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水市幼兒園:開闢小菜園 良好習慣從學齡前開始

2020-07-29 此時怒江
瀘水市幼兒園:開闢小菜園 良好習慣從學齡前開始

為真正體現「讓生活走進自然,讓教育走進生活」的教育特色,近年來,瀘水市幼兒園積極倡導「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改革新理念,利用教學樓上的空間,開發出一片特殊的「小菜園」,讓孩子們在種植和管理中體驗勞動和收穫的快樂。

瀘水市幼兒園:開闢小菜園 良好習慣從學齡前開始

瀘水市幼兒園:開闢小菜園 良好習慣從學齡前開始

瀘水市幼兒園:開闢小菜園 良好習慣從學齡前開始


在瀘水市幼兒園教學樓的房頂上有這樣一片特殊的小菜園,走進菜園,四處瓜果飄香,綠意盎然,有綠油油的小青菜、紅彤彤的小西紅柿、又圓又大的西瓜。雖然是菜園,但是這片菜園成了孩子們科學領域的體驗區。幼兒園將菜園分成小塊分給24個幼兒班級進行專屬管理,各班孩子在老師的指導下,動手播種、澆水、管理好自己的小菜園,在勞動中激發孩子們的動手能力,讓孩子們在觀察植物生長過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貴。

瀘水市幼兒園:開闢小菜園 良好習慣從學齡前開始


瀘水市幼兒園教師 何雨佳:孩子們從自己播種、澆水灌溉、觀察植物的生長,直到收穫,分享收穫的果實,這個過程增強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讓孩子們認識到了一系列作物生長的全過程。

瀘水市幼兒園:開闢小菜園 良好習慣從學齡前開始

瀘水市幼兒園:開闢小菜園 良好習慣從學齡前開始

瀘水市幼兒園:開闢小菜園 良好習慣從學齡前開始


到了收穫季節,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採摘各種蔬菜和瓜果,老師們引導孩子們自己動手將收穫的水果、蔬菜做成食品,讓孩子們品嘗自己的「戰利品」。孩子們在體驗中獲得成就感,有的還改掉了挑食等一些小毛病,從小樹立了良好品質。


瀘水市幼兒園:開闢小菜園 良好習慣從學齡前開始


何雨佳:有的孩子吃飯的時候會把飯粒掉在桌子上或者地上,通過親身體驗勞作、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知道了糧食來得不容易,培養孩子們在生活中形成愛勞動、節約糧食的良好品質。

瀘水市幼兒園:開闢小菜園 良好習慣從學齡前開始


為了讓孩子們更直接的認識和了解一些植物知識,老師們還常常「現身說法」。


瀘水市幼兒園:開闢小菜園 良好習慣從學齡前開始


老師:小朋友們先用小眼睛看一看這個芒果是什麼顏色的?

學生:綠色。

老師:好,那你們吃過的芒果是什麼顏色的?

學生:黃色。

老師:你覺得它熟了沒有啊?

學生:沒有。


瀘水市幼兒園:開闢小菜園 良好習慣從學齡前開始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瀘水市幼兒園副園長左金良說,市幼兒園始終遵循「教育源於生活」,日常的幼兒教育貫穿在生活的各個環節當中,讓孩子們在遊戲和生活中學習,養成良好習慣,為他們一生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瀘水市幼兒園:開闢小菜園 良好習慣從學齡前開始

瀘水市幼兒園:開闢小菜園 良好習慣從學齡前開始


據左金良介紹,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主要分為語言、健康、社會、科學和藝術五大領域,但是每個環節都是相互融合的,每天有一節集中教育活動,其餘的都充分體現幼兒園的教育特點,讓孩子們以遊戲為主,在學中玩,玩中學,在動中發展他們各方面的能力,所有的教育都是為幼兒良好的一生發展奠定基礎。


來源:瀘水時訊

原標題:瀘水市幼兒園:開闢小菜園 良好習慣從學齡前開始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吳佳嫻

審核:祝小涵

相關焦點

  • 迎江區墨子巷幼兒園水岸花都分部「小菜園」上線啦
    「這是小兔子愛吃的青菜嗎?它們喝飽了水就會長高嗎?」這是迎江區墨子巷幼兒園水岸花都分部小二班的小朋友們正在為新開闢的小菜園澆水時的一幕。為了深入貫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關於豐富幼兒直接經驗,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的精神,同時培養孩子的勞動興趣,體驗植物生長的過程,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和探索能力,該園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在園內空地開闢了一塊塊小菜地並種植了應季蔬菜供幼兒觀察探究。
  • 最美鄉村裡竟藏著一所森林幼兒園,在這裡長大太幸福啦!
    事實上,森林幼兒園並非意味著幼兒園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在戶外場地進行,而是將環境與課程相融合,合理利用森林裡的自然資源來促進學習的有效學習方式。「有些小菜園長勢良好,前兩天已經有小朋友把收穫的菜帶回家涮火鍋了!有些小菜園收成欠佳,我們認為挫折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小朋友思考為什麼菜長不出來比老師直接教更有價值。我們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在大自中培養孩子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活躍的思維。」幼兒園園長這麼告訴小淘姐。
  • 瀘水市:幸福新家園,小康有奔頭
    地處上江鎮的和諧社區是瀘水市最大的一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居住著來自5個鄉(鎮)30個村的搬遷群眾,共2556戶1萬多人,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的98%。「搬遷只是第一步,做好搬遷後續幫扶,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才是核心。」
  • 中山路中心幼兒園:「椅背小書袋」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金山網訊 10月份以來,不少家長發現,鎮江市中山路中心幼兒園小班幼兒的椅背上多了一個「伴讀神器」——「椅背小書袋」。書袋裡裝著各種適合兒童閱讀的繪本。任何自由活動期間都可以拿取閱讀。據中山路中心幼兒園教師蔣卉介紹,設置「椅背小書袋」就是為了讓閱讀成為中幼孩子一日生活中和吃飯、喝水一樣自然的事,讓繪本成為陪伴孩子學習、成長的親密夥伴。培養孩子們都能成為熱愛閱讀,熱愛生活的人。蔣卉說,早期閱讀越來越被教育界和家長們關注,教育專家也提出「所有學習的基礎都是從閱讀開始的。」可見早期閱讀的重要性。
  • 迎江區墨子巷幼兒園沿江分部:優化資源開闢勞動小天地
    8月21日上午,迎江區墨子巷幼兒園沿江分部全體教師在該部執行園長羅敏的帶領下,對幼兒園前後操場進行整理,優化了幼兒勞動實踐基地。記者看到,大家分組合作,劃分責任區,首先對幼兒園前後操場的雜草進行再次清除,對戶外場地進行清掃。
  • 學齡前教育:用陪伴先給出答案
    20世紀30年代開始為中國幼稚園發展時期,標誌性事件是《幼稚園課程標準》《幼稚園規程》頒布。1952年在蘇聯專家指導下擬定了《幼兒園暫行規程(草案)》,這是新中國頒布最早的幼兒教育法規文件,標誌著我國幼兒園制度的形成。幼兒園的任務為解除家庭在培養兒童時所受時間、空間、環境的制約,讓幼兒身體、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發展。
  • 從6所增加到96所,孩子們在家門口也能上幼兒園,瀘水市實現「一村一幼」全覆蓋
    2015年以來,怒江瀘水市圍繞&34;工作思路,全力推進學前教育健康發展,率先在全省實現&34;全覆蓋。瀘水市實行集中辦學後,原自把村小學便閒置下來,2017年經過修繕,成為稱杆鄉自把村幼兒園。上了一段時間的幼兒園,孩子們的變化讓家長們很欣慰。
  • 臨淄區齊都鎮西古幼兒園:開展「走進趣味小菜園」活動
    為貫徹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挖掘貼近幼兒生活經驗的教育素材,近日,臨淄區齊都鎮西古幼兒園舉辦了「走進趣味小菜園」的活動,讓幼兒在觀察和實際操作中得到全面發展。 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小菜園
  • 幼兒園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中,採用體驗法、實踐法、操作法,引導他們量一量、折一折、擺一擺、畫一畫、拼一拼、插一插,養成愛探索、勤實踐的習慣;三是拋磚引玉,激發創造。教師拋出問題是幼兒主動學習的表現,是幼兒創新的開始,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時時創設「愛」的氛圍,引導鼓勵幼兒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積極提問、交流合作,使幼兒產生積極學習態度。
  • 從培養良好習慣開始
    一個人良好的習慣是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一個習慣養成一種品格,一種品格決定一種命運。01良好習慣會帶來什麼?良好習慣造就美好人生,無論是硬板床邊讀書的毛主席,還是大英國家圖書館中痛苦思索的馬克思,亦或是獄中起草文件的列寧。他們都有讀書的習慣,有思考的習慣,有記錄自己思想、表達自己思想的習慣。所以才能寫出億萬民眾想說的話。
  • 院子開闢菜園,總覺得差點意思,多虧小外甥提醒,磚圍成邊更吸睛
    家裡有院子,總想幹點什麼,弄個花壇、菜園,平時自給自足,閒來沒事時沾花惹草,感覺自己也能過上像李子柒一般的田園生活。地是開闢出來了,但總感覺差點意思,還是多虧小外甥的提醒,才想起來用磚去圍個邊。至於磚該怎麼圍,這裡給大家分享幾個自己總結的不同小方法:→平鋪這是最簡單的一種,找上一些磚頭靠著分界線擺就好了,講究點的可以在地面挖個凹槽,深度比磚少點就行,這樣地面和磚堪堪齊平,區域劃分也更加的明確。想要橫著擺,還是豎著擺就看自己的喜歡了,沒有什麼講究,鋪貼出來的效果也差不多。
  • 3—6歲的學齡前孩子,去幼兒園學什麼?
    3-6歲的學齡前幼兒,去幼兒園到底學什麼呢?獨立性恐怕是小寶貝們在幼兒園要學習的第一課。從家庭無微不至的關懷到獨自一人走向幼兒園大集體,面對陌生的老師,陌生的小夥伴,陌生的環境,這些對孩子來說,無一不是挑戰。
  • 瀘水市榮選為「十三五」搬遷工作成效明顯縣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擇優遴選了一批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瀘水市榮選為「十三五」搬遷工作成效明顯縣。
  • 當餐廳遇上菜園
    他們在餐廳附近開闢菜園,每天提供新鮮蔬菜,甚至不設菜單,每天只根據時令變化「看菜下單」,美其名曰「白卡菜單」。這種對食材新鮮度的執著不僅帶來美好的味覺體驗,也讓去餐廳吃飯增添不少未知的趣味。當然,對於鄉間的酒店和餐廳而言,菜園的空間根本不算一回事,但是在城市當中吃到專屬菜園提供的新鮮蔬菜,就難能可貴。
  • 幼兒園不讓學知識怎麼辦?學齡前培養這些習慣,孩子在小學不落後
    「有些基礎知識,比如拼音,幼兒園不教,小學簡單帶過,孩子們怎麼能跟得上?」「幼兒園沒有做好啟蒙工作,將來讀小學肯定落後!」家長在幼兒園階段培養孩子這些好習慣,讓孩子在小學不落後1、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古語云:蜂以採花,故能釀蜜;蠶以食桑,故能成絲;海納百川,故能成其大;人讀百家書,故能養其氣。
  • 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從它開始!
    顯然,我並不排斥做題這件事,甚至我覺得這是一件應該執行並持之以恆成為習慣的好事。對於多數孩子來講,3歲是一個轉折年齡。他們大多離開父母進入幼兒園過集體生活,開始了正式的群體交往。伴隨這個大的變化,兒童心智發育也進入了一個尤為重要的新階段。我個人認為,從3歲入園開始,孩子就應當接受一定量的做題訓練。這對於日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有很大幫助作用。
  • 學齡前幼兒3大健康問題:"小胖墩"10個幼兒有1個(圖)
    深圳市婦幼保健醫院近兩年對深圳市學齡前兒童所做的健康體檢調查統計顯示,肥胖、貧血和心理行為問題是深圳市學齡前幼兒三大主要健康問題,近10個幼兒就有1個「小胖墩」,且幼兒肥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而孩子存在發育、心理行為問題也會對家長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需引起各方重視。
  • 蒙氏學齡前教育的孩子,如何選擇小學?
    我相信選擇了蒙特梭利學齡前教育的家長,一定是喜歡非傳統教育的,喜歡自由,喜歡讓孩子慢慢的長大。可到了義務教育階段,卻面臨著一個大的選擇,是繼續將非傳統教育進行到底,還是進入傳統的教育體系?在一些家長看來,這選擇很難,就像是,生存還是死亡的問題?選擇的難在於兩點:1、覺得上了蒙氏的學齡前教育,再選擇傳統教育覺得是否之前的教育白費了?2、擔心孩子是否能適應傳統教育?
  • 瀘水市公共盲人閱覽室建成並投入使用
    原標題:瀘水市公共盲人閱覽室建成並投入使用7月27日,由瀘水市殘疾人聯合會、市文化和文旅局聯合籌建的瀘水市公共盲人閱覽室在市圖書館建立並正式對外開放。瀘水市公共盲人閱覽室的建成使用,將為全市800餘名視力殘疾人提供閱讀服務,為他們學習文化知識提供了便利的場所,使他們有了更多更好的學習機會,豐富了殘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推動瀘水市全民閱讀服務均等化發展。
  • 幼兒園大班家長會引發的思考    什麼才是有效的學齡前教育?
    最近去開了我家老二的幼兒園家長會,畢竟是大班了嘛,老師主要介紹了目前的教材和日常安排我一聽還是覺得,這個安排幾乎就是往小學靠攏了:上午會上兩節課,下午一節課,中間穿插戶外活動吃飯睡覺等。教材主要是科學與探索、邏輯與思維(數學)、生活常識、語言與閱讀這四大類。其中邏輯與思維就是所謂的數學課,老師開始教認識10以內的數字,寫數字,相鄰數,奇數偶數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