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光縣隸屬於河北省滄州市,總面積730平方公裡,總人口35萬。京滬鐵路縱貫南北建東光站,邯鄲(邢臺)至黃驊港鐵路(以下簡稱邯黃鐵路)過境建東光北站。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一、歷史沿革
1、西漢置東光縣,治今縣東找王鎮南,屬勃海郡。北魏屬渤海郡。
2、北齊天保七年(556年)移今縣東南陶氏故城。隋開皇三年(583年)移今址。
3、唐末為景州治。五代周為定遠軍治。北宋為永靜軍治。金初為景州治,金大安(元年為1209年)後為觀州治。
4、元屬河間路景州。明洪武年間曾廢東光縣,尋復置,屬河間府景州。清屬河間府。
5、1913年屬直隸省渤海道,次年屬津海道。1928年直屬河北省。
6、1949年屬山東省滄南專區,1950年改屬德州專區。1952年屬河北省滄縣專區,1958年劃歸天津市區,同年併入交河、寧津縣。1961年復設東光縣,屬滄州專區(1968年改地區)。1993年劃歸滄州市。
二、地名來歷
1、據《河北省縣名考源》載;「漢陳留郡有東昏(縣),東昏、東光,相對為名。」此為附會之說,一是時間上不符。東昏之名乃秦始皇東遊至戶牖鄉,昏霧四塞不能進,故其地為東昏(今河南蘭考縣北二十裡),二是兩地直線距離300餘公裡,不可能地名上有呼應關係。
2、據《東光縣誌》,漢高帝四年(公元前 203 年)始置東光縣。因此地原為東陽侯之封地,遂取「東陽」之義,名為東光。
此說地名來歷正確,但時間上不對。西漢置東光縣應在公元前70年以後。
漢宣帝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封清河綱王劉義之小兒子劉弘為東陽侯,位置在今故城縣故城鎮。東陽王子侯國,屬於清河王國(時在清河郡)中的封國。西漢漢武帝發布推恩令以後,王子侯國管轄範圍小於縣,僅比鄉稍大,東陽侯國(今故城縣故城鎮)距西漢時的東光縣(治在今東光縣找王鎮南)近一百公裡,兩者怎麼會有聯繫呢?這得從東陽侯劉弘說起,東陽侯劉弘為劉義之子,劉義(?-前95年),漢朝宗室,西漢代王、清河剛王,代共王劉登之子。前133年,繼承代王,在位十九年。前114年,被改封清河王,又在位十九年。前95年,劉義去世。
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黃河在館陶決口,水入屯氏河,其後,清河郡許多地方城毀地淹,人口大量減少,屯氏河流域原西漢侯國被水衝毀,不得已在非王國所屬的勃海郡的高地再置王子侯國,所以才有了在今東光縣境內的東陽侯國。
三、風景名勝
1、東光鐵佛寺,原名"普照寺",始建於北宋開寶五年(公元973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鐵佛寺內共有佛像33尊,其中大雄寶殿內釋迦牟尼佛高8.24米,重48噸。
2、二郎崗永清觀。二郎崗又名"護邑嶺",是道教宮觀。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李政捐資興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李義又加以修繕,改革開放以後,縣政府又重修二郎崗永清觀。
四、著名人物
1、袁恕己(?~706)唐朝永靜軍人(今河北東光),唐朝宰相。因擁立唐中宗復闢,被任命為中書令。後遭到韋皇后與武三思的排擠,被奪去實權,進封南陽郡王。706年(神龍二年),被流放環州,後被周利貞虐殺。唐睿宗繼位後,賜諡貞烈。
2、劉摯(公元1030——1098年),字莘老。北宋嘉祐四年中進士甲科。歷任南宮縣令、開封府推官,禮部郎中,右司郎中,秘書少監,侍御史,御使中丞、尚書右僕射、光祿卿等職。
3、馬致遠(?—1321)字千裡,東光縣馬祠堂村人,元正統年間進士,仕真定路儒學教授,入明任湖廣宜章令,六合縣知縣,官至工部主事。
4、馬允登(1547—1591)字叔先,工科給事中馬汝松之子。於隆慶五年(1571)中進士,歷任山東齊河、河南安陽、沁陽縣令,官至湖廣布政司右參政等職。
5、霍維華(?—1636)進士,曾任金壇、吳江縣令。官至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書。
6、張邦昌(1081—1127)字子能,進士出身,北宋徽宗時歷任知州、禮部侍郎、中書侍郎等職,欽宗即位後,拜少宰。元代脫脫所撰《宋史》將其列為叛臣。
7、霍元甲(1869—1910)字俊卿,清末愛國武術家。祖籍河北滄州東光(今東光縣東光鎮安樂屯村),明天啟元年(1621年)前後,霍氏一支遷居靜海縣小南河村(今屬天津西青區傅村鄉),至霍元甲為第七代。
8、門炳嶽 字湘文(1891-1944)國民黨陸軍中將。
9、荀慧生(1900—1968)名秉彝,後改秉超、慧生,藝名白牡丹,字詞,號留香,全國京劇四大名旦之一。曾任河北省梆子劇院第一屆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