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宰治曾在《人間失格》中寫道:"日日重複和昨天相同的事,若能避開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會有悲痛來襲。"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離不開歡樂和悲哀,但若只局限於此,人生大概只能像其所說遵循慣例而失去其應有的色彩和價值。故曰:人應有長遠眼光,而不能只在乎一時哀樂。
2
紀伯倫也曾經說過:"一個人把自己的歡樂或悲哀變大時,世界變小了。"說明一個人不應太在乎一時哀樂,而應有長遠的眼光和廣闊的胸襟,淡然處之,方能享受生活。
3
面對嶽陽樓下的濤濤江水,範仲淹淡然地說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宮刑之後,眾叛親離的司馬遷無謂地吶喊:"雖萬被戮,豈有悔哉;"歷經宦海沉浮的蘇於和王勃在感嘆命運多舛之餘,仍選擇不墜青雲之志,不移白首之心。
他們都經歷過人生的大起大落,其中的辛酸苦楚只有他們自己方能知曉。他們可以選擇阮籍沉迷酒精,但他們沒有,而是勇敢地咬著牙站了起來。是什麼促使他們如此?是他們廣闊的胸襟!使他們不被眼前的哀痛所局限,而去學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終名垂千古。
4
前有古之聖人,今有百歲老人楊絳。白髮人送黑髮人,不久又送走自己的靈魂伴侶錢鍾書先生,連番打擊之下,她依舊走出了自己的悲痛,面對生活。在一個人生活的20餘年裡,她出版了回憶一家人的《我們仨》,不是不悲傷,而是要笑對生活,不被一時的悲傷支配了整個人生。
5
反觀魯迅筆下的祥林嫂,終日只知沉溺於自己喪子喪夫的悲痛中,整日嘮嘮叨叨這事,被鎮上的人嫌棄而成為笑柄,從此一蹶不振。楊絳和祥林嫂面對相同的事情時的不同人生態度,使他們的命運截然不同。放大自己悲哀的祥林嫂為人所棄,而淡然處之的楊絳則贏得別人尊重。所以,當人局限於一時哀樂,必將一事無成。
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不變的旅途中,我們痛苦卻無法止歇,但仍要有廣闊的胸襟,去淡然面對哀樂,然後才能看世間花海,聽世間鳥鳴。做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