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開發文創產品,推進考古前置改革——解讀《關於加強文物保護...

2021-01-10 華聲在線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楊躍武 張小河

近日,湖南省委辦公廳、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簡稱《實施意見》),提出通過實施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傳承體系建設等9項任務,及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文物合理利用創造創新工程等5項工程,力爭到2025年,基本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文物工作格局。

湖南是全國重要的文物大省,文物資源豐富,特色鮮明。目前,全省已查明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2036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8處,居全國第8位。《實施意見》聚焦現階段我省文物保護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提出了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目標、任務和措施。8月7日,記者採訪了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湖南省文物局局長陳遠平及其他相關方面專家,對《實施意見》進行解讀。

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業績與文博單位績效工資總量掛鈎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品十分火爆,以文物博物館單位所藏文物為IP設計的產品尤其受歡迎。湖南省博物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花明樓劉少奇同志紀念館3家博物館被列入92家首批全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成績亮眼。截至2019年底,3家單位3年開發文創產品800餘種,實現銷售收入2200餘萬元,在全國排名靠前。不過,根據原有政策,文創產品的銷售收入不能用於文博單位增加員工收入。

陳遠平說,為激發文博單位的文創活力,《實施意見》注重改革與試點有機互動、相互促進,在總結汲取國家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已有經驗的同時,強調「探索文物博物館單位績效工資總量核定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業績掛鈎,對符合規定的單位在確保完成公益目標、做強主業、國有資產安全的前提下,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取得明顯成效的,可以適當核增績效工資總量,並可在績效工資總量中對在開發設計、經營管理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按規定予以獎勵。」

統籌發展與保護:突出規劃管控,推進考古前置改革

對於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文物保護的永恆課題,《實施意見》秉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理念,探索新時代道路:突出規劃管控,健全完善考古工作制度,推進考古前置改革。

明確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應充分考慮地上地下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及管理需要,組織編制省、市、縣文物保護專項規劃,加強文物保護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及與「一張圖」核對,批覆後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平臺。

推進考古前置改革,對基本建設、生產建設和土地儲備考古工作程序以及相關費用作出明確規定。要求縣級以上政府應當組織文物、自然資源等行政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地下文物進行勘查,劃定地下文物埋藏區。基本建設、生產建設和土地儲備涉及的文物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工作,必須由省級文物行政部門按規定組織相關文物業務單位實施。各地政府在土地儲備入庫前,對可能存在文物遺存的土地,必須依法完成考古調查、勘探、發掘,所需經費由土地儲備機構列入土地儲備成本。基本建設和生產建設需要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以及文物的原址保護、遷移、拆除,所需經費由建設單位列入建設工程預算。

陳遠平介紹,《實施意見》中的「基本建設和生產建設中涉及全國重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或建設控制地帶內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費用列入省級財政預算」一項是我省的新舉措。今年,我省的此項預算是420萬元。

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相關研究納入省科技創新計劃

澧縣城頭山遺址的城牆剖面在對外展示過程中發黑,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過化學檢測,發現鐵元素含量過高,用對應的試劑降低鐵含量使土色還原。

湖南省博物館仿製的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紗絲綿袍,顏色和文物本身幾乎一模一樣。這得益於科技手段的檢測,「破解」了文物本身使用的礦物顏料成分。

高質量的文物保護,離不開科技的強力支撐。近年來,國家和我省密集出臺政策,推動文物保護與科技融合發展。不過,僅僅依靠文物保護部門的力量,動力還不足。湖南省博物館館長段曉明說,如很多文物保護利用必須的設備需要進口,價格高昂;策劃原創展覽需要深厚的專業積累,耗時耗力,在現行政策下不能按照研究成果給予獎勵,研究人員熱情受到影響。可喜的是,隨著7月省博物館被納入科研事業單位,該館將從設施設備採購、人才激勵、人才引進等重要方面獲得政策傾斜。如進口設備享受免稅,策展或著作等可被認定為科研成果或者成果轉換,將極大增強文博單位的科技實力,激發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活力。

這正是本次《實施意見》的目標:「加強文物保護利用科技支撐,建立省級文物保護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相關研究納入湖南省科技創新計劃項目申報指南,鼓勵與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合作開展文物保護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全面提升文物考古、安全監測、修復保護、展示利用科技水平。」

此外,《實施意見》還提出實施湖南文物全媒體傳播計劃和「網際網路+湖湘文明」行動計劃,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創新,發展智慧博物館。

文物旅遊景區經營收入用於文物保護的比例不低於5%

炎帝陵、嶽陽樓、毛澤東同志故居、鳳凰古鎮……湖南是文化和旅遊大省,許多景區(點)本身就是文物保護單位或包含眾多不可移動文物。正是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吸引人們前往遊覽觀賞。但大多數景區很少將經營收入用於文物保護。

陳遠平介紹,早在2012年,國務院就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做好旅遊等開發建設活動中文物保護工作的意見》,規定:「文物旅遊景區經營性收入要優先用於文物保護,具體比例由地方人民政府確定。」

比例多少才合適?此次,湖南參考了廣東、福建、四川等省份的經驗。廣東明確規定,利用國有文物保護單位開闢參觀旅遊場所,其門票收入應當在財政部門的監管下,全部用於文物保護。其中,用於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保養的比例不得低於50%。福建的規定是:文物旅遊景區經營性收入優先用於文物保護,每年用於文物保護的資金不低於當年景區經營性收入的20%。四川的比例則是不低於5%。

「從近年各地實踐來看,地方在與文物旅遊景區合作單位籤署協議時,約定了相關經營性收入一定比例或者一定數額返還用於文物保護的內容。其中一個基本原則是,無論確定多少比例或者數額,要能夠滿足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和維護需要。」陳遠平說,根據湖南實際,《實施意見》明確「文物旅遊景區經營收入中,應按不低於5%的比例用於文物保護。」

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傳承體系建設,建設紅色旅遊強省

湖南是全國重要的革命文物資源大省,資源總量位居全國首位。《實施意見》將「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傳承體系建設」作為第二項重點任務,強調深入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加強革命文物搶救保護、研究展示和宣傳教育,建設紅色旅遊強省。

《實施意見》明確,要編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規劃,建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重點縣任務清單,對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實行政策、項目和財政投入傾斜。

陳遠平介紹,我省將在全省開展百年黨史文物、文獻、檔案、史料、口述史料調查徵集整理,加強百年黨史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機構、重要人物的研究及所涉文物保護。加大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和重點項目實施力度,建成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精品工程,整合推介一批紅色旅遊精品線路,開發一批紅色文化創意產品,打造一批革命文物精品展覽、講解、讀物和演藝。持續辦好湖南紅色旅遊文化節。重點開展長徵文化線路整體保護,推進長徵國家文化公園(湖南區)建設,開展湘贛邊(湖南)革命文物保護利用。

相關焦點

  • 《關於國有建設用地考古勘察發掘前置工作的實施意見》解讀新聞...
    濟南作為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富的文物資源。為統籌做好城市建設與文物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對文物的保護利用,助力「文化濟南」建設,近日,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國有建設用地考古勘察發掘前置工作的實施意見》。
  • 平邑積極推進考古前置|確保文物安全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省有關法規文件要求,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更好服務經濟發展和項目建設,2020年11月24日,臨沂市政府印發了《關於推進國有建設用地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置工作的實施意見》。
  • 文物保護廣州在行動!15項優秀文創產品成首批推薦案例
    適值2020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臨之際,6月9日上午,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文物局)主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活動「廣州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暨文創產品推介活動」,在陳家祠聚賢堂正式舉行。
  •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二、準確把握加強文物保護利用的原則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第二十三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與《〈福州古厝〉序》、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重要講話等關於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一脈相承,深刻闡明了加強文物保護利用的原則要求,為做好新時代文物工作指明了科學方向、提供了強大遵循。
  • ...辦公廳轉發文化部等部門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
    、各直屬機構:  文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文物局《關於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已經國務院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文化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 國家文物局  為深入發掘文化文物單位館藏文化資源,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升國家軟實力,根據《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17號)有關要求,現提出以下意見。
  • 「先考古,后土地供應」!濟南國有建設用地考古勘察發掘前置工作的...
    近日,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國有建設用地考古勘察發掘前置工作的實施意見》。6月24日,濟南市委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對《意見》進行解讀。發布會上,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市文物局局長郅良介紹了《實施意見》的有關情況。
  • ...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利用典型案例暨文創產品推介活動」在陳家祠舉行
    此次入選的典型項目形式多樣、做法各異,為我市的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提供了更多選擇和有益借鑑。同時,我市在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上進行了一系列嘗試,產生了一批優秀文創產品。此次活動集中展示了廣州文物活化利用最新成果,助力廣州文化建設出新出彩。
  • 魯中南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正在統籌推進
    大眾網·海報新聞棗莊3月18日訊(記者 孟令洋)3月18日,滕州市政務公開網發布了一則名為《翟華棟到崗上遺址督導魯中南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項目建設情況》的信息。根據公開信息,滕州市高鐵新區在崗上遺址正在統籌推進魯中南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項目。
  • 文創產品開發,博物館都有什麼權利?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激發博物館創新活力,盤活用好館藏文物資源,推動博物館逐步開放共享文物資源信息,規範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相關授權工作,國家文物局組織編制了《博物館館藏資源著作權、商標權和品牌授權操作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操作指引》)並於2019年05月10日發布文物博發〔2019〕14號通知印發各有關單位
  • 《大連市國有建設用地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置工作管理辦法(試行)》政策解讀
    ,使地下文物得到有效保護,同時降低了企業投資風險和運作成本,進一步優化了我市營商環境,有利於實現文物保護和城市建設的協調發展。一、起草背景2020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就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要做好考古工作。
  • 考古工作成果豐碩!十三五時期,濟南發掘出土文物1200多件
    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44處,國有館藏文物20餘萬件,是名符其實的文物大市。在25日召開的濟南市委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記者獲悉,「十三五」以來,濟南考古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一是考古調查勘探為保護地下文物打下堅實基礎。第一,積極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配合工程建設和文物保護規劃開展考古調查勘探工作。
  • 日照出臺文物保護條例,加強對這些文物保護管理
    ;(四)山東軍區機關駐地舊址、中共下元特別支部舊址、邵疃小學革命紀念地等革命文物;(五)其他具有突出價值、需要加強保護的不可移動文物。發展改革、教育、公安、民政、財政、自然資源和規劃、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海洋發展、退役軍人事務、應急管理、行政審批服務、市場監督管理、城市管理、海事、海關等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範圍內依法做好文物保護有關工作。
  • 文創產品開發,博物館享有哪些權利
    隨著文博單位加大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力度,制約開發工作中館藏資源授權的制度瓶頸日漸凸顯。館藏單位就藏品享有哪些權利值得深入探究。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朕知道了」紙膠帶在網際網路走紅,一度引發公眾對博物館文創產品高度關注。
  • 《關於推進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
    主持人(田偉):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各位出席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的《關於推進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政策解讀新聞發布會。日前,北京市正式印發《關於推進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為了向社會發布並解讀我市文創產業有關政策情況,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有關領導向大家介紹情況,並回答記者朋友關心的問題。
  • 濟南出臺考古前置工作新政,三類區域在建前必須進行考古調查勘探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夏侯鳳超日前,濟南市政府制定出臺了《關於國有建設用地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置工作的實施意見》。在24日召開的濟南市委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記者獲悉,三類區域必須進行考古調查勘探。堅持依法依規、應簡必簡、統籌推進、保護文物、服務便民原則,實現文物保護與城市發展共贏的目標。第二部分適用範圍,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六個地下文物保護區內的;二是歷史城區範圍內的;三是佔地二萬平方米以上的。
  • 文創產品開發,博物館享有哪些權利值得深入探究
    隨著文博單位加大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力度,制約開發工作中館藏資源授權的制度瓶頸日漸凸顯。館藏單位就藏品享有哪些權利值得深入探究。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朕知道了」紙膠帶在網際網路走紅,一度引發公眾對博物館文創產品高度關注。
  • 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文創產品「考古盲盒」成了爆款,讓人們體驗到考古...
    12月以來,河南博物院的文創產品「考古盲盒」火了,線上線下多次脫銷。驚喜之餘,讓人忍不住思考,怎麼讓這「火爆」延續,甚至成為常態?下一個「網紅」文創產品,又會是什麼?這款出自河南博物院的文創產品,把時下流行的「盲盒」概念和文物結合,把「微型版」的文物藏進土中,隨著一點一點地被挖掘,神秘的「寶物」慢慢呈現全貌,親身參與的喜悅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12月初,豆瓣網友發圖文帖,直播自己開「考古盲盒」的過程,立馬引發豆瓣網友的關注。
  • 福建近十年「十大考古發現與文物保護項目」出爐
    閩清縣下窯崗宋代窯址考古現場。資料圖海峽網9月30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毛小春)記者昨日獲悉,經專家評審,我省遴選出近十年來「十大考古發現與文物保護項目」「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等一批重要成果。在「十大考古發現與文物保護項目」中,福州有3個項目入選。此次福州入選的3個項目分別是「閩侯縣碗窯山宋代窯址」「閩清縣下窯崗宋代窯址」「閩侯曇石山遺址本體保護工程」。其中,「閩侯縣碗窯山宋代窯址」是迄今福州發掘面積最大、窯爐分布最密集的宋代窯址,考古發現是北宋晚期和南宋時期中國最重要的外銷產地。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以文化遺產保護推動城市經濟發展
    作為本場沙龍活動的重要嘉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研究館員顏勁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認為,文化遺產是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根基與文脈所在,也是發展城市旅遊經濟和文化創意等產業的先天優勢。
  • 我省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這樣做
    「十四五」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是指引新時代文物事業改革發展的戰略指南。  同時指出,當前文物事業改革發展迎來了歷史最好時期,文物領域改革政策框架基本形成,加上已形成的良好工作格局、已積累的豐富保護經驗,我們越來越有能力、有條件乘勢而上、不失時機地做好文物工作,我省考古和文物保護要努力實現六個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