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走出去以及餐飲融合發展已然成為當下的熱門話題。儘管中國餐飲文化由來已久,但與西式快餐相比,能夠與洋快餐肯德基、麥當勞齊名的企業卻寥寥無幾。
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生產標準化低、工業化程度不高制約了中式快餐行業發展。快樂蜂(中國)&永和大王總裁張淑華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標準化是推動快餐快速發展的基礎,對於快餐連鎖行業來說發展講究規模化,如果擴張太慢,就沒辦法形成規模效應。
快餐本身是容易快速複製的品類,必須解決標準化的問題,才能實現品牌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基於標準化的差異性又決定了品牌在市場上的廣度。
標準化悖論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快餐作為快速加工、快速食用、方便衛生的餐飲形式,已在大眾餐飲中佔據了主導地位。
與洋快餐相比,其將經驗型的操作統一規範為一整套標準生產程序,使西式快餐的每一步驟都能夠科學量化,進而淡化人工操作技巧,以此來保證產品的統一性。
中式快餐在五千年的飲食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快餐品種更豐富,可供選擇的餘地大,同時口味多樣化,可以滿足不同區域消費者的偏好。
張淑華表示,中式餐飲由多種多樣的、各有特色的飲食文化組成。就快餐而言,自品牌創立之初也有各自飲食印記在裡面,為了滿足不同顧客需求,就需要在產品的標準化和差異化上有所平衡。
為了適應市場消費者的需求,肯德基、麥當勞等洋快餐也相繼推出米飯套餐系列。標準化是推動快餐快速發展的基礎,而基於標準化的差異性又決定了品牌在市場上的廣度,因此快餐品牌想要在多區域發展,就需要注重飲食口味的差異化,只有適應市場的需求,才能立足長遠的發展。
此外,食品安全是餐飲企業的重中之重,建立全程可監控的採購系統和專業採購團隊,採用智能化設備,實現訂貨流程電子化,不僅提高訂貨的準確性,也實現了產品的全程可追溯。
同時,必須從產品的源頭開發到餐廳操作都進行系統化管理。堅持每一個產品的黃金標準,加強餐廳的服務訓練,不斷優化系統和操作流程,實現產品品質一致性的目標。
靠品牌立威
「三高一低」問題是餐飲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房租、人員、食材成本高,利潤低,而快餐的發展又必須依託規模化。不僅如此,很多快餐品牌同時還面臨著外賣運營成本不斷上漲帶來的壓力。所以在現有市場環境下,如何持續盈利將是餐飲業共同面對的問題。
外賣的成本構成主要包含原材料成本(食材、包材)、人力成本、平臺提成和推廣費用、租金、稅金、能源雜費等。其中原材料成本佔比最高,其次是平臺提成和推廣費用,再次是人力和租金成本。
張淑華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餐飲企業應該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入手,增加產品品類,開發除了早餐正餐以外的下午茶、宵夜產品,增加堂食銷售額,綜合提升營業額來覆蓋一部分成本上漲的影響。
同時,利用企業集中採購的優勢,嚴控採購成本,保證運營成本控制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品牌影響力的加強也增加了我們的話語權,保證我們與外賣平臺的議價能力。」
帶中餐出海
實際上,在上世紀80年代,一些傳統中式餐飲品牌就掀起過出海熱潮。近年來,海底撈、眉州東坡等連鎖品牌也積極進軍海外市場,但是其效果並不理想。
中式正餐由於產品種類多樣、烹飪環節多、烹飪方式複雜,標準化程度一直比較低,中式正餐的產品製作和研發也更加依賴廚師,這一特點是導致中式正餐出海發展較難的一個重要因素。
與過往折戟海外的一些中式正餐相比,目前國內中式簡餐正在快速崛起、發展,它們也將在未來15-20年間迎來出海發展的新機遇。
張淑華認為,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中餐出海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國內許多餐飲企業紛紛走出國門,然而中餐的多領域化、個性化、複雜化等特點,都制約了品牌在海外的發展。
目前國內的多數連鎖中式快餐都已建立了自己的中央廚房或加工廠,這樣就很好地解決了原料、半成品、成品標準化的問題,中餐連鎖企業已經完成了標準化的進化,走向全世界時機已經成熟。
據介紹,永和大王作為快樂蜂(中國)旗下最主要品牌,截至2018年底,永和大王已在全國超過50個城市開設300餘家餐廳。
未來,將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作為發展起飛地,逐步向三大城市群周邊輻射,並通過自主經營、特許經營兩種模式逐步向全國其他地區拓展。
(來源:北京商報 郭詩卉 趙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