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次跟一名中醫文化學者交流,他提出一個很好的看法,那就是把健康比喻為一個城寨,不僅僅有風暑溼燥寒等外邪想打敗它,也有內在的不足,從而產生氣血不足、臟腑虛弱的「內亂」。
所以為了保障健康,不僅需要能攻城拔寨的將軍偶爾清除外邪,也需要一位「守城之官」幫助以安定後方,達到內外協調的目的。這個比喻很好,用樸素易懂的語言說出了養生的本質。
養生就是提升自身的正氣,抵禦外邪,同時安頓臟腑,平息不協調而產生的「內亂」,作為一名中醫文化的傳承人,這讓我首先想到一種養生之物,它與人參齊名,廉價缺是「補養之長」,可以被譽為健康的「守城之官」,充盛氣血、元氣,益肺補肺,振興脾胃,養筋骨,減糖等六大益處是保障健康的基礎。
這種養生之物就是黃芪,按照植物的品種不同分為蒙黃芪、膜莢黃芪,兩者養生之功相同,所以不必計較,除此之外還有木黃芪、巖黃芪、梭果黃芪、多花黃芪,這一類養益之力較弱,可做它用,應當加以區分。
在《神農本草經》中把黃芪命名為「戴參」,認為與人參齊名;《本草綱目》中李時珍說黃芪是「補養之長」;《理虛元鑑》中認為養生如用兵,與前邊提到的那位學者的看法類似,認為人參是「攻城之將」,黃芪是保障健康的「守城之官」,兩者各有所長。
古代本草類書籍中對黃芪的美譽很多,也有很多學者提到它的養生益處,而個人認為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中一句話說得很好,那就是「急則緩之必以甘,不足者補之必以溫,而充虛塞空,則黃芪尤有專長也」。
在《啟源》一書中用樸素易懂的話語說出了黃芪的本質,認為「其用有五,補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去肌熱,三也;瘡瘍除膿定痛,四也;壯脾胃,五也」。其實限於當時得到局限性,還有很多益處沒有被書中提及。
時至今朝,總結前人的成果,加之科學的論證,認為黃芪的主要養生益處在於「補氣昇陽,益氣固表,行滯通痺」,而這句話說的很籠統,所以我要從實際的應用方法出發,按照黃芪的益處分為,從六個方面給大家詳細的說一說。
一、用黃芪養生可以健脾養胃。
黃芪的特點是四氣屬溫、五味屬甘,走脾經,善於補益脾氣、升舉中陽,而「中」的意思是脾胃,因為脾胃居於中焦,其功能上也「處在」五臟之中心,故此。正如《本草正義》說黃芪「中氣不振,脾之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
1.如果脾氣虛弱,則脾胃的運化減弱,從而有飯量變小、肚子感覺脹、大便不成形甚至稀薄、沒有力氣容易疲勞、臉色發黃等亞健康表現,輕者可單用黃芪,稍明顯的可用黃芪與黨參搭檔。
如果脾胃虛弱以大便稀薄不成形為主要特點,可用黃芪與白朮一起泡水喝;如果還伴有肚子經常咕咕叫、大便雖然急但並不多,小便發黃的特點,可用黃芪與柴胡、當歸、益智仁,共同達到健脾止瀉、調氣調血的目的。
如果是脾胃不健而溼氣偏多,特點是感覺酸重、甚至是以「懶」為表現,養生可用黃芪與人參、白朮、羌活、獨活、澤瀉,達到補脾易胃昇陽除溼的目的。
如果脾胃有虛寒之氣,也是因為脾胃不能健運,從而寒氣內生,養生可用黃芪溫中補虛、桂枝發散寒氣。
2.氣的生成與脾胃的關係最大,雖然肺、腎均有參與,但相較於脾胃還不能相提並論,因此脾胃有「氣血生化之源」的說法,如果脾胃虛弱則氣不足,再者脾胃能引導清陽之氣上升。
如果脾氣虛弱,清陽之氣不能很好的上升,則就是「中氣下陷」,主要特點是臟器的偏於下垂,養生常用的方法被稱之為「補中益氣」。
這四個字也是這個組成方法的名字,出自《脾胃論》,是由黃芪、人參、白朮、升麻、柴胡等組合在一起,古籍中提到黨參可代替人參,因此現代多是不用人參而是黨參,但個人認為還是根據體質來定,有些人還是按照原方法為好。
二、用黃芪養生可以補肺氣。
黃芪不僅走脾經,還走肺經,能補肺氣,適合肺氣不足而有的亞健康。如果是日久的喘嗽,並且以肺氣虛弱為根源,特點是氣短而容易疲勞、咳而有痰,養生可用黃芪與紫菀、款冬花、杏仁益氣益氣化痰定喘嗽。
如果是脾肺兩個臟腑虛弱,以咳喘、氣短、痰多並且清稀而色白、很容易疲勞、懶言、吃的少且大便稀薄為特點,可用黃芪與黨參、茯苓、紫菀、陳皮煮水喝。
如果是脾肺兩個臟腑虛弱,並且平日裡就是虛弱,表現為經常的精神倦怠、沒有食慾、白天的時候容易出虛汗、容易感受風寒或者風熱,這一類人養生可用黃芪與黨參、白朮、龍眼肉,用以補脾益肺、固表、養心安神。
三、用黃芪養生可以止虛汗。
出虛汗屬於是「衛表不固」,白天則陽在外、陰在內,陽氣不足就容易白天出虛汗,稱之為「自汗」;晚上睡覺之後就是陰在外、陽在內,陰氣不足則睡著之後出汗多,睡醒則止,稱之為「盜汗」。
1.如果是自汗也有很多種,如果是脾肺氣虛、衛表不固,從而津液外洩,常見於自汗,尤其是活動後更多,此外還有氣短、易疲勞、不耐風寒的特點,養生可用黃芪與麻黃根、浮小麥、牡蠣,用以益氣斂汗固表。
如果是自汗的人還怕風、容易感受風寒或風熱等表邪,養生可用黃芪、白朮、防風;如果是陽氣不足而自汗者,特點是汗出不止、不論是精神還是身上都很倦怠,養生可用蜜灸過的黃芪與炮附子搭檔,用以昇陽。
但是這個方法用起來很難掌控,原因是附子有比較大的毒性,而且通暢來說附子與黃芪是等份的,少則無益,多則毒性太大,掌握一個度很重要。
2.如果是盜汗,也就是夜裡睡著之後出虛汗的人,屬於血不足、虛火內生、陰不能斂藏,從而經常的盜汗,可用黃芪與當歸、生地黃、黃柏一起煮水喝,達到滋陰降火、固表止汗的目的;如果是虛熱而盜汗,可用黃芪與煅牡蠣、生地黃。
四、用黃芪養生可以益氣養血。
黃芪尤其善於補氣,但它又善於健脾胃,脾胃是氣血化生之源,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統血,所以說用黃芪養生可以補氣養血,而且一般氣血不足是兩者都不足,也可能存在於某一者更偏於弱。
如果是氣血兩者都不足,那麼是以臉色黃、頭中眩暈、易疲勞、乏力、少氣、懶言甚至是自汗、睡眠不好、心悸為特點,養生可用黃芪與當歸,用以益氣養血。
如果是心脾兩虛而有的氣血不足,除上述之外最明顯的特點是心悸、睡眠不好、容易忘事、飯量小且大便稀薄,養生可用黃芪與人參、白朮、當歸、熟地黃,既益氣補血,又健脾養心。
如果是氣血均不足,伴有耳內鳴響的人,養生可用黃芪與人參、肉桂、熟地黃、當歸,用以益氣補血、溫陽通竅。
五、用黃芪養生可以強筋健骨。
筋骨的亞健康在民間常被稱之為風溼,在中醫文化稱之為「痺」,由內外兩種因素而成,在外屬於感受風寒溼或熱等邪氣,在內屬於氣血對筋骨、經絡的濡養不足,雖然大部分的關節之痺都有這兩種因素,但也有偏於某一方面。
黃芪尤適合後者產生的關節亞健康,正如《本草匯言》提到的「賊風之痺,偏中血脈,而手足不隨者,黃芪可以榮養筋骨」。
因此,氣血不足、血行不暢而有的關節亞健康,以麻木為主要特點,養生可用黃芪與桂枝、芍藥、生薑、大棗,用以溫經和絡、養血通痺。
如果是風寒溼偏重的「痺」,同時還有麻木的特點,養生可用黃芪與羌活、薑黃、當歸;如果麻木較甚,有時候都感覺麻木之處不是自己的一樣,養生就需要加大力度,用黃芪與防風、牛膝,再加以毒攻毒的附子。
六、用黃芪養生可以減糖。
黃芪的另一個特點是補氣生津液,糖分偏高的人養生。一部分人認為糖分是現代才發現的一種亞健康,因為古人根本不能了解,其實早在古時候人們就了解這種亞健康,並命名為「消渴」。
如果是氣與津液均不足而表現不明顯的消渴,可以單用黃芪熬製後吃;如果是氣、津液兩傷,從而以喝水很多為主要特點,養生可用黃芪與麥冬、生地黃、芍藥,達到益氣生津止渴的目的,這個方法出自孫思邈之手。
如果是氣虛而無力推動津液、胃燥而消耗津液的消渴,特點是口渴喜歡喝水、小便次數多,養生可用黃芪與山藥、知母、五味子,用以益氣生津、潤燥止渴。
此外,消渴之人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破點表皮之後就比較難以長好,而如果是消渴而有瘡瘍日久不愈的人,養生可用黃芪與山茱萸、生地黃、山藥一起煮水喝。
黃芪是養生的好東西,但是也分人,因為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用它養生,因為黃芪益氣養血、固表的特點,所以凡是風寒或風熱等表邪正盛之時、氣滯之人、溼氣重而阻礙氣機之人、宿食停留而日久積聚之人、陰虛陽亢之人、瘡瘍初起之人以及熱毒內盛之人不適合用它養生。
即使是適合用黃芪養生的人也不能用太多,因為沒有特殊情況,補氣一下過猛則頭中暈眩、憋悶、睡眠不好,所以養生還是以9至30克為宜,選擇適合自己的量很重要。再就是補氣最好選擇蜜灸黃芪,而其它用途選擇生黃芪。
黃芪是健康的「守城之官」,可以提升氣血,包括抵禦外邪的衛氣、健康之根本的元氣等,《黃帝內經》就提出「正氣內顧,邪不可幹」的養生理念,而用黃芪就是滋養正氣,從而保障健康。