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秦善明發揚民俗文化 用軟陶創造藝術人生

2020-12-16 齊魯網

  聊城齊魯網7月24日訊(實習記者 高媛媛)捏泥人是中國傳統的民間技藝。藝人們將泥揉捏成形態各異的泥人,或者是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模型,以人物造型逼真、場景生動有趣深得大家的喜愛。

  隨著時代的發展,軟陶作為新型的製作材料傳入中國以後,以其具有高度延展性和可塑性迅速風靡開來。在聊城,有一位名叫秦善明的泥塑愛好者,他將新型的軟陶材料與傳統的泥塑製作工藝相結合,創作出古樸典雅並帶有濃鬱的鄉土氣息的作品,開闢出了一條獨特的藝術之路。

  偶然與軟陶結緣 創作靈感得以激發

  秦善明從小就喜歡畫畫,對美術領域始終有著一種難以言說的熱情。由於具備了一定的美術功底,秦善明在大學時期選了廣告設計專業,並於2000年畢業後進入了一家超市做起了策劃工作。

  2008年,秦善明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軟陶,隨之便開始搜集與軟陶相關的資料,並對其非常感興趣。從那以後,他開始在閒暇之餘嘗試著自學做一些簡單的軟陶人偶模型,就這樣,軟陶漸漸的進入到秦善明的生活中。

  2010年,秦善明創辦了自己的廣告公司,他原本以為這就是自己要追尋的事業。但是軟陶的出現似乎激發出了他身上沉積下來的所有對美術的靈感與熱情。在經營公司的同時,他越來越頻繁的把精力投入到軟陶製作當中,還經常自己設計一些人物模樣,然後用軟陶製作出來。

  軟陶的製作工序比較繁瑣,創作一個軟陶人偶分為構思、草圖、搜集材料、創作、修整、烤制六個部分。有時候一個人偶製作起來就要花費一整天的時間,但是秦善明都樂在其中,特別是一些以民俗人物為主題的模型,秦善明對之甚是喜愛,在他的心裡,這是對他珍貴的童年記憶的一種保留。看著自己手中做出的一個個小人偶,秦善明有著前所未有的開心與滿足。

  人生夢想終尋得 藝術之路越走越寬廣

  2013年,經營公司與軟陶創作兼顧的秦善明,終於做出了選擇,他關掉了公司,開始全身心的研究軟陶。對於秦善明來說,他發現這才是他心中一直找尋的人生夢想。

  在聊城,專注於軟陶工藝製作的,當時只有秦善明一個人。為了更好的學習和突破自己,秦善明通過網絡平臺更加細緻化的研究這門工藝。其實,相比現代風格的人物製作,秦善明還是更鍾情於民俗人物,尤其是老年人物形象。他認為越是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民俗景象,越像塵封的老酒一般,越品越有滋味。

  他有時根據自己的童年經歷,腦海中創造出了一些人物形象,就開始構思然後捏制出來,比如賣冰糖葫蘆的老爺爺、縫補衣服的老奶奶、打鐵器的老年人等等。有時他還專門去搜集一些民間風味的場景圖片,比如過年時節的包餃子、放鞭炮,這些中國傳統的民間習俗,都被秦善明用雙手通過軟陶再現出來,勾起了許多人的回憶。

  如今,秦善明的作品已經得到了多方認可。他創作的一組非物質文化遺產人物微縮場景,在聊城古城區的展覽館裡一直擺放著。每年的五一和十一,秦善明都會被邀請到山陝會館裡面進行軟陶的現場製作。他的作品正在逐漸被大家知曉,同時也吸引了很多人慕名而來想要學習這門技藝,秦善明都非常熱情的接待他們,並細緻耐心的將軟陶製作的技巧傳授給他們。在秦善明的心中,他認為堅持做傳統工藝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是值得傳承下去的。

  堅守信念 願將民俗文化發揚光大

  現在,秦善明已經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他每天都沉浸在軟陶的世界裡,一個一個小人偶從他的指尖上脫穎而出,那就是他夢想與信仰的寄託。對於秦善明來說,堅持做軟陶工藝並不僅僅是因為興趣愛好。秦善明真正的願望,就是想要繼續發覺中國傳統的民俗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些正在逐漸消失的傳統工藝。

  對於未來,秦善明充滿了信心。他將帶著這份堅守與執著,用自己的指尖,用這些小人物,成就自己的大大的夢想。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

)、撥打新聞熱線0531-81695000,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

)提供新聞線索。

相關焦點

  • 寶安區羅租小學 軟陶創作自帶魔力 藝術生活灑滿校園
    將花卉與陶瓷、金屬、玻璃、木材、石頭、繩索等材質相結合,學生們製作的創意花卉、裝飾品和生活用品充滿奇思妙想,令人讚不絕口……在寶安區石巖街道羅租小學,製作軟陶花卉已經成為校園文化特色。在開展軟陶藝術教學實踐後,眾多學生積極參與,創作出許多優秀軟陶作品並參加各種美術比賽及展示。
  • 聊城深圳路實驗幼兒園 民俗文化滋養童心
    近日,高新區深圳路實驗幼兒園幼兒在學校民俗坊中通過多種民俗體驗活動了解民俗文化、熟悉民間藝術,感受中國傳統技術的博大精深。  區域活動開展之前,老師們針對上次活動開展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以及下次的活動方案進行研討,在思維碰撞中綻放出智慧火花。
  • 軟陶在手工行業的特色表現
    就軟陶而言,一切輔助材料只是展現自我創作工具,你的思想雙手是創造的主體。然而,長期以來民俗傳統文化的慣性思維束縛住了許多進入或者轉行的軟陶玩家的思維。他們理所當然地覺得應該用材料做某種世間存在的東西,他眼睛能看到的物品,而幾乎不去思考有沒有其他的可能。
  • 拜訪生態軟陶藝術教育法創始人趙春香
    匠者互訪之:拜訪生態軟陶藝術教育法創始人趙春香十一假期的第五天下午,站在南鑼鼓巷裡自然就置身於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 長春軟陶藝人「點泥成金」 作品受外國友人青睞
    呂惠敏展示她設計的軟陶作品 孫博妍 攝(愛國情 奮鬥者)長春軟陶藝人「點泥成金」 作品受外國友人青睞中新網長春9月18日電 (孫博妍)從帶有滿族文化元素的項鍊、手鍊到十二生肖系列動物擺件,長春手藝人呂惠敏用一雙巧手設計製作了有著自己風格的軟陶作品。
  • 優秀STEAM教育案例:「軟陶藝術」拓展課程
    「軟陶藝術」作為STEAM領域中「ART(藝術)」的一員,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基於STEAM學習理念開展「軟陶藝術」教學非常有意義。 【案例描述與評析】 (一)觸類旁通,綜合整編教材內容 構建「STEAM軟陶藝術」拓展性課程首先要在原有「軟陶藝術」課程的基礎上,增設一些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與創造的學習素材,拓展學習空間。
  • 聊城大學生製作花糕迎春節 體驗傳統民俗文化
    中國山東網聊城1月23日訊 (記者 張軍 通訊員 燕翔) 1月21日,為迎接臘八節和即將到來的春節,聊城大學4名大學生志願者來到東昌府區馬官屯村,在當地「花糕」製作者的指導下一起學習花糕的製作過程,了解花糕民俗文化。
  • 原創-數學老師王秀雯跨界引領軟陶手工藝術新活力
    瞬間吸引了在校老師學生以及校領導和市教育局領導的關注,一時間成為了雲南美術手工軟陶藝術課堂的帶頭人,又經過層層選拔入選雲南教育科學研究院美術特色工作室。,承載了這段不平凡的歷程,手工立體抗疫作品也成了校園文化的一部分,獲得了學生和家長以及社會很高的評價。
  • 中國山東網小記者與外國留學生一同體驗非遺 探索軟陶的秘密
    中國山東網淄博10月28日訊 (記者 徐建彬 徐子喻)10月28日上午,中國山東網50多名小記者來到恆大正承售樓處,與外國留學生李落磊和莉莉婭一起,近距離體驗淄博市周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軟陶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王枝的軟陶藝術
  • 城陽市民自學軟陶藝術練就一雙巧手
    董博言捏的自己和妻子的軟陶形象。   手持五顏六色的軟陶泥,幾個小時就能捏出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這是西元莊社區居民董博言自學的「軟陶」手藝。今年31歲的他早在十幾年前就嘗試捏「面人」,後來慢慢自學並痴迷上「軟陶」藝術。董博言說,他現在可以給任何物體做「軟陶」造型,他希望周圍有更多人分享陶塑帶來的快樂。
  • 成都龍泉驛洛帶小學:了解、認同、傳承、發揚客家文化
    中國網9月22日訊(宋得恩)什麼是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包括語言、戲劇、音樂、舞蹈、工藝、民俗、建築、飲食等方面。客家文化進校園怎麼做?位於洛帶古鎮的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小學校交出了答卷。
  • 成都「功夫茶神」社區傳藝 傳承和發揚民俗文化
    自1999年自學花式茶藝表演起,18年來曾小龍憑藉其精湛的技術和對傳統文化深刻的理解,成為四川民俗文化的旗幟性人物。不僅頻繁亮相全國各大衛視綜藝節目,更於2013年3月隨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俄羅斯,在克裡姆林宮一展絕技,向全世界展示四川民俗文化。  2016年,曾小龍的茶藝工作室在青羊區蘇坡街道清源社區成立。
  • 美術老師開啟軟陶藝術文創之路
    從師範專業畢業後,楊芬如願地成為了一名老師,有一天,她看到一位同事正在做軟陶,幾件有趣的作品立即喚起了她小時候的泥塑夢。楊芬說:「軟陶泥又叫彩陶,也稱為燒烤粘土,看似橡皮泥,實質是一種可塑性非常強的人工合成陶土,是比較專業的雕塑材料。我第一次真正接觸軟陶應該是在2009年,最初是被它鮮豔的顏色所吸引,發現可以捏制各種小泥人,特別好玩。
  • 原創-軟陶手工藝術裡的「道德經」
    龍行天下-大地軟陶液體軟陶壁畫讀道德經而來的感悟一樣通用在我們的軟陶藝術裡。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就像軟陶藝術最高級的設計也會有不同的發聲,有不同的見解,或多或少會有一絲缺憾,但是軟陶設計師從最初的構思到定稿製作打樣的過程,給予了同行業設計師新的思路,給予了市場最新的活力。
  • 應城舉辦周彩清軟陶藝術回鄉展 獻禮祖國70華誕
    圖為周彩清軟陶藝術作品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5月22日,由應城市文化和旅遊局、市文聯主辦,市文化館承辦,市書畫協會協辦的周彩清軟陶藝術回鄉展在該市文化藝術中心展出。  此次活動共展出周彩清軟陶泥塑六個人物系列作品共計800餘件,並特邀該市書畫名家100餘幅作品參與聯展。  展出現場,周彩清根據畫家唐明創作的國畫長卷——《五百羅漢》製作成惟妙惟肖的古代羅漢形象和落筆如煙的書法、清新脫俗的水墨畫、色彩豐富的油畫,吸引著絡繹不絕的參觀者。
  • 軟陶藝術工作室:創意誠可貴傳統價更高
    金粉世家、鐵皮猴子、倒翅、本土意識、肚臍眼、無相、觸礁……各種創意店名與小店一起,匯聚成了獨屬於南鑼鼓巷的創意文化。   說到創意,不得不提一家叫「創意無限」的店,這是一間軟陶藝術工作室,進門便會被其中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軟陶人物以所吸引。濃縮版的下棋、遛鳥兒、相聲、雙簧兒、拔牙、相面等等,盡顯老北京的生活場景。
  • 五彩軟陶捏出童心
    軟陶課程這幾年來在中國兒童興趣班的市場中還是佔有很大的優勢的,但是我園已經在美術類課程中開設了「創意美術」和「快樂星貓」,一門偏向繪畫,一門偏向手工,所以一直沒開設軟陶課,就是考慮家長對此課的熱情度不會太高,而且軟陶課程中會使用到烤箱,所以存在孩子上課的安全隱患問題。
  • 淄博女大學生創辦藝術工作室 小軟陶成就大夢想
    ,為她的藝術工作室在國慶節開業準備著。兩個多月前,在淄博市大學生創業孵化中心的幫助下,她的藝術工作室正式成立雖然有創業的艱辛,但是王枝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10月1日,一上午時間,小蝦米藝術工作室迎來了不少諮詢參觀的顧客。為了慶祝開業,進店的顧客獲贈軟陶香水瓶或項鍊一個。工作室內擺滿了各式各樣用軟陶做成的藝術品,有可愛的小動物,也有逼真的人物塑像,它們無一不體現出作者精湛的技藝與細膩的表現力,前來參觀的顧客讚嘆不已。
  • 鄉村振興形勢下如何保護和發展民俗文化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民俗包括一些宗教儀式和一些民間活動,是生活的一種過去式的存在,有一些民俗堪稱活化石,是藝術和文化的起源!民俗的演變裡可以窺見歷史的發展的軌跡和祖先的生活方式!
  • 賞民間民俗藝術 享傳統文化盛宴 2020年方巖廟會熱鬧開場
    方巖廟會起源於胡公祭祀活動,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近年來,方巖廟會持續提檔升級,已經成為薈萃民間表演藝術、交流民間民俗文化、展示民間手工技藝、融商貿旅遊為一體的民間傳統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