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調查)迷失的「瘋狂」英語:三四歲開始學習 無障礙交流者不超5%
國慶小長假,湖北省武漢市武昌水果湖附近的多家英語培訓學校仍人滿為患,不僅擠滿了正在參加培訓的孩子,教室外面還坐著等孩子下課的家長。上課的孩子最小的甚至只有三歲。
這樣的場景,幾乎是全國各地少兒英語教育的一道共同風景。教育部前發言人王旭明日前通過微博呼籲取消小學英語課,令英語教育再次成為大眾關注的話題。有受訪專家稱,在功利化的導向下,中國英語教育正陷入怪圈:很多大學生只會應付考試,學了十幾年,能實現無障礙交流的人不超過5%。
三四歲開始學英語 只為「不能輸在起跑線」
近年來,英語教育的低齡化趨勢加劇。記者了解到,山東省各地普遍在小學三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個別城市學校甚至一年級就開始上英語課;武漢市絕大部分小學從三年級才開設英語課,三、四年級每周二至三節課,五至六年級每周三節課;而更多的家長則在孩子學齡前,就選擇培訓機構開始英語學習。
記者尋訪武漢十幾家英語培訓機構,大部分都設有「少兒英語」課程。一家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說:「今年我們專門針對三四歲的孩子開設了早教班,目前已經有不少家長來諮詢報名。」
正為孩子報名「寶寶100詞彙」課程的劉女士說:「本不想讓孩子這麼小就學英語,可她幼兒園的同學都在學。」
在雲南亨德森外國語學校的網站上,學齡前兒童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學完本課程10級後,要求至少達到小學畢業英語水平,初步學會個1000單詞/詞組及其所構成的句子和對話體課文,對所學的內容必須會讀、能背」。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備戰小升初」是絕大多數家長讓孩子從小學英語的初衷。
「英語教育虛火背後,應試教育是重要推手。」南京江寧東山小學校長蔡小平說,在升學壓力下,英語教學片面追求考試成績,忽視了語言能力的培養,這令很多學生花了大量時間還根本沒學好這門課程,更重要的是敗壞了很多人學習外語的興趣。
高投入低質量 能考試不能用
在武漢多家英語培訓機構,如今,「外教親自授課」成為招攬生源的金字招牌,其課程費用比普通老師課程高出兩三倍,但仍有不少望子成龍的家長趨之若鶩。
武漢某高校外語教師姚女士的女兒蘭蘭(化名)今年7歲,兩年前姚女士將她送到了少兒英語培訓機構,兩年的培訓課程共花費兩萬餘元。
上海六一小學學生家長席燕說:「我們一直讓孩子參加英語補習班,一學期花費大約5000元。光靠學校課本上教的英語,孩子在『小升初』時絕對無法通過一些好初中的入學考試。」
昆明亨德森外國語學校目前針對學前及小學教育的英語課程有多種,包括一對一和精品小班課程等。培訓教師杜老師告訴記者,目前一對一課程每周一次,每次兩節課,不打折的情況下120元每節課,一年下來一萬多元。
當前,學校、家庭、社會對英語的重視程度以及花費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已經遠遠超過英語的實際效用。齊魯師範學院教育系主任周衛勇認為,耗時多、效率低、沒地方用,是我國英語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上海外國語大學的相關研究表明,在所有學英語或其他外語的人中,真正能學會一門外語並能用外語流利表達、無障礙「跨文化交流」的,最多也不會超過5%。「大多數人學英語十幾年,最後的結果可能都只掌握些『三腳貓』功夫。」上海外國語大學副研究員繆迅說。
讓英語學習回歸「工具」的定位
多數家長認同,國際化的大潮中,英語教育應該強化,但應該走更加合理的道路。「我雖然受過高等教育,但是在工作中遇到需要使用英語時卻發現,不是聽不懂就是說不出來。」上海陽浦小學四年級學生家長楊慶說,「學校教的英語注重語法和讀寫,缺少對聽力和口語的訓練。」
楊慶等家長認為,無論孩子以後做什麼,英語都是必不可少的技能,而小學階段是孩子學語言的最佳時機,不可荒廢。「我們不要求孩子在英語考試裡取得多好的成績,而是希望他能夠聽得懂別人的想法並且充分表達自己,更有自信和興趣使用這門語言。」
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副教授殷飛認為,消除英語教育虛火,首先要讓英語回歸工具的原本定位,改變當前對英語的畸形重視,從制度上剝離一些不合理的附加功能。其次,對英語教育體制進行改革,弱化英語的應試教育功能,強化其語言教育功能。
繆迅等專家認為,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多一點實事求是的精神。「比如小學生什麼時候開始學英語,英語學到啥水平、啥能力,都需要重新做出梳理和考量。」繆迅說,「除了外國語小學,其他小學的英語課沒有理由要當『老大』。」
繆迅還建議,小學生學英語無須「一刀切」,沒必要標準劃一、齊頭並進。在小學低年級階段,不妨降低學英語的要求,降低英語課在課程體系中的權重,甚至可以嘗試把英語課作為一門選修課來設置,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認識基礎字母、音標和單詞即可。而到了小學中高年級階段,再將英語課作為一門主課來施教,教學要求與教學目標有所提高。(參與採寫記者凌軍輝、廖君、俞菀、戎蓉、陳灝、白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