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年前去東錢湖的時候,經常會去韓岒看看,那裡有一條老街,一條街的門牌分為上上,中上,中下,人們沿街生活,從窗戶裡可以看到這家人午飯吃什麼,看什麼電視,是老夫妻還是帶著孫輩的人一起過,一眼就能看透,我每次去都看不夠。
韓嶺地處東錢湖南岸,三面環山,一面臨湖,風光自然沒得說,以前這裡還是來往鹹祥,大嵩,塘溪,瞻岐等鎮的必經之路。這裡商業發達,人文薈萃,王安石曾在這裡治理鄞州,南宋丞相史浩去祖居下水村時途經韓嶺還寫過:「中有村號韓嶺,漁歌樵斧聲相參」之句。
我的一位長輩說她小時候居於下水村,上學在韓嶺,每日來回步行十裡路。
現在你如果再去韓嶺,她已經經過開發,開放了一部分了,房子拆建或整修,五一節剛開放,人滿為患,停車場不夠,車都沒地方停。避開五一小長假,我們找個周末來探探全新的韓嶺,找找有哪些好吃的,好玩的。
我們是傍晚時分到的,打算逛完韓嶺老街,找個地方吃晚飯。停好車沿路進去,就看到有一個餐館,外面掛著很多菜的圖片作裝飾,都是東錢湖的特色菜:清蒸鵬魚,爆炒螺絲,青魚划水,錢湖河蝦,外婆紅燒肉等等,看得我口水都要流出來了。
入口處有一些攤位,放著寧波小吃,清晨的時候這裡是個菜場,8點左右收攤,接下來另一批人來擺攤,專供遊客,約定俗成。
各色年糕片,小時候經常吃的零食,只不過小時候的年糕片只有一個口味,不像現在甜的,鹹的,海苔的,蛋黃的,一下子出來那麼多口味。
油炸燻魚,看看這色澤倒是挺誘人的,旁邊放了一大碗糖醋汁,剛炸好的燻魚趁熱從油鍋裡撈起浸到糖醋汁裡,浸上1、2分鐘,糖醋味就濃濃地滲入到燻魚裡去了。我猶豫了好久要不要買一點,一邊吃一邊逛,最終放棄了,吃了這個晚飯就沒胃口,而且手裡拿著小吃,拍照也不方便。
米饅頭,青團,麻餈,水塔糕,黃餒糕,每個寧波人心中都有自己偏愛的一款點心,就看你選哪一種了。
一個阿婆守著兩口鍋,一個鍋裡是烤菜年糕,醬色濃重,很好吃的樣子。
另一個鍋裡是醬油烤小土豆,相比鹽烤土豆,醬油土豆裡面會放一點茴香、醬油,吃起來更香一點。這土豆個頭很小,皮已經烤得皺巴巴的,時間足夠了,肯定很入味。
乍一看誰也猜不出這是什麼吧?居然是小烏龜,一個一個在爬,因為背上畫了各種顏色的畫,看上去非常可愛,我看了老半天。
蘿蔔燉子,小時候冬天最愛的小吃,放學路上油炸攤上總圍著幾個小孩子,貪吃那一口油香。
進入新修建的韓嶺商業街了,周末人還挺多的。
油攢子鋪,很多地方都叫麻花,就寧波人叫油攢子。油攢子通常分兩種口味。
一種是甜的,像這樣金黃色的。
另一種鹹口的,加了海苔,是綠色的,如果說起油攢子,我們通常會爭論一個問題,喜歡甜的還是鹹的,結果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凡賣油攢子的鋪子,大都同時做兩種口味,供客人選擇。
開放的店堂裡人們都在一邊做一邊聊天,看他們的表情都非常輕鬆。但是我最終沒有買,油攢子好吃,但終究是重油重糖,不敢多吃啊。
手工油炸油豆腐,10元一盒,有椒鹽口味,香蔥燒汁味,蜂蜜甜醬味可供選擇。
偶爾也能看到人少的角落,看起來非常寧靜安逸,讓人有想坐下來休息的衝動。
也有小資情調的咖啡館,裝修INS風。
商業街走到底,是真正的韓嶺老街了,上面還寫著金氏門樓,門上很多戶人家寫著拆遷,估計這是二期工程,不知以後會改建成什麼樣子,這個金氏門樓應該會保留下來吧?
老街的房簷下到處可以看到這種燕子窩,這些燕子明年回來是不是還能找到它們的家?
最不喜歡的是崇德堂門口的這些小鋪子,太擠,太亂,地上也髒,讓人沒有食慾。
好好的鄭氏崇德堂大門緊閉,門口擺滿小攤。
夕陽西下,有歌手在湖邊唱歌,雖然歌唱得不怎麼樣,但是人們怡然自得,一片人間安祥的樣子。
這裡有一家酒吧兼輕食餐廳,供應各種沙拉、套餐等西餐,我們覺得環境不錯,但是考慮再三,既然來到韓嶺,還是嘗一嘗東錢湖的特色菜吧,吃沙拉去外攤啦!
寧靜的韓嶺,除了留下來吃晚飯的客人,一大批人都回家了,因為離寧波很近,只有30分鐘的車程。接下來明天看看我們在韓嶺的晚餐吃了什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