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苦亦有樂,我們淡然去處之!

2020-12-17 小碗蒸菜

1

太宰治曾在《人間失格》中寫道:"日日重複和昨天相同的事,若能避開猛烈的狂喜,自然也不會有悲痛來襲。"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總離不開歡樂和悲哀,但若只局限於此,人生大概只能像其所說遵循慣例而失去其應有的色彩和價值。故曰:人應有長遠眼光,而不能只在乎一時哀樂。

2

紀伯倫也曾經說過:"一個人把自己的歡樂或悲哀變大時,世界變小了。"說明一個人不應太在乎一時哀樂,而應有長遠的眼光和廣闊的胸襟,淡然處之,方能享受生活。

3

面對嶽陽樓下的濤濤江水,範仲淹淡然地說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宮刑之後,眾叛親離的司馬遷無謂地吶喊:"雖萬被戮,豈有悔哉;"歷經宦海沉浮的蘇於和王勃在感嘆命運多舛之餘,仍選擇不墜青雲之志,不移白首之心。

他們都經歷過人生的大起大落,其中的辛酸苦楚只有他們自己方能知曉。他們可以選擇阮籍沉迷酒精,但他們沒有,而是勇敢地咬著牙站了起來。是什麼促使他們如此?是他們廣闊的胸襟!使他們不被眼前的哀痛所局限,而去學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終名垂千古。

4

前有古之聖人,今有百歲老人楊絳。白髮人送黑髮人,不久又送走自己的靈魂伴侶錢鍾書先生,連番打擊之下,她依舊走出了自己的悲痛,面對生活。在一個人生活的20餘年裡,她出版了回憶一家人的《我們仨》,不是不悲傷,而是要笑對生活,不被一時的悲傷支配了整個人生。

5

反觀魯迅筆下的祥林嫂,終日只知沉溺於自己喪子喪夫的悲痛中,整日嘮嘮叨叨這事,被鎮上的人嫌棄而成為笑柄,從此一蹶不振。楊絳和祥林嫂面對相同的事情時的不同人生態度,使他們的命運截然不同。放大自己悲哀的祥林嫂為人所棄,而淡然處之的楊絳則贏得別人尊重。所以,當人局限於一時哀樂,必將一事無成。

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不變的旅途中,我們痛苦卻無法止歇,但仍要有廣闊的胸襟,去淡然面對哀樂,然後才能看世間花海,聽世間鳥鳴。做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尚悅品讀-②落地的自由之苦,領略活著的樂趣,需要淡然的心境
    >自出生落地以後,人,都將接受自由之苦,都將享受自由之苦,都將詮釋自由之苦,都將品味自由之苦。--題語②落地的自由之苦,領略活著的樂趣,需要淡然的心境落地的自由之苦,領略活著的樂趣,需要淡然的心境。尋求自由生活需要一種心境。得與失,榮與辱,貧與富,悲與歡。一生中,都將過眼煙雲。
  • 人活一輩子,有憂有喜,有樂有悲,有苦有甜,有哭有笑,才是人生
    人活一輩子,有憂有喜,有樂有悲,有苦有甜,有哭有笑,才是人生!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真亦假,來假亦真,是是非非由人評,莫拿好心當驢肺,莫拿好人當壞人了,莫拿恩人當仇人。人活一輩子,有憂有喜,有樂有悲,有苦有甜,有哭有笑,有心酸,也有無奈,有成功,也有失敗,有高峰,也有低谷,無論我們處在哪個階段,身在何種境地,都要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酸甜苦辣是人生,放寬心態才能享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舍才有得,人無所舍,便無所得,更無所依,沒有無所獲,便無所靠。
  • 喝茶思考人生的句子,唯美有意境,讓人淡然釋懷!
    1.人生苦短,我們要走的路,有著太多的無常,他人的一句勸誡,自己的一個閃念,偶爾的得與失,都時刻在改變著我們命運的走向。世事難以預料,遇事無須太執,誰都無法帶走什麼,又何必糾結於某一時、某一事。只有看開了,想通了,才能隨緣、隨性、隨心,不急不躁,不悲不喜,靜默淡然,隨遇而安。2.喝茶只需兩個動作——拿起和放下。
  • 人生有八苦,也有八樂,你的選擇決定你的人生是苦還是樂
    因為他發現又投胎成人了,也許在那一瞬間他還殘存著上輩子的記憶,上輩子也是投胎成人,然而人生太苦。本想脫胎換骨,誰知又入人間,一時控制不住,哇哇啼哭。我們自然不必對這個說法過於較真,因為只是調侃而已。只是從側面得到一個信息,人生太苦。自出生那一刻起,便踏上一條辛勞之路,直至生命盡頭。
  • 留守:一把雙刃劍,亦苦亦樂
    留守是一個傷感的字眼,他總是能夠刺痛我們的眼球,可是留守究竟亦苦亦樂,只有自己經歷了才會知道。留守大山的孩子,雖然生活艱苦,可是他們也會苦中作樂,童年亦苦亦樂也是因人而異。不是所有的留守兒童都是孤獨無助的。
  • 佛說:人生最苦的不是生、老、病、死,而是這四件事!
    佛說,人生有八苦,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經歷種種痛苦,可有四件事,在佛教中,被稱為人生四苦,這四件事就是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每一件事,都是讓人痛苦的,但還有四件事,要比生老病死,更為痛苦,那就是,不知生,不知老,不知病,不知死。
  • 真正的愛情,只有同風雨,共患難,一起分享人生的苦與樂
    人生,不要被安逸所控制,決定成功的,是奮鬥。人生,不要被他人所控制,決定命運的,是自己。沒有過不去的坎,讓自己跨越的姿勢美一點。人生中,會發生什麼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去應對它。世上沒人能贖回過去,珍惜你的眼前,別等失去再追悔回不去的曾經。
  • 淡然,是一種心境,是一種能力,我們應該保持一顆淡然的心
    人活在世上難的不是成功,而是始終保持一顆淡然的心,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一如既往地行走著,無怨無悔地生活著。真是這樣,無論是富有,還是貧困,也無論是身居要職,還是尋常百姓,都會心安理得地活著,擁有更多的快樂。
  • 得之我幸,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失之我命,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菜根譚》:」以我轉物者,得故不喜,失亦不憂,大地盡屬逍遙;以物役我者,逆故生憎,順亦生愛,一毫便生纏縛。「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愁,看似紛繁複雜,其實大同小異:要麼主宰事物,做事物的主人,過喜樂人生;要麼被事物奴役,做事物的奴隸,終生在哀怒愁的陰影下生活。
  • 紅塵之外有多美?8首禪境古詩詞,帶我們體悟超俗的境界
    在紅塵中沉浮,往往是苦多而樂少;越是深入紅塵,越有這種感覺。我們不妨在某一刻嘗試超脫紅塵——那種境界,也許會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喜悅。1. 飲酒·其五 ——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人生最美是淡然,簡單、安靜、從容
    淡淡的人生,其實是另一種永恆,是經歷過人生的大起大落,然後就變得安靜了,即便再經歷一波三折的痛苦,也無所謂了。一切都是在自己的把握之中,幸福是自己創造的,痛苦也是計劃要經歷的。一個人,可以做到有備而來,人生就不會那麼苦了。一抹夕陽,是那麼的安靜;人生的路,也是越走越安靜。年輕的時候,可以浮躁,甚至允許犯錯。
  • 佛有告訴我們如何能夠離苦得樂嗎?
    我們害怕什麼?我害怕受苦,再沒有其他的。我們說晚上害怕鬼,或者怕別人打,又或怕沒有飯吃,或者怕沒有錢,這個都是苦!都是害怕由於這些東西給我們帶來痛苦,給我們帶來身的痛苦,或者心的痛苦,所以我們在內心當中驚恐萬狀、兢兢業業,計較不堪,舉心動念都是為了怕受苦而做文章,所以我怕什麼?我就怕苦。佛就知道我們眾生怕受苦,所以告訴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
  • 苦中有甜,樂中有淚,才是生活真滋味
    生活的滋味,苦辣酸甜,人生的煙火,柴米油鹽,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苦中有甜,樂中有淚,才是生活真滋味,對於許多人來說,生活的味道,總是有幾分苦味,痛並快樂著,才是人生的常態。人生在世,無論男女老少,無論貧窮富有,形形色色的人,也有著形形色色的煩惱,茫茫的人海,總有諸多的無能為力,總有諸多的無可奈何,能力通天的人,有需要通天的問題去解決,能力平平的人,有生活的小事去糾纏,或大或小,大家的煩惱都不少。
  • 感悟人生的經典句子:有苦,自我釋放;有樂,欣然品嘗
    有時候一個新的創意,能讓我們從中獲得不少啟示,從而提高業績,改善生活。金錢崇拜指一種信仰,即認為金錢是人成功與否的惟一尺度。這種錯誤理念引導人們殘害了自己的本性,降低了人生的快樂,增加了緊張的感受,使整個社會變得消極、厭倦、缺乏幻想。使人心中一切偉大願望陷於沉寂。由於懼怕失去金錢,從而使人有了更多的憂慮和煩惱,使人把獲得幸福的能力消耗殆盡。
  • 名師課堂丨陳新:《最苦與最樂》教學設計
    今天,我們來學習梁啓超先生的《最苦與最樂》一文,此文既有儒家的進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讀來膾炙人口,掩卷令人回味無窮。(ppt顯示課題)將學生分成四個學習小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四個環節的學習。反饋指導:本文告訴了我們,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盡到責任,人生最大的快樂是盡到了責任。同時告訴人們,人應當勇於擔負責任,而不應該逃避責任。(二)用心品讀,篩選觀點:出示任務: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許多有關最苦與最樂的觀點,你最信服的是哪一點?
  • 《悟學.第74篇》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
    述而第七.新解讀(八)悟學.十八子 20200224 亥-子716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譯文】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
  • 離別苦 重逢亦苦
    閱盡天涯離別苦,有幾個人能像陸龜蒙「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這般灑脫。又有幾個人能像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那樣豪邁豁達。閱盡天涯離別苦,待到重逢亦是苦。說了這麼多離別之苦,那讓人日夜期盼的重逢。又真的都是喜悅嗎?
  • 人生一路,多一份淡然,得一份心寬
    有人說,人生定要酸甜苦辣鹹,樣樣沾一點,過得轟轟烈烈才值得,也有人說,人生平平淡淡才是真,少一些波折,多一份祥和,這樣才會幸福。人生百態,各有各的活法,但很多時候,隨著歲月沉澱下來以後我們會發現,取一份淡然,方得一份心寬。
  • 佛說人生有八苦,苦到底是怎麼來的,一定要清楚
    佛說人生有八苦,苦到底是怎麼來的,一定要清楚。佛說人生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一、生苦:每個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記了。以人類來說,生時的眾緣逼迫,就是苦。我們住胎時,子宮是最小的牢獄、胎兒手腳沒法伸直、縮成一團,好像坐監牢,痛苦極了。所以嬰兒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如宣化上人降生人間時,連哭三天三夜而止,蓋覺娑婆世界之苦不堪忍受的原因。二、老苦:我們的身心衰損,朽壞,生出種種的苦受,身體老化,慢慢的不聽話不中用。皺紋滿面,彎腰駝背,老態龍鍾,做不了事情。
  • 痛苦和快樂就像我們的手心和手背。盲目追求快樂痛苦亦隨之而來
    近些年來,身有感受:人都追逐快樂。但是如何才能快樂呢?我個人認為快樂和痛苦就像手的手心和手背,本是一體。手心(樂)越大,手背(苦)也越大。手被(苦)越大,手心(樂)也越大。比如身體,我們越貪圖懶惰,安逸所帶來的快樂,今後就越要承擔相應的病痛,酸痛,及經常力有不及所帶來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