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大運動發展具有自發性,孩子究竟什麼時候可以站起來,和孩子自身的發育有關,同時也和家長的養育有關。
決定孩子站立早晚的因素
大運動發展的速度
三翻六坐八爬是嬰兒大運動發育的平均時間,但是具體到每個孩子身上時間是不同的。這個時間還和大人的撫養方式有關。
《兒童心理學》中說孩子發育的順序已經被寫在了基因裡,但是速度卻和撫養人有著很大的關係。
如果家長經常鼓勵嬰兒進行爬行,自然對於腰椎和下肢力量的鍛鍊會更多,所以家長的幹預也會影響嬰兒站立的時間。
孩子的體重
人們形容嬰兒總是說白白胖胖,小胳膊小腿就像是白白胖胖的藕節,看起來特別可愛。事實上這樣白白胖胖的寶寶在大運動發育上具有先天的劣勢那就是胖寶寶不喜歡動,相對於瘦寶寶,胖寶寶的下肢力量需要更多,所以大運動發育會比較遲。
嬰兒出生的時間
和足月寶寶相比,早產兒是需要按照矯正月齡來算的,因為早產,很多早產兒的後天發育和正常同月齡的足月寶寶相比,大運動往往會比較落後,孩子站立,走路的時間都會比較晚。
遺傳因素
孩子大運動發展的時間,出牙的時間,在嬰兒階段的發育速度都會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所以如果父母中有一方在嬰兒期大運動發育比較遲,孩子很可能也會站的比較晚。
嬰兒站立需要滿足兩個因素
1、骨骼發育:脊柱出現頸前屈;胸後曲;腰前屈,一般需至少9-10個月;
2、肌肉發育:嬰兒會從趴著抬頭;翻身;到自行爬/坐,也要8-9個月的時間。
如果骨骼和肌肉發育未達到滿足站立的前提,而人為託著孩子的腋下站立,甚至蹦跳,對嬰兒脊柱和下肢發育不利。
嬰兒爬行的時間在7-9個月,所以孩子站立的時間在9-11個月,有的寶寶站立的比較早會在8個月左右開始嘗試站立。
如果孩子有下面的表現證明身體做好了準備。
看孩子是否有站立的意識,當孩子的身體做好準備,寶寶自己會有站立的意識,會嘗試著想要扶著東西站起來。
看孩子站立的姿勢。孩子如果可以自己扶站,父母可以觀察寶寶腳掌的著力點,如果雙腳著地,看起來很輕鬆,證明孩子做好了準備,如果是腳尖著地,就不要讓寶寶嘗試站立了。
因為嬰兒之所以不能過早站立,是因伸肌和屈肌張力不協調。只有協調,才可站立。
寶寶處於生長發育旺盛階段,骨結構以軟骨成分為主,骨骼富有彈性,可塑性強,肌肉的力量比較薄弱,骨骼容易彎曲變形,在身體還沒有做好準備的時候,只能適得其反,影響嬰兒的腿部發育。
寶寶學站立的過程這幾件事情不要做
不要扶著寶寶在大人腿上蹦跳。五六個月的嬰兒會開始在大人腿上蹦跳,這是一種慣性反射,並不是孩子已經會站立了,過多的蹦跳並不適合嬰兒腿部發育。
大人不要扶站。當腿部力量不夠,伸肌和屈肌不能協調的時候,孩子扶站過久反而容易出現O型腿。
腳尖著地對嬰兒下肢發育不利。腳尖著地代表孩子腿部沒有力量,腿上肌肉不協調,一旦出現腳尖著地,就不要讓孩子站立了。
不要用學步車。學步車會導致嬰兒腿部發育畸形,因為學步車很多嬰兒是腳尖著地,並且腿部發力方式和站立的方式不同,長時間坐學步車容易導致嬰兒腿部O型。
幫寶寶學會站立父母多做這兩件事
提高爬行難度
當孩子開始站立之後,下肢重力會增加,所以可以在學站之前讓孩子多爬行,爬行可以鍛鍊腿部協調,可能鍛鍊腰部和背部的肌肉。提高孩子爬行的難度,可以通過爬行難度增加腿部力量,而且爬行可以鍛鍊孩子全身的協調性。
可以在寶寶爬行的時候設置障礙物,比如枕頭,被子甚至斜坡。
讓孩子玩蹲-起遊戲
扶著孩子的胳膊,讓寶寶站在床上或者墊子上,扶著寶寶腋下起立,在孩子腿快要伸直的之後開始下蹲,通過起立-下蹲來練習寶寶腿部肌肉。
這個遊戲最好在孩子熟練爬行之後還沒有開始學習站立的時候去做,不要時間過早。
父母應該做的是尊重孩子大運動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儘量引導孩子比如多做爬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