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英語教育陷怪圈:學了十幾年 無障礙交流者不超5%

2020-12-12 中國日報網

(新華調查)迷失的「瘋狂」英語:三四歲開始學習 無障礙交流者不超5%

國慶小長假,湖北省武漢市武昌水果湖附近的多家英語培訓學校仍人滿為患,不僅擠滿了正在參加培訓的孩子,教室外面還坐著等孩子下課的家長。上課的孩子最小的甚至只有三歲。

這樣的場景,幾乎是全國各地少兒英語教育的一道共同風景。教育部前發言人王旭明日前通過微博呼籲取消小學英語課,令英語教育再次成為大眾關注的話題。有受訪專家稱,在功利化的導向下,中國英語教育正陷入怪圈:很多大學生只會應付考試,學了十幾年,能實現無障礙交流的人不超過5%。

三四歲開始學英語 只為「不能輸在起跑線」

近年來,英語教育的低齡化趨勢加劇。記者了解到,山東省各地普遍在小學三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個別城市學校甚至一年級就開始上英語課;武漢市絕大部分小學從三年級才開設英語課,三、四年級每周二至三節課,五至六年級每周三節課;而更多的家長則在孩子學齡前,就選擇培訓機構開始英語學習。

記者尋訪武漢十幾家英語培訓機構,大部分都設有「少兒英語」課程。一家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說:「今年我們專門針對三四歲的孩子開設了早教班,目前已經有不少家長來諮詢報名。」

正為孩子報名「寶寶100詞彙」課程的劉女士說:「本不想讓孩子這麼小就學英語,可她幼兒園的同學都在學。」

在雲南亨德森外國語學校的網站上,學齡前兒童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學完本課程10級後,要求至少達到小學畢業英語水平,初步學會個1000單詞/詞組及其所構成的句子和對話體課文,對所學的內容必須會讀、能背」。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備戰小升初」是絕大多數家長讓孩子從小學英語的初衷。

「英語教育虛火背後,應試教育是重要推手。」南京江寧東山小學校長蔡小平說,在升學壓力下,英語教學片面追求考試成績,忽視了語言能力的培養,這令很多學生花了大量時間還根本沒學好這門課程,更重要的是敗壞了很多人學習外語的興趣。

高投入低質量 能考試不能用

在武漢多家英語培訓機構,如今,「外教親自授課」成為招攬生源的金字招牌,其課程費用比普通老師課程高出兩三倍,但仍有不少望子成龍的家長趨之若鶩。

武漢某高校外語教師姚女士的女兒蘭蘭(化名)今年7歲,兩年前姚女士將她送到了少兒英語培訓機構,兩年的培訓課程共花費兩萬餘元。

上海六一小學學生家長席燕說:「我們一直讓孩子參加英語補習班,一學期花費大約5000元。光靠學校課本上教的英語,孩子在『小升初』時絕對無法通過一些好初中的入學考試。」

昆明亨德森外國語學校目前針對學前及小學教育的英語課程有多種,包括一對一和精品小班課程等。培訓教師杜老師告訴記者,目前一對一課程每周一次,每次兩節課,不打折的情況下120元每節課,一年下來一萬多元。

當前,學校、家庭、社會對英語的重視程度以及花費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已經遠遠超過英語的實際效用。齊魯師範學院教育系主任周衛勇認為,耗時多、效率低、沒地方用,是我國英語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上海外國語大學的相關研究表明,在所有學英語或其他外語的人中,真正能學會一門外語並能用外語流利表達、無障礙「跨文化交流」的,最多也不會超過5%。「大多數人學英語十幾年,最後的結果可能都只掌握些『三腳貓』功夫。」上海外國語大學副研究員繆迅說。

讓英語學習回歸「工具」的定位

多數家長認同,國際化的大潮中,英語教育應該強化,但應該走更加合理的道路。「我雖然受過高等教育,但是在工作中遇到需要使用英語時卻發現,不是聽不懂就是說不出來。」上海陽浦小學四年級學生家長楊慶說,「學校教的英語注重語法和讀寫,缺少對聽力和口語的訓練。」

楊慶等家長認為,無論孩子以後做什麼,英語都是必不可少的技能,而小學階段是孩子學語言的最佳時機,不可荒廢。「我們不要求孩子在英語考試裡取得多好的成績,而是希望他能夠聽得懂別人的想法並且充分表達自己,更有自信和興趣使用這門語言。」

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副教授殷飛認為,消除英語教育虛火,首先要讓英語回歸工具的原本定位,改變當前對英語的畸形重視,從制度上剝離一些不合理的附加功能。其次,對英語教育體制進行改革,弱化英語的應試教育功能,強化其語言教育功能。

繆迅等專家認為,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多一點實事求是的精神。「比如小學生什麼時候開始學英語,英語學到啥水平、啥能力,都需要重新做出梳理和考量。」繆迅說,「除了外國語小學,其他小學的英語課沒有理由要當『老大』。」

繆迅還建議,小學生學英語無須「一刀切」,沒必要標準劃一、齊頭並進。在小學低年級階段,不妨降低學英語的要求,降低英語課在課程體系中的權重,甚至可以嘗試把英語課作為一門選修課來設置,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認識基礎字母、音標和單詞即可。而到了小學中高年級階段,再將英語課作為一門主課來施教,教學要求與教學目標有所提高。(參與採寫記者凌軍輝、廖君、俞菀、戎蓉、陳灝、白靖利)

相關焦點

  • 中國英語教育陷怪圈:學了十幾年 無障礙交流者不超5%【2】
    原標題:中國英語教育陷怪圈:學了十幾年 無障礙交流者不超5%  昆明亨德森外國語學校目前針對學前及小學教育的英語課程有多種,包括一對一和精品小班課程等。培訓教師杜老師告訴記者,目前一對一課程每周一次,每次兩節課,不打折的情況下120元每節課,一年下來一萬多元。
  • 英語教育怪圈:三四歲開始學 無障礙交流者不超5%
    原標題:迷失的「瘋狂」英語:三四歲開始學習 無障礙交流者不超5%  國慶小長假,湖北省武漢市武昌水果湖附近的多家英語培訓學校仍人滿為患,不僅擠滿了正在參加培訓的孩子,教室外面還坐著等孩子下課的家長。上課的孩子最小的甚至只有三歲。
  • 中國大學生學英語十幾年 無障礙交流者不超5%
    (新華調查)迷失的「瘋狂」英語:三四歲開始學習 無障礙交流者不超5%  新華網北京10月5日電 國慶小長假,湖北省武漢市武昌水果湖附近的多家英語培訓學校仍人滿為患,不僅擠滿了正在參加培訓的孩子,教室外面還坐著等孩子下課的家長。
  • 探究如何走出中國英語教育畸形化怪圈
    教育時評  劉芮君  中國英語教育陷怪圈:學了十幾年,無障礙交流者不超5%。教育部前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日前發微博,呼籲「取消小學英語課,取締社會少兒英語班,解放孩子,救救漢語」,引發熱議。
  • 我國大學生學英語十幾年 無障礙交流者不超過5%
    國慶小長假,湖北省武漢市武昌水果湖附近的多家英語培訓學校仍人滿為患,不僅擠滿了正在參加培訓的孩子,教室外面還坐著等孩子下課的家長。上課的孩子最小的甚至只有三歲。這樣的場景,幾乎是全國各地少兒英語教育的一道共同風景。教育部前發言人王旭明日前通過微博呼籲取消小學英語課,令英語教育再次成為大眾關注的話題。
  • 中國4億人學英語 能無障礙交流的不足5%
    功利性學習 託福滿分出國後仍需重新來過   劉威目前在一家英語培訓機構負責產品研發,曾經從事英語教學近15年,在他眼中,普及多年英語教育,但是能無障礙交流者不超過5%。「從我個人來說,高考150分的題目,我也考了130多分,而且大二的時候就把四級過了,按理說成績也是挺不錯的。
  • 迷失的瘋狂英語:起步早 無障礙交流者卻不超5%
    教育部前發言人王旭明日前通過微博呼籲取消小學英語課,令英語教育再次成為大眾關注的話題。專家稱,中國英語教育正陷入怪圈:很多大學生只會應付考試,學了十幾年,能實現無障礙交流的人不超過5%。  三四歲開始學英語 只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近年來,英語教育的低齡化趨勢加劇。
  • 中國4億人學英語 無障礙交流不足5%
    2010年現新變化 提分應試開始轉向應用  在從事英語培訓教育的十年裡,張媛媛覺得中國人學英語最明顯的變化是,從完全應試教育有了向素質教育的轉向。「開始培訓班成立的初衷都是為了提高孩子的考試分數,完全是為應試教育所準備的。
  • 美籍華人中國英語考試不及格 教育的實用之惑
    國慶長假,湖北武漢市多家英語培訓學校仍人滿為患,上課的孩子最小的只有3歲—據《長江日報》報導,這樣的場景幾乎是各地少兒英語教育的一道共同風景。有專家稱,在功利化的導向下,中國英語教育正陷入怪圈:很多學生只會應付考試,學了十幾年,能實現無障礙交流的人不超過5%。  記得上高中時,班裡有一個在美國長大的華人學生,英語考試居然不及格,他無奈地說:「那些選擇題的選項,我看著都對啊!」這或許正是時下我們英語教學的悲哀。
  • 張樹華:"英語熱"耗費大量教育資源 教學陷怪圈
    中學階段,英語始終是語文、數學之外的三門主課之一。英語在大學被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過不了四級就休想拿到學位。四級考過了,學生要接著準備考六級,準備研究生英語考試。頻繁的英語考試消耗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同時也使大學的專業課遭到沉重打擊。對很多大學生而言,專業課只要考及格就行;畢業論文也只是走走過場罷了。結果是,中國的大學教學質量每況愈下,已經接近世界高等教育的最低水平。
  • 如何做到無障礙英語溝通?
    英語學習陷入了怪圈,學習者只會應付英語考試,學了十幾年,能實現無障礙英語交流的人不超過5%!
  • 海南日報數字報-讓英語學習走出應試怪圈
    記者調查  英語高分低能現象普遍  中國人學習英語的歷史並不長,但普及速度相當之快。從初中開設英語課程,到小學階段全面鋪開,再到如今,幼兒園開始雙語教學,年輕的父母甚至已迫不及待地給一些剛開始學說話的孩子報了英語學習班。  「雖說學了十多年英語,但真不知道究竟意義何在?」
  • 統計稱中國4億人學英語 熟練度亞洲倒數第二
    功利性學習 託福滿分出國後仍需重新來過  劉威目前在一家英語培訓機構負責產品研發,曾經從事英語教學近15年,在他眼中,普及多年英語教育,但是能無障礙交流者不超過5%。「從我個人來說,高考150分的題目,我也考了130多分,而且大二的時候就把四級過了,按理說成績也是挺不錯的。
  • 中國英語教育30年:陷入自我折磨自娛自樂怪圈
    」英語的做法,正令這個國家30多年前興起的「英語熱」陷入一種「自我折磨、自娛自樂」的怪圈。  目前,英語是中國大學入學考試的考核科目,也是大學必修課。同時,英語也是研究生招錄考試的必考科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院長張樹華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分散了很多大學生學習專業課的精力,而且令很多專業成績優異而英語欠佳的學生失去讀研究生的機會。
  • 學了十幾年英語,為什麼還掌握不了
    來繼續談談學習英語的困惑。我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學英語,就算學到大學畢業,也至少有十幾年。可是,大多數的中國學生,在十幾年以後,還是不能掌握英語,起碼不能熟練地聽說讀寫。難道英語比漢語還難學?這是不可能的!漢語是世界上最複雜,最豐富,也是最難學的語言。你學漢語並沒有感到難學,但如果對一個外國人學漢語來講,那可真是一個大的挑戰。有人就把這個問題歸結到沒有英語環境。還有的人舉例說,中國人學英語就像站在岸上學遊泳一樣,光學不練,再怎麼學也是學不好的。
  • 學了十幾年英語,水平趕不上國外5歲小孩?
    我們這一代初中才開始學英語,高考和四、六級不還是一樣拿高分?我們家沒有讓孩子出國讀書的計劃,英語跟著學校學就行了,不需要提前學那麼多,也不需要學得多好!對於這些「佛系」的教育觀念,我時常會感嘆,新時代的育兒環境已今非昔比:教學資源豐富,教育意識超前,網絡發達便捷,信息高速流通。
  • 翻譯短缺 英語在中國是虛熱
    翻譯短缺 英語在中國是虛熱 不過,目前學術領域翻譯力量的薄弱問題,是造成中國學術作品難出國門的最大障礙之一。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會長張海鵬看來,要弘揚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等學科的學術成就,一定要想辦法使中國學術著作變成英文本。  這是一個「殘酷」的問題,在經濟、文化甚至政治全球化的今天,翻譯人才竟然還是中國「走出去」的瓶頸。
  • 北京將下調高考英語分值,小學三年級前不開英語課
    繼蘇、滬、魯等省市醞釀改革英語高考後,北京21日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明確下調中高考英語科目分值,再一次將英語考試改革推上風口浪尖。英語考試究竟該如何改?  根據方案,北京高考英語科目分值將下調,並逐步向一年兩次社會化考試過渡。2016年起,英語由150分減為100分,聽力分值比重由20%增加到30%。
  • 為什麼學了十幾年英語,還是不會說?
    很多中國人遇到過這樣的窘境,雖然從小學到大學都一直學習英語,學了十幾年,但遇到需要開口的時候還是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會。這就是中國式的啞巴英語。單詞背了幾千,語法也會,可是為什麼說不出來呢?學了十幾年,還沒有國外三歲小孩說得流利。
  • 為什麼英語學了十幾年還是不會說
    聽不懂說不出來的英語是假的;只會幾句對話的英語是文盲;學了十幾年又忘光了的英語是無效;死記硬背學英語很愚蠢。圖片來源於網絡我們從小學開始學英語,一直學到大學本科畢業學了十幾年。但是我們還是不會說英語。有些人說我們是沒有英語的學習環境。環境很重要,但不是唯一核心的問題。那問題出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