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大王的創始人林猷澳,直到2018年,永和大王開出近400家連鎖店,將普通的油條一年賣出3個億,成為一個深受白領青年喜愛的中式快餐店,各大中式快餐店競相效仿的對象,而它被業內人土稱為「中國的麥當勞」。
紅白相間的門店標示,一個和藹的老年人頭像,這個酷似美國快餐巨頭肯德基的門面設計已漸漸為人們熟悉,這便是1995年在上海開出第一家店鋪的「永和大王」。
賣的是單價2元的油條、豆漿,怎麼可能做到年營業額3億元?
大者恆大,是大市場的法則,在中國做生意,一定要有經濟規模。7-Eleven衝不到500家店前也是虧本的,林猷澳盤算著,永和大王至少要衝到50家,才有經濟效益。當初的永和大王是主打食品為賣豆漿油條的早餐店,讓「小本」變成「資本」,是執行總裁林猷澳改變命運的關鍵。
引入風險基金,快速擴店,永和大王雖然連續虧損4年,但是果真如林猷澳預期,一旦衝破50家開店數,「2002年我們終於開始獲利,」他說。而到了2003年,開店數達到80多家,營業收入突破3億元。
其次,市場定位精準,鎖定年輕群體。永和大王將目標消費群體定位於25-45歲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人群,但隨著消費群體的年輕化,永和大王也及時將消費者定位調整為21-45歲的年輕消費群體。更高的產品價格,更精準的市場定位,讓永和大王很快便脫穎而出。
第三,產品豐富,打造差異化。當初林猷澳同許多在上海的臺商都十分懷念家鄉的豆漿油條,永和大王最初也是主打食品為賣豆漿油條的早餐店,而到2010年,永和大王產品豐富,從最初的油條、豆漿、稀飯擴充飯類、面類、點心等近50種產品的臺式風味中式快餐,覆蓋了早中晚餐的經營時段。
最後,「追著」洋快餐開店,抬升自身品牌。永和認為既然「麥當勞」和「肯德基」選定的店址,首先一定是人潮匯聚地,其次畢竟中餐和西餐的消費群體不一樣,永和大王和他們之間則又存在著一種互補競爭的關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然地發現,「麥當勞」的周圍不出二三十米遠便有一家「肯德基」的分店,這也是同樣的道理。
從1995年在上海開第一家店,到1997年永和進入北京、深圳市場,1998年成為第一家24小時全天候外送服務的連鎖餐飲企業,1999年成為第一家實現網絡訂餐服務的連鎖餐飲企業。直到2003年,將最簡單的中式早餐,賣到了世界各地,賣成了和麥當勞並駕齊驅的中國品牌。林猷澳用出色的商人智慧,完成一次又一次成功。
本文來自餐飲大佬,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