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悲歡可以相通,豆漿油條如何成為早餐界絕對CP?

2020-12-18 虎嗅APP

室友回:吃,點外賣吧,太冷。我問:吃什麼?對方答:豆漿油條。

靈魂導師魯迅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但其實還有比人類的悲歡更不相通的,是人類的味蕾。我和室友來自祖國一北一南,我老家早餐常吃麵,她老家早餐吃粉。

不過,只要是吃豆漿油條,我們就能其樂融融地坐在出租房裡共進早餐。

其實,無論是用煎餅卷油條做煎餅果子的天津人,還是用腸粉卷油條的廣東人,都不否認一點,豆漿油條才是流水的組合裡那對鐵打的CP,就連洋快餐肯德基在中國的早餐都反映了這一事實。

在中國大陸,每個地方都有帶著家鄉味道的豆漿油條。但就像形象翻車的老幹部靳東老師,在廣告語裡說的: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XX,我們最熟悉的豆漿油條品牌莫過於——永和。

1

據說油條的歷史最早能追溯到南宋,遺臭萬年的大奸臣秦檜害死了嶽飛以後,成功成為了老百姓心中最大的惡人,有人乾脆把麵粉糰子團吧團吧,捏了個秦檜下鍋油炸,每天吃一份,以解心頭之恨。

然而無數「愛情教母」和「愛情教父」都教過我們一個道理:

愛一個人比恨一個人更長久。

「油炸檜」能留存下來,還是因為大家的愛。隨著朝代更替,人們忘了「油炸檜」裡寄託的恨,畢竟歷史裡可恨的人太多了。

秦檜他老人家很快就從惡人排行榜的榜首跌了下去,但中國人已經深深愛上了「油炸檜」的味道,把兩根條狀麵團擰在一起,放進沸騰的油鍋裡滾一滾,隔壁小孩就饞哭了……

至於豆漿在中國的歷史就更久遠了,至少在2000多年以前,淮南王劉安——那個活在語文書的古文注釋裡的男人,用石膏點豆腐的時候,豆漿就已經存在了。

當中華兒女以各種形式踐行先輩們喝豆漿的傳統長達2000多年以後,隔壁大韓民族陡然間開始拍著胸脯說自己是豆漿的起源國——雖然在搜尋引擎裡清楚地顯示韓國在1973年才引進豆漿。

1973年豆漿在韓國首次亮相

其實,韓國人放話放得太晚了。雖然喝豆漿的歷史不長,但臺灣同胞早早地就靠著豆漿油條做成了臺灣老字號「永和」,之後更是帶著這個主打豆漿油條的中式快餐品牌,徵服全臺灣,再進入大陸,橫掃你家附近的早飯外賣列表。

這讓人不禁想起一句歌詞:

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

2

永和的豆漿油條雖然不見得是最好吃的,但一定是最貴的。顯而易見,這是品牌效應,但你恐怕從來都沒想過,你吃的這個品牌到底是李鬼還是李逵。

說起李逵,哦不,永和這個品牌的誕生,還得說回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臺灣。

1949年,上海豆漿公司在臺北開了家分公司,提供預訂配送,這也是臺灣可供查考的第一家豆漿配送工廠。在這之前,臺灣本地人早上喝稀飯、喝米漿,倒是沒怎麼聽說他們喝豆漿。

現在的經典臺式早飯套餐:燒餅油條配豆漿

同樣也是這一年,老蔣帶著他的殘兵敗將踉踉蹌蹌跑到臺灣,佔島為王,跟著他一起去臺灣的,還有不少老家在北方的士兵。

沒放棄「反攻大陸」夢想的老蔣,從1949年起就開始推行義務徵兵制度,但畢竟地盤小了,也養不了那麼大的軍隊,有新兵入伍加入,自然就意味著有老兵退伍離開。

這些來自異鄉的老兵在臺灣無依無靠,老家是回不去了,狹小的臺北也難尋容身之地,拿著那點微薄的退伍津貼,他們轉身去了隔壁的永和。當時的永和還是座小縣城,通過一座「中正橋」與臺北相連。

早期的中正橋

迫於生計,退伍的老兵們也學會了臺灣本地人「愛拼才會贏」的精神,靠著在部隊學會的燒餅油條和磨豆漿的手藝,在中正橋畔做起了小本生意,每天清早供應豆漿油條。不知不覺,這裡不僅漸漸形成了供應早飯的路邊攤一條街,也形成了臺灣的豆漿文化。

如今永和的豆漿店裡資歷最久、江湖地位最高的就是中正橋頭的「世界豆漿大王」。這家店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現在,大約有六十年的歷史了,創始人是祖籍來自山東和河北兩個退伍老兵,它也是臺灣第一家24小時營業的豆漿店。

世界豆漿大王

但真正讓大陸人知道永和豆漿的,還得靠另一個人。

1958年,在炮聲裡,後來在大陸無人不知的「永和豆漿」創始人林炳生在金門出生了。

林家當年日子過得很艱難,全靠這場戰線拉得很長的炮戰餬口,林父靠給當地駐軍做服裝養活全家。到了林炳生6歲那年,全家又隨軍遷到了馬祖島。

面積只有29平方公裡的馬祖島,人口加在一起也才勉強有一萬人。即便搬到了馬祖島,林炳生的生活也沒有太大變化,美國麵粉、孤獨、阿兵哥,成為了他童年記憶的三個關鍵詞。

此時臺灣正值戒嚴時期,而作為駐軍前哨的馬祖島,管理只會更加嚴格,島上實行夜間宵禁,每晚9點後,禁止外出遊蕩、禁止燈光。養了10個孩子的林家,在宵禁開始以後,就用舊布匹擋住窗戶加班加點幹活。

林炳生小小年紀就穿上了「品牌內褲」——家裡連大人加小孩一共12張嘴,實在窮得叮噹響,母親就用美國麵粉的口袋給林炳生縫製了內褲。

見證著臺灣歷史的麵粉袋

為了好看,內褲前後兩面還都保留了原有圖案:從背面看,是代表品牌的「中美合作」四個大字;從正面看,「淨重五十斤」則顯得格外有氣勢。

在馬祖島讀完了小學和中學以後,林炳生去了基隆就讀海事學院。讀海事學院的原因很簡單,家裡買了一條二手船,他服完兵役以後可以直接去做海員,然後順利解決就業問題。

可是計劃不如變化大,直到今天,林炳生一天海員也沒做過。

3

那些年裡,臺灣青年服兵役最怕去金門和馬祖兩個地方,被抽中去這兩個地方服兵役一度也被稱為「金馬獎」,跟現在電影金馬獎取的是一樣的名字。

每次宣布分配的時候,要是有人中了「金馬獎」,其他阿兵哥都會致以誠摯而熱烈的掌聲,就像湖南衛視的《歌手》裡,洪濤老師拖拖拉拉,終於公布的最後一名是別人而不是自己一樣。

當年金門和馬祖這兩個島,荒涼不說,還地處前線,「單打雙不打(逢單日炮擊,雙日不炮擊)」,說不準哪個單數日人就光榮了。

然而,林炳生卻沒能抽中這份頭等大獎,他被特種部隊選中,先後去了空降特戰部隊和兩棲作戰部隊。在空降部隊裡,主要訓練科目是「鐵漢傘」——千米高空縱身一躍,順風逆風由你自由發揮,阿兵哥們有跳下來摔斷腿的,也有「啪」一聲穿過屋頂砸到人家鍋裡的。

林炳生倒是沒缺胳膊少腿。但這樣的軍旅生涯,無疑充分滋養了他的膽量和冒險精神。

22歲那年,金馬青年林炳生退伍以後,住進了臺北大姐的家裡。那是80年代的臺北,鳳飛飛和鄧麗君的歌聲在大街小巷裡四處飄蕩,林炳生的心卻像口袋裡的錢包一樣空空蕩蕩。原本打算退役以後跑海運的他,回老家是不可能了:船沉了,家裡還欠了一屁股外債。

他只能在臺北混了。林炳生開始應聘海運公司,並順利通過了一家大公司的面試。

1980年代的臺北西門町

上帝關上一扇門的時候,會為你打開一扇窗。但這一次,上帝給林炳生開了兩扇窗,就在海運公司的工作正式上崗前的三個月假期裡,林炳生又找到一份工作 。

在假期裡,林炳生去美國勝家的臺灣分公司應聘,成功得到了做業務員的機會。勝家公司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臺縫紉機,所以,林炳生的工作就是賣出縫紉機,越多越好。

縫紉機的受眾群體是誰?當然是女性,可林炳生天生害羞,他和女孩子說話都臉紅,更別提賣出縫紉機了。但林炳生山人自有妙計,他選擇去臺北大街小巷的菜市場裡大海撈針。

比起縫紉機,菜市場裡提著菜籃的女人們對活魚活蝦更感興趣,為了能得到縫紉機的訂單,林炳生不得不學著厚臉皮搭訕。有一次,好不容易有個老太太沒有直接拒絕他,他講了一會兒產品情況,然後乾脆厚著臉皮打聽老太太的住址,「太巧了,下午我正好會去那裡,我順道過來拜訪下您好好介紹一下吧!」

就這樣,林炳生每天早上去菜市場掃街,下午再「順道」去市內各大街區挨家挨戶拜訪。

假期的前半個月他還天天「掛零」,後面兩個半月,他爆發性地賣出一百多臺縫紉機,在同批新人裡排名第一。三個月的假期過去後,林炳生沒有去海運公司報到,而是留在了縫紉機的銷售團隊。

幹了一年多以後,林炳生被提拔為銷售主管,帶領十多個人的隊伍,成了公司銷售部裡有名的「菜市場王子」。後來,他一路做到了中階主管。再往後,他又不滿足於賣縫紉機了。

林炳生又去賣鋼琴、賣房子,還是在銷售行業打轉。不過很快,他就遇到了一個創業的機會。

4

林炳生開始創業的年代,大陸也開始了改革開放。

那個時候,無論是臺灣還是大陸,不少人都想搏一搏,嘗嘗成功的味道。中國第一個桌球世界冠軍容國團說得好: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更待何時!

林炳生這時候也想搏,原因是他遇到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家的機會。

做房屋中介時,林炳生遇到臺北市區的一家豆漿鋪要轉讓,要價60萬元新臺幣。他跑過去一看,這家破破爛爛的豆漿鋪雖然只有一百多平方米,但是竟然同時轉讓「永和豆漿」的註冊商標。

從小喝著永和老兵的豆漿、吃著永和老兵的燒餅油條長大的林炳生找到了目標:我要重振永和豆漿的盛名!

他把豆漿鋪和商標一起買下來,東拼西湊弄了20多萬元,拉來了關係最好的同學和同事做了合伙人,三個人一起開始了創業。

開始創業時,常常是這樣一幅景象:豆漿鋪的黑白電視裡播放著瓊瑤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海鷗飛處彩雲飛》,男女主角戀愛談得你死我活;電視外,林炳生和他的兩個小夥伴在臺北悶熱的天氣裡被豆子折磨的死去活來。

《海鷗飛處彩雲飛》

他們每天光著膀子磨豆子煮豆漿,忙到下半夜,緊接著一大早,還要開店賣豆漿。兩個月以後,合伙人就跑了一個——林炳生的同學提出了退股。半年後,另一個合伙人也退股走了。

林炳生早就明白那句老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們去吧。林老闆早就想好了:

合伙人走光了,還可以改成家族企業啊!

林炳生找來了大姐、大哥負責生產管理,自己則發揮經驗優勢,像當年賣縫紉機一樣開始「掃蕩」臺北的各大社區福利社、便利店,並順利拿到了一部分學校附近的便利店訂單,一天就能賣兩千多瓶豆漿。

1985 年,林炳生在臺灣取得了「永和豆漿」商標,同年又設立食品廠、成立了弘奇公司,開始機械化批量生產永和豆漿。永和豆漿在臺灣不僅餵飽了一大批早上匆匆忙忙趕時間上班上學的人,還養活了一座城市公園。

臺北有一座城市公園,改造前是座垃圾山,那裡的樹長得又粗又壯,林炳生說,他對此做出了不少貢獻,「當年豆漿廠機械化做豆漿,不合格的豆漿還有豆渣一車車地往那裡倒,樹能不壯嗎?」

商場如戰場,很快,永和的危機就又來了,在競爭對手價格戰和銷售渠道壓價的綜合作用下,開始負毛利增長。

就在林炳生頭大的時候,康師傅的老總給他打來了電話:

小林啊,大陸形勢很好啊,抓住機會,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

此前,康師傅方便麵在1992年一進入中國大陸,就從視覺、嗅覺、味覺三方面同時衝擊了市場,斬獲頗豐。黃紅色包裝的紅燒牛肉麵,憑藉著重口味的牛肉醬料包和附贈的紙碗塑料叉,以壓倒性的實力碾壓了市場上的其他方便麵產品。

1992 年康師傅第一條方便麵生產線

林炳生心動了。阿里的馬爸爸說過:一個成功的創業者要靠三個因素,眼光、胸懷和實力。

考驗林老闆眼光的時候到了。

5

在正式決定登陸前,林老闆想還是要先去大陸試試水溫 。

通過在大陸發展的臺商,林炳生委託代工了一批豆漿產品,到武漢、成都、廈門等地試賣,雖然市場反應都不錯,但林老闆很不滿意,原因是:一分錢也沒收回來。

倒是賣豆漿的林炳生,在大陸沒少鍛鍊喝白酒的能力。他曾經回憶說:

我記得當時大陸流行喝酒鬼酒,每次來我都成了酒鬼,喝得扶牆。酒醒後和代理商一結算,除開試銷費用,我的豆漿都白白做了貢獻。

很明顯,永和豆漿在臺灣的代理商銷售方式,來到大陸以後水土不服。

直到1995年,林炳生在老家福州找到了做生意的靈感。那天一大早,他在路邊攤吃早餐,吃完結帳,饅頭和豆漿一共7毛錢。林炳生給攤主遞上去一張5塊錢的紙幣,老闆直接用炸油條的手伸進褲子口袋,掏出一大堆髒髒的毛票給他找零。

林老闆心生一計:大陸改革開放已經十幾年了,早餐攤還這麼不衛生,做一種乾淨衛生的早餐,一定會有市場。他決定從連鎖早餐店做起。

1995年,上海的地標性建築東方明珠正式落成並對外開放。同樣在這一年,林炳生與身在大陸的臺商邱耀輝合作,授權給他「永和」商標的使用許可,在上海開5家永和豆漿店。

林炳生、林建雄兄弟

1999年,林炳生把弟弟林建雄派到上海常駐,在浦東開了第一家永和豆漿直營店。

為什麼兩次開店都選在上海呢?不只是魔都總是引領全國時尚,更因為上海人民的錢包比較鼓。1999年,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人均5854元,魔都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人均突破10932元,是中國收入最高的地方 。

不過,林炳生到底還是來晚了一步。在他之前,已經另有一個永和在上海安營紮寨了,那個店也賣豆漿油條,名字叫,永和大王。

6

1992年,一次南巡讓改革開放加快了腳步,餐飲業在這股春風的影響下也出現了新氣象。

就是那個時候,臺灣商人林猷澳在上海開起了「永和大王」中式快餐,把上海人在路邊攤賣5毛錢的豆漿油條早點套餐,賣到了均價2塊起。即便如此,永和大王開業後二十四小時營業,仍然供不應求。

永和大王官網介紹

沒過多久,上海就出現了一百多家打著「永和大王」招牌的早點鋪,同樣都賣豆漿油條,但都跟「大王」本王林猷澳沒關係。上海本地最大的報紙《文匯報》,針對上海人民如此小資的飲食生活,還專門發起了座談會,議題為「公眾為豆漿油條如此浪費值不值得」

1996年,上海永和豆漿大王餐飲有限公司成立,商標圖案是一個和藹的老年人頭像,長得有點像肯德基的桑德斯上校。1997年,這家公司成功註冊了「永和大王」商標。

因為「永和」這倆字,永和豆漿、永和大王這兩家這些年沒少掐架。永和豆漿很不滿永和大王:你用了我的名字不說,還加了個「大王」,蹭流量不說,還要倒踩我一腳。

但永和大王不這麼覺得,他們覺得「永和」就是臺灣的一個地名,以豆漿聞名,你能用,我能用,大家都能用。

永和大王:我們不一樣

當然了,後來在全國各地也確實冒出了不少以「永和」、「永和豆漿」為字號的豆漿快餐店,用「禾和」「永積」這種山寨名字更是不少,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7

說回1999年,林炳生終於正式經營大陸的「永和豆漿」了,可「永和」雖然在臺灣很有名,在大陸可沒有那麼大名氣。

來得巧不如趕得巧,不久後,「永和豆漿」就搭上了一趟網際網路的順風車,並大出風頭。

1999年,臺灣網站「夢想家中文網」登陸上海。為了吸引更多用戶,夢想家中文網模仿英國的微軟網絡生存大賽,在大陸發起了一場同類大賽,這便是中國首屆網絡生存大賽——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

網絡生存大賽分別設置了北上廣三個賽點,全國有5000多人報名參賽,最後只選出了12名選手,每個城市安排4個人。

這些選手被異地安置在北上廣三座城市的酒店裡,酒店房間裡沒有任何生活用品和食物,沒有電話、電視等電器,連床都是光板,被子都沒有。

他們擁有的只有一臺能撥號上網的臺式機、作業系統是Windows 95,1500元現金,以及1500元電子貨幣。

配置撥號上網電腦的酒店房間

在72小時,也就是三天時間裡,所有選手不能走出房間,只能想辦法通過網際網路獲得任何能夠幫助他們生存下去的東西,包括食物、水、被子等。

沒有美團餓了麼的日子裡,網絡魯濱遜們有人歡喜有人愁,有的人一天過去了也沒吃上飯,而有的人開賽沒多久就在網上聯繫到了外賣——開賽僅19分鐘,外賣小哥就送來了熱騰騰的豆漿、糯米雞、飯糰。

這家行動迅速的外賣,就是永和豆漿。

為了抓住這次比賽帶來的商機,永和豆漿不但承諾「對於參加測試者24小時風雨無阻送貨」,還在網站上專設了「72小時網絡救援行動」。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永和豆漿的外賣業務很發達——他們的外賣只為測試者特設,其他人一概不送。

不過對於當時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上網衝浪還是個相當前衛的東西,全國400萬網民在13億的全國人口面前少得可憐不說,還集中在一線城市。雖然能夠享受永和豆漿的外賣服務的只有那12個人,但在各大媒體和報紙的報導下,永和豆漿得以大出風頭。

對於永和豆漿來說,為這次比賽而特設的三天外賣服務,簡直就是用白菜價做了一次全國廣告推廣。

8

然而,時至今日,無論是現在既賣豆漿粉也賣豆漿飲料的永和豆漿,還是已經被菲律賓的快樂蜂收購的永和大王,已經不再是人們日常食用豆漿油條的首要選擇了。

早上醒來,當你打開外賣APP,想來一份豆漿油條時,無論是頭壹號大油條、老家肉餅,還是眉州東坡、和合谷,都可以滿足你的需求。

在過去,來自寶島臺灣的永和系早餐店也許靠著衛生健康的理念,可以做同類餐飲的標杆,但在家用豆漿機和無礬油條都開始普及的幾天,他們又能憑什麼勝出呢?

事實上,在中國大陸餐飲業水平極大提升的今天,豆漿油條因為美味又便捷成為物美價廉的飲食代表,而傻傻分不清楚的「永和豆漿」「永和大王」,已經是火車站裡的快餐「四大天王」中又貴又難吃的代表了。

林俊傑有一首歌叫《豆漿油條》,歌是這樣唱的:

你和我就像是豆漿油條,要一起吃下去味道才會是最好。

作為中國人早餐裡最經典的一對CP,豆漿油條並不需要太計較品質,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對豆漿油條的懷念,更像是對於家鄉味道的念想。

尤其是他們身在異鄉,他們懷念的不光是吃這口早餐的感覺,更懷念家鄉路邊攤的大油鍋裡翻滾著的大油條的香氣,和大白瓷碗裡晃晃悠悠的純豆漿的熱氣 。

再配上免費的鹹菜,味道無敵。

這正應了拍出《舌尖上的中國》的陳曉卿老師那句話:

至味在人間。

相關焦點

  • 油條,中國早餐界的「扛把子」
    油條雖然平凡,卻符合人類基因裡對碳水和脂肪的呼喚。所以,即便油條總被說「不健康」,但它在早餐界「扛把子」的地位從未動搖。目錄01 | 油條為什麼能成為全民早餐?,哪裡需要哪裡搬01油條為什麼能成為全民早餐?
  •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下一句是什麼出自哪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意思
    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最近這段時間在網上以及B站上面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彈幕,而且看這些彈幕和評論真的是感覺非常的深奧,意思非常的有深意,比如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下一句是什麼出自哪  經常看B站的朋友應該都有看到過這句話吧?
  • 人類的悲歡從不相通——奶奶,我想你
    人類的悲歡從不相通,自己的痛不應公之於眾。只是總想說點什麼,記點什麼。這是奶奶去世後的第一個清明。上周一上午,馬上就要去上課,忽然接到了哥的電話。哥說,奶奶走了,走得很安詳。人類的悲歡從不相通,不覺得他們無理,只是覺得人間的吵鬧刺耳且無趣。而奶奶,生前最喜歡安靜。帷幕後躺著的她,肯定會原諒,也肯定會不喜。後半夜,打牌的吃完宵夜走了。吵鬧的人間終於安靜下來。
  • 餐品推薦:永和豆漿搭配油條,陽光早餐搭檔
    早餐怎樣吃的營養又健康,豆漿一定是首選。永和豆漿的超高人氣,多年來更是以各種形態,永和豆漿粉固態產品系列、玻璃瓶裝、PP瓶裝等形式的液態豆漿,走進了我們的千家萬戶,暢銷多年,可以說已經成為了大家心中不可缺少的經典味道。
  • 豆漿油條界的「愛馬仕」來寧 桃園眷村進駐德基廣場
    這是一首出自一碗豆漿的詩,而這碗頗具「情懷和腔調」的豆漿就是出自在上海、北京等地很受歡迎的餐飲品牌「桃園眷村(需求面積:200-300平方米)」。   如今,桃園眷村已經登陸德基廣場,南京的「吃貨」們很快就能在家門口品嘗到這豆漿油條界的「愛馬仕」了。
  • 曾春亮案裡被忽視的受害者: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每個人的喜怒哀樂都不能被另一個人感同身受,這是一種孤獨,也見證了世態炎涼。受害者憤怒哭訴:我覺得他們慶功噁心曾春亮剛從監獄出來,就盯上了一家人的財富。無論是那種說法看起來似乎都有些道理,這便應驗了魯迅說的: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精神大師莊子和惠子曾經有過一段讓人深思的對話,他們站在一座橋上看著遊來遊去的魚兒。
  • 號稱「豆漿油條界Hermès」的桃園眷村即將登陸杭州
    搜鋪網消息:上個周末,號稱「豆漿油條界愛馬仕」的桃園眷村,掀起的排隊熱潮席捲了上海。如今這家火爆上海的小吃店即將首次登陸杭州。燒餅油條界的愛馬仕 主做深夜食堂桃園眷村是一個創立於上海的臺灣小吃連鎖品牌,類似於永和大王,主要售賣豆漿、油條、燒餅、飯糰等小吃。不同於永和大王的是,桃園眷村主做「深夜食堂」且店鋪選址大都是購物中心、高端寫字樓,被稱作「燒餅油條界的愛馬仕」。
  • 早餐還在吃油條豆漿?這家自助早餐店裡什麼都有
    早餐還在吃油條豆漿?這家自助早餐店裡什麼都有,網友:看上哪個自己拿,對於好多的吃貨們來說,早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想想早上要吃些什麼了,好多的上班族朋友們都是直接把早餐給戒掉了,早上的時間非常寶貝,工作還是比較重要的,不過早餐千萬不可以不吃,你們說對吧?
  • 豆漿油條的做法小妙招,輕鬆搞定早餐,營養健康
    俗話說得好,你要你的詩和遠方,我要我的油條豆漿。說到油條豆漿作為最好吃的早餐組合,小編也是非常喜歡吃的,但是現在早餐店賣的真的是不敢買了,所以只好在家裡做。其實做起來他的做法也是超級簡單的。可能我們家中都有豆漿機。只要輕輕的放進去,一會兒就能打出來。超級的方便,有了它一頓完美的早餐也可以輕鬆地搞定了,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學一下吧。
  • 西北早餐肉夾饃,東北喜歡大碴粥,但豆漿油條卻最為統一
    導語:就咱們中國人而言,因為飲食文化和地域的不同,僅僅一頓簡單的早餐,不要說親自上手做了,就只是說說,說個幾天幾夜都說不完。而且因為南北飲食差異化的縮小,北方也能吃到南方的早餐,南方也是如此。不過還是有不少人吃不慣別的地方的早餐,總覺得口味上接受不了,偶爾吃一次解個饞還可以,但不會經常性地吃。
  • 國內「最美味早餐」前4名排行榜 豆漿油條排第4
    現在天氣越來越冷了在每天早上起床來一份熱騰騰的早餐是一件特別滿足的一件事,中國各個地方的早餐也有所不同,早餐的種類特別多這是排名前4名的早餐不知道有沒有你們喜歡吃的。排名第四的是豆漿油條了,豆漿油條應該說是中國最經典的早餐了。
  • 早餐別吃豆漿油條了!給我一枚雞蛋,教你營養健康又美味的早餐!
    還有一些人每天就是早餐店豆漿油條一買就完事了,天天吃難免會膩,而且他們用的油都不知道是反覆炸了幾天的。早餐別吃豆漿油條了!給我一枚雞蛋,教你營養健康又美味的早餐!每天早上攝入一枚雞蛋,整個上午身體所需的蛋白質就有了,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從營養師大喬那裡淘來的早餐新吃法,絕對好吃,而且做法簡單!
  • 豆漿油條雞蛋,這麼多年早餐我吃錯了?看看韓國人怎麼吃早餐
    關於吃早餐的重要性是大家都了解的,經過一晚的消耗,身體需要一頓早餐來為一天的工作學習生活提供必要的能量和營養素。另一方面,正常進食早晨也可以幫助我們遠離很多疾病,據調查發現,膽結石患者約有90%以上是不吃早餐或少吃早餐的人。
  • 國內「有名」的5種早餐,豆漿油條只排名第二,第1很多人「不服」
    國內「有名」的5種早餐,豆漿油條只排名第二,第1很多人「不服」!食是愛。一個人愛另一個人最直接可觀的行為,就是看見好吃的就想著買回去分享給他,或迫不及待的想要帶他前來品嘗。如果到甚至自己餓著都想帶回去讓他第一個品嘗的地步,那麼這個人絕對是真愛,因為他對你的感情打敗了他對食物的欲望。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美食也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而且一日三餐也都是離不開食物的,也只有吃飽了才有精力和體力去幹活,那麼在一日三餐當中早餐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只有在早上的時候吃飽那麼一整天才會更有精神去工作,中國的早餐種類可以說也都是非常繁多的,那麼每個地方的早餐也都是各有各的特色。
  • 24小時的豆漿油條店,很治癒.
    說起早餐,腦海裡蹦出來的一定會是「豆漿油條」。在這裡,豆漿和油條是必點的。饞師的油都是非轉基因的大豆油,每天都會換上兩次全新的,獨特的口感是絕對不會說謊的。炸出的油條外表金黃酥脆,內裡鬆軟有筋道。油條在豆漿裡吸滿豆汁,口感變得綿密軟韌,還有濃濃的豆香味,女生可以試試這種溫柔的吃法。
  • 對不起,豆漿油條太貴了,麥當勞推9.9元早餐,價格力壓國內小吃
    飛躍式物價「對不起,豆漿油條太貴了,我們都快吃不起了」想必很多人有類似這樣的心聲,在大城市拼搏的年輕人,更是對物價深有體會,物價漲得速度,遠遠超過工資,因此,逃離「北上廣」也是這幾年一直爭議不斷的話題。
  • 我們經常拿油條當早餐,那麼在中國,哪裡的油條最好吃?
    相信對於大部分的南方孩子來說,吃早餐的時候總少不了一根油條的陪伴。尤其在廣東地區,早餐買一份豆漿和買一根油條,似乎成了無可挑剔的經典搭配。雖然不太能吃得飽,但是這味道足夠讓人回味。不過油條雖然好吃,但是也有一些人不吃油條,他們覺得油條是油炸的食品,不健康。
  • 好像幸福與豆漿油條無關
    那會兒,明哲和爺爺一起生活,每當吃飯的時候,爺爺都會給他講上海人的早餐,也不過喝點豆漿,吃根油條,有時弄點鹹菜就嘴。「吃飯要簡單」,爺爺看著明哲不想吃日復一日的稀飯饅頭蘿蔔條說道。明哲,現在想起來小時候的早餐,心裡五味雜陳,就是沒有幸福滿足的喜悅感。如今,明哲也來到上海工作,過上了爺爺嚮往的生活,也吃起來爺爺羨慕的早餐。
  • 爆紅抖音的「油條包餈粑」,非遺小吃,油條界的「LV」
    最近,油條包餈粑火了,成為新晉網紅小吃,風靡全國的大街小巷,俘獲了一眾吃貨的芳心。 其實它就是江西的一個傳統小吃,上饒人從小吃到大的早餐,脆脆的油條加上軟糯香甜的餈粑,再撒上一點黑芝麻和花生碎,雙倍碳水帶來的快樂,讓人慾罷不能!
  • 早餐吃膩油條豆漿,用它做早餐,8月當季菜,2元錢一斤
    早餐吃膩油條豆漿,8月這菜便宜,用它做早餐,兒子天天吃不夠我家的早餐大多數是油條豆漿,孩子上學老婆上班,對付吃一口就出門。現在孩子放假在家,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早餐就要格外加強營養,希望開學個子能往上竄一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