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非全日制研究生背後,深藏著國人對素質教育的不自信

2020-09-05 生生活

當前非全日制研究生學歷受到歧視的事情,在全國炒得沸沸揚揚。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時都會設置全日制的限制條件,所以非全日制的學生就被排除在外,在以前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但是為什麼近年來能夠引起大家的熱議呢?

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現在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越來越多,影響面更大了。很多人為了進一步提高學歷,或者為了滿足自己求學的夢想,選擇去考一個在職的學歷也就是非全日制。所以限制全日制的條件就意味著影響了更多非全日制畢業生的就業選擇。

另一方面,國家已經實行了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同等碩士學歷申報,也就是說國家對於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報考條件以及培養過程更加嚴格和規範,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含金量也在增加。特別是一些211、985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必須付出不亞於全日制學生的努力才能夠順利畢業,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非全日制受到歧視,越來越引起大家注意。

非全日制研究生培養的學習形式和時間安排較為靈活,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選擇每月集中幾天學習,或者固定每月周末到學校學習,也可以通過網課等多種方式學習。非全日制的教師以及教材都與全日制的學生一樣,但是全非全日制學生的考試方式較為靈活,包括閉卷和開卷,也包括其他的考核方式例如課堂討論、撰寫論文等多種方式,與人們刻板印象中全日制學生需要每天坐在教室裡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最後參與閉卷考試的相差甚遠,所以有很多人認為非全日制培養出來的人才與全日制之間差別太大。

其實不難發現,非全日制培養方式和素質教育之間存在很多的相似之處。素質教育已經在我國推行多年,強調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是與應試教育相對的教育方式。應試教育培養學生通常只具有呆板學習、考試的能力,並不注重學生的綜合發展能力,換句話說只要學生的考試成績好就是好學生。素質教育不拘泥於教學學習的形式,也不單單通過考試來判定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更加注重靈活多樣的方式、教學方式和考核方法,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水平。

我們去深究非全日制研究生受到歧視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是國人對於素質教育不自信。

儘管我國大力倡導素質教育,很多學校也開展了素質教育。但是由於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面臨激烈的升學壓力,很多學校只是換湯不換藥,素質教育為了應付檢查,甚至有很多家長反對素質教育,即使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也是為了在考試時加分,讓孩子能夠獲得考試的優勢。特別是在一些公立學校素質教育與私立學校相差甚遠,很多私立學校在素質教育方面確實較為先進,但是另一方面學費也非常昂貴,能夠負擔起的家庭並不多。所以儘管素質教育推行了很多年,但是家長心中應試教育的理念還是根深蒂固的。

非全日制學生受到歧視的問題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這也是一種進步,相信未來國人對於教育形式的認識會更加多元化,也會更加的理性。

相關焦點

  • 「非全日制研究生」被歧視背後是什麼?
    研究生培養方式改革之後誕生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被一些地方政府和用人單位區別於全日制研究生,人為當成「另類」,可以說是為就業歧視又增添了新的品種。更加讓人關注的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在享受地方相關人才政策和就業方面受到歧視並非個案。在深圳案例曝光之前,全國已經有多起類似的案例。
  • 非全日制研究生遭遇就業歧視 道歉了事?
    「我們僅僅因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而錯失一個好機會,有可能我們一生的命運就會發生改變。」小法告訴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網絡上有一部分人認為:「全日制還招不過來呢,不承認非全日制學歷是正常現象。」小法表示,這個錯誤觀點的根本其實在於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在含金量上的誤解。
  • 非全日制研究生遭遇收到就業的歧視
    「由於我們的兼職研究生身份,我們只是錯過了一個好機會,我們的生活命運有可能改變。」小發告訴中國之聲「新聞有見解」。網際網路上有些人認為:「我無法招募全日制教育,通常不接受兼職教育。」小發說,這種錯誤觀點的根源實際上是對全職和兼職的含金量的誤解。 。
  • 從非全日制研究生學歷的前世今生,看今天的非全日制學歷歧視
    當時中師生分配按在校成績安排到小學或初中,為了提高整體教育技能,國家鼓勵中師生通過進修獲得大專文憑,本來是大專文化的高中教師進修本科文憑,本科文化則進修在職研究生。獲得更高文憑後,才能夠向上一級學校調動及進入管理層。行政事業單位都是如此,不管別人如何,本系統百分百承認進修學歷,現在的很多政府中高層都是進修學歷,在本系統不可能被歧視。
  • 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職「遭歧視」,用人單位:同樣標準為何不讀全日制?
    用人單位:同樣標準,為何不去讀全日制?針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部等有關部門曾多次印發文件,要求保障就業公平。然而現實中,非全研究生就業 " 受歧視 ",主要源於 " 非全 " 的社會認知度低。某大型國企人力資源部門的譚先生告訴記者,聽說 " 非全生 " 是這兩年國家針對研究生教育,新分的類別," 我們理解是非全日制等於非脫產,和以前的『在職研究生』不一樣吧。"目前,在職研究生主要有同等學力申碩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兩種報考方式,這兩種方式所獲證書及作用也是存在差別的。
  • 「不好意思,我們不招非全」: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
    作為北京某大學2018級法律碩士研究生,方思(化名)在求職時備受冷眼,由於讀的是 " 非全 " 研究生,多數律所、省考的崗位她都沒有報考資格," 想不通,同樣是統招統分的在讀研究生,非全日制的為何不被承認?"相信很多非全畢業的學生在求職時多多少少都會遇到點這種「學歷歧視」的情況,用人單位在JD上明顯標註「只招收全日制碩士」,對非全根本不感冒。
  • 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究竟如何?「雙非」研究生就業遭歧視
    近來,一些地方出現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找工作受歧視的現象,引發社會關注。很多讀者想知道,在高校培養研究生的過程中,非全日制與全日制到底有何不同,其含金量真的比全日制低嗎?為此,我們邀請部分高校負責人從報考、課程設置、導師安排、畢業論文要求等方面予以解讀。
  • 問教丨歧視對待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句抱歉就完了?
    問教丨歧視對待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句抱歉就完了?而且,這一理由也不成立,非全日制研究生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和全日制研究生學歷學位證書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並非新規,而是四年前就有規定明確的。2016年,教育部下發的《關於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2016年12月1日後錄取的研究生從培養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區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實行相同的考試招生政策和培養標準,其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 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該遭受就業歧視
    其中,在招聘公告和實際操作中不得將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歷、學習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為限制性條件。(12月1日《人民日報》)關於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爭議向來不少。此則新聞一出,更是引來不少質疑:「憑什麼?非全日制上課學時怎麼能和全日制的相比?他們在讀書上花的時間有全日制的多嗎?配和全日制研究生比就業?」難道,非全日制真的「不配」嗎?
  • 「非全日制」研究生遭歧視?多地這樣回復...
    文章指出,一看應聘員工學歷裡有「非全日制」幾個字,很多用人單位都會有牴觸情緒,甚至普遍不認可。畢竟在他們的傳統印象裡,只要學歷一跟「非全日制」掛鈎,就意味著相關應聘員工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再者,就現實而言,某些非全日制的相關考試,爆出作弊洩題亂象,相關教育培養體系水平也參差不齊,給社會留下一種非全日制「都不靠譜」的觀感。但刻板印象再重,也不能脫離基本的事實。
  • 非全日制研究生很委屈:我們不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計劃招生數為3400人,2020年較2017年縮招1600人,僅計劃招生1800人。報告還稱,中國教育在線調查顯示,六成左右考生不願意報考非全日制研究生,27%左右的考生願意把非全日製作為備選項。而對於不願意報考非全日制專業的原因,超過七成的考生擔心畢業後非全日制文憑不被就業單位認可。
  • 非全日制研究生很委屈:我們不水!
    對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指出,消除學歷歧視,必須兩手抓,一手抓教育質量保證,確保不同教育形式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一致;一手抓公平就業,就業權益保護,對用人單位查證屬實的歧視行為,必須糾正並問責。
  •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受歧視」,教育部回應
    近期,有關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的話題引發社會輿論廣泛關注和討論。》,已明確用人單位應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業、落戶機會。」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等多個網絡互動平臺上,近年來均存在不少網友諮詢、反映統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包括人才落戶困難、入職被拒、就業受歧視等多個方面的問題。這些留言中有部分已經得到相關部門的回應解答,有的則尚未有正式回復。
  • 「非全」歧視引熱議,中立解讀非全與全日制研究生
    近日,澎湃新聞一則題為《教師招聘歧視非全日制學歷?鄂爾多斯致歉:組織者不了解通知》的報導引起社會關注和熱議。各級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及國有企業公開招聘要根據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聘條件,對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業機會,不得設置與職位要求無關的報考資格條件。各地要合理制定人才落戶條件,精簡落戶憑證,簡化辦理手續,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落戶機會。
  • 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職被拒,是「學歷歧視」嗎?
    文 | 陳墨近日,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引發社會關注。只因畢業證上「非全日制」四個字,不少碩士研究生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有人無緣省考面試;有人報考了教師崗位,後被取消應聘資格;有基層公務員上行通道被卡住。除了應聘、升職受阻,一些地方政府發布的人才落戶、補貼政策也將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排除在外。
  • 為何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會受歧視?而在職博士卻沒有?原因為何
    最近幾天已經開始考研正式報名,在考研報名的時候很多同學很糾結該不該去報考非全日制研究,因為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會受到歧視,所以這部分考生很多人選擇了報考全日制研究生。那麼為何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會受到歧視呢?
  • 研究生遭歧視?「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究竟有何區別?
    文章中前前後後提到了多次「全日制」,但對「非全日制」隻字未提。同為研究生卻遭遇如此大的反差,引起了那些非全日制研究生學歷的強烈不滿,甚至將此次人才引進計劃中「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區別對待上升到歧視層面。不少「非全日制研究生」紛紛留言表示很受傷。
  • 以緊缺人才招聘之名,就可歧視非全日制研究生?
    但在此後,組織方表示「非全日制研究生」不符合條件,倪強被取消了資格。對此,天水市麥積區委組織部工作人員9月4日向媒體提供的書面答覆稱,這次招聘是急需緊缺人才的引進,不是普通事業單位的公開招聘,所以不存在違背教育部等五部門《關於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精神的情況。
  • 找工作受歧視?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究竟如何
    它與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互為補充,共同構成我國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體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對象主要為具有國民教育序列大學本科學歷(或本科同等學力,或專科畢業兩年以上)人員。從學制來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基本學制為三年,在校最長年限一般不超過五年。根據教育部要求,培養單位可以根據學習形式和生源特點,為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制定不同的培養方案,但必須堅持同一標準,保證同等質量。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納入學位授權點合格評估範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學位論文也納入抽檢範圍。
  • 非全研究生考教師被取消資格,非全日制遭歧視?真的不是這樣
    近日,一則新聞又將「非全日制遭歧視」這一話題推上了風口浪尖,2020年海南中學公開招聘中,某非全日制研究生在經過海南中學三次公告進入體檢,後被告知取消了錄取資格,原因是不符合招聘條件,屬於「非全日制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