,大部分人一出生就在鋼筋水泥建築的城市裡,抬眼望去都是高樓大廈,每天接觸的不是電視就是電子設備,缺乏對大自然的認知。強烈建議家長們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多帶孩子到公園,郊區等戶外場所,讓孩子身處大自然,靜下心來,呼吸新鮮空氣,感受綠色植物和各色花朵的美好。今天,給大家推薦5部高分的植物紀錄片,跟孩子一起感受奇妙的大自然吧!
  • 揭秘海豚之間是如何溝通交流的,它們的語言竟然與人類的類似
    但是海豚卻總是會發出一些奇怪的聲音,科學家對於海豚的這些語言,可以說非常的好奇,那麼不同的海豚之間究竟如何通過特殊的語言溝通的呢?科學家想要逐步的解開。海豚絕對是一種本領非常超群,而且又特別聰明的一種海洋動物,尤其是現在通過人類的訓練之後,海豚甚至能夠做很多的高難度動作,比如說打桌球或者是跳火圈,配合訓練員做各種不同的動作,所以海豚被稱之為動物之中最聰明的動物之一。
  • 植物也「嘮嗑」,聽聽它們都聊啥
    最近,一項由中、德、英3國學者共同參與的最新研究發現,相鄰植物可以通過根部釋放的化學物質互相「對話」。這種由化學物質主導的「交流」,可以改變植物生長的微環境,調節養分供給,甚至影響產量。 從根部釋放化學物質進行「交流」 領導這一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孫波介紹,植物根系從土壤中汲取生長所需的養分,同時也釋放化學物質。
  • 植物可以互相「交流」共禦敵人,科學家發現植物說話新方式
    那麼植物遇到危險時也會進行類似的交流嗎?科學家之前就發現,處於危險中的秋麒麟草屬植物變得更臭了。一組過著平靜的生活,沒有任何威脅——這組植物只使用VOCs與它們的親緣植株交流,就好像每個家庭都用自己的語言交流一樣。但另一組則不得不與黃花葉甲蟲(因其喜歡咀嚼黃花葉片而得名)作鬥爭,這些植物開始趨向自由共享信息,Kessler說,整組植物不論親緣或者非親緣,它們的VOCs的化學組成都變得更相似,就像形成了一種共同語言。
  • 有人堅信植物是可以交流的,你相信嗎?!
    與其把植物稱為「植物」,倒不如說是「智物」,它們有深邃的智慧想傳授給我們,當然,我們要懂得如何傾聽。莫妮卡·加格利亞諾(Monica Gagliano)是一位進化生態學家,也是雪梨大學的高級研究員。她進行了開創性的實驗,表明植物具有學習、記憶和選擇的能力。除此之外,她還懂得如何與植物溝通。而植物也會應答她,告訴她如何生活和工作。
  • 植物的世界遠比我們想像中熱鬧,它們每天都在用自己的語言聊天
    我們都知道,在大自然中生物都會運動甚至有語言的交流,但是,作為其中的一份子的植物,它們不會運動,很安靜也很沉默,但是如果你也贊同的話,那麼你就大錯特錯了。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在植物這個並不那麼熱鬧的世界裡,它們擁有著自己的語言。
  • 研究揭示生態環境中植物-草食動物間如何實現化學交流
    研究揭示生態環境中植物-草食動物間如何實現化學交流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9 19:09:52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Pengjuan Zu團隊發現,信息競賽解釋了生態環境中植物
  • 誰說植物沒有疼痛感?它們還能發出信號通知同類,和人類一樣
    當一個人遭遇重大意外而終生不得動彈時,人們會用「植物人」來形容他,意思是他已經像植物一樣無法動彈了,即使猶存意識也無濟於事。在大多數人看來,即使植物能夠產生情緒,它們也無法像動物那樣直接將情緒表達出來。然而植物學家一直想要糾正對植物的這一刻板印象,他們通過研究發現植物也有痛苦的情緒。
  • 為了適應大自然的環境,看看植物們都是怎麼做的
    我們都知道,沙漠的環境乾旱炎熱,人跡罕至,對植物來說,沙漠不是理想的家園,最大的問題是缺水,沙漠中的植物是如何適應的呢?仙人掌可以算是沙漠中的代表植物了,仙人掌有很多種類,有像巴掌一樣的,有像圓球的,有像柱子的。它們的大小也不一樣,矮的只有幾釐米高,可以放在家裡,高的有20幾米,大約有五六層樓那麼高。
  • 分享 l 五感自然觀察法 體會大自然的奧妙
    自然觀察的意義自然觀察不是記住幾種植物的名字 ,要記住哪些知識點,而是為孩子提供一把窺探自然奧秘的鑰匙,和他一起推開一扇自然之門,讓他直觀的感受到自然的美妙與神奇。1.室內場合的窗戶是一個自然觀察的好場景。和孩子一起觀察外面的一種自然事物,交流彼此的發現。
  • 大自然裡最長最粗的植物,最大的花,真是大開眼界!
    「最粗的植物」,「最長的植物」,「最大的花」....這些屬於大自然的秘密,大家了解嗎?下面小編就給大家揭秘,一起看看吧!相傳,古時有一位名叫亞妮的王后,一次興致勃勃地到地中海中的西西里島遊玩。在那裡,他看到了一幅前所未見的景象:一個個藤圈密密匝匝地繞在樹木之間,像是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玩著莫名其妙的遊戲!植物學家想:這地方人跡罕至,是誰有那麼好的興致繞出那麼多的藤圈?他走近仔細觀察,這才知道造成藤圈奇觀的不是別人,正是大自然本身。
  • 博物學書單:領略大自然之美
    對美國白櫟、荷花玉蘭、北美喬松、北美鵝掌楸等10種常見樹木的深入描摹會讓你感受到許多小小的震動,重新發現身邊的自然奇蹟。地球上第一粒種子來自於近似蕨類的先祖,距今已有三億六千萬年,從這個故事開始,作者帶我們環繞世界,探看種子們如何散播各處,如何展現生命特性。它們何以能夠年復一年處於休眠狀態?它們如何演化?如何廣泛地被人類運用發展成新品種,並製作成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包括食物、食用油、香料和藥品呢?
  • 研究發現:植物最喜歡藍色,為何它們卻是綠色的?
    植物是什麼顏色呢?這個問題顯然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回答出來,自然界中,植物最常見的顏色就是綠色,初中的生物課本中也曾經告訴我們:植物普遍是綠色,和它們的葉綠素有關。那麼,這是不是代表,植物最喜歡的顏色就是綠色呢?
  • 老婆就是不讓我插手幫忙,把家打造「植物天堂」,歡迎來到大自然
    老婆就是不讓我插手幫忙,把家打造"植物天堂",歡迎來到大自然我是一個標準的文藝青年,我對自己房子的設想就是一個北歐風格的設想,我以前沒有房子的時候,總在想我自己的房子要怎麼裝修,所以說自己心裡早早就有了一桿該怎麼裝修房子的稱。
  • 大自然是如何從災難後重建生態的
    這是一本很可愛的親子繪本類科普讀物,不同於其他百科類科普書,這本《一座島嶼的100年》選擇的主題是大自然如何重建生態。每一頁都以圖片的形式輔助講解書中的文字內容,且在這些圖片中還隱藏著幾個小彩蛋,讓閱讀的過程更多了些趣味性。
  • 自然界中有沒有介於植物和動物之間的生物?
    按理說,現存的生物都有著明確的生物學分類,動物就是動物界內所有生物的總稱,而植物則是植物界下所有生物的總稱,所以理論上說不存在介於動物與植物之間的生物。但是,神奇的大自然總是不缺少驚喜和意外,所以自然界中不但有介於動物與植物之間的生物,也有具有明顯的植物特點的動物以及既像動物又像植物的生物。下面我們來簡單的介紹幾種。
  • 冬天常綠植物變黃了是怎麼回事?該如何處理?
    春華秋實,冬來葉落,是大自然長久不變的定律,但也會有一些四季常綠的植物在這個嚴冬裝飾著我們的世界,減淡冬日的蕭條與孤冷。但常綠的植物,也會因為各種原因出現葉子發黃,枯萎掉落的現象,那麼,引起它們如此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溫度太冷。
  • 歐美日美施行的森林幼兒園,大自然教會孩子一切,中國孩子太缺了
    ,也可以作為孩子繪製花草果蔬的臨摹範本,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同時啟迪孩子去思考人與自然地關係,去親近自然,熱愛自然,以及如何善待我們的地球家園。秘密一 植物之間有某種隱秘的"交流密碼"植物之間也會"竊竊私語",這可不是風吹樹葉的沙沙聲或雨水滴落的滴答聲哦。我們雖然聽不到植物說話,但是我們可以聞到它們的氣味,如不同的水果香味、不同的蔬菜味道等,這都是植物釋放出來的化學物質,這也是植物與植物、植物與其他有機體之間傳遞信號的"手段"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