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楊躍武 張小河
近日,湖南省委辦公廳、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簡稱《實施意見》),提出通過實施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傳承體系建設等9項任務,及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文物合理利用創造創新工程等5項工程,力爭到2025年,基本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文物工作格局。
湖南是全國重要的文物大省,文物資源豐富,特色鮮明。目前,全省已查明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2036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8處,居全國第8位。《實施意見》聚焦現階段我省文物保護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提出了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目標、任務和措施。8月7日,記者採訪了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湖南省文物局局長陳遠平及其他相關方面專家,對《實施意見》進行解讀。
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業績與文博單位績效工資總量掛鈎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品十分火爆,以文物博物館單位所藏文物為IP設計的產品尤其受歡迎。湖南省博物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花明樓劉少奇同志紀念館3家博物館被列入92家首批全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成績亮眼。截至2019年底,3家單位3年開發文創產品800餘種,實現銷售收入2200餘萬元,在全國排名靠前。不過,根據原有政策,文創產品的銷售收入不能用於文博單位增加員工收入。
陳遠平說,為激發文博單位的文創活力,《實施意見》注重改革與試點有機互動、相互促進,在總結汲取國家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已有經驗的同時,強調「探索文物博物館單位績效工資總量核定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業績掛鈎,對符合規定的單位在確保完成公益目標、做強主業、國有資產安全的前提下,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取得明顯成效的,可以適當核增績效工資總量,並可在績效工資總量中對在開發設計、經營管理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按規定予以獎勵。」
統籌發展與保護:突出規劃管控,推進考古前置改革
對於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文物保護的永恆課題,《實施意見》秉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理念,探索新時代道路:突出規劃管控,健全完善考古工作制度,推進考古前置改革。
明確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應充分考慮地上地下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利用及管理需要,組織編制省、市、縣文物保護專項規劃,加強文物保護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及與「一張圖」核對,批覆後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平臺。
推進考古前置改革,對基本建設、生產建設和土地儲備考古工作程序以及相關費用作出明確規定。要求縣級以上政府應當組織文物、自然資源等行政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地下文物進行勘查,劃定地下文物埋藏區。基本建設、生產建設和土地儲備涉及的文物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工作,必須由省級文物行政部門按規定組織相關文物業務單位實施。各地政府在土地儲備入庫前,對可能存在文物遺存的土地,必須依法完成考古調查、勘探、發掘,所需經費由土地儲備機構列入土地儲備成本。基本建設和生產建設需要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以及文物的原址保護、遷移、拆除,所需經費由建設單位列入建設工程預算。
陳遠平介紹,《實施意見》中的「基本建設和生產建設中涉及全國重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或建設控制地帶內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費用列入省級財政預算」一項是我省的新舉措。今年,我省的此項預算是420萬元。
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相關研究納入省科技創新計劃
澧縣城頭山遺址的城牆剖面在對外展示過程中發黑,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過化學檢測,發現鐵元素含量過高,用對應的試劑降低鐵含量使土色還原。
湖南省博物館仿製的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紗絲綿袍,顏色和文物本身幾乎一模一樣。這得益於科技手段的檢測,「破解」了文物本身使用的礦物顏料成分。
高質量的文物保護,離不開科技的強力支撐。近年來,國家和我省密集出臺政策,推動文物保護與科技融合發展。不過,僅僅依靠文物保護部門的力量,動力還不足。湖南省博物館館長段曉明說,如很多文物保護利用必須的設備需要進口,價格高昂;策劃原創展覽需要深厚的專業積累,耗時耗力,在現行政策下不能按照研究成果給予獎勵,研究人員熱情受到影響。可喜的是,隨著7月省博物館被納入科研事業單位,該館將從設施設備採購、人才激勵、人才引進等重要方面獲得政策傾斜。如進口設備享受免稅,策展或著作等可被認定為科研成果或者成果轉換,將極大增強文博單位的科技實力,激發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活力。
這正是本次《實施意見》的目標:「加強文物保護利用科技支撐,建立省級文物保護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相關研究納入湖南省科技創新計劃項目申報指南,鼓勵與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合作開展文物保護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全面提升文物考古、安全監測、修復保護、展示利用科技水平。」
此外,《實施意見》還提出實施湖南文物全媒體傳播計劃和「網際網路+湖湘文明」行動計劃,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文物展示利用方式融合創新,發展智慧博物館。
文物旅遊景區經營收入用於文物保護的比例不低於5%
炎帝陵、嶽陽樓、毛澤東同志故居、鳳凰古鎮……湖南是文化和旅遊大省,許多景區(點)本身就是文物保護單位或包含眾多不可移動文物。正是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吸引人們前往遊覽觀賞。但大多數景區很少將經營收入用於文物保護。
陳遠平介紹,早在2012年,國務院就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做好旅遊等開發建設活動中文物保護工作的意見》,規定:「文物旅遊景區經營性收入要優先用於文物保護,具體比例由地方人民政府確定。」
比例多少才合適?此次,湖南參考了廣東、福建、四川等省份的經驗。廣東明確規定,利用國有文物保護單位開闢參觀旅遊場所,其門票收入應當在財政部門的監管下,全部用於文物保護。其中,用於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保養的比例不得低於50%。福建的規定是:文物旅遊景區經營性收入優先用於文物保護,每年用於文物保護的資金不低於當年景區經營性收入的20%。四川的比例則是不低於5%。
「從近年各地實踐來看,地方在與文物旅遊景區合作單位籤署協議時,約定了相關經營性收入一定比例或者一定數額返還用於文物保護的內容。其中一個基本原則是,無論確定多少比例或者數額,要能夠滿足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和維護需要。」陳遠平說,根據湖南實際,《實施意見》明確「文物旅遊景區經營收入中,應按不低於5%的比例用於文物保護。」
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傳承體系建設,建設紅色旅遊強省
湖南是全國重要的革命文物資源大省,資源總量位居全國首位。《實施意見》將「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傳承體系建設」作為第二項重點任務,強調深入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加強革命文物搶救保護、研究展示和宣傳教育,建設紅色旅遊強省。
《實施意見》明確,要編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規劃,建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重點縣任務清單,對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實行政策、項目和財政投入傾斜。
陳遠平介紹,我省將在全省開展百年黨史文物、文獻、檔案、史料、口述史料調查徵集整理,加強百年黨史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機構、重要人物的研究及所涉文物保護。加大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和重點項目實施力度,建成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精品工程,整合推介一批紅色旅遊精品線路,開發一批紅色文化創意產品,打造一批革命文物精品展覽、講解、讀物和演藝。持續辦好湖南紅色旅遊文化節。重點開展長徵文化線路整體保護,推進長徵國家文化公園(湖南區)建設,開展湘贛邊(湖南)革命文物保護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