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瑰瑤(花名)耳朵剛貼近話筒,就聽到電話那頭震耳欲聾的咆哮聲,她覺得耳膜一陣刺痛。沒想到,令她心驚的話一句接著一句。
「能毒死我的狗,就能毒死我。」
「殺人、被殺」的字眼,反覆地刺激著瑰瑤的神經。瑰瑤拿話筒的手,不禁顫抖。
通話過程中,對方至少提了上百次。瑰瑤回憶,「一開始是咆哮,然後暴怒,接著就歇斯底裡的哭。過會兒,又跟沒事人一樣,很平靜地講話,就這樣反反覆覆。」
2015年的一個下午,阿里客服小二瑰瑤原本緊湊、有序的日程安排,被一通電話打破了。
正在工作中的瑰瑤
一通3個多小時的電話
約莫過了半小時,在對方斷斷續續的表述裡,瑰瑤梳理出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90後男生李銘(化名),不久前,在線上店鋪購買了一袋幾十元的狗糧。
李銘說自己家的狗吃了幾天商家的狗糧,突然口吐白沫,很快便去世了。於是,他到了商家,要求對方給出賠償。
而商家卻認為,自己家的產品,完全沒有質量問題。雙方爭執不下,李銘就申請了淘寶平臺的客服小二介入。
接手這個案子的,是阿里巴巴客戶體驗事業部的「專家客服」瑰瑤。她查看了商家的資質和商品檢測報告,確認狗糧本身並沒有問題。
那是瑰瑤在阿里巴巴工作的第3個年頭,她的工作崗位,是「專家客服」。
在阿里,客服是一個非常重要、直面消費者的崗位。
「客服「又分為一線客服、二線客服和專家客服。一線客服解決不了的問題,交棒給二線。二線再解決不了,就要提交給瑰瑤這樣的「專家客服」。他們是「服務大師」,專門處理各種複雜的諮詢、投訴。
李銘情緒十分激動,咆哮並未停止。瑰瑤任其發洩了大半個小時,期間不時輕聲平緩地安撫。
這一通電話,瑰瑤打了3個多小時。聊天中,一個細節,引起了瑰瑤的注意。
每次只要提到「狗糧」兩個字,李銘就怒不可遏。同時電話那頭,清晰地傳來狗的慘叫聲。
瑰瑤留心試探了幾次,每次都是這樣:李銘暴怒,伴隨而來的一定是狗的慘叫聲。她覺得不對勁,一個念頭在她腦中產生:「難道李銘平時有虐狗行為?」
「被害妄想症」
在電話裡,狗慘叫的回聲聽起來清晰空曠。擅長抓住線索進行推理的瑰瑤立刻猜測,李銘在暴怒時,應該有打狗或者踢狗的肢體動作。
為避免刺激李銘,瑰瑤轉變了策略,不再提及「狗糧」,反而和李銘聊起了家長裡短。
李銘告訴瑰瑤,自己從小就沒有父母,是個孤兒。最近,還和女朋友分手了。
說到這兒的時候,他沮喪極了,反覆絮叨:「只剩我一個人了,我活著沒什麼意思。」
瑰瑤並沒有接著他的話茬繼續下去,反而告訴他,要怎麼愛護自己的寵物。「狗狗給你帶來了很多歡樂。如果養了新的狗狗,要呵護它,不能傷害它。就像別人不能傷害你一樣。」
瑰瑤曾去考過心理諮詢師二級證書。根據自己的專業,她判斷,李銘可能患有「被害妄想症」,並且到了需要藥物治療的階段。
通話最後,瑰瑤以「大姐姐」的身份叮囑李銘,「心情不好時,要多去戶外走走,跟朋友聊聊天,在家裡多聽一些輕音樂;如果身體不舒服,要及時就醫。」
第二天,瑰瑤給他又打了個電話。這次,李銘改口稱瑰瑤「瑤姐」。
就這樣,瑰瑤給李銘陸續打了將近一周的電話,關心他的生活和狀態。最後一次通話,瑰瑤和李銘說了商家的處理方案。李銘並不關心商家最終給了多少錢,反而對瑰瑤表示不舍:「瑤姐,以後有事我還能找你嗎?」李銘說,「別叫我先生,叫我弟弟,你就是我親姐。」
瑰瑤是團隊中收到感謝錦旗最多的小二
每天解決上百個「事故」的阿里小二
瑰瑤本可以選擇一條更簡單的發展之路。
大學剛畢業,她就進了南京市區某公安局,成為編制內的技術鑑定員。跟法醫和刑警到現場、去監獄,提取血液、指紋做鑑定,這些刑偵劇中出現的鏡頭對她來說是家常便飯。「一周上班3天,休息4天,工資在中上水平。」
工作了兩年,她覺得自己「像生鏽的機器人」,就想從體制內跳出來,看到阿里巴巴集團招聘就立刻投了簡歷,成為一名客服小二。
每天解決上百人的煩惱,讓瑰瑤真實地感覺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與其說是客服,不如說是問題解決者。每一個來電,背後都有一個消費者自己解不開的心結。有時候,他們不是在投訴,而是在尋求幫助。」
入職第三年,瑰瑤也曾有過一段十分「抑鬱」的低谷期。瑰瑤一度想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每天都沉浸在負面的情緒中:「有要跳樓的,以死來威脅的,還有打過來什麼也不說,就是罵你的。」
刑偵經驗能夠讓瑰瑤擁有更強的邏輯推理能力,但對電話那頭素未謀面的人,他們的畫像和性格難以摸索。為了搞明白這個問題。瑰瑤專門跑去考了心理諮詢師二級。
「學著分析電話那頭人的性格特點,用什麼樣的協調方式來應對。」簡單舉例說,如果聲音聽起來比較滄桑,語調是從低到高的消費者,他現實中很可能是領導者,那麼比較好的溝通方式,是放低姿態,用謙卑的態度去跟他對話,這樣更容易取得信任;如果是中老年女性,那要設身處地從她的立場出發,尊重她,「用哄爸媽的口氣順承她」;如果是年輕的小女生,則用姐姐的方式跟她對話。
工作八年,「破案」上萬筆
工作八年,瑰瑤接手的投訴案例,有上萬筆。這項工作,讓她養成了時刻像警察破案般,清晰、嚴密的邏輯分析能力。
曾經有一個消費者,按照商家推薦的尺碼買了外套,結果根本穿不了。消費者要退貨,並要求商家支付運費。商家不同意。因為這件事,消費者來電200多通。
通過對消費者性格分析,瑰瑤成功攻克了這個「膽汁型」人格消費者案例。
有一位60歲老人,買了某種苗圃卻開不出花,打來電話投訴。最後,瑰瑤用哄父母的方式成功解決了這個難題。「跟商家說了阿姨的情況,讓他有共鳴共情,最後他的態度也非常好。」
八年客服經歷,瑰瑤遇到過「最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是一個關於「翻新機」的案例。
消費者投訴商家,卻拿不出任何憑證。遇上這樣的事兒,還能讓消費者投訴成功嗎?
消費者陳輝,在一家淘寶店鋪買了一個手機,用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是翻新機。陳輝反饋給了商家。商家給了個地址,要求陳輝寄回手機,以便檢測後給出結果。
把手機寄過去之後,等了好幾個月,一直沒有消息。更糟糕的是,陳輝將手機寄回給商家的物流憑證,都丟失了。
案子被轉到瑰瑤這兒。因為沒有任何憑證,一開始,瑰瑤並不確定陳輝的話,有多少是真的。
後來,她查看了陳輝的後臺交易記錄,的確有這筆交易。而且,她發現陳輝此前並未有過投訴記錄,購物信用良好。
在反覆多次的心理試探中,陳輝的第一反應,都讓瑰瑤覺得,「非常真實,我當時判斷,90%的可能,陳輝說的都是真的。」
瑰瑤隨即聯繫了商家。商家一開始否認了翻新機的說法。
然而,在瑰瑤一番利弊分析,心理測試之下,商家最後終於承認,「的確查到了。」
案子圓滿解決。
「有時候,要敢於打破冷冰冰的規則,幫助消費者取證。情感第一,規則第二。」
如今,瑰瑤面對這些「疑難雜症」,已經十分得心應手。「任何事情都是可以解決的。」瑰瑤說,「工作八年,我依然熱愛這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