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缺是「補養之長」,充盛氣血、元氣,益肺興脾胃,養筋,減糖

2020-12-23 淏先生說養生

記得有次跟一名中醫文化學者交流,他提出一個很好的看法,那就是把健康比喻為一個城寨,不僅僅有風暑溼燥寒等外邪想打敗它,也有內在的不足,從而產生氣血不足、臟腑虛弱的「內亂」。

所以為了保障健康,不僅需要能攻城拔寨的將軍偶爾清除外邪,也需要一位「守城之官」幫助以安定後方,達到內外協調的目的。這個比喻很好,用樸素易懂的語言說出了養生的本質。

養生就是提升自身的正氣,抵禦外邪,同時安頓臟腑,平息不協調而產生的「內亂」,作為一名中醫文化的傳承人,這讓我首先想到一種養生之物,它與人參齊名,廉價缺是「補養之長」,可以被譽為健康的「守城之官」,充盛氣血、元氣,益肺補肺,振興脾胃,養筋骨,減糖等六大益處是保障健康的基礎。

這種養生之物就是黃芪,按照植物的品種不同分為蒙黃芪、膜莢黃芪,兩者養生之功相同,所以不必計較,除此之外還有木黃芪、巖黃芪、梭果黃芪、多花黃芪,這一類養益之力較弱,可做它用,應當加以區分。

在《神農本草經》中把黃芪命名為「戴參」,認為與人參齊名;《本草綱目》中李時珍說黃芪是「補養之長」;《理虛元鑑》中認為養生如用兵,與前邊提到的那位學者的看法類似,認為人參是「攻城之將」,黃芪是保障健康的「守城之官」,兩者各有所長。

古代本草類書籍中對黃芪的美譽很多,也有很多學者提到它的養生益處,而個人認為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中一句話說得很好,那就是「急則緩之必以甘,不足者補之必以溫,而充虛塞空,則黃芪尤有專長也」。

在《啟源》一書中用樸素易懂的話語說出了黃芪的本質,認為「其用有五,補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去肌熱,三也;瘡瘍除膿定痛,四也;壯脾胃,五也」。其實限於當時得到局限性,還有很多益處沒有被書中提及。

時至今朝,總結前人的成果,加之科學的論證,認為黃芪的主要養生益處在於「補氣昇陽,益氣固表,行滯通痺」,而這句話說的很籠統,所以我要從實際的應用方法出發,按照黃芪的益處分為,從六個方面給大家詳細的說一說。

一、用黃芪養生可以健脾養胃。

黃芪的特點是四氣屬溫、五味屬甘,走脾經,善於補益脾氣、升舉中陽,而「中」的意思是脾胃,因為脾胃居於中焦,其功能上也「處在」五臟之中心,故此。正如《本草正義》說黃芪「中氣不振,脾之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

1.如果脾氣虛弱,則脾胃的運化減弱,從而有飯量變小、肚子感覺脹、大便不成形甚至稀薄、沒有力氣容易疲勞、臉色發黃等亞健康表現,輕者可單用黃芪,稍明顯的可用黃芪與黨參搭檔。

如果脾胃虛弱以大便稀薄不成形為主要特點,可用黃芪與白朮一起泡水喝;如果還伴有肚子經常咕咕叫、大便雖然急但並不多,小便發黃的特點,可用黃芪與柴胡、當歸、益智仁,共同達到健脾止瀉、調氣調血的目的。

如果是脾胃不健而溼氣偏多,特點是感覺酸重、甚至是以「懶」為表現,養生可用黃芪與人參、白朮、羌活、獨活、澤瀉,達到補脾易胃昇陽除溼的目的。

如果脾胃有虛寒之氣,也是因為脾胃不能健運,從而寒氣內生,養生可用黃芪溫中補虛、桂枝發散寒氣。

2.氣的生成與脾胃的關係最大,雖然肺、腎均有參與,但相較於脾胃還不能相提並論,因此脾胃有「氣血生化之源」的說法,如果脾胃虛弱則氣不足,再者脾胃能引導清陽之氣上升。

如果脾氣虛弱,清陽之氣不能很好的上升,則就是「中氣下陷」,主要特點是臟器的偏於下垂,養生常用的方法被稱之為「補中益氣」。

這四個字也是這個組成方法的名字,出自《脾胃論》,是由黃芪、人參、白朮、升麻、柴胡等組合在一起,古籍中提到黨參可代替人參,因此現代多是不用人參而是黨參,但個人認為還是根據體質來定,有些人還是按照原方法為好。

二、用黃芪養生可以補肺氣。

黃芪不僅走脾經,還走肺經,能補肺氣,適合肺氣不足而有的亞健康。如果是日久的喘嗽,並且以肺氣虛弱為根源,特點是氣短而容易疲勞、咳而有痰,養生可用黃芪與紫菀、款冬花、杏仁益氣益氣化痰定喘嗽。

如果是脾肺兩個臟腑虛弱,以咳喘、氣短、痰多並且清稀而色白、很容易疲勞、懶言、吃的少且大便稀薄為特點,可用黃芪與黨參、茯苓、紫菀、陳皮煮水喝。

如果是脾肺兩個臟腑虛弱,並且平日裡就是虛弱,表現為經常的精神倦怠、沒有食慾、白天的時候容易出虛汗、容易感受風寒或者風熱,這一類人養生可用黃芪與黨參、白朮、龍眼肉,用以補脾益肺、固表、養心安神。

三、用黃芪養生可以止虛汗。

出虛汗屬於是「衛表不固」,白天則陽在外、陰在內,陽氣不足就容易白天出虛汗,稱之為「自汗」;晚上睡覺之後就是陰在外、陽在內,陰氣不足則睡著之後出汗多,睡醒則止,稱之為「盜汗」。

1.如果是自汗也有很多種,如果是脾肺氣虛、衛表不固,從而津液外洩,常見於自汗,尤其是活動後更多,此外還有氣短、易疲勞、不耐風寒的特點,養生可用黃芪與麻黃根、浮小麥、牡蠣,用以益氣斂汗固表。

如果是自汗的人還怕風、容易感受風寒或風熱等表邪,養生可用黃芪、白朮、防風;如果是陽氣不足而自汗者,特點是汗出不止、不論是精神還是身上都很倦怠,養生可用蜜灸過的黃芪與炮附子搭檔,用以昇陽。

但是這個方法用起來很難掌控,原因是附子有比較大的毒性,而且通暢來說附子與黃芪是等份的,少則無益,多則毒性太大,掌握一個度很重要。

2.如果是盜汗,也就是夜裡睡著之後出虛汗的人,屬於血不足、虛火內生、陰不能斂藏,從而經常的盜汗,可用黃芪與當歸、生地黃、黃柏一起煮水喝,達到滋陰降火、固表止汗的目的;如果是虛熱而盜汗,可用黃芪與煅牡蠣、生地黃。

四、用黃芪養生可以益氣養血。

黃芪尤其善於補氣,但它又善於健脾胃,脾胃是氣血化生之源,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統血,所以說用黃芪養生可以補氣養血,而且一般氣血不足是兩者都不足,也可能存在於某一者更偏於弱。

如果是氣血兩者都不足,那麼是以臉色黃、頭中眩暈、易疲勞、乏力、少氣、懶言甚至是自汗、睡眠不好、心悸為特點,養生可用黃芪與當歸,用以益氣養血。

如果是心脾兩虛而有的氣血不足,除上述之外最明顯的特點是心悸、睡眠不好、容易忘事、飯量小且大便稀薄,養生可用黃芪與人參、白朮、當歸、熟地黃,既益氣補血,又健脾養心。

如果是氣血均不足,伴有耳內鳴響的人,養生可用黃芪與人參、肉桂、熟地黃、當歸,用以益氣補血、溫陽通竅。

五、用黃芪養生可以強筋健骨。

筋骨的亞健康在民間常被稱之為風溼,在中醫文化稱之為「痺」,由內外兩種因素而成,在外屬於感受風寒溼或熱等邪氣,在內屬於氣血對筋骨、經絡的濡養不足,雖然大部分的關節之痺都有這兩種因素,但也有偏於某一方面。

黃芪尤適合後者產生的關節亞健康,正如《本草匯言》提到的「賊風之痺,偏中血脈,而手足不隨者,黃芪可以榮養筋骨」。

因此,氣血不足、血行不暢而有的關節亞健康,以麻木為主要特點,養生可用黃芪與桂枝、芍藥、生薑、大棗,用以溫經和絡、養血通痺。

如果是風寒溼偏重的「痺」,同時還有麻木的特點,養生可用黃芪與羌活、薑黃、當歸;如果麻木較甚,有時候都感覺麻木之處不是自己的一樣,養生就需要加大力度,用黃芪與防風、牛膝,再加以毒攻毒的附子。

六、用黃芪養生可以減糖。

黃芪的另一個特點是補氣生津液,糖分偏高的人養生。一部分人認為糖分是現代才發現的一種亞健康,因為古人根本不能了解,其實早在古時候人們就了解這種亞健康,並命名為「消渴」。

如果是氣與津液均不足而表現不明顯的消渴,可以單用黃芪熬製後吃;如果是氣、津液兩傷,從而以喝水很多為主要特點,養生可用黃芪與麥冬、生地黃、芍藥,達到益氣生津止渴的目的,這個方法出自孫思邈之手。

如果是氣虛而無力推動津液、胃燥而消耗津液的消渴,特點是口渴喜歡喝水、小便次數多,養生可用黃芪與山藥、知母、五味子,用以益氣生津、潤燥止渴。

此外,消渴之人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破點表皮之後就比較難以長好,而如果是消渴而有瘡瘍日久不愈的人,養生可用黃芪與山茱萸、生地黃、山藥一起煮水喝。

黃芪是養生的好東西,但是也分人,因為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用它養生,因為黃芪益氣養血、固表的特點,所以凡是風寒或風熱等表邪正盛之時、氣滯之人、溼氣重而阻礙氣機之人、宿食停留而日久積聚之人、陰虛陽亢之人、瘡瘍初起之人以及熱毒內盛之人不適合用它養生。

即使是適合用黃芪養生的人也不能用太多,因為沒有特殊情況,補氣一下過猛則頭中暈眩、憋悶、睡眠不好,所以養生還是以9至30克為宜,選擇適合自己的量很重要。再就是補氣最好選擇蜜灸黃芪,而其它用途選擇生黃芪。

黃芪是健康的「守城之官」,可以提升氣血,包括抵禦外邪的衛氣、健康之根本的元氣等,《黃帝內經》就提出「正氣內顧,邪不可幹」的養生理念,而用黃芪就是滋養正氣,從而保障健康。

相關焦點

  • 養三髒一腑,補脾胃之氣、潤肺陰、滋腎固精,益三髒之氣陰,減糖
    就以食材而言,在吃貨看來,只有好吃與不好吃之分,而在中醫文化的傳承者看來,很多都是養生之物,其益處各異。在常見的食材中就不乏很好的養生之物存在,比如有一種食材可做菜可養生,能養三髒一腑,補脾胃之氣、潤肺陰、滋腎固精,益三髒之氣陰,還固精氣、減糖。
  • 此物滋養五臟,益元氣養血生津填精,被譽為「補虛之功獨魁群草」
    上兩篇文說此物滋養五臟,益氣血津液「四寶」,前邊主要提及它對五臟的養生益處,而本篇主要說它益元氣、養血、生津、填精之功,被《本草求真》譽為「形狀似人,氣冠群草」,還被譽為「補虛之功獨魁群草」。人參被譽為「補元氣」,元氣是五臟之氣的根本,而人參益氣重在應急和滋養五臟之氣,前兩篇文章都有詳細的論述,在此僅簡單地說一下。人參與白朮搭檔滋養脾胃之氣;人參與五味子、蘇子、桑白皮搭檔滋養肺氣;用之與茯苓、遠志、石菖蒲搭檔養心氣等。
  • 被譽「諸血虛非此不可」,補養氣血堪稱能手,還能滋養肝腎之精元
    在中醫文化的傳承中有句話叫做「虛則補之,實則伐之」,其實這句話的含義很深奧,「虛」多是臟腑、氣血精津的減弱,需要以「補」來養;而「實」多是指「風暑溼燥寒火」等邪氣,需要以「清洩」來消除。當然這麼理解比較通俗易懂,雖然不失大體意思但也不算十分準確。
  • 廉價卻能替人參,補脾肺,益津氣血,扶正祛邪,潤膚、減胖、減糖
    而這種情況的下既需要滋養以扶正,又需要趕出外邪,選擇養生之物就很有講究,在中醫文化也有很多應對之策,比如有一種養生之物廉價卻能替代人參,大補脾肺,益氣血津液,扶正祛邪,潤膚、減胖、減糖,而且特點是「健脾而不燥,潤肺而不寒,養氣血而不膩,生津而不溼」。
  • 這5種情況,或正在偷偷「消耗」你的氣血,有則改之,補養氣血
    從中醫角度來講,人由氣生,氣血充足,人體各個臟腑功能才能正常運行,氣血不足,身體虛弱,各種疾病就容易找上門。並且冬季還是一個「收藏」的季節,陰盛陽衰,如果自身元氣不足,就更容易生病。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氣血到底是如何「暗耗」走的?
  • 氣血不足,提前衰老,補養氣血這3個方法都很實用!
    那麼如何判斷你的氣血足不足呢?下面這幾點看看你中了麼。第一,我們可以從面色上來看,氣血充足的人,臉上一定是紅潤有光澤。反之則面色無華,就是通常人們說的氣色不好,有的人則表現出來臉上暗黃,或者容易長斑等。
  • 食療妙方|給孩子補足氣血——桂圓燒蛋!
    兒童氣血不足的原因飲食不當,損傷脾胃說到兒童氣血不足,大家總會想到貧血,覺得是營養不良導致的,可事實恰恰相反,現在的孩子最不缺的就是營養,甚至每頓飯多吃幾口還能獲得家長的表揚,於是「飲食自倍,脾胃乃傷」,而「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脾胃受了傷就不能正常吸收食物中的營養
  • 脾胃的虛弱,是怎麼形成的?如何健脾益胃以補益氣血
    脾胃的虛弱,是怎麼形成的?如何健脾益胃以補益氣血。在中醫養生裡,脾胃是一對非常重要的臟腑。歷代中醫典籍對它們的描述,大概有「脾胃為倉稟之官」、「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之類的說法。因此,但凡遇到平素身體不大強壯、抵抗力較差的情況,我們第一想到的往往就是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這兩者幾乎又是同時出現、互為因果。可是,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有脾胃。在進化的過程中,臟腑機能應該也逐漸適應了我們的飲食與起居,為何還是有那麼多脾胃虛弱的情況存在呢?
  • 脾胃不好,五臟傷!養脾就是養元氣!10信號,超3個,提示脾虛了
    從中醫角度來說,胃不好多半是脾臟受損所致,脾胃是一家,因脾乃人體的「後天之本」,具有運化、消耗、吸收食物的作用。3、眼睛脾臟乃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虛弱,就容易引起氣血不足,從而進一步影響到肝臟,就會出現眼睛乾澀、泛紅,視物不清楚的現象。此外,脾主津液,若經常出現眼瞼水腫,臉部虛腫的現象,也有可能是脾虛所致。
  • 這種可以釀酒的穀物,竟然還能補脾胃益肺氣!
    秈糯米和粳糯米都是乳白色,不透明,也有呈半透明狀的(俗稱陰糯),黏性較大,區別就在於形狀,秈糯米的米粒一般呈長的橢圓形或細長形,而粳糯米的米粒一般呈橢圓形。人們一般用它來釀酒或製作各種糕點食品。南方地區多食。性味:中醫認為它味甘、性溫,歸脾、胃、肺經。
  • 專家:五穀為養 五果為助
    摘要:五穀能夠提供人體所需的大多數營養素,同時能夠能補養人體元氣、陽氣,對脾經、胃經和腎經都有好處,水果的益處同樣頗多,但不吃飯只吃水果這種方式並不可取,長期不食用主食會導致氣血不足,脾胃虛弱。
  • 元氣足,百病無,補元氣,常揉這5處,常吃這5物,元氣滿滿人長壽
    補元氣常揉這5處關元穴關元穴是人體的穴位。其位於臍下三寸處,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小腸之氣結聚此穴並經此穴輸轉至皮部。它為先天之氣海,是養生吐納吸氣凝神的地方。
  • 小孩氣血不足,用桂圓燒蛋
    兒童氣血不足的原因 飲食不當,損傷脾胃 說孩子氣血不足,家長們肯定會疑惑,現在給孩子吃的那麼好,也不缺營養,怎麼會出現氣血不足呢?
  • 脾胃,缺的是溫暖易消化的食物!
    作者:蘇木從某種角度來看,有些身體問題本質是「營養不良」,五臟六腑沒有得到足夠的營養滋養,很多人就很好奇,現在人不缺吃,每天吃也很多,怎麼會營養不良呢?我們祖先一直喜歡吃熱氣騰騰的食物,只在有酒的情況下,才吃冷菜,因為他們很早就發現用火來烹飪,讓食物更好消化,節約了身體用於消化使用的元氣,有更多剩餘的元氣,用於思考問題,發展出智慧來。
  • 脾胃好不好看手就知道,老中醫1個食療方,脾胃好了,氣血足了!
    脾胃是我們的「命根子"。人們常說"生命之樹長青",如果把生命看成一棵樹,那麼,這棵樹無論生長在哪裡,它對生長的需求都是一樣的,即陽光、空氣和水,構成了人體健康的能量和物質基礎,而脾胃則是「氣血生化之源」,不言而喻,生命賴以持續的根本在脾胃。
  • 秋天適宜養脾胃,小米養起來
    秋天養脾胃,主要清補潤燥為主。小米是五穀最利於脾胃的食物。別名:粟米、粱米、穀子。小米,中國古稱稷或粟,亦稱作粱,中國北方通稱穀子,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屬禾本科,為禾本科植物粟加工去皮後的成品。米粒顆粒很小,呈黃色或黃白色,質地較硬,製成品有甜香味。是中國北方人民的主糧之一。因其粒小,直徑2毫米左右,故名小米。
  • 專家:五穀為養,五果為助
    故「五穀為養」是符合現代營養學觀點的。為什麼說 「五穀為養」,首先, 「五穀雜糧」都是植物的種子,能補養人體元氣、陽氣。「五穀雜糧」本質都是植物的種子。只要有土壤,一粒小小的種子便可以生根發芽,最終成長為一個新的生命,因為種子濃縮了植物的精華具備旺盛的生命力,也稱之為「生機」或「陽氣」。
  • 脾胃虛弱的人,一般氣血也會不足,脾胃怎麼虛?或有兩點沒做好
    身邊不乏一些養尊處優的朋友,他們日常的生活條件很不錯,更沒有什麼勞苦之事。可實際上,他們的精神狀態、身體的健康水平反倒不如以前創業的階段。之所以有這種「反常」的現象,其實都和脾胃的功能有很大關係。在中醫臟腑理論裡,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 脾氣不好可能是氣血不足 要補氣養血
    這類病人常有頭暈、氣短、注意力不易集中,不喜嘈雜等表現,辨證來看是氣血不足之象。這種脾氣不好,單憑疏肝理氣並不能解決。正如《黃帝內經》所言:陽氣者煩勞則張。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陽氣它也得旺盛。不然的話,勞動就沒法進行。但是如果過於煩勞,陽氣就會出現「張」的情況,即陽氣亢盛,這叫煩勞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